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养小录读书笔记5000字

养小录

作者:顾仲

本书从饮料到食物,从采摘到烹制,从野生到种植,详细地记述了各类饮食的制作方法和烹饪技术。作者从饮料到食物,从采摘到烹制,从野生到种植,详细地记述了各类饮食的制作方法和烹饪技术,有些还介绍了保存和贮藏的方法,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和参考价值。《养小录》分为“卷之上”、“卷之中”、“卷之下”三卷,包括饮之属、酱之属、饵之属、蔬之属、餐芳谱、果之属和佳肴篇七个部分,二十二个类别、二百七十余种饮料和食物。

养小录读书笔记

这么无聊的书居然看了四个小时多。

缺字少文也做了十数条笔记:

第一次看见苏木织染以外的用途,食品色素。古用苏木染红,同样作为红色染料的还有茜草。茜草染就的红色偏暗,苏木的能出鲜艳明亮的红,故以苏木红为正宗。茜草亦名“地苏木”,也是这个道理。

欧洲人也喜欢苏木红,葡萄牙人称之为brasil,意思是燃烧的煤,言其颜色鲜亮。苏木也就被称为brazilwood。中世纪的欧洲只能获得东南亚的苏木,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人Cabral在新大陆发现了一种类似brazilwood的树,其心材也是红色的,能替代苏木染出鲜亮的红色。这片土地也被简称Brazil。

这就是巴西了。巴西是唯一一个以植物名字来命名的国家。

巴西的苏木严格说是苏木的同属物种,现在就叫巴西木了。再后来墨西哥发现了胭脂虫,其红色素更加方便及低廉,迅速替代了巴西木。后来的英国龙虾兵以及星巴克星冰乐的颜色都是来自胭脂虫。

龙虾兵和星冰乐总有人联想到“入侵”,前者是武力,后者是文化。这是种自卑心态的表现,大可不必。识得小趣味放能成大事,不如吃颗苏木红蚕豆分析下美联储下轮主席是谁?

白梅一个,先安①锅底,次将淘净蚕豆入锅,豆中作窝②,下椒盐、茴香于内。用苏木煎水,入白矾少许,沿锅四边浇下,平豆为度③。烧熟,盐不泛④而豆红

水明角儿即饺儿,烫面大饺。尺寸之大,七八寸有余,一只足以果腹,真大。

北方爱吃饺子,拉长了时间看,是因为小麦蛋白质含量比水稻高,面食吃了有劲啊。一顿不吃拉条子,浑身就得打摆子。南方其他蛋白来源相对容易,比如鱼虾獐狍容易取食。更重要的原因是北方人口密度高于南方,面食适宜批量生产满足需求。

煮食的饺子都是冷水和面,即便用温水也不能过烫,否则煮之易烂。说南方人为啥过年不包饺子?进屋要加衣,起夜要裹被的南方,寒冬腊月要用冷水和面?不吃饺子行不。

海马妈妈善做烫面蒸饺,和文中的方法还不尽相同。从初到山东每餐必米,到现在一老碗油泼辣子面风卷残云,还是没吃到海马妈妈的烫面蒸饺。

水明角儿①白面一斤,逐渐撒入滚汤,不住手②搅成稠糊。划作一二十块。冷水浸至雪白,放稻草上,摊出水,豆粉对配③。作薄皮,包馅,笼蒸,甚妙

生面、绿豆粉停对。

“停”作为“份量”用,真是个生疏的用法。元剧里有“十停人走了八九停”,看过也就忘了。文章之义,读书法门,都是这样不在当下。如这等有趣饵食,也多半过眼就忘了。

缺不成圆,偏无停分。

生面、绿豆粉停对①,加少薄荷末同和,搓成条,如箸头大,切二分长。逐个用小梳掠齿②印花纹。入油炸熟,漏杓捞起,乘热洒白糖拌匀

[发呆]看到这才想起来这是古制啊,一斤十六两。如果按现在的进制加盐,这腌白菜不得齁死了[尴尬]

每十斤盐十两

《小雅·采菽》 中有“觱bì 沸槛泉,言采其芹。”槛泉清涧旁的芹菜当然是水芹,可见水芹是传统时蔬。吕不韦门客里吃货很多,想起家乡“菜之美者……云梦之芹。”云梦是楚地大泽,所以水芹还有一个古名,楚葵。葵,一般指冬葵,诗经时代蔬菜界老大。 《吕氏春秋·本味》中甚至把水芹和山八珍之猩唇媲美,是为水珍,水之精华,所以水芹也叫水英。水有八珍者,莲藕、鸡头米、莼菜、水芹、茭白、慈姑、荸荠、菱角,一锅煮就是兴化名菜”水八仙“。

