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三年磨一剑,一经推出便迅速蔓延,引发巨大反响,也创造了诸多记录。同名图书《互联网时代》不仅收录纪录片精彩解说词,更拓展容量篇幅,详细讲述每一部分背后的背景知识、相关内容等,比纪录片容量更大。填补空白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亲历者,全球至今都没有全面展现这一历史变革的纪录片出现,《互联网时代》填补了这一空白。6位“互联网之父”首次聚首阿帕网项目前负责人拉里罗伯茨,万维网发明人蒂姆伯纳斯-李,TCP/IP协议联合发明人温顿瑟夫等首次聚首,共话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读书笔记书籍特色
由纪录片改编而来。正如书籍的封面所言,《互联网时代》是全球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客观解析互联网的纪录片。而这本书,正是由央视大型纪录片的主创团队所编写的,不仅将纪录片中的旁白内容,采访人物语言等记录下来,还在每一章后添加了链接板块和声音板块,对一些名词进行补充性的解释,并且引用一些与互联网有关的名人见解。这些纪录片中所没有的内容,能够帮助我们对相应章节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且引发我们的追问和思考。
案例丰富,吸引力强。一方面,每一章开头书籍都会引用一个我们熟悉的事件,理念或者生活现象来激发我们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在讲述的过程中,旁征博引,引用影响互联网发展的重大事件,使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会觉得很枯燥。案例的选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吸引着我们继续阅读。
语言优美易懂。这一点与电视节目的制作也是息息相关的。文中的语言具有文学性,几乎没有艰深的专业词汇,有利于书籍的推广普及。排比句的运用,不仅使文句更加简洁,也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享受。
权威性高。一方面主创团队强大,央视出品,书籍的编写过程严谨,内容质量高。另一方面是采访对象权威,既有在引领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发明家,也有互联网商业化过程中优秀的企业家,也有研究互联网的知名学者,他们的话语,无疑是具有分量的。
线上线下结合,呈现形式丰富。在阅读时,我们不仅仅可以选择阅读纸质版,还可以观看纪录片来进一步加深印象,同时我们还能够浏览制作的CCTV互联网时代的网页,与周鸿祎,张朝阳,柳青等名人共看《互联网时代》。
内容简介
这部书不仅简要地介绍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分析了互联网对社会和个人所带来的变革,也反思了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最后展望了互联网发展的未来。全书共分为十讲,依次为时代,浪潮,能量,再构,崛起,迁徙,控制,忧虑,世界和未来。
与上次阅读《计算机史话》一样,我对整本书做了一个思维导图,尽管没有那么全面,但我将自己认为的重点内容都概括了下来。
阅读感想
互联网改变世界,创造新时代
西有内燃机发明,驱动机械,推动工业化进程;中有印刷术造纸术发明,记录文明演化进程,推动文化交流传播;古有指南针发明,推动远洋海运事业发展,促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今有互联网技术,连接万物,引起方方面面的新变革。
技术往往以其颠覆性的力量,解构过去、建构现在、引领未来,互联网技术也是如此。经济方面,互联网引发时代浪潮,创造一个个互联网商业奇迹,发展出一个个新的就业岗位,让一切变得更有效率;政治方面,互联网给予曾经被忽视的群体表达意见的机会,公民得以自组织,政府工作越来越关心民意;传播方面,天涯共此时成为可能,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教育方面,教育薄弱地方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屏幕共享优秀的教育资源,靠知识改变命运;生活方面,旧的生活方式转型,“互联网+”让生活更加智能……
我们生活的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平等、互联、共享的时代,它较之于旧的工业时代有诸多新的优势,因而成为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并且驱动新想法、新创造、新变化的出现。
人与技术,爱恨交加的关系
爱技术,因为它帮助我们处理复杂枯燥的工作,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有效率,让社会生活更加智能……
狄更斯在描绘法国大革命时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一切都可以用“最”来形容。我们爱技术,但同时也怨它。
(1)互联网给我们带来最大化的便利,可是互联网的运行少不了的是数据。为了获得互联网服务,我们不得不告知我们的个人信息,以数据的形式将自己呈现在互联网中。规则很简单粗暴,同意条款,让渡信息,获取服务;反之,信息受到保护,无法享受服务。事实上,大多数用户并没有认真阅读服务条款,直接同意。
与此同时,我们的个人信息也不再仅仅是有关性别年龄等的人口统计学数据,而是搜索框中输入的每个符号与鼠标的每一次点击。简而言之,我们对于电脑的任何操作都是互联网的信息,不管它看起来是否有用,都被统计下来,永久保存在远方的服务器中,并且很多时候,不管我们想不想。
个人私人领域也面临着被侵犯的风险,楼顶上,窗户边,人群中,我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再被监视着。没有人提前告诉我们类似谷歌街景车的摄录设备将在何时经过家门边,没有人知道头顶上的这片天空有几个镜头正对准我们,甚至没有人知道我们的这些私人领域何时被共享在网络上。
