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增收黄仁宇《1619年的辽东战役》等数篇文章,精选黑白和彩色历史图片以及黄仁宇相片、手迹等40多幅。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在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万历十五年(经典版)读书笔记《万历十五年》 2016.07.24 本周事务繁多,仓促之中慢慢看完这本书,感受那个平凡的年代默默发生的具有决定性力量的小事。万历十五年,1587年,这一年,明朝内忧外患还未明显到来;这一年,年轻的小皇帝渐渐上位;这一年,张居正首辅被人遗忘被人唾弃。这个古老的帝国,似乎从这一年开始走向穷途末路了。这本书以人物为主线,先写万历皇帝,再写张居正,申时行,以及张居正死后的惨淡,海瑞,戚继光,李贽。这些伟大的人物,都在万历十五年经历了变化,看似平常,但在作者的笔下,以后发生的种种事情都可以从这一年溯源。 张居正是伟大的,生前权势滔天,作为小皇帝的老师,帝国的文官集团总领,他化解了许许多多矛盾,他从事改革,把这个即将破灭的帝国暂时拉了回来。但是,他没有看清文官们的双重性格,作者说道,文官们既有遵循孔孟之道的明,但也有谋私舞弊的阴。他毁在了这里,末年的他或者说死后的他,被抄家,被唾弃,他苦心经营的改革也毁于一旦,皇帝也不再信任他。因为,他和整个文官集团在作对,他侵犯了一个潮流。 “张居正去世仅仅半年,他已经被盖棺论定,罪状有欺君毒民、接受贿赂、卖官鬻爵、任用私人、放纵奴仆凌辱缙绅,等等,归结到最后,就是结党营私,妄图把持朝廷大权,居心叵测云云。” “在抄家四个月之后,即1584年阳历9月,才正式宣布了总结性的罪状:“诬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箝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本当剖棺戮尸,仅仅因为他多年效劳,姑且加恩宽免。他的弟弟和两个儿子被送到烟瘴地面充军。” 申时行是我的偶像?或许吧,他拥有软弱的性格,遇事冷静,一心为帝国,苦心经营着张居正留下的烂摊子,他是首辅,他是独行者,他虽然理解并应用了文官们的阴阳性格,但是时代形势严峻,在他和皇帝之间的磋商中文官集团渐渐对他失去了信任,他的结局和张居正无多大差别,他并没有全身而退,也惨遭清算。 “他曾写信给朋友诉苦,说他处于无可奈何的境地。他还写诗责备自己的无能:“王师未奏康居捷,农扈谁占大有年?衮职自惭无寸补,惟应投老赋归田!”” “使他深知我们这个帝国有一个特点: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实施后或成或败,全靠看它与所有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扰,否则理论上的完美,仍不过是空中楼阁。这一帝国既无崇尚武功的趋向,也没有改造社会、提高生活程度的宏愿,它的宗旨,只是在于使大批人民不为饥荒所窘迫,即在“四书”所谓“黎民不饥不寒”的低标准下以维持长治久安。这种宗旨如何推行?直接与农民合作是不可能的,他们是被统治者,不读书,不明理,缺乏共同的语言。和各地绅士合作,也不会收到很大的效果,因为他们的分布地区过广,局部利害不同,即使用文字为联系的工具,其接触也极为有限。剩下唯一可行的就是与全体文官的合作” “朝廷最大的任务是促进文官之间的互相信赖与和谐。此亦即鼓舞士气,发挥精神上的力量。”“申时行没有忽略文官的双重性格:即虽称公仆,实系主人;有阳则有阴。他必须恰如其分地处理此中矛盾。时势要求申时行充当和事佬,他就担任这样角色,至于别人的评论如“首鼠两端”之类,就只能付诸一笑。” 文官们对他如此评价:““遁其辞以卖友,秘其语以误君。阳附群众请立之议,阴缓其事以为内交之计”, “陛下尚宽而不诛,高庙神灵必阴殛之”。这意思说,申时行是一个十足的两面派和卖友误君的小人,即使皇上不加处罚,洪武皇帝的神灵也会对他加以诛戮的。” 海瑞,我并不是很了解他,据说他是直臣,但在作者看来,他不过是一个只知廉洁却不懂如何宣扬廉洁的人,他为官,要求下级,百姓简朴,他想回到洪武年代,回到明初。他给我的启示就是:我不能改变别人,就先改变自己,我不能去胡乱要求别人和我一样,但我可以做榜样。 “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 他的失败:“以个人而对抗强大的社会力量,加之在具体处理这些诉讼的时候又过于自信,师心自用,既没有对地方上的情形作过周密的考察,也没有宣布法律的准则,更没有建立专门的机构去调查案情、听取申辩以作出公正的裁决,海瑞的不能成功已不待言而自明。” 为何失败:“但是他和洪武皇帝都没有想到,政府不用技术和经济的力量扶植民众,而单纯依靠政治上的压力和道德上的宣传,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时代:“即使在模范官员海瑞的笔下,这些乡民也似乎只是一群动物,既浑浑噩噩,又狠毒狡诈,易于冲动[插图]。” 戚继光,以前听到这名字就会想到抗倭寇,戚家军。