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有幸亲身参与了那个属于台湾曾经伟大的年代;目睹了台湾“经济奇迹”的起落。成功需要太多条件的配合和累积;环环相扣,步步演绎,成败得失,往往只是一线之差、一墙之隔。30年前,台湾在搞经济,大陆在文化革命;10年前,大陆开始搞经济,台湾却在文化革命。20年的间隔,许多台湾曾经发生的事, 如今在大陆又一一地重显身影。经济奇迹,那曾经是台湾的骄傲;骄傲的背后,也曾有不堪语外的辛酸。成功需要很多的条件配合,台湾成功的经验未必能够复制;但是,失败的因子只要一端,失败的经验绝对值得警惕。由于个人曾经亲身经历了这些成败得失,或许可以为这得来不易的警惕,添加一份活生生、血淋淋的批注。
一以贯之戴立宁的经历与坚持 读书笔记献上对戴先生深深敬意。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观察;也唯有从多种角度去观察、探究,才会有意义。台湾市场与大陆市场的相似性,先行20年的台湾,是为最好的借鉴(角度)。
人物背景&经历:1、横跨银行、保险和证券三大领域的高层监管人士:戴立宁曾就读于东吴大学、台湾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拥有法学硕士学位,其职业经历主要是在台湾“财政部”。在那里他从基层公务员起步,在25年的时间里,历任“金融司”司长、“保险司”司长、证券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和“财政部”常务次长,曾经主管过台湾的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市场。
2、完整经历台湾起飞调整和升级:从1969年进入台湾“财政部”工作,至1995年退休,他经历了台湾经济的起飞、调整和工业升级等一系列过程。台湾比大陆先行20年,现在中国大陆所面临的状况与20年前台湾所面临的状况有诸多相似之处。成功的经验固然值得重视,但失败的教训尤为珍贵,台湾所走过的弯路,大陆可以通过借鉴来避免。
票据刑罚&律法(思考→启示→借鉴)深入思考:政府的边界&市场监督&纠错的成本
启示:1、民间需求的存在,导致即便官方猛烈打击也不可能消灭掉远期支票。
对于立法者而言,只有良法才会得到人们的遵从。也就是说当社会有所需求的时候,应当顺应这种需求立法加以规范,而不是立法遏制这种需求。
但是,一个父爱式的政府却往往想做得更多,它试图帮助自己的“子民”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出台的法律往往过度严苛,不遵从实际的市场需求,结果不仅无法帮助大众,反而成了大众的负担,使得地下市场更加发达。
2、《票据法》修正也许只是他一个不引人注目的侧面。但这件事情恰说明,即便一个人已经认识到问题所在,但当整个社会对问题认识还不够清晰时,要推动改革是很困难的,哪怕他是“财政部”部长。
3、一个复杂的官僚系统一旦做出错误的决策后,要纠正这样的错误需要花费多长的时间。
4、台湾的经验恰好告诉我们:市场自己会监督,要慎用刑罚,一旦到大陆的经济更加活跃,票据增多的时候,执政者需要参考的恰是台湾当年《票据法》刑罚之祸。
5、社会只要有需求,就一定需要满足,出台任何的限制都不能消灭需求,只会扭曲经济结构。
借鉴(大陆):放弃父爱主义,相信市场自律十信风暴&金融(问题→准则→借鉴)深入思考:民间金融&金融体系(公营寡占)&政府救市
背景:台湾经历过在金融压抑背景下造成的地下金融(台湾的地下钱庄与大陆的非法集资非常类似)
问题根源:地下金融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地上的管制。政府不给民间资本机会,迫使他们转入地下。
过程准则:1、谈论起整个风波的处理过程,戴立宁常常用名将显臣无赫赫之功来形容当时的局势,认为当危机展现在公众的面前再去处理,已经是次优的选择,最优的处理方式是在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处理完毕。
2、对于金融问题,他的见解是:当危机发生的时候,管理者需要保护的不是问题企业的股东,而是它的储户,以及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出于这样的理由,金融机构可以倒闭,但倒闭后,它的储户必须得到应有的保障和补偿。
解决办法:如果要监管地下金融,最好的办法是让那些合理的需求合法化。
大陆的借鉴:开放金融市场,强化监管体系七年沉浮&沉寂中思索(“最美好的时光”)人物背景说明:戴立宁原本以为由于自己并无过错(十信案),在辞职半年后会重新获得起用。但事实上,“财政部”部长换成钱纯之后,他对这个桀骜不驯的前司长并不认可,戴立宁被调了个参事的闲差,一闲就是7年。
社会背景说明:台湾的20世纪80年代是分裂的时代,一方面,在里根、撒切尔革命的影响下,当局更加放松了对经济体的管制,但同时,金融管制却没有同步放松,一直到90年代,金融才向民间开放。
金融管制,以及普通民众的投资机会不足,使得过多的资金追逐有限的投资机会,地下投资公司应运而生,吸收了大量资本,兴盛起来。
