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读书笔记5000字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作者:阿图·葛文德 王一方主编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众多专家、媒体推荐。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作为一名医生,阿图·葛文德关注的是医疗的局限以及人的尊严。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最好的告别》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新知》杂志主编苗炜: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看看阿图·葛文德医生的著作,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知道医学的局限和可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是阿图·葛文德最有力,也最感人的一本书。《自然》杂志:难得读到这样一本发人深省的书。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读书笔记

1 曾经

很喜欢林徽因的散文《一片阳光》。一年前的一个下午,我坐在书桌前,静静地看着文章的一字一句,每句都觉得美好,我朗读了一段录了下来,录完后心里很暖,很多事豁然开朗了。我告诉自己要放下重担、开心一点、重新出发。想完便出门办事了。刚出去没几分钟接到了妈妈的电话,电话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声,妈妈说姥爷突然不行了,吐了很多很多血。那一刻仿佛世界变了,心里刚刚照进来的阳光瞬时没有了。

我坐在长椅上等待抢救的消息,想要等待一份好消息,那时,我接受不了告别。

2 关于离开

在姥爷逝世之前的几年中,先后已有四位亲人离开。公公和爷爷离开时,我先后两次取领骨灰,这次,是第三次。进入火化间,再一次亲眼看着亲人被推进去,看着刚才我还能握他的手的人,片刻没有了。第三次,看着工作人员将骨灰挑挑拣拣,装进盒子交给我。

有位朋友说,你该学会习惯了。而我,却越来越难以接受亲人的离开。

3 本书

姥爷走了一年多了,心里却仍感不可接受,时常苦闷疑惑。作为一个基督徒,我本应更容易接受亲人去往另一个世界,而我却总期盼时间能退回,不愿接受姥爷已经不在的现实。我知道自己应该放下。前阵看到葛文德医生这本书,便想认真拜读,学习应该如何告别。

书里主要介绍了一些人年老时的生活,即使在养老环境比我们好上许多的美国,他们的生活仍然非常不易,甚至有位老人一生从事老年病研究,他的晚年,依然异常艰辛。除了衰老,这本书里还探讨了许多问题,关于时间,关于疗养,关于临终,关于告别。

4 关于时间

我觉得这段话写的很好:

我们如何使用时间可能取决于我们觉得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当你年轻、身体健康的时候,你相信自己会长生不老,从不担心失去自己的任何能力,周围的一切都在提示你‘一切皆有可能’。你愿意延迟享受,比方说,花几年的时间,为更明媚的未来获取技能和资源。你努力吸收更多的知识和更大的信息流,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和关系网,而不是和妈妈黏在一起。当未来以几十年计算(对人类而言这几乎就等于永远)的时候,你最想要的是马斯洛金字塔顶端的那些东西——成就、创造力以及‘自我实现’的那些特质。但随着你的视野收缩,当你开始觉得未来是有限的、不确定的时候,你的关注点开始转向此时此地,放在了日常生活的愉悦和最亲近的人身上。研究对象越年轻,就越不珍惜与情感上亲近的人共度时光,而更喜欢与提供潜在信息或新朋友来源的人交往。然而,在患病的研究对象中,年龄差异则消失了。当‘生命的脆弱性凸显出来’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目标和动机会彻底改变。至关紧要的是观念,而不是年龄。”

当有人离开时,我们很容易感慨时间,劝自己珍惜,然后生活回归平常后,我们似乎仍然觉得自己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浪费,我们觉得时间还很长。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失去的会越来越多。有时看年代跨度比较长的剧,我很怕看结局,因为有时主人公虽然赢了,却也老了,甚至很多对手都已不在世了。没有了同龄人,连敌人都没有了,身边只剩下年轻一代的人,能够聊心、能够了解自己经历与感受的人越来越少,那是怎样一种孤独。老人的落寞让我心疼。

时间从不留情,没有人有永远驻留的青春,没有人有挥霍不完的时间,谁也无需觉得自己年轻,觉得自己拥有用不完的时间。所有人,都会变老,都会经历身边的人离去,都会体会孤独。而在时间的长河中,最有价值的就是理解与陪伴。理解家人、陪伴家人,或者,被理解、被陪伴。多一些理解与陪伴,会让年老的人多一些温暖,让年少的人少一些遗憾。

