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已来,关于王阳明写得最好的一本书不是神奇的圣人,也不是明朝一哥,一本最真实的王阳明传记。不妖魔不神化,33篇阳明诗文分析,44位阳明信徒微故事,18副珍藏图画,还原最真实的千古圣人王阳明翔实的一生:叛逆、问道、格竹、中举、入狱、贬官、悟道、崛起、平贼、戡乱……三真不朽,千古唯一。中国统治阶级的思想碰撞,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的末日决战。还原正德皇帝朱厚照、造反宁王朱宸濠、风流才子唐伯虎、一代奸臣严嵩的真实历史形象。……
王阳明正传:唯心有物读书笔记王阳明. (1472.10.31–1529.1.9)
理学要格物致知,即是要从外面格,找道理,而心学是心即理,不用向外求,吾性自足!但还要在事上练。后来王阳明又领悟心学的核心,即为致良知,凡事拷问自己的良知。
一,少年时期及龙场悟道之前。
1472.10.31 生于浙江余姚,开始名叫王云,后改为王守仁。5岁之前不说话,
11岁时父亲王华,状元。遗传基因好。
12岁随父亲定居北京,系统学习四书五经。
认为一生最大的事不是读书做状元,而是 立志做圣人。
15岁一个人私出居庸关。此后一个月走遍大好河山,
与蒙古人部落里参加射箭骑马比赛。
(另一说王华带他去的)
此时偶像,于谦,马援。
在于谦的祠堂前,王阳明写下了一首挽联,以此告慰先辈英灵。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忠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理学的思路虽然来自道家,但创造它的人都承认,理学是儒家思想,是新儒学。明朝朱元璋以理学为国学,理学由此成了明帝国的唯一思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1489年采访理学大师娄凉,
娄谅告诉他,一草一木都有道理,必须要去格出来,王阳明于是就去格了竹子。
1492格竹子
格物致知。开始格竹子,格了七天没结果,开始怀疑朱熹理学
1493年北京会试时,人人都认为王阳明会毫无意外地重演乡试的荣耀,令人大感诧异的是,他居然落榜了。
乡试过关后,他开始钻研道家养生术和佛家思想。他对自己说,经略四方,没有平台;钻研朱熹理学,没有诀窍,倒不如另辟蹊径,去道教和佛家中寻找成为圣贤的密码。
1493年会试败北后,他放弃道教和佛家,开始精研辞章之学
1494年,王阳明离开北京回到浙江余姚,热情地组织了龙泉诗社,每天的生活都在和文章诗歌打交道,他发誓要走通这条路,把自己送上圣贤的圣坛。
解散龙泉诗社,重新拾起了久违的军事。
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
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1498年,二十六岁的他又回到了朱熹理学这座高山面前。这一年,距他格竹子已过去了六年,距他拜访娄谅已过去了九年。
1499,王阳明终于通过会试,正式步入仕途。
被分配到了工部实习,第一个差事是为王越修建坟墓。
不过文人立军功而被封为伯的只有三人。他们是:王骥、王越和王阳明。
王骥是1406年的进士,1441年,身为国防部长(兵部尚书)的他在云南消灭了少数民族的叛乱,因此一战而被封为靖远伯。
王阳明在去世后,从“伯”跳到了“侯”,终明一代,文臣有如此殊荣,唯王阳明一人。
皇帝把他从工部调到了刑部,担任刑部云南分部的一名处级干部,现实的黑暗让他对理想的实现更加失去信心。
王阳明一生中曾两上九华山,两次上山的心情完全不同。
1501年他上九华山,大概是想彻底放弃世俗的羁绊。也许在他看来,不能成为世俗的圣人,还可以成为方外的仙佛
蔡蓬头只是否定王阳明不能求仙入道,无名和尚却让他马上调头。
后放弃辞章之学,回浙江余姚研究老庄之道,在老家钻研佛经和修习导引术。 后再次放弃。
1502年,王阳明在老家浙江余姚的一个山洞中修习导引术,
品读佛经,这并非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是当初在九华山
一直追寻的目标:远离红尘,成仙成佛。