本书讲述了戚继光的故事,他建立戚家军,抵抗倭寇,他跟从张居正,红红火火地过了上半辈子,直至张居正身败名裂,他也被清算,将星陨落,帝国末路已近!本书着重讲述了他的革新精神,他给我的启示就是:不多不少,恰到好处,与时俱进,但不能太近。 “戚继光的求实精神还表现于使革新不与传统距离过远,更不大事声张。” “他一方面是这样精细,仔细计算日出日没的时间;一方面又这样野蛮,把违反军纪的士兵割去耳朵。这些极端矛盾的事实,在其他国家内,可能彼此相隔几个世纪,而我们的帝国则在一个军区内同时出现。” 他的失败:“戚继光的不幸遭遇是因为他在一镇中推行的整套措施业已在事实上打破了文官集团所力图保持的平衡。既然如此,他就必须付出代价。” 遗憾:“而这阳历1588年1月17号清晨,将星西陨之际,我们古老的帝国业已失去重整军备的最好良机。” 李贽,只从高中历史课本中了解一点,他是一个伪装的思想家,他可贵的精神在于思考与进取。他一直在思考,在追求自由,他想独立。 他的特点:“这样类型的作家如果发现了崇高的真理而愿意为之牺牲自己,他的文字中间就会表现一种燃烧性的自我满足和欣快。” 思想:“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见解释经典,这也和宗教革命的宗旨,即凡信徒即为长老的态度相似。” 终极思想:“这就接触到了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我们是否应该让每个人公开承认自己的私心,也就是自己的个人打算,以免口是心非而阴阳淆混?” 成就:“他的各式各样的著作,无非异途同归,其着眼在把读书人的私人利益与公众的道德相融合。” 以上,列出了主要人物,但是还有一人没有写,他是最关键的人物,他是最值得同情的人物,他就是万历皇帝。看完整本书,我对他的感受就是:孤独,可怜。他从小就缺乏自由,他被四书五经的伦理束缚,他被繁文缛节毁灭,他被人左右,他没有自由。没有人同情他,除了贵妃,没有人懂他的心,除了几个首辅。一人一生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他无可奈何。 文官们希望:“坦率地说,就是皇帝最好毫无主见,因此更足以代表天命。这种关系,已经由万历的曾叔祖弘治作出了榜样。弘治皇帝愈是谦抑温和,听凭文臣们的摆布,文臣们就愈是称颂他为有道明君。” 现在很多人以为皇帝至高无上,拥有最大的权力,殊不知。如此:“身为天子的万历,在另一种意义上讲,他不过是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他的权力大多带有被动性。他可以把他不喜欢的官员革职查办,但是很难升迁拔擢他所喜欢的官员,以致没有一个人足以成为他的心腹。他对大臣们的奏折作出决断,可以超出法律的规定,但是他没有制定法律的力量。官僚之间发生冲突,理所当然地由他加以裁夺,但是他不能改造制度以避免冲突的发生,而且他裁夺的权威性正在日益微弱,因为他被臣下视为燕安怠惰。各边区的军事问题必须奏报皇帝,但是皇帝自己不能统率兵将,在平日也没有整顿军备的可能。他很难跨出宫门一步,自然更谈不上离开京城巡视各省。连这一点选择的自由都没有,居于九五之尊还有什么趣味?” 最终逼迫万历:“积多年之经验,他发现了最有效的武器乃是消极抵抗,即老子所谓“无为”。”他的面对方式: “臣僚可以请求辞职,首先由个人“乞骸骨”而延及集体,如果被革职,反倒被视为荣誉;皇帝不能让位推贤,他所能采取的方式是怠工,即不出面主持礼仪,不见群臣。” 死后的他:“它如果还有知觉,一定不能瞑目,因为他心爱的女人,这惟一把他当成一个“人”的女人,并没有能长眠在他的身旁” 富有诗意的哲学家说,生命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 世人对他的敷衍评价:“爰诹升栋之辰,适应小春之候。先期则风和日暖,临时则月朗星辉。臣工抃舞以扬休,民庶欢呼而趋事。” 以上,我按着套路一个个人物列出来,其实前天还在想用六部建制来作为这篇笔记的模式写呢,不过放弃了,套路还是来得快点,不用多想。这么多人物的事迹,不难发现,他们的失败无非是和文官集团作对。先说明一点,本朝重文轻武,文官的集团化发展已成熟。连万历皇帝都不能和整个集团反着干,至少他连想立三皇子为太子都不行(此事争了十多年),这个帝国,是以道德为核心而运转的。 此书“说明十六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的侧面形态。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决无可能,因之而给中国留了一个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 我读这本书,想到的看到的只有人物。我不是历史研究者,我只是个单纯的学习者。这本书虽有些枯燥,但是思想不错,我无法表述清楚。 丙申年六月廿一日 蒙济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万历十五年(经典版)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