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体育,洛克认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家长不要对孩子们娇生惯养,而应该主动引导让孩子们锻炼出强健的体魄第二部分论述德育,洛克认为,在人的各种品行中,德行应占第一位,洛克指出,德育的基本原则是以理智克制欲望第三部分论述智育,洛克认为,“绅士”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他主张在读、写、算之外,还要学习天文、地理、历史、法律、几何等,也要学点儿工农业、园艺的知识和技艺。
精典教育:教育漫话 读书笔记《教育漫话》是享誉世界的教育经典著作,也是洛克的教育代表作,是洛克流亡荷兰期间写给友人讨论子女的教育问题的几封信整理而成的,在1693年得以出版。
全书的主题是绅士教育,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体育。
洛克认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家长不要对孩子们娇生惯养,而应该主动引导让孩子们锻炼出强健的体魄。
第二部分论述德育。
洛克认为,在人的各种品行中,德行应占第一位。真正的“绅士”要善于获得自己的幸福,而又不妨碍别人获得幸福。洛克指出,德育的基本原则是以理智克制欲望。
第三部分论述智育。
洛克认为,“绅士”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他主张在读、写、算之外,还要学习天文、地理、历史、法律、几何等,也要学点儿工农业、园艺的知识和技艺。在教学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重视培养智力,诱发学习兴趣。
《教育漫话》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并做了详细论述。它强调环境与教育的巨大作用,强调在体魄与德行方面进行刻苦锻炼。这些思想对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特别是对18世纪的法国教育家影响很深。
关于健康教育,首先洛克提出一个问题,即:什么是幸福?
洛克理解的幸福就是“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物质决定意识,没有健康的身体何谈工作、幸福和成功?身体就好比数字“1”,其他的一切就好比“1”后面的“0”,没有“1”,有再多的“0”也组不成天文数字。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针对健康教育,洛克为培养男孩子给出的建议主要有
1.不论冬夏,孩子的衣服都不可过暖
2.冷水洗脚与冷水浴
3.在孩子两三岁之前,最好禁止食肉。
当然啦,很多中国人对这三条建议不能理解,他们认为孩子生下来之后,给他的任何东西都应该是最好的。中国人宠孩子,会觉得这不利于孩子成长,万一生病了怎么办~我也会这样思索,是洛克的健康教育缺乏时代性还是人们忽视孩子的健康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下面的几条建议值得大家借鉴
1.要让孩子习惯早起
2.不要对孩子滥用药物
3.多参加户外运动,多接触自然
4.适当满足孩子小时候爱吃零食的欲望
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如果你的小孩常常嫉妒,那是因为你经常拿他和别人作比较。孩子们也会从比较里学会了嫉妒,缺乏自信。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不断地比较,带来的结果首当其冲的就是自卑和不快乐。
那些被比较着长大的孩子,长大后无法让自己快乐,因为他们学会了熟练地伤害自己。
其次,这样的比较,影响亲密关系的建立,这里包括了友情和爱情。
那些被比较着长大的孩子,还学会了孤独,做事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
我对梅格说:“别再说了,本来你就不该拿孩子这样比较,换作你或者我,也会心里难过,何况还是在饭桌上,孩子不高兴,影响食欲的同时,也会有损身体健康,快去劝孩子过来吃饭。”健康教育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消极情绪,消极情绪是一种毒素,处理不好会伤害孩子的心灵。对此,父母首先要努力消除自己的消极情绪,以免传染给孩子。还要细心观察孩子,在他有消极情绪时,及时帮助他处理。
关于德育,洛克指出:教育是造成人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
第一个大问题讲的是人的欲望,欲望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控制。世界上所有动物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种本能。从人的角度讲是心理到身体的一种渴望、满足,它是一切动物存在必不可少的需求。一切动物最基本的欲望就是生存与存在。
我们的欲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变化,有欲望是正常的,但如果欲望不能接受理智的规范与约束,我们就会犯错。衣服的主要作用是遮羞、取暖和保护身体,可是无聊又愚蠢的父母偏偏挖掘出它炫耀的作用。能克制理智所不容许的欲望是一切德行与美善的原则,这种克制能力的获得和增进靠的是习惯,而孩子越早接受锻炼,越能及早掌握并熟练发挥。
孩子首先要清楚了解,他们之所以获得某件东西,不是因为那件东西得到了他们的喜爱,而是因为那件东西适于他们去取得。也就是说,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能通过哭泣、恳求来获得。
德育的具体意见有:
1.成功的教育成果是,子女幼小时,视父母如君父,如具有绝对权威的统治者,这样去畏惧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则应当视父母为最好的、唯一可靠的朋友,这样去敬爱父母。
2.在教育孩子时,凡是孩子身边的人都应齐心协力,当孩子犯了错,父母对他们冷言相对时,其余的人都应该对他表示冷淡的态度。谁都不能打破规则对他热情,直到孩子自己认错,纠正过失,要求原谅,以恢复名誉为止。