和兴化的水八仙不同,在江西必须离不开干辣椒。辣椒呛锅,水芹爆炒软后加入薄薄的咸肉片,肉片透明即可起锅。水芹梗白梢绿,吸饱了油的干辣椒壳鲜红欲滴,半透明的咸肉泛着金属的光泽,色味俱佳。

有山东老友一直馋水芹,遍寻济南不得。其实《鲁颂·泮水》中就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地也是有吃水芹的传统的。泮水,出曲阜县治,离着济南不远了,只是古风已远。

这又多了个吃法,居然可以泡茶。

水芹取肥嫩者晒去水气,入酱。取出薰①食,妙。或汤内加盐焯过,晒干。入茶供,亦妙。

找到原文出处了,甚喜。

转老文如下:

香椿芽,春天里的至味。

芽叶未舒,颜色紫赤的嫩香椿头,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摊凉,细切,和蛋液打匀,旺火猛油煎成饼,转小火摊碎,炒至两面金黄,一道香椿炒蛋就香喷喷出锅了,简单却又至味。

谷雨前是吃香椿的最佳时节,雨前香椿嫩如丝,雨后的椿芽木渣渣。头茬的香椿最嫩。头茬嫩叶被掐掉,好脾气的香椿会长出二茬来,但品质明显比头茬差。第三茬的嫩叶就明显发柴,木质纤维粗糙,嚼都嚼不烂。俗语说,“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椿芽如此,人世间的事情,亦大抵如此。

头茬的香椿芽细细切了拌豆腐也不错,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二茬的椿芽味道更冲,品质虽不如头茬也能吃,腌制拌小磨香油,烙饼馍卷香椿在河南吃过,齿颊留香。三茬甚至入秋后的新发芽也有吃法,洗净后和老青椒、生姜、韭花一起捣碎腌制,放在黑瓷坛里,冬天里火锅搭一碟,滋味丰腴。瓜菜半年粮,这韭花香椿在陕西尝过的。清代顾仲香椿的吃法倒是别致:“香椿切细,烈日晒干,磨粉,煎腐入一撮。不见椿而香。”,这是把香椿当作肉桂粉用了,洋气。CAC招待一群老外,对香椿交口称赞,大概是把香椿当作苦苣之类的东西了吧

香椿是不折不扣的本土植物。在《夏书·禹貢 》里,其名杶,杶桰柏。在《左传》里,其名橁,孟庄子砍下橁木制作颂琴。在《山海经》里,其名櫄,成侯之山,其上多櫄木。如此多样化的名字,说明香椿深入人们的生活已久。

”椿“这个名字出现在《庄子集释》中:“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后遂以庄椿做为祝人长寿之词。 方味道给赵丞相祝寿,” 看他年、接武三槐,长是伴、壮椿岁。“音寄水龙吟。所以后人祝寿时如果填《水龙吟》,索性就叫《壮椿岁》了,好词不多。

椿长寿,也常用来比喻父亲,盼望父亲像灵椿一样不老。给男性长辈祝寿,也因此尊称对方为“椿寿”。又,因为孔鲤怕打扰父亲孔子思考问题,“趋庭而过”,因此古人就把“椿”和“庭”合起来,称父亲为“椿庭”。家有庭训,现在不多了。椿庭对萱堂,萱堂代指母亲,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椿萱并称即代指父母。

堂上椿萱雪满头,父母都老了,白发苍苍,希望家里二老健健康康,椿萱并茂。

香椿细切,烈日晒干,磨粉。煎腐①中入一撮,不见椿而香

眼子菜六七月采。生水泽中,青叶紫背①。茎柔滑、细长数尺。焯,拌。

地踏菜一名“地耳”。春夏生雨中。雨后采。姜、醋熟食。日出即枯

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已有记载“锦带羹”:

锦带,又名文官花,条生如锦。叶始生,柔脆可羹,杜甫故有香闻锦带羹之句。谓锦带为花,或未必。然仆居山时,固有羹此花者,其味亦不恶。

杜甫原句“ 滑忆雕菰饭,香闻锦带羹”。雕菰饭,本书前文也提及,但未说明什么是“菰米”菰,如果被Ustilago esulenta黑粉菌感染,其秆基嫩茎会畸形肿大,这就是“茭白”了。没被感染的菰是可开花结实的,其果实就菰米,也写作雕胡米,诗经时代六谷之一。

