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简介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人生三大境界:
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即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上高中的时候草草翻过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吾家小史》,不知道有没有看过这本《文化苦旅》,隐隐有印象看过,忘记了。印象中前两本书的文字意向甚是难懂,但冥冥之中余秋雨先生的思想阔度甚为契合我意,便须得细细字句斟酌方知其意,然依旧是知其意而不知其所以意。于是乎体验微有不佳。
前段日子傍晚,微风习习,昏暗灯明,心下忽然想起《文化苦旅》,想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的快乐可能就是如此吧,不经意间的想起,得到的感触甚是甚是感动。
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游。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烈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这是我看到的第一段让我惊羡,感动,十分感动,极其感动的文字。那种远阔的,深深感怀的,我反反复复,翻来覆去的看,就这一段。当时就觉得,余秋雨先生的书,我都要看完。因为这是我深切体会到,自然与文化,我与自然,我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深深的缠绕相融在一起的千丝万缕。这种远阔的,旷远的,如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惊艳和感动。当时心中的感动感激想让所有人都知道,这用词多完美,这分段多明了,这感觉意向多合心意。
但是我没有,因为说了也不会有人看,看了也不会有人懂。这不是自负,这只是每个人在不同的经历后,读的书,走的路,不同的心路历程。
这是我看这本书最感动的地方。
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这是第二段感触极深的文字,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呼啸,要么说文字是这世界上最令人深刻,令人咋舌的东西呢,单单一句话,西北地区荒凉,残影的景象便提现的淋漓尽致。恰似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八个字尽显历史兴衰之感,妙绝,妙绝!
文化,苦旅。
文化为何有旅?
文化向来是与走路分不开的,中华文化中的经史子集,诗词歌赋,都是一批又一批的文人,走的路多了,去到了那么多的地方,自然赋予文人以深刻的感触,文人以自然为载体,挥笔写下一篇又一篇动人心魄的文字。幸运的是,有很多很多都流传下来了,很多很多地方依旧在它们应当在的地方,悠悠的岁月里,日升日落,花开花败。亦如《滕王阁序》之于滕王阁,《岳阳楼记》之于岳阳楼,苏轼之于黄州惠州儋州,白居易《长恨歌》之于现西安临潼区,李白《蜀道难》、金庸先生“终南山下”、孙皓晖教授《大秦帝国》“巍巍秦关,莽莽秦川”、之于现甘肃,陕西一带的八百里秦岭山脉。
旅又为何为苦?
明朝有一个人,他双脚凛冽,双目坚定。他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他带着简单的初心,踏上了一条看似艰难,实则极为艰难苦难的路程。既然艰难,为何要踏?这就是中国古代自春秋孔子所述文人身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从春秋到宋元明清到民国,再到如今,从未断绝。
他目光如铁,到过泰山,华山,衡山,崇山,终南山,黄河,长江,峨眉山,崂山,金沙江,澜沧江,丽江,鸡足山,昆仑山。翻越一个又一个艰险的峰绮,走过汹涌的,澎湃的一次又一次江河湖泊。
难吗,难。苦吗,苦。后悔吗,永不后悔。
他的名字叫做徐霞客,他有一本书叫做《徐霞客游记》。
他经历了那么多艰苦,饥渴风宿,走路使双脚磨破,荆棘使双手划烂。 但他依旧在走。
我说的再多也太苍白了。
只得搬来徐霞客临终遗言
“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们都曾游历天下,然而,他们都是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受命前往四方。我只是个平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拿着拐杖,穿着草鞋,凭借自己,游历天下,故虽死,无憾。”
无憾
无憾
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文字与自然,宇宙深厚的连接。
我曾千百次眺望南边的八百里连绵不绝的秦岭龙脉,何其有幸,生如此地。
而它就在那里,在人类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在人类还没有文字的时候,在人类还没有笔触的时候,它就在那里了,山一直都是山,巍峨的,雾气腾腾的,云雾飘渺的,千百万年来,一直都在那里。管你千秋霸业,王朝更迭,兴衰起落,它都只静静的瞧着,冷眼着,炽热着。
这就是我为什么开篇要写人生三大境界之“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依旧是山”的原因了。
无需害怕,无需绝望。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奉上一首我最爱的词,没有之一。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我想说的都在里边了。
以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