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著文执教,一生中出版各种作品80多种,500多万字;他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有力竞争者,却在之前过世……他就是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沈从文,本书将向你展示这位传奇作家的部分经典代表作品!
边城(沈从文小说全集)读书笔记(边城)
读罢《边城》,只觉得它是非常清澈写意的小说,它的情节与行文是浑融一体的,清澈温厚的情节,清澈温厚的字句。比起曾看过的某些故作清澈的小说,沈从文先生的清澈在于他的小说并不回避悲剧,并不回避死亡,也不回避妓女的存在。
暂且抛开文章的内容,他的文字具有很浓厚的古典散文的韵味。他写爷爷唱歌的时候,这样着手:
“爷爷到溪中央便很欢快地唱了起来,喑哑的声音如同竹管震荡在静寂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实则歌声的反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了一些了。”
这一句里,有种细腻的微妙语感,毫无花样,但是读起来却让人觉得很自然、很闲适,带出一种清透玄妙的境界。
再回到小说的原文上,这篇着眼于善良人的命运变迁,描摹了围绕翠翠的一场小小悲剧。正如作者所说: “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但是这样一场不如意的结局,并非只关系到翠翠和傩送二老两人,其中的问题已几经波折,反复辗转了很多人。以下就着眼于文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具体分析。
○天保/大老
天保是这些人物中讲话最痛快的一个人,这与他直率豪迈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他中意翠翠那样的女子后先向老渡船表明了自己对翠翠的心意,随机就回家托父亲请了媒人去提亲,他的这些行为举止不仅能体现出他做事很干脆,并且在情感上也不忸怩。
天保的死似乎是这文章的最大转折点。像这样一个满身豪气的大男孩,很难想象他会这样仓促地在爱情上送了命。他的溺水身亡,虽然是一场意外,但从其他人的眼里,似乎都认为他的死和翠翠等人脱不了干系。如果不是心灰意冷,至少他不会坐上那条船,也不会就这样白白送命了。他的离去,不仅让顺顺家里乱了套,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翠翠的命运。
○傩送/二老
较之大老天保的豪爽,傩送的心思要细腻沉着得多。到了快成家的年纪,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通向渡船,是迎娶翠翠然后做守渡人的路;一条通向水磨坊,迎娶村寨中有钱人家的小姐然后经营磨坊。
傩送是有优势的,无论他选择渡船还是磨坊,只要他愿意,都可以依照他的意思。但是他心里的想法很多,说话也有着弯绕、不明晰的地方。倘若旁人不了解他心中的意思,必会在他闹情绪的时候感到一片茫然。
在他被父亲问及选择哪条路时,他说,“你要是为自己多点财产,就替我选磨坊,如果是为我,我还是撑那渡船。”被这样一位具有豪情、仗义疏财的父亲培育起来的傩送,心里一定很清楚,父亲必然不是一个贪图钱财的人,更何况自身家庭本就富足。顺顺不愿对两个儿子之间的事指手画脚,他终究还是认为年轻人的婚事应该自己做主。但傩送说这样的话,无疑会伤了父亲的心。
后期哥哥溺水而亡,渡船老人一次次来找他确认心意,傩送的态度总是凌磨两可,态度也越来越表现出不耐的神情。他觉得老渡船多事,才致使了大老的意外。
但是哥哥溺亡的事,他自己也有责任,他只是过不去心里的那道坎罢了。到底应该怨别人还是怨自己?傩送大概认为离开茶峒后,慢慢就能想清楚。可能需要几天,也许是几年,又或许是一辈子。
事实上,傩送以逃避者的姿态出现时,就已经可以说明他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他太过于关注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且只愿意依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却看不到别人的需求。这样的行为没法解决问题,逃避更不能。事实上,即使去再远的地方,他也无法离开自己是谁,无法抛开自己的内心。
○翠翠
文中的翠翠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澈如水晶。事实上,这也符合这篇文中悠远朴实的人情味。生长在青山绿水中,心灵也被青山绿水所洗涤,连带着面目也变得如青山绿水一般如诗如画。故此,在青山绿水中像春日柔风一样的翠翠,也让天保傩送过目难忘。