知道了雕菰饭是菰米,就知道锦带羹绝对不可能是锦带花,而是莼菜。《鲁颂·泮水》中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茆。”,其中“茆”就是莼菜,和菰米一样都是诗经时代的食物,而且都在水边。《本草纲目·草八·莼》也进一步解释:“《诗》云:‘薄采其茆’,其莼也。或讳其名,谓之锦带。”锦带羹就是莼菜羹啊。

莼与菰米同生水滨,口感相通都“滑”,所以杜甫“滑忆“。莼菜的嫩叶背有胶状透明物质,佐以鸡丝和云腿做羹汤,口感爽滑。江苏人枚乘则形容菰米饭“抟之不解,一啜而散。”,口感韧滑。

林洪,烧真的“锦带花羹”,作《山家清供》也是真性情。昔有东晋张翰,在京师见秋风忽起,曰: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遂弃官而归,真性情。后人王贽说张翰,“时不可有为,故飘然远去,未必为莼鲈”,倒是有点矫情。再到苏东坡翻案“不须更说知机早,只为莼鲈也自贤。”

这就对了,草木本自贤。

采摘锦带花作羹,既柔软又清脆好吃

素蟹①核桃击碎,勿令散。菜油炒,入厚酱、白糖、砂仁、茴香、酒少许烧之。食者勿以壳轻弃②。大有滋味在内,愈③愈佳。

天茄儿盐焯①、糖制②、俱供茶。酱、醋焯拌,过粥③尤佳。

炒栗,先洗净入锅,勿①加水。用油灯草三根,圈放面上。只煮一滚,久闷,甜酥易剥。熟栗风干,栗糟食,甚佳

老爷子所在的江维,老国企。大二型企业人不少,食堂好几个,每次进鸡蛋做蛋糕就开始发愁。

先吃坏了蛋?新鲜的不得善终,蛋糕口感也一直不好,工人意见不小。

先吃新鲜的?那就得丢掉不少坏蛋。这是国有资产流失。本着当家作主的态度也得过问,哪些坏蛋买了坏蛋?有没有坏蛋把好蛋当坏蛋处理了?坏蛋的处理流程如何监管?监管是内部产生还是外部选举?很多问题接踵而至,忙得不得了,都不知道好蛋是如何变成坏蛋的了。

鲜者且馁且败且宿矣。江维变成壳,所在塔山沦为化工园。

夫庖之能惟省约,又焉用庖哉。愚⑤谓省费省料尤之可也,甚而省味⑥不可言也。省鲜鱼而以馁⑦者供,省鲜肉而以败者供,省鲜酱、鲜笋蔬而以宿者供,旋而鲜者且馁且败且宿矣

荆芥和鱼鳞熬煮成胶,多黑暗的料理啊。

鱼鳞入菜最有名的是黄酒蒸鲥鱼,不是好黄酒,不是好腿方,火候轻则味脓腥,火候老则肉馁败。有阵子固定火车头招待客户,每餐必点,几成噩梦。

荆芥做凉菜吃过,拍黄瓜加点,有异香。荆芥是唇形科的,有类似紫苏的芳香。新鲜的紫苏叶子含在嘴里,不喜欢的人能吃出鱼腥味来。荆芥和鱼鳞一起熬胶,且不说是否好吃,这个加工过程,有趋避作用。

荆芥味冲,加洋葱圈,醋拌,两股子冲劲搅在一起,过瘾,故名“老虎菜”

这冲劲可入药,荆芥可发汗解热,常用药。因常用被唐僧拿来入诗: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全诗九种常用药材名,别有生趣。

圣僧不食荤腥,荆芥随便用。但《苇航纪谈》特别强调:凡服荆芥风药,忌食鱼。荆芥和鱼看来就是不搭边。所谓风药,荆芥、薄荷都是清上药,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防风通圣丸里就以荆芥清上。

老人说没病有病防风通圣,这是不打算吃鱼了?荆芥还有个吃法挺馋人,河南茄子面片儿。2个青茄子,切长条抓出汁水后,拌面再油煎,一把荆芥,一个西红柿打卤,这个可以试试。

鱼鳞同荆芥熬胶,还是算了吧。

鱼鳞同荆芥①煎汁,澄去查,再煎汁,稠,入鱼。

消骨鱼①榄仁②或楮实子③捣末,涂鱼内外。煎熟,鱼骨消化。

河虾,滚水焯过,不用盐,晒干,味甜美

可以一试

茄煮肉肉每黑,以枇杷核数枚剥净同煮,则肉不黑色。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养小录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