5 关于年老

书中说,“衰老是一系列的丧失”,失去独立性、失去隐私、失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的资格,失去为自己做决定的权利。“好的生活是享有最多独立性的生活,针对1500个辅助生活机构的研究发现,只有11%既能保证隐私又能提供充分服务的机构允许衰弱的老年人留住下来。”在我们这里,这个数据可能还会更低。

面对亲人老去,我最难过的不是看到他们增添的皱纹与白发,而是看到他们变得不再享受生活,变得孤独。尤其是一些进入疗养机构的老人,仿佛心都空了。对于年日渐少的老人老说,活出质量其实更重要,而目前大多数老人的生活,仅仅是在延长日子的数量。人们更关注于老人是否健康,而非更多关注老人的所思所想。无论家人或医生,多数如此。“衡量人们对药物的依赖下降了多少、多活了多久比较容易,而衡量人们从生活当中得到的价值感则困难得多。”

葛文德医生说:“医学的重心很狭窄。医学专业人士专注于修复健康,而不是心灵的滋养。然而,我们认定主要应该由他们决定我们应该如何度过生命的衰退期,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悖论。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把生病、衰老和希望的考验作为医学问题对待。这是一项社会工程学实验,把我们的命运交托给那些以技术威力见长,而不是重视和理解人类需求的人。我们认为医生的工作是保证健康和生存,但是其实应该有更远大的目标——我们的工作是助人幸福。幸福关乎一个人希望活着的理由。那些理由不仅仅是在生命的尽头或者是身体衰弱时才变得紧要,而是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都紧要。”他提出,“修复健康,也许滋养心灵。

幸福,才是延长生命的真正意义。

6 关于疗养

看到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老人所渴求的家是什么样子,那就是,“一扇可以上锁的门”。这是许多老人即使在很好的疗养院里居住也无法把它视为家的原因。

任何人,都希望有一片不被他人打扰的宁静居所,而这在疗养院是不可能实现的,那随时可以进入的门,不需要自己同意就可以更换的邻床,标准化布置的房间,都在向老人诉说,这不是你的领地。家人选择让老人入住疗养机构大多只是因为老人在那里更安全,而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安全,他们更需要安全感。

姥爷非常不喜欢住院,而住院会有时间限制,到了时间必须要出院,但还需要继续打针和治疗,于是一次出院后,姥姥便陪着姥爷一起在我同学家人开办的疗养院住过几个月,他们俩人住在单独的房间。那是一个条件非常之好的地方,比我所有住过的酒店都还好。那里有钢琴、书籍、阅览室、有比图书馆还要舒适的阅览座位,有书法室、健身房、乐器间、茶艺间,有理发间、小桥流水的景观和宽敞的会客的房间等等,有人一天三顿将餐食端进房间摆在餐桌上,有人每半天打扫,有人看护、打针、照料一切生活。可是姥姥却不喜欢那里,她说,哪里也没有家好。住进去之后,我买了许多盆花放在房间的窗台和桌上,又给房间布置了一些物品,第二天发现,除了花以外,其他的物品都被清洁人员收进柜子了,因为她们要保持所有房间的一致性,那时我似乎明白了姥姥为什么不喜欢这里,因为需要保持一致性的房间,并不是自由的居所。这个房间每个月的费用近八千元,却难以拥有自由,她并没有太多心情去享用疗养院提供的那些设备。今年姥姥来我这里住了一段时间,她的感受完全不同。我把我的卧室给她,让她拥有一个独立的空间,只属于她自己。卧室的八角阳台比较舒服,那里有放在地上的沙发小桌,有些花草书籍,有天早上,我发现姥姥正在阳台看一本书,阳光洒在她的背上,那个画面很美好。我很开心姥姥喜欢这些书,又找了一些拿给她,那天开始,姥姥就很少看电视了,有时坐在阳台看书,有时坐在餐桌前看书,在我这里住的期间,她看完了好几本书,我们很开心她享受这样的生活。卧室里我还给她放了一个双人沙发,中午她很喜欢躺在沙发上午睡,睡起来出去走一走,每一天很充实。我这里拥有的远不如疗养院多,但其实老人需要的,只是一个独立的空间,一个可以放松心灵的角落。