计算机帮助我们做许多事,给我们带来便利。可是随着更加精准,更加廉价机器的发展,人们却发现自己能干的越来越少了,就业吃饭都成了一个问题。不知疲倦的机器工人走上流水线,大批工人下岗了;数字化网络出版物发展,纸质书籍需求量减少,印刷工人下岗了;图片文字识别技术发展,打字员下岗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谁也无法想象,明天下岗失业的会是谁。
互联网提高了效率,加快了生活的节奏,逼迫着我们去工作。互联网下,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往往也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承受着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双重压力,禹禹前行。外边看上去光鲜靓丽的码农,承受着996工作制的折磨;处于社会底层的环卫工,被强制要求佩戴具有定位功能的装置,不等原地停留超过20分钟。多想慢下来,享受生活,可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往往是被推着前进的,无法阻挡。
我们可以交到许多网络上的朋友,这种拥有许多弱连接的感觉给我们带来满足,但更深层次的知己却越来越少。一个人可以在互联网上同时拥有上千个朋友,祝福可以在互联网上同时向众多人群发,但是谁又能在过生日时亲自陪你吃上生日蛋糕呢?互联网时代,一个群体性孤独的时代。
3.技术从来是中性的,就看人怎么运用
技术是中性的,作用时好时坏。枪支可以用来制裁犯罪者,也可以用来滥杀无辜;摄像机可以用来记录生活的美好,也可以成为变态满足自己偷窥欲望的工具;互联网可以用来组织全球各地的志愿者,也可以让谣言得到广泛传播。当我们爱互联网时,爱的是网络背后的那个温情满满的人;当我们恨互联网时,恨的是操纵着的那个私欲膨胀的狂徒。
互联网之于人性,就仿佛一个超大倍率的放大镜,将人性中善或者恶的一面放大了。之所以现在有对互联网的不平之音,与其说是互联网本身的过错,不如说是有关制度还不够健全,放纵了人们的邪念与恶行。
互联网发展的太快了,以至于制度的建设跟不上互联网发展的日新月异。总之,规范互联网的使用,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技术对人,公平?不公平?
对每一个有同样的机会享受技术的人,技术是公平的。分布式结构中,每一个节点都是平等的,都是重要的,每一个你都让我变得更强,每一个我也都让你变得更强。互联网技术的这一种特征,在其应用中也得到了彰显,每一个屏幕前的你我他都处于同样的地位,没有贫富差异,没有权利差异。在社交论坛,专业新闻记者,普通公民都能就同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互相讨论,赢得他人的认可或者接受他人的反驳。乡村中的学生通过网络慕课,也可以和大城市中的孩子们一样享受高质量的教学资源。虚拟游戏世界中,无论你是富翁还是外卖小哥,无论你是明星还是草根,无论你是久经世事的中年人还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都要遵守一样的游戏规则。就连在民众与政府的关系中,由于网络舆情的发展,政府和公民的关系也更加的平衡,更加民主公平。
但是对于没有机会享用技术的人,技术又显得那样的不公。比如埃塞俄比亚的孩子们,他们有的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政治经济问题。在互联网诞生之前就已经长久存在的贫富差距鸿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被填平的。发达国家掌握资金,拥有先进技术,不断累积财富;发展中国家资金不充裕,缺乏自助创新或者引进技术,不断落伍。在一些地方,互联网仍然是遥不可及的东西,但愿互联网的发展不要忘记这里的人们。
5.互联网的历史发展,艰难又简单
自1969年阿帕网诞生以来,网络发展历史不过刚刚半个世纪的时间,但它却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着。在这性能指标成倍增长的背后,是无数技术攻关者的日日夜夜,所以说,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是艰难的。
相对于以往的其他技术来讲,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又是简单的。因为它的历史实在是太短了,作为一个旁观者,学习这一段技术历史是简单的。
未来,任重道远
技术可以模仿人类的智能,但人类的智能不能被机器完全代替。当我们享受着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时,也要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防被机器代替。
技术服务于人,人不能被技术异化。当我们在自称为“手机控”的时候,也要反思自己是否被手机“控制”了。
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这些听起来高精尖的名词指引了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前方一定会有许多已知或者未知的难题,而且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未来不论是技术工作者,互联网公司,还是政策制定者都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处理自己所面对的难题时,加强彼此的沟通。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漫长,但值得期待。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互联网时代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