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论》一书初版于1928年,它不仅介绍了日本社会、文化的现象,更揭开了隐藏在现象下的深层原因,曾被学界视为研究日本的重要参考著作。作者戴季陶在日本生活多年,并作为孙中山秘书亲历了中日关系的最错综复杂的阶段,他对日本的了解是一般人无法比拟的。戴季陶认为,日本自古就有侵略中国的企图,对中国的研究更是从未停止,而中国却鲜少关注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在两国近现代的交锋中,中国之所以长期处于下风正是因为对日本缺乏认识。
日本论 读书笔记三本不同的书,但都是研究社会、民族、文化的。内容都很丰富、深刻、同时也十分有趣。即使几十年后再来读,还是很有价值,全五星⭐。
《菊与刀》首次出版于1946年,是一部美国如何接管战败后日本社会的政府研究报告,鲁恩-本尼迪克特女士,兼顾了专业性、深刻性和世俗性,且可读性非常高,这也是它经久不衰的原因。它更多的用文学故事、日本民族文化、日本人个体行为、日本普通家庭举例……从人类社会文化的角度深入剖析了日本、日本人、日本民族,“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背后的思维逻辑和文化密码,并给出了战后美国政府接管日本社会、保留天皇、帮助日本发展经济……的许多建议。一切决策都是有根有据,深入研究后做出的,让人感叹美国政府在处理具体重大国际事务上,以及学者做学问之严谨、认真,这是中国应该学习的地方。
戴季陶先生的《日本论》成书于1928年,是国内最早系统性研究日本社会的著作,是一部可以媲美《菊与刀》的作品。风格却不尽相同,戴先生更多立足于政治、理论、具体军事、历史事件,以及当时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来研究日本社会、日本的民族性格、中日两国渊源和复杂关系……,戴先生做出中日必有一战,且将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的“武断预言”。如果对德川幕府、明治维新,中日渊源,中华民国、甚至欧洲一战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和具体人物不甚了解,很多地方读起来会有些吃力。
戴季陶先生说:
我们看见日本人许多小气的地方,觉得总脱不了岛国的狭隘性。看见他们许多贪得无厌崇拜欧美而鄙弃中国的种种言行,又觉得他们总没有公道的精神。可是我们在客观的地位,细细研究他,实在日本这一个民族,他的自信心,和向上心,都算是十分可敬。总理说: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要以自信力作基础。这的确是非常要紧。所以日本人那一种的“日本迷”,也是未可厚非。在谈研究日本的必要性时,最让人吃惊和难过的是,日本历来研究中国的书籍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文化、民族、地理、历史、军力、交通……方方面面,出版的书籍数量和种类巨大,不胜枚举,内容深刻。可以说日本是把中国解剖的很透彻,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当时戴先生著《日本论》时,中国竟然找不到相关系统研究日本的书籍,真是一件十分让人痛心的事情。
引书中的原话:
“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验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工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真叫做“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了。
今天中华民族正高速走在崛起复兴的大道上,但是我们的一些民族文化特质相比百年前依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下井救人是不行的”,这是中国人普通的观念。如果没有下井救人的决心,连不下井而救人的方便事也没有人肯去做了。“下水思命,上岸思财”,这一种打算的民族,何从产生奋斗的精神,何处去创造永久的历史?一切思想行为,何从有彻底的究竟?心里想革命,口里说国民革命,手里做的是个人主义的生涯,这一种矛盾的虚伪的生活,是从打算里来的谬误。我确实相信日本人具有一种热烈的“信仰力”。这“信仰力’的作用,足以使他无论对于什么事,都能够百折不回,能够忍耐一切艰难困苦,能够为主义而牺牲一切,能够把全国民族打成一片。保守的人,他真能顽固到用性命去维持他所要保守的目的物。革命的人,他真能够把生命财产一切丢开,努力作前进的战斗。今天之中国最缺的还是信仰力,如果要说有的话,那就是金钱和利益。中国人聪敏又勤奋,经济高速发展了几十年,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大部分人还是缺乏信仰力,有的只是打算——个人的打算、家庭的打算,社会责任、家国情怀这些都要靠后站。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深入研究了中国社会的特点,他在描绘中国社会时用到的“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很好的解释了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乃至日本社会的差异。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西方社会的格局,是建立在团体前提的“个人主义”——国家是最大的团体,强调个人于团体清晰的权利与义务(其实在这一点上,日本人更甚,而且把自我牺牲做到了让人难以理解的极致。),但西方社会并不提倡无条件自我牺牲服从集体利益;
我们的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在这种具有强大伸缩性的社会网络中,大多时候都有一个“己”作为中心。正如同,Greshams Law 格兰亨姆公率所述,劣币驱逐良币,公德心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不分乡村与城市,不限于血缘关系或地缘关系。
但是中国人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当我们面临巨大困难(比如地震、非典、),乃至国家陷入战争泥潭时,我们总能突然爆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团结一致对外,所以中华民族文化才能绵延五千年不断。
毛主席说:“帝国主义之心不死“,这是真理。今天我们还是要不断深入研究敌人,也研究自己,学习他们的长处和优点,知道自己的短板和弱点,才能在当今如此复杂的国际局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日本论 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