正如他创建心学后所说的,佛教是逃兵的避难所。佛教徒所以出家,就是想逃避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这五伦中他们本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
王阳明在辞章、道教、佛教上的付出如海洋般深沉,在这三方面的成绩几乎是他半生的心血。
1504年,他突然对好友湛若水说:“我们倡导身心之学如何?” 湛若水双手赞同:“好!我们招生,讲学。”
两人在1504年志同道合,几年后,王阳明创建心学,两人成为不共戴天的论敌,但仍然保持着友谊。
二,龙场悟道
王阳明就是在一股反推力的作用下,一举创建了心学。作用于王阳明身上反推力的,就是刘瑾。
倘若不是刘瑾,王阳明就不可能到龙场,王阳明不到龙场,他的心学恐怕就不会横空出世,至少不会在1508年横空出世。
刘瑾等八宦官与大臣李东阳,谢迁斗争,后杀宦官失败,刘谢辞职,为其求情的都被廷杖,监察官蒋钦痛骂刘瑾,屁股挨了90棍。王阳明为其求情,被廷杖40,下锦衣卫狱。1507年,他被贬到贵州龙场驿站担任站长。
被锦衣卫追杀,王阳明把外衣和鞋子放到钱塘江边,又写下遗书“百年臣小悲何极,夜夜江涛泣子胥”。
离开那座寺庙后,他直奔南京去看他父亲王华。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浙江到江西,再从江西进入湖南,从湖南进入贵州,在1508年初到达了他的放逐地——贵州龙场驿站。
王阳明的心学横空出世,“龙场悟道”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心即理
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我心上,就是:心即理
任何一位伟大的圣贤都要经历过一番非比寻常的困苦环境。摩西被放逐渺无人迹的沙漠,才有了《摩西十诫》;耶稣在颠沛流离的传道中悟得大道;穆罕默德在放逐地创建了伊斯兰教;释迦牟尼放弃了王子养尊处优的生活,到深山老林中度过艰苦的岁月,创建佛教。
王阳明给出了四点:第一,立志。就是要打定主意,下定做圣贤的决心;
第二,勤学。做圣贤必须勤奋,努力学习知识和提升品德;
第三,改过。有错就要改,绝不姑息;
第四,责善。也就是在朋友之间要以责备的方式劝善。
贵州三年,他已蜚声整个贵州。
有一人很特殊。他就是贵州军区世袭军政长官
(贵州宣慰司宣慰使)安贵荣
贵州副省长毛科,席书,主管教育,两人先后请王讲学,
王对席书说,
朱熹是通过经书得到天理,然后去实行;
陆九渊是通过静坐得到天理,然后去实行。
二人虽然在得到天理的方式上不同,可都认为“知行”是有先后次序的。
而我却认为,知与行是合一的。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
二者是一回事。
陆九渊静坐是希望从心中得到真理。而我提倡静坐,
是因为现在的人心浮气躁,静坐能让他们把心沉静下来,
我并没有让人一味静坐去获取真理,那不是正路。
真理就在我心中,但必须去事上练,只有去实践了,
你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一真理。而且,这两者是不可分的,
正如知行合一一样。席书这回心悦诚服,马上让人修建贵阳书院,并亲自率领贵阳的秀才们来到龙场,以师礼请王阳明到贵阳。
1509年,王阳明在贵阳书院正式讲学
他的心学目标是给考生指明圣贤之路,而考生的目标却是读书做大官。王阳明在贵阳书院讲的主要内容就是“知行合一”。
三,庐陵县令
1510年,在贵州多名官员的推荐下,
他被任命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县令
庐陵是王阳明创建心学后第一次施展拳脚的地方,效果
显著
刘瑾于1510年农历十月以贪污罪在北京被凌迟。
杨一清和张永解决刘瑾。
1510年农历十一月,三十九岁的王阳明回到北京,中央政府命令他到南京刑部报到,这是个挂职,所以他不必到任,于是他下定决心在北京传播心学。
我们应该很有信心地确定,王阳明心学是从朱熹理学牢笼里冲出来的,他在龙场悟到的“道”就是朱熹“格物致知”的拨乱反正
陆九渊的心学有点“粗糙”,“粗糙”的原因就是陆九渊不太注重实践(事上练)。
挑战他的人叫黄绾。黄绾认为,他的学说就是禅宗的变种,和陆九渊学说毫无二致。