在现代的审美下,翠翠大概不是最美的,被阳光抚摸的麦色皮肤,调皮的身影,时而羞怯不语的神态,却构成了翠翠独有的天真剔透。但是也是这种天真,也在无形中加剧了翠翠的悲剧。
翠翠似乎觉得成亲的事情还为时过早,但逢爷爷就提亲一事来探她的口风,她总也不表态。似乎红着脸颊沉默或者假装听不见听不懂,是她对这件事情的唯一回馈。过几天,忘了,再提起时,依旧是无回应,无作为。
天保托人来提亲,她大可直接拒绝,但仍旧没有什么具体表示。翠翠大抵觉得尴尬,但这可让等消息的人陷入煎熬,伤心欲绝。可以说,天保大老的死和她有直接的关联。
至于翠翠和傩送,每次当两人见面时,她的反应几乎都很明显。有时躲起来,有时装作爱理不理的样子。但是究竟因为什么而害羞、躲避,大概翠翠自己也说不清,也可能是性格使然。傩送猜不清翠翠的想法,自己心里也曲曲折折,再加上发生后来的事,总之,两人之间的悲剧同彼此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
○渡船老人
爷爷是个万分淳朴的老实人。帮人拉船却总也不收钱反赠送人家烟草的性格、自身清贫却一定不接受卖肉大叔的馈赠,文中这样写到:
‘卖肉的明白他那种性情,到他称肉时总选取最好的一处,且把分量故意加多,他见及时却将说:“喂喂,大老板,我不要你那些好处!腿上的肉是城里人炒鱿鱼肉丝用的肉,莫同我开玩笑!我要夹项肉,我要浓的,糯的,我是个划船人,我要拿去炖胡萝卜喝酒的!”得了肉,把钱交过手时,自己先数一次,又嘱咐屠户再数,屠户却照例不理会他,把一手钱哗的向长竹筒口丢去,他于是简直是妩媚的微笑着走了。’
这样的描写很多,字字之间都能透漏出一种淳朴的乡见气息,也使爷爷的人物形象愈发俞饱满、朴实。
同时,身为爷爷在见证了自己女儿一代的悲剧时,对翠翠的呵护极其悉心。知道自己的时间所剩不多,他对翠翠的婚事也表现得越来越着急:
他怕自己走了而留下翠翠一人无依无靠,重蹈女儿的波折。故当他知道顺顺家两个儿子都对翠翠有好感是,一遍遍地不严其烦地去探人家口风,直到好性子的人都不耐烦。后来大老出事,爷爷依旧去探人家口风,只是怀着一颗忐忑又焦急的心。但从另一个角度去想,活了一辈子见识过人间百态的爷爷,那么好面子有自尊不愿意接受人家馈赠的老渡船人,又怎么能看不出人家的不耐烦呢?即使自尊叫他转身离开,可内心充满了的对翠翠的担忧又让他立在了原地。
即使内心对翠翠如此担忧,但老渡船的行为却也展现出另一个矛盾面。他不逼着翠翠下定主意,但其实翠翠的心意已十分明确。他有很多事情都没有告诉翠翠,比如在酣梦中对岸的歌声,天保的死因,傩送为什么生气,船总家的误解…
事实上在内心的潜意识里面,他其实仍旧认为翠翠是那个在山野里肆意奔跑的小女孩,认为她不需要知道这些事情。这点让翠翠在整个事件中十分茫然,以至在老渡船逝世后一下子知道这么多的翠翠多么悲痛和遗憾。
同时,这也能够反应出来老渡船的偏于庇护的教育方式,经由对比顺顺家的方式:“教育的目的,似乎在使两个孩子学得做人的勇气与义气。一分教育的结果,弄得两个人皆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依势凌人。”,这种性格根源处的教育差距也是这段爱情无法彻底沟通的一个因素。
○黄狗
文章开头便道出“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黄狗其实更像是家里人,从开头便陪伴翠翠直到末尾。直到老船夫年事已高,终于怀着一肚子的担忧闭上眼之后,直到天保和傩送依次淡出翠翠的视野之后,黄狗依然在。同时,也正因为有它在,翠翠的悲剧色彩也显得不那么浓重,为这个略带冷冽色彩的结尾添上一小抹温暖的淡色。
同样的,作为小说结尾的感悟来说:
○从爷爷身上不仅能够体味、感受、学习那种质朴又自尊的品质,也要懂得在教育方面,永远不能显得太过于宠溺。
○天保身上豪迈、洒脱的性情让人觉得舒畅,但是在过度的思念和冲动下,永远都要保留着一丝隐忍和坚强。
○傩送需要用心体会周遭的人,从自我的象牙塔里走出来,从逃避的小屋里迈出步伐。即使到达再远的地方,也无法离开自己是谁,也无法抛开自己的内心。
○翠翠纯真的性子里需填上一丝大胆和无惧。倘若她能明明白白地表清楚自己的心意,大大方方地说出来,这部小说的结尾大概会截然不同。
○翠翠被留在边城里,这座边城,是翠翠心灵的归宿,她最终一直留在溪边,漫长地等待。诚然,每个人的心里也会有那样一座边城,它是枷锁,也是归宿。但是我们需要在其间不断地寻找,而不是等待。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边城(沈从文小说全集)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