启示:1、对于监管者来说,最难的莫过于区分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办法只有一个:放开正规金融市场,使得民间资本的合理需求能够通过正规金融得到满足,也使得地下金融中合理的那部分取得合法的身份,只有承认了合理的部分,才能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追究,否则是无法管理的。
2、戴立宁处理这件事(将精算业务从“保险司”下放给了精算)的思路带着他一贯的风格:社会的每一部分都做它最擅长的事情,才能使社会效率达到最优。政府不是什么都擅长,因此,要学会扬长避短,利用规则让社会各个角色承担政府不擅长的工作,而不是把什么事情都揽在手中。
大陆的借鉴:放开汇率利率,台湾殷鉴不远证管风雨&股市(原则+理论+理论=改造股市的完整思想)人物背景说明:戴立宁蛰伏了7年,再度出山担任证管会的主任委员,直接负责证券市场的监管(担任证管会主委)。此时的戴立宁已经不再是当年英姿勃发的青年司长,对于官僚系统,他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于社会、市场、监管三者之间的关系,他的认识也已经成熟。
五指理论:戴立宁监管证券市场以及未来所有工作的指导原则。
简单地说,就像人有五指一样,市场也有五指,缺一不可,政府只是其中一根手指头。
a具体来说,证券市场中最主要的参与方是投资人,因此他将投资人比作大拇指。大拇指永远是“首屈一指”,它最重要、最有力也最有效。
b食指是指方向的手指,也是最能干的手指,所以它是服务类的手指,恰好类似于证券公司等服务机构的角色。
c中指是五指中最高也是最中间的。在证券市场中,什么人的立场不偏不倚而且高瞻远瞩呢?戴立宁认为是媒体人、会计师和律师。
d无名指是戴结婚戒指的手指。戒指为什么要戴在无名指上?因为无名指通心,所以最珍贵的东西是戴在这儿。在戴立宁看来,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是最值钱的一部分。
e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监管机构只是小拇指。小拇指是没有力量的,但当人们合掌礼佛的时候,小拇指永远站在最前面、最靠近佛,所以它是借助佛的指引来管理市场。佛法无边,佛法去哪里,市场管理就会推行到哪里,而佛法就是法律。
果汁理论:在加深供给上,戴立宁将自己的原则总结为“果汁理论”,即,有的人喜欢100%的纯果汁,有的人喜欢只含30%的果汁的饮料,那么,作为超市,到底是给顾客提供100%的果汁,还是提供30%的?答案是,全都提供,只要在包装上标明浓度即可,让顾客自由选择。超市就应当提供琳琅满目的商品,而不是一种风格的东西。
股市也是一样,不同的投资人偏好也不同,有的喜欢现金牛,有的喜欢潜力股。监管者不应该把人们的口味格式化,而应该把各种公司都提供给投资人,唯一的要求是:必须做到信息公开,就像果汁要标明浓度一样。
戴立宁原则:把市场还给市场,把管理还给效率,把公道还给绩优股。
结果:证管会过去要与公司“斗智斗勇”,疲劳无比,还经常遭受各方攻击,现在它只要负责信息公开这一块就行了。工作简单了,压力也分散了,但证管会也失去了审批的权力,公司不用再因此而不断“公关”证管会,证管会的官员想从中捞取个人好处的难度也增大了。
大陆的借鉴:把市场还给市场,把管理交给效率成败侨银&银行整顿侨银:戴立宁整顿华侨银行的经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解决燃眉之急,防止银行倒闭;二,改善存款结构,为了吸纳短期存款,思考如何为客户提供最大方便;三,由为客户提供最大方便,衍生出对整个银行的业务流程进行改造,提出全新的银行观念。到了第三步,戴立宁已经形成了自己对银行业的独特看法。
信用卡返点1%(任期作为之一):将信用卡的发卡、记账、报表等完全委外,外包给了一家信用卡服务公司节省了成本,从而为客户节省出1%的返还,成了信用卡推广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免跨行取款费(任期作为之二):为了争取活期存款户,ATM机是华侨银行不可能绕过的一个短板。如何在现有的财力下弥补短板,甚至完成超越呢?
一个措施就足够了,那就是免费跨行取款。
这笔钱,华侨银行出得划算吗?
戴立宁的回答是:划算。
如果不这样做,侨银必须购买每台上百万元的ATM机,还需要租用最繁华地区的机柜位置,加上不菲的维护费用,以及取钱、收钱、点钱的人工和存储费用,每一笔的成本可能已经远超7块钱了。
华侨银行相当于用每一笔钱7元的成本,买下了全台湾所有的ATM机
企业联名卡:在联名卡上印有对方公司的标记,以及员工的姓名、工号,可以当作员工胸卡使用。并且,由于有企业员工的薪水资料,很容易计算出该员工的信用额度,联名卡又成了员工的信用卡。最后,由于员工的薪水也发入该卡中,联名卡又可以作为员工的取款卡。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华侨银行不仅成了企业的账房,还完全将该企业员工的一切金融活动都囊括在内了。
。。。。。。
大陆的借鉴:放弃小利益,方有大收获两岸合作:中国证监会国际顾问委员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一以贯之戴立宁的经历与坚持 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