禅宗说了‘人人都有佛性’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说了‘佛向心头做’后就真的在心头做,不去实践。而我说了‘在心上用功’后,必须去实践。”
黄绾又吃了一惊,说:“这还是朱老夫子的‘去万事万物上格真理’啊。”
王阳明又大摇其头,说:“朱熹说是去实践中寻找真理。而我认为,真理已在我心中,我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炼我们的心
黄之后成为心学门徒,晚年后又觉得心学是枯禅,又大力反对。
王阳明的心学与禅道的区别在于,禅道“知”完后,没有“行”;与朱熹理学的区别在于,理学认为要去实践中去寻找真理,而心学认为,真理已在我心,我去实践只不过是为了证明真理并且磨练自己的内心。
佛教以超脱生死来劝人信奉,道教以长生不老劝人信奉
心学要我们保持良知,行善去恶。佛教讲究放下执念,求得不生不灭。
由此可知,这张纸的厚度就是责任心和使命感。儒家有,佛道没有。简洁地说,王阳明心学是一门要人去外面建功立业的学说,
而佛道是龟缩避世的学说。
1516年之前,王阳明在北京、浙江余姚和南京之间来回游走,他虽然有官职在身,但始终把讲学当成第一要务,专挑山水秀丽之地,和弟子们一面游览山水一面讲学。
王琼一生中最值得自豪的事就是“识”了王阳明。1516年农历八月,他向皇帝朱厚照建议要王阳明巡抚南赣。
他认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肯定是做事的人。
王阳明一生中有两个贵人:一个是南昌城铁柱宫那个无名老道,他拯救了王阳明入世的灵魂;另一个就是王琼,他给了王阳明一个绝好的机会,释放了他的能量。
黄宗羲说王阳明心学有三个阶段,“不动心”就是第一阶段。
四,南赣剿匪
1517年正月,王阳明到江西赣州剿匪。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谢志山与蓝天凤(拥有江西赣州崇义的横水、左溪、桶冈根据地)、
池仲容(拥有广东和平浰头三寨根据地)、
陈曰能(拥有江西南安大庾岭根据地)、
高快马(拥有广东韶关乐昌根据地)、
詹师富(拥有福建漳州大帽山根据地)。
心学,心理学,王对付对手一个经常用的方式是先让对方生疑,
疑则不敢乱动,而自己心则岿然不动,一般人无法与其进行心的战争。
第一个詹师富。 王阳明剿灭詹师富仅仅用了三个月。
王阳明的“团练”和曾国藩的“团练”不同。曾国藩是从民间挑选勇武之人编成部队操练,而王阳明则是从各个部队中挑选骁勇之士,编为四团。每团有团长,除有农事季节外,四个团都必须到赣州城军营操练。
第二个陈曰能,由于防守松懈,他的基地被王阳明部队用火攻轻易取下,而他本人在逃跑途中被王阳明的一支小分队活捉。
王阳明打仗,重点不在排兵布阵上,而在前期的谋划上。他的谋划也有个特点,在他和他那群指挥官们讨论时,他已胸有成竹。用他的心学来说就是,吾性自足,不须外求。
第三第四个是蓝天凤,谢志山,
王阳明所耗费的时间不足一个月。
第五个高快马,是个神经质。每当王阳明剿灭一处山贼时,
他就在根据地里如热锅上的蚂蚁
第六个 池仲容,王阳明把池仲容诓到赣州,先杀了首脑,然后破敌万人。
1518年农历三月初八,王阳明从三浰班师回赣州
用去的时间仅一年零三个月平定。
王阳明在军事上有三个过人之处。
1、不重形式,只重实质
2、以毒攻毒,以贼攻贼
3、心理战。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永远让人摸不透他的路数。
康有为曾说,言心学者必能成事,而且是大事,
这句话在王阳明身上是不言而喻的真理。
他在赣州写下了《大学问》一书。《大学问》是心学入门课,是王阳明从心学的角度重新解释了儒家经典《大学》。
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
徐爱,在南京遇到王阳明,
王阳明创建心学后的第一位弟子,娶王阳明妹妹王守让。
一病而死,年仅三十一岁。
孔子有颜回,王阳明有徐爱。
在王阳明的众多弟子中,徐爱是最能领悟他心学的弟子。
《传习录》第一篇就是《徐爱录》
“心即理”其实就是一切道理、真理、天理都在我心,
不需外求,知行肯定是合一的。
五,平定宁王
