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为自传散文体小说,书中记闺房之乐,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山水名胜、奇闻趣观。作者以纯朴的文笔,记叙大半生的经历,欢愉与愁苦两相对照,真切动人。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陈芸志趣投合,伉俪情深,愿意过一种布衣蔬食的生活,可由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 读书笔记沈复《浮生六记》(一)
近日也是被生拉硬拽的上了《浮生六记》的这趟车,初觉不以为然,权当闲趣,然当置身其中品读此书后,倒也小有感悟,算不上高明,也算记下了。
作者沈复,字三白,生活在清代乾隆和嘉庆年间。生于苏州一个传统的文人家庭,父亲在江浙地区官宦之家做幕僚,家境小康。他自幼接受诗词文化教育,并受到当时士族生活美学的熏陶,拥有相当的生活美学追求。幼年曾求学于苏杭地区的知名文化人士,不过最终半途而废,他自己并未参加科举,长大后先是跟随父亲在各地幕僚中工作,后来开始独立游幕各地,也经过商,生活时而宽裕,时而又捉襟见肘,一生事业平平,算不上什么“成功人士”。他18岁时与表姐陈芸结婚,二人的夫妻生活既有花前月下的美好,也有冬夜奔逃的仓皇。妻子陈芸去世后,沈复怀念妻子,追忆一生生活,写下这本《浮生六记》,记述夫妻半生的喜乐闲情和坎坷遭遇。
不同于大多数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没有把自身经历的撰写当做核心,而是自辟蹊径,将一生分为六个不同的侧面,从不同角度记录夫妻二人的情爱和生活经历,以及沈复在妻子亡逝前后的浪游生涯。尽管在流传过程中仅剩《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四个部分,但本书却能在问世两百年来,畅销不衰,为历代人所推崇。
《浮生六记》第一记《闺房记乐》,记录的是他和妻子陈芸美好的夫妻生活,夫妻二人自相识、订婚,到洞房花烛以及其后一生的夫妻情事。第二记名为《闲情记趣》,说的都是夫妻二人在生活情趣上的追求。第三记名为《坎坷记愁》,记述的是夫妻二人在生活中遭受的坎坷和心酸。这一记一直写到夫妻二人远离故土,陈芸客死他乡,沈复也开始了漂泊生涯。第四记《浪游记快》,记录的是沈复一生在全国各地的游览经历。本书还有两记,第五记《中山记历》,记录的是沈复在台湾的游历故事,第六记名为《养生记道》,大概讲的是一些养生故事。可惜,1877年,《浮生六记》被再次发现时,后面的两记已经遗失不在了。不过幸运的是,前面四记都很完整。
《浮生六记》是沈复一生的自传,全书从今人价值观而言,是颇具争议的,但难能可贵的是,全书从始至终,贯穿了一个字“真”,又或许在沈复看来,那些个到妓院招妓等事,在当时情境之下,并无不妥。以下我仅从本书中最精华的两记——《闺房记乐》和《坎坷记愁》,来聊一聊此书,以及这位“芸”,为何被林语堂先生称作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抑或在我心目中,算不算是一个真正“可爱”的女人,我一向是颇具理性的,也许在我下面的讲述中,会时常夹杂的个人主观情绪,实在是因为,我平日已经理性太多,对于这样一部描写家庭真情实感的作品,若我还是站在上帝视角去看,略显无趣,下面开始。
第一部分:第一卷《闺房记乐》
我们先看一看沈复的妻子,陈芸。我们从《闺房记乐》中能看到的,便是陈芸温柔聪慧的性格,美好的生活情趣,以及她与作者沈复之间从少年时代就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
诗经第一篇说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沈复说,想到《诗经》乃是《诗经》三百篇之首,所以他就把记述夫妻情事的闺房记乐放在开篇第一记。开篇就写男欢女爱,在众多的作品中,都显得另类和特别。但这并非是为了别出心裁,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确实体现了沈复对妻子陈芸的爱。
