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知行合一王阳明 读书笔记5000字

知行合一王阳明

作者:度阴山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知行合一王阳明 读书笔记

知行合一王阳明(摘录)

度阴山

◆ 第1章 序章 心学诞生的前夜

>> “是了!是了!圣人之道,从我们自己的心中求取,完全满足。从前枝枝节节地去推求事物的原理,真是大误。实际上,‘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归于正。心以外没有‘物’。浅近而言,人能‘为善去恶’就是‘格物功夫’。‘物格’而后‘知致’,‘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知孝;见兄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倘若‘良知’勃发,就没有了私意障碍,就可以充足他的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充足到极点,就是‘仁’了。

>> 用王阳明的解释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

>> 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九渊心学,目的都是为了存天理去人欲。

>> 另一位理学大师张载给出了答案:为天地立心(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生民立命(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往圣继绝学(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太平(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告子则说,人性可善可恶。

◆ 第2章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 王阳明就是有这样一种本事:此路不通,掉头再寻找另外的路,绝不会在一条路上走到黑!

>> 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

>> 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 正如他创建心学后所说的,佛教是逃兵的避难所。佛教徒所以出家,就是想逃避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这五伦中他们本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

>> 什么是洒脱?王阳明用他的行为告诉了我们:该放手时就放手,不必计较付出多少。

>> 他心中已经有了心学的种子:我只对自己的心俯首听命。

>> 可生活自有它自己的准则,凡是你能预料的事大都不会发生;凡是你没有预料到的,毫无意外地肯定会发生。

>> 切勿受到不利环境的影响,也不要让坚定之心有所动摇。要避免灾祸,就要守护内心的光明,尽管表面上可以屈服。

>> 人的力量永远来自心灵。

>> 如果是一个圣人处在我这样的环境下,他如何做?

>> 圣人是没有办法改变外部环境的,他们只是适应f环境。

>> 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 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 但凡哲学家,出身贫苦的极少。

>> 于是,王阳明心学的宗旨无非就是,我们心里的良知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无须去外部寻求任何帮助。

>> 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

>> 良知告诉一个人,孝顺父母的终极目的是让他们心上安宁,物质条件还在其次

>> 王阳明给出了四点:第一,立志。就是要打定主意,下定做圣贤的决心;第二,勤学。做圣贤必须勤奋,努力学习知识和提升品德;第三,改过。有错就要改,绝不姑息;第四,责善。也就是在朋友之间要以责备的方式劝善。

>> 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二者是一回事。

>> 真理就在我心中,但必须去事上练,只有去实践了,你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一真理。

>> 所谓政治力,无非是一个人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主要就是人际关系。

>> 一个人只要把内心的善完全唤醒,就能体会到圣贤的滋味。

>> 攻我短者是吾师

>> 一个人只要能恢复他内心的天理,那内心就必能强大。

>> 可是,功名利禄的心是否是人欲,王阳明给出的答案很有机锋:那要看它是被你请来的,还是它主动来找你的。内心强大的人心如明镜,来了就照,去了也不留。

>> 一个人是否成熟,要看他在面对事情时的态度。

>> “只要心不去跟随它”就是不动心。

◆ 第3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

>> 王阳明心学说的是,不要迷信自己的经验。世间一切瞬息万变,拿从前的经验对待新出现的事物是胶柱鼓瑟。

>> 庸人一挫就馁,才胜便骄。

>> 人面对事情时如果有侥幸心理,必定失败。

>> 一个人如果用心诚意,天下就没有难事。因为心外无事,一切事都是心上的事,就看是否用心。

>> “赏罚公正”是一个组织前进的催化剂。

>> 因为王阳明心学,说白了,就是让人用心的学问。

>> “用心”其实就是一种使命感,为了一个目的而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 所以说“光明自己的良知”(明明德)很重要。

>> ‘至善’ 的显现,表现在立刻能肯定对的、否定错的。

>> 而明明德、亲民不止于至善,其基础就不复存在。

>> 止于至善,说的就是按良知的指引做事。

>> 只有让自己的良知正常工作,那就能做到定、静、安、虑、得。

>> 天下一切事,都是你良知的事。

>> 人有建功立业的心没有错,但千万不要把这种心当成常态。

>> 你把自己锻造成一个良知光明的人,这种机会总来找你。

>> 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

◆ 第4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

>> 人类最悲痛的事就是遗忘,恩情、仇恨都能被遗忘,漫长的时间则是罪魁祸首。

>> 直觉就是你良知发动时递交给你的正确答案。

>> 特别是从未遇过挫折的人突然面临困境时,要么退缩,要么死钻牛角尖。

>> 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 诋毁来得越强烈,越需要冷静。愤怒能让自己阵脚大乱,良知不能发挥力量