但是我也很高兴看到现在的疗养院变得这么好,布置的这么用心,若能够给予老人更多的独立性,让她们有一种安全感,由一个机构变为一个家,那便更好了。

7 关于临终

这几年我很关注临终的话题,琼瑶女士曾发表了一篇关于临终选择的文章,我很认同,在那之前,关于临终选择问题,我有很多懊悔。

姥爷和公公走的很突然,没受很多罪,而我的爷爷,在ICU住了半个多月,受尽折磨。那段期间,我心里痛苦不堪,爷爷走后,我更是无尽的悔恨与自责。

在前期爷爷入住ICU的日子中,主要由我负责签字与探视,每天只有下午的半个小时,可以穿上防护服进入探望。第一次进入监护室时,看到护士用非常娴熟又无情的方式将爷爷的衣服退的一件不剩,医生说爷爷需要尽快抽取胸部积液,让我在胸刺申请单上签字。我无助地签了字,这份无助里包含了不懂、担心、害怕。第二天进入,看到爷爷身上插满了管子,医生为了防止他再拔管,将他的两只手都绑起来,我震惊到恐惧失措,如今想到仍觉痛苦。医生说所有的病人中爷爷是反抗最强烈的人,于是之后,连他的双脚也被绑起来了。几天后,爷爷的样子让我崩溃,他的身体开始水肿,手脚挣扎的部位都变了颜色。我带了一位长辈进去,他第一次见到这种景象,哭着出来。那时的我,完全不知该怎么办,不知还有一种选择,就是放弃治疗。我一直以为,我们只能接受治疗,我一直以为,治疗是唯一的方式,我以为,这样的治疗真的能救爷爷。可我们太天真了,这样的治疗,并没有什么用。我后悔自己为何不多了解一些,不勇敢一些,带爷爷回家,放弃所有的挣扎,为什么不勇敢一些,坦然的面对离开这回事。可通常,在死亡面前,有多少人会勇敢呢,在连这是过度治疗都不知道的情况下,谁敢说,我们不需要抢救呢。放弃治疗,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多数家属,都是在放弃与继续治疗间纠结、徘徊,而继续治疗,是更容易做的决定。

记得那是一个除夕夜,姥爷也在那天晚上入院检查,在姥爷检查完入住后,我去监护室外面看了看爷爷,回到家已经快到零点。妈妈给我煮了方便面,我吃着方便面,听着春晚里面倒计时、敲钟,电视内外响起一片爆竹声,却难过的哭了。吃完后,我坐在沙发上睡着了,一点钟电话突然响起,爸爸让我立刻去医院。我以为爷爷在抢救,哭着下楼拦车,到了后找医生,他说爷爷没事,只是给我爸打个电话,看是否可以和家属即时联系上,我爸没跟我说清楚。没事了,我却仍感到崩溃,之前的恐惧,一时无法平复。夜里不可以探视,我只能在门外听着屋里传出的爷爷的声音,整个监护室,只有爷爷一直在喊着回家。所有的家人和医生都说爷爷不够坚强,可我却想,他为什么必须要坚强,承受折磨的是他,为什么安然无恙的人却要他坚强。我希望所有的人,都可以允许别人不坚强。起码,不要强迫别人坚强。其实在入住ICU期间,我们每次探视爷爷时并没办法完成任何交流,他只说过两句话,一句是疼,一句是无数次重复,“回家”。这两个字多么让人心碎。当时我只简单的以为,那是爷爷不堪治疗的痛苦,却没有想到,那是他在要求他本应该拥有的权利。回家,是本该他自己做主的权利。