那到底是什么如此吸引沈复呢?一方面是陈芸的外貌,陈芸生的“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惟两齿微露”,形态缠绵,让人神消。另一方面,则是陈芸的才情与聪慧。她自小聪颖明慧,学说话时,听讲一遍《琵琶行》,便能背诵。等年龄稍长,她见到一册《琵琶行》,依靠幼年的背诵,一个字一个字地按照读音辨认,于是不仅识了字,还渐渐懂得了吟咏诗句,写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般句子。但多是零散,未有成篇,问其缘由,是自己推敲,并无老师指点所故,沈复一并将零散诗稿题为“锦囊佳句”,此亦为早逝诗人李贺的典故,沈复以为,这很可能为芸的夭寿埋下了伏笔(请原谅一个缺乏科学常识的,刚刚丧偶的古代文人的心情)。
陈芸不仅多才,而且多艺。出身清苦,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剩下母亲带着她和弟弟艰难生活。她女红习得娴熟,一家三口全靠她来养活。于是沈复对母亲说:“若为儿择妻子,则非淑姐不娶。”此番言语,既表达了沈复对妻子的爱慕,同时也宣示了陈芸不幸命运的开始。
订婚之后,沈复在一次婚礼上见到陈芸,当时满室鲜衣华服,唯独芸通体素淡,只一双自己做的绣鞋夺人耳目,鞋面刺绣非常精巧,独具的慧心也深深吸引了沈复。这期间有一个小趣事,沈复到陈芸家中,夜晚肚子饿了,陈芸偷偷拉他进屋吃粥,结果被堂兄所见,戏弄了一番,成为笑谈。
两人十三岁订婚,十八岁成婚。洞房花烛之夜,吃夜宵时,陈芸说自己正在吃斋,而且已经坚持好几年。沈复暗中细算,她开始吃斋之时,应该正是几年前自己长水痘的时候,才知道陈芸吃斋是为了祈求自己早日康复,于是内心十分感动。他便对陈芸说道:“你见我今天皮肤光鲜,不再生水痘了,也可以开戒,不用吃斋了。”
陈芸嫁进沈家,对公婆十分恭敬,与其他人则以和悦温柔相处,为人处事,井然分明。每天早上,阳光爬上窗子,陈芸就起来。她说,这样做是怕其他人说新娘子懒惰,沈复虽然喜欢睡懒觉,但是很赞赏她这样的做法,于是也跟着早起,改掉了贪睡的习惯。沈复刻了两方图章,上面的字样是“愿生生世世为夫妻”,以记录夫妻二人心心相印、相知相爱的感情。沈复结婚后,须跟着赵先生继续学业,在书馆三月,因思念妻子倍感度日如年,赵先生得知心意,让其暂且回家,沈复此时欢喜得如同边疆卫戌将士得了赦令放归故乡似的,如见思念陈芸之心切,回到家中,自然免不了一番云雨温存。婚后的生活里,二人不但情投意合,更是谈诗论赋,说古论今,构筑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新婚后不久的一天,沈复凌晨归来,发现陈芸仍在蜡烛灯火下读书。陈芸说道:“刚才正准备睡,在书柜内看到这本《西厢记》。以前只听说这本书的大名,今天读了,才觉得真是好。”又值新婚,二人谈笑嬉戏,沈复形容,“恍若密友重逢。”从此开始,二人成了谈诗论文的良师益友。陈芸虽然出身平凡,但是却有不俗的品味,不仅能够跟丈夫吟诗作赋,还能锦上添花。
他们新婚那年的中秋,沈复想已与芸结婚半年,还未去过隔壁的沧浪亭,于是就安排了中秋夜游沧浪亭。那天黄昏时分,一行人到了土山顶上的沧浪亭,沈复写道,“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烂然。”他们在亭中铺上毯子,席地环坐,酌饮清茶。凉风习习,明月爬过林梢,也映在水波之中,景色绝佳,沈复感叹说,“俗虑尘怀,爽然顿释。”陈芸却说,“今日之游乐矣!若驾一叶扁舟,往来亭下,不更快哉!”意思是说,如果我们驾着一艘小船,在水上观赏沧浪亭的景色,那不是更好了!她的设想,在此情此景之中更是增添了一丝诗意。