>> 你的那点良知,正是你自己的行为准则。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

>> “致良知”看似简易,其实艰难的原因:知行不一

>> 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

>> 如果说,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格物致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基调,那么,他后来提“知行合一”“存天理去人欲”则是探索模式。1520年,他提出“致良知”,由此给了王阳明心学的灵魂

>> 良知能分是非善恶,是因为良知光明。如果良知不光明,在是非善恶上,它的作用就会微乎其微

>> 天理是什么,其实就是有良知的大多数人对一个道理达成的共识。

>> 酒、色、荣辱都是心外之物,如果心外无物,何尝能为物所迷?

◆ 第5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广西戡乱

>> “四句教”全文如下:“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四句教”解析在王阳明心学史上被称为“天泉证道”。王阳明一生中共证了三次道:一次是贵州龙场证出了格物致知的灵动之道——心即理;第二次是在江西南昌证出了“致良知”;第三次就是这次在浙江余姚证出了“四句教”。

>> 我的心学也不过是让你们内心充实,没有烦恼。

>> 他发现建功立业远不如他对建功立业的想象带来的快感大

>> 政治无非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一种能力,政治没有是非,利害即是非

>> 事情来的时候,尽我的良知应付。没有事情来的时候,也不要去找事,只要在心上时刻想着致良知就对了。

◆ 第6章 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强大内心的终极武器

>> 无论是学问还是人生的道理,都要“自得于心”。只有“自得于心”的才是最适合你的,对你而言,也是最有用的。

>> 王阳明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七种情感:喜、怒、哀、惧、爱、恶、欲;六种欲望:色、声、香、味、触、法

>> 一般而言,人们在七种情感中表露‘过’的多,‘不及’的少。

>> 我们怕的是“鬼”这个概念,而不是鬼本身。

>> 通过违背良知而得到的名利权势,会时刻牵引着你的心,你总会担心失去它们,恐惧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 人必须在良知的指引下去争取你应得的东西,才有可能拥有选择是否恐惧的自由。

>> 一个“好名”的人,非常喜欢和人争辩,而且他一定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对方是错的。当他确认这一点时,那么他就把自己看成是君子,对方是小人。

>> 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

>> “好名”还有一种表现,那就是把抱怨和指责别人当成是一种生活。

>> 人的私欲看似有六种,实际上只有两种,那就是名利之欲和生存之欲。

>> 孟子也说,真正的大丈夫,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

>> 千万别被一些传统和常规所束缚,你要与时俱进,随时而变,大丈夫不能被诺言、世间的规矩所控制。

>> 你如果非要说世界上有成规,那这个成规就是你的良知。

>> 只要在情绪最激烈时控制住,一切都好说。

>> 人必须通过做事来磨炼自己的心志,磨砺自己的心境,这样面临事情时心才不会乱,处理事情才能从容不迫

>> 不要操心你的人生,但要操心你的良知。

>> 所谓幸福,就是长久的快乐。

>> 我们之所以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是因为我们和外物产生了对立。

>> 而我们心学说‘无善无恶’,是不要刻意为f善,更不可刻意为恶。

>> 当我们做到不以自己的私意来衡量外物时,我们就不会受到外物的限制和支配,我们就可以支配自己,使自己的心灵得以安放,达到幸福的境界。

>> 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人,只因他们的心纯是天理而不夹杂丝毫人欲。

>后世之人不理解圣人的根本在于纯是天理,只想在知识才能上力求做圣人,认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会,我只须把圣人的许多知识才能一一学会就可以了。因此,他们不从天理上下功夫,白白耗费精力地从书本上钻研,从名物上考究,从形迹上摹仿。这样,知识越渊博而人欲越滋长,才能越高而天理越被遮蔽。正如同看见别人有万镒之精金,不肯在成色上锻炼自己的金子只妄想在分量上赶超别人,把锡、铅、铜、铁都夹杂进去,如此分量是增加了,但成色却愈低下,炼到最后,不再有金子了

◆ 第7章 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

>>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通俗而言就是这样的:通过在事上正念头而实现良知。

>> 王阳明认为,心即理;而朱熹则认为,性即理。

>> 朱熹是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去寻找问题,而王阳明则是面对问题时,才来探究问题。

>>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的感应论,就是体用论,大家相互依存,本就是一体,单方面是不可能存在的。

>> 不要认为一个小私心无伤大雅,时间一久,肯定会出大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知行合一王阳明 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