在爷爷进入ICU之前,我对于重度疾病、对于临终治疗完全没有概念,爷爷走后,我去了解ICU,才知道有太多太多的危重老人都是如此承受过度治疗,而且承受后仍然改变不了离开的事实,并没有延长多少时日。那些苦,其实是白受了。我多么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临终治疗,能够为老人、为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无悔的决定。我们要明白老人的愿望是什么,要知道,哪怕选择放弃治疗,那也是一种权利,那不是错,更不是不坚强。若明知这种治疗不能改变离开的事实,只不过能延长不多几天的时日,那么,让他们以他们愿意离开的方式离开,才是最好的选择。善终,才是他们的渴求。我们其实都认同,老人走的时候没有痛苦,他才是有福的。

大部分病人不愿意接受过度治疗,有的病人甚至怨恨做决定的家人;也有的病人自身要求继续治疗,愿意为了延长自己的生命去承受痛苦。书中有个例子,是医生明知手术后病人也不可能好转,但病人决定要做,病人的儿子说,病人的母亲就是插满管子受尽痛苦后离开的,他实在不想让父亲再经历这种痛苦。但是尊重父亲的选择,医生做了手术。手术完成后,其他的器官却出了问题,然后便开始恶性的循环,有更多的地方出现问题,于是病人又承受了额外的痛苦,做了更多的治疗。而这些问题,是医生早就料到的。因为病人的身体是不存在完全康复的可能的。做完手术没多少天,病人就走了,而如果他没有做手术,也许不会离开的这么快。作者说,“医生尤其不愿意摧毁病人的期望,对过于悲观的担忧远远多于过于乐观,而且谈论死亡极其令人忧虑。但100种治疗方法不一定能有一种有用。”

有时希望老人完全康复其实只是理想,而我们需要正视老人的疾病问题,坦然的面对。

我们通常天然的以为老人的求生欲一定能高过治疗的痛苦,却不知,在痛苦达到一定程度时,有的老人的求死欲比求生欲更强。书里有的老人在被抢救回来后,怨恨家人说,为什么要把我救回来,我太疼了,我本来可以不再疼了。奶奶是个很坚强的人,也曾数次对我说,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她有多疼。连吗啡都止不了她的痛,我们无法感同身受。她卧病在床,曾数次恳求我们帮助她离开。那是我们体会不了的痛。看着她,我不知有多难过,我多希望她可以站起来走走,可以拥有快乐,她曾经是多么潇洒的过活。而我的婆婆,已经离开许久,她受了很多苦,最终自己放弃了治疗。那何尝不是一种勇敢。

许多人替老人做出过度治疗的医疗选择,是源于我们本身不愿意告别,但无论我们有多么爱自己的亲人,他的生命都永远属于他自己,他有权在最后时刻为自己是否受痛苦、是否离开,做出自己的决定。我们不能替他们承受痛苦,也不能替他们做决定。其实很多人自己是不会接受过度治疗的,但对自己的家人,却会选择让他们接受所有的治疗,这种爱,这种期望,这种不愿告别,其实也是一种自私。若当时的我明白该有多好。

在亲人离开时,他与我们彼此都没有遗憾,才是最好的善终。

8 关于告别

我想,关于告别,我们不应该待到老人离开才去思考,而是在其将要离开之时,便去思考如何陪伴他最后一程,如何聊些最有意义的话语,如何做好告别的准备,如何亲语为他送别。待老人离开后,就太晚了,那离开之前没能好好告别的悔,会让离开之后的告别变得无比漫长。当心里无悔时,我们才能真正的告别。

9 那些遗憾

对亲人,有许多遗憾。这许多的遗憾,教会我学习珍惜,珍惜眼前每一个所爱的人,珍惜可以去爱、去陪伴他们的时光。愿每一次教训,都能使我的未来更多无悔。

希望离去的亲人,都能安息。对你们的想念,会是永远。岁月中所有美好的回忆,会永远存在。

之后

看完这本书后的几天,陆续有一些很悲伤的消息,重庆大巴坠江、主持人李咏离世、印尼航班坠机、到刚刚得知金庸先生离世。离开的人有的是因为年龄,有的因为疾病,有的因为意外,然而,没有一种告别是容易的。

也许此刻我仍学不会告别,但我希望我能学会的,是在亲人健康的时候好好陪伴、用力爱,在临终前的医疗决定上充分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在他们离开之后,永远不遗忘。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