陈芸的性格中还有着男孩子的一面,她十分向往像男人一样外出走动,而沈复也很希望自己出行时有妻子做伴。在那个时代,大家闺秀幽居深闺才是正经。可是为了让妻子一赏民间花灯的盛景,沈复让陈芸女扮男装,在夜里外出,陈芸模仿男子走路的姿势惟妙惟肖,二人带着冒险一般的刺激悠游闹市,竟然没有人认出她是个女子。
有一次,沈复有事前往吴江,陈芸想趁机同行,一览太湖胜景。于是跟家里人说自己回乡探亲,二人先后抵达,然后同舟而行。沈复在书中写道:“渐见风帆沙鸟,水天一色。”陈芸感慨道,“今得见天地之宽,不虚此生矣。想闺中人有终身不得见此者。”意思是说,我今天见到了太湖如此辽阔的风光,真是不枉此生了。可是还有很多深闺中的女子,一辈子也看不到这样的景色啊。
以上为沈复与妻子陈芸的恩爱有加,下面对沈复的“花花肠子”描绘一番。
一名唤做王二姑女子,为沈复母亲之义女,与陈芸最为要好,此女性格爽直,一日芸见地下小乱石有苔纹,甚喜之,此女比较憨厚,鹤步而拾之,每捡一块,沈复负责审核好或不好,过一会,自然辛苦,此处有描写此女“粉汗盈盈”;归途中,此女逢花必折,沈复调戏其“将来罚嫁麻面多须郎,为花泄忿。”此女生气后,把花扔了,此处再有描写“以莲钩拨入池中”,意思是此女的莲花小足拨花入池之意,对女子行为举止描写如此细腻,可见一斑。
再来,一日与芸到外游玩,傍晚,夫妻二人与一船家女唤做素云的同饮,且看此处描写:素云笑捶余肩曰:“汝骂我耶!”芸出令曰:“只许动口,不许动手。违者罚大觥。”素云量豪,满斟一觥,一吸而尽。余曰:“动手但准摸索,不准捶人。”芸笑挽素云置余怀,曰:“请君摸索畅怀。”余笑曰:“卿非解人,摸索在有意无意间耳,拥而狂探,田舍郎之所为也。”时四鬓所簪茉莉,为酒气所蒸,杂以粉汗油香,芳馨透鼻。余戏曰:“小人臭味充满船头,令人作恶。”素云不禁握拳连捶曰:“谁教汝狂嗅耶?”此处画面感十足,沈复不愧是一介书生,语言调戏不在话下,妻子芸其实这里感觉到有些吃醋了,毕竟是女人嘛,这素云也是可以,动不动就上去捶人家老公,也算是较为开放了。
最后说说陈芸准备给沈复找一妓女唤做憨园纳妾之事,绝大多数人对此事的理解,要不就是觉得陈芸太愚昧,主动给丈夫纳妾,要不就是感叹陈芸实在太好,居然主动为丈夫纳妾。不过以我看来,陈芸其实深爱沈复,但又确实感觉到这个家伙下半身蠢蠢欲动,不是个老实东西,在当时封建家庭里,与其说和丈夫掰扯对抗,不如主动出击,找个妓女给他,而且先下手为强,与此女建立统一战线,结为姐妹,若此女纳妾成功,一个妓女,一定不是省油的灯,沈复再想有花花肠子,都不用陈芸出手,就这憨园出马,就够沈复喝一壶了。然而,这个无用书生的沈复,居然感叹一句“后,憨为有力者夺去,不果。芸竟以之死。”你是把你的妻子当成白痴吗?你纳妾不成,你妻子郁郁寡欢,导致最后死去?你娘都没有这么帮你愁这事啊大哥。
第二部分:第三卷《坎坷记愁》
此一卷,主要描写夫妻二人遭遇世事的无常和生活的艰辛。这本书之所以能被世人推崇,也许是因为书中描述的坎坷与无奈,让读到它的人们也深深地产生了共鸣。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沈复和陈芸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困苦,并剖析这些困苦是否皆为客观因素,还是取决于自身的问题所导致。
第三卷开篇,沈复自言道: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往往皆自作孽耳。余则非也。多情重诺,爽直不羁,转因之为累。什么意思?说的是人世间坎坷大多数都是自己作孽,但是我沈复则不然,我是因为太好了,太多情(不专一),重诺(智商低,缺乏判断力)、爽直不羁(情商低,不会做人处事)。自己评价自己都是正面的,但根据他自己的描写,括弧内是我的评价,如此这般,不就是自作孽吗?
沈复自以为,夫妻二人在家中招到排挤,主要是下面几个原因:
1.夫妇二人住在父母家里,父亲是主要经济来源,“处家人情,非钱不行。”,渐招同室之讥。沈复在家族中排行第三,刚开始时,全家上下都喊陈芸为“三娘”,后来就变成了“三太太”。太太在当时是对官员妻子的称呼,称呼平民的妻子为太太,当然带有讥讽的成分,为何如此?沈复隐晦地说道:“女子无才便是德”,真千古至言也!