元帝国强大如超级巨兽,可在短短几十年内就土崩瓦解,何故。朱元璋认为,他们如此迅速灭亡的原因就是没有藩王。西汉时建立诸侯国,后来发生了七国之乱;西晋时设置藩王,后来发生了八王之乱
朱开始陆续封他的儿孙们为藩王,分镇各地。 不列土,不领民。 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就是这方面最卓着的代表人物。
朱棣第四个儿子,1380年,20岁为北京燕王,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1392年到大宁(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就藩,是为宁王。
后来朱允文听从大臣建议削藩,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开始胜利,遇到朱允炆的反攻后,他向西败退,一直退到了朱权的地盘——大宁。
世人传说朱棣善打,朱权善谋。
后朱宁被朱棣诓骗一起攻打建业帝,答应成功后平分天下,
朱权的人生就是被朱棣欺骗,顶着“宁王”的帽子在江西南昌一直到死。而朱宸濠认为,他的命运就是要替祖宗向朱棣的子孙讨回这个公道,并且让朱棣的子孙兑现朱棣和朱权当年“平分天下” 的承诺。
据正史记载,朱宸濠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在儒家经典和历史方面是个专家,又喜欢写诗歌,和南方的知名文人墨客来往频繁。
风流人物唐伯虎就不远千里来南昌城,朱宸濠和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唐伯虎在几年后发现朱宸濠有叛乱迹象时溜之大吉。
他找到的第一个谋士是江西的一个举人刘养正,朱宸濠的另一位谋士叫李士实。
用40天左右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日,朱宸濠在江西南昌发动叛乱,七月初,率兵北上,出江西,目标是夺取南京。此时的王阳明,被领导从南赣调到福建去平定叛乱,刚走到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听说朱宸濠叛乱了,就停下前行的脚步,决定先把朱宸濠灭了再去上任。
他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以极少的兵力去攻打朱宸濠的老巢——南昌,朱宸濠一听,慌了,立马调头往回赶。在南昌东北方向,两军相遇,王阳明以逸待劳,把朱宸濠打得落花流水。朱宸濠和儿子、郡王、参与叛乱的主要首脑都被擒获。
六,广西勘乱
1526年,
一个月招抚思恩与田州
一个月攻下八寨与断藤峡
1527年,57岁的王阳明拖着病体到了广西,发现思恩、田州并不是真正叛乱,实在是百姓熬不过官府的高压。他决定招抚他们,各种攻心术,各种温暖对待,最后竟不费一兵一卒,和平收复思恩和田州。
王阳明盯上了附近八寨和断藤峡这两个地方的土匪,这里是真真正正的土匪、盗贼,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不过朝廷没让他打啊,王阳明不管,对百姓不利的,就得干掉他们。
七月,王阳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带领一万多人一天就解决了主要战斗,然后用一个月时间扫荡残余土匪,彻底解决了匪患。当年韩雍可是带领了十几万人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平定这两个地方的土匪的。
七,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529.1.9,王阳明走到江西南安,病逝于青龙铺的一条船上。临终之际,他微笑着说出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500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潸然泪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王阳明正传:唯心有物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