3.只有根植于内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被人轻视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才能帮助孩子遵守秩序。
打了孩子之后,很快又温柔地对待他们,那么孩子对父母的恼怒是不会惧怕的。明智的父母不会迁就子女,也不会吹捧子女。4.规则应该是少而精,一旦定下来就监督孩子认真贯彻实施,并且循序渐进,一条规则打牢基础后再学下一条。
5.培养一种习惯时要专注,不可同时培养多种,以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后什么习惯也没有养成。要等到一种习惯完全地熟练掌握之后,再去练习下一种。
6.成功的教育是以子女的天性和才能为基础的,所以照顾孩子的人要仔细研究他们这两方面,并且多试一试,看看孩子适合往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凡是压制孩子天性的道路都不可取。
7.我们对待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从他们自身特质出发,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有限的必要的措施,使孩子不至于偏离正轨。
8.先让孩子接受教导,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在孩子毫不习惯的情况下,临时教给他怎么做的效果不好,更何况还忍受着责备。
9.如果子女具备了和有学问的、有教养的人交际的能力,那就给他们机会多锻炼。比如,父母外出访客时,可以带上子女,让他们多见见世面。
10.把东西教给孩子的正确方法是,先让孩子对你要他们去学习的东西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孩子自然会用功。
父母要让孩子觉得应学的事情是一种乐趣,而非一种负担,或者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父母要记得,无论让孩子做什么,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意愿,不能无理专横,为孩子安排一切。游戏和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劳逸结合是经实践检验的真理。11.只有触动心灵、改变顽固心理的鞭笞才是一种正确的管教方法。否则,鞭笞不像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护,反而像是父母的一次泄愤。孩子也会对父母产生怨恨和憎恶的情绪。邪恶的行为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次数增加,程度加深。
12.有些人不吝惜金钱,让孩子从小过奢靡的生活,穿得好,吃得好,住得舒适,一大堆仆人嘘寒问暖,而对于孩子犯的错却一味纵容,哪怕是一些邪恶的错误
13.没有礼仪,无论什么美德都会走样,胆量会变成野蛮,学问会变成迂腐,才智会变成滑稽,直率会变成粗俗,温和会变成谄媚,即使学问和才能得到了一定的称赞,但子女还是得不到别人的欢迎。
美德就是一种宝藏,良好的礼仪使它们焕发光彩。
14.认清人情世故,一个人越是单纯就越没有防备,也就越容易成为狩猎的对象,而在人世的唯一防备,就是让孩子彻底懂得人情世故。社会是一本大书,里面的智慧不是从学校的课本中就能学到的,它需要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处理各种各样的事,细心观察,积累经验的。
15.父母有效管教子女的原则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爱与畏都应加以保持。只有这样父母才能帮助子女不致脱离正轨,而是走上重道德与爱名誉的大道。
16.关于得到与分享父母要教孩子把自己所有的东西,大方地分给朋友,并告诉他们,最富有的人总是最慷慨的人,而且还可以得到别人的敬重与称赞。
17.坚忍是德行的保障与支柱。一个没有勇气的人很难通过生活的磨砺来拥有其他优秀的品质。
18.父母需要从小就教导孩子不要以貌取人,不要过于看重身份和财产,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具备了谦逊的人品,孩子也将受益终身。
19.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着想,我认为父母除了为孩子留下财产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这就是让子女拥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这4个方面存在着彼此包含、相互交叉的关系。
20.在年轻人中普遍存在一种没礼貌的行为,就是爱在别人说话的时候插嘴,或是反对别人,或是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于知识教育的具体意见
对于一些表现智慧或强调做人做事原则的句子,孩子要铭记在心。
在孩子的教育中,德行和善良的品质最重要,而学问和文字次之。父母和导师的主要精力也应该放在如何培养孩子端正的品行和谦逊的性格上面,学问方面不用急于求成,因为孩子的人格基础没打好,渊博的学识最终会助长恶劣的品行,毁掉自身,危害社会。
青年人接受教育,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正确的观念是,导师要培养他们对知识的兴趣与尊重,并教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最终达到能通过主动学习提高自己的程度。
关于知识与技能教育,要让孩子有想象力,并且在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资禀赋,而且性格都不同,气质也都不同。所以,父母和导师要因材施教,适合孩子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没有普遍适用的具体方法,只有万变不离其宗的根本原则。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精典教育:教育漫话 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