剖析:首先,父亲是一家之主不假,你都知道父亲是主要经济来源了,你俩结婚了还寄人篱下(父母也一样),老爷们不知道去挣钱?(后面的第四卷就甭提了,在广东挣点小钱全tm嫖娼了)。你妻子懂文化本来是件好事,你也是因为此才喜欢她的,现在别人讽刺她,你不从自身这个窝囊废上找原因,倒觉得是因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因为陈芸懂文化导致的,其实不然,别人讽刺你俩的是,穷还寄人篱下,这还不要紧,闲情逸致一项没少,又养花又诗词歌赋的,你俩搞这套倒是无妨,别当寄生虫啊。
2.因为陈芸颇懂文墨,沈复的父亲便让陈芸替沈母代笔家信,因沈母误会媳妇述事不当,不让带笔,沈父又因此误会媳妇不愿代笔,自言道:迨余归,探知委曲,欲为婉剖,芸急止之曰:“宁受责于翁,勿失欢于姑也。”竟不自白。
剖析:父母误会媳妇,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毕竟不是自己家的人,难免心存芥蒂,莫说古人,今人亦常常如此,这就需要一个懂得处理家庭上下关系的男人出来主动作为,把误会的事情解释清楚,就写书信这么点小事,你不作为也就罢了,最后还把这个问题赖到媳妇头上?是陈芸不让你说的是吧?且不谈陈芸心里在想的,我就问你,你让她怎么说?是不是应该说:你爹你妈都误会我了,赶紧去和他们说说,你不说我就马上跟你离婚。你才会去说?一个不懂女人心的男人,也是可悲。这就好比你说要给老婆买个漂亮包包,媳妇说别买了挺贵的,你说好吧我听你的?
3.沈父想找个小妾,于是沈复让妻子觅得一姚氏女,因为成否未定,陈芸对沈母谎称此女为嬉游者,成功纳妾后,沈母不悦,当然觉得被骗了,故对陈芸心生怨念。
剖析:夫妻二人,都有问题,沈复就是个弱鸡,没有承担之力,家里大事小情,不分青红皂白,都让媳妇操办,娘希匹,你老爹找小妾,你让媳妇办,你娘不恨你媳妇,除非她是观音菩萨;再说陈芸,也是个自作聪明的女人,一个当媳妇的给公公找小妾,还瞒着婆婆,咋想的?不恨你恨谁?人家老爹是负责挣钱的,也没人敢撒气给他,你俩这一对寄人篱下的苦命鸳鸯,只能让你背背锅了,况且这锅背的也不屈。
4.沈弟在外面欠了钱,有人到家里讨要,陈芸写信向沈复诉说,沈弟对嫂子极为不悦,认为嫂子多事。后又因父亲看到了陈芸写给沈复的书信,里面再提沈弟借钱的事情,还说计划把沈父小妾召回,沈父问沈弟,沈弟不承认,雷霆大怒,将二人逐出家门。
剖析:归根结底,沈复不求上进没有事业心,在家里做寄生虫,连弟弟都看不起他,自己借了钱不承认不说,还不让人讲?沈复从始至终屁都没放一个。
5.沈复给朋友借钱做担保,朋友跑路后高利贷者天天到家里要钱,加上陈芸与憨园这个妓女做姐妹,此二事被沈父知情,雷霆大怒,被迫卖女送子,如逃难一般到别处去寄人篱下去了(永远在寄人篱下),最后陈芸客死他乡。
剖析:首先,给朋友借钱作担保,这就是前面他说的重诺,我认为是无脑,老实讲,真不是他父亲无情,就这种无用之人,也没有什么好可怜的,另外陈芸与妓女结为姐妹的事情,也是自个自找的,都没啥可以解释的。此处有一重点,沈复对一儿一女的描写是:“芸生一女名青君,时年十四,颇知书,且极贤能,质钗典服,幸赖辛劳。子名逢森,时年十二,从师读书。”不仔细寻思,还以为是陈芸前窝带过来的,这一儿一女似乎与自己毫无干系。夫妻二人为了不想给公公婆婆添麻烦,逃难之前,把女儿随便卖做童养媳,儿子也送出去做童工,就这么把两个孩子打发了,两个“神仙眷侣”从此开始走上人生癫疯,走自己的羊肠小道去了,路上还不忘带个老妈子伺候他俩。(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 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