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春尽江南读书笔记5000字

春尽江南

作者:格非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江南三部曲3:春尽江南》主体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年,而叙述所覆盖的时间幅度则长达二十年。可以说,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二十多年的中国人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的内在变迁,我们时代近20多年来的精神史情感和灵魂,在这部小说里得到极其深刻的呈现和审视。小说主体故事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年,叙述所覆盖的时间幅度却长达二十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谭功达之子、诗人谭端午自我放逐到鹤浦,面对群体参与变动的时代,试图从《新五代史》找到解释;最初崇拜诗人的李秀蓉在社会剧变的潮流中成为律师,她改名换姓,以庞家玉的干练泼辣现身,最后却在虚浮而折磨人的现实中走向了绝望……

春尽江南读书笔记

江南三部曲之三——《春尽江南》

一、主要人物?大概情节?

《春尽江南》承接前两部,讲了反革命分子谭功达的儿子谭端午在当下社会的现实人生。谭端午是一名诗人,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在实现人生成就后成了发了疯,住进自己投资建造的精神病院里。谭功达在早年和朋友在一次约炮中认识了秀蓉(后易名为庞家玉),再见已是许多年后,两人戏剧性地结婚生子,庞家玉的律师职业为家里积累了很多财富,相比而言谭端午则有点过于不接地气独爱阳春白雪,在一个文化局做清闲的工作。他们在月亮湾购买的房子被房产中介出租后,中介携款逃走,因此发生了一系列纠纷。花家舍在现代社会则变成了一个“富贵温柔乡”,是有钱人度假的休闲场所,充满娱乐、色情和堕落的意味。书中很大的篇幅都在描写家庭生活,夫妻俩的不信任、无爱、婚外情。他们的儿子若若在学校的种种则突显当下教育系统的现实。本书综合很多琐粹的社会现象,突显个人在当代社会的精神危机。故事最后庞家玉罹患癌症,毅然离开家庭,客死他乡,给端午带来了深深的沉痛。

二、表达的主题?与前两部的联系?阅读思绪?

《春尽江南》着眼的是现代社会中的物质和精神危机。国家如何富强,世界如何美好与个人没有干系,人们饱受困扰的仍然是最基础的民生问题——教育,住房,家庭,社会。学校送礼和关系屡见不鲜,家长的身份和财力在孩子的升学择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企业没有良心,只顾赚钱,侵犯消费者权益,法律系统的一系列繁琐程序帮助无赖开脱却不能帮助弱者或解决实际问题;络绎不绝的开发商为创造娱乐消费不停征收土地开发楼盘;小家庭里,夫妻间的冷漠、不信任、出轨和争吵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以及当下教育对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扭曲。学术界里各种所谓大咖们表面正人君子实则虚伪堕落、惺惺作态。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尔虞我诈皆为利益纠葛。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社会诟病,作者通过一系列线索将之穿联在本书之中,突显了矛盾的激烈。表达我们每个人孜孜不倦日复一日追赶别人和时代的脚步,直到健康崩溃的那一刻发现迷失了自己。

个人观察到三本书的联系有两个,一是从花家舍,不管是清朝末年由强盗们试图打造成“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桃花源,还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管理的井井有条的模范共产县城,抑或是当下充满色情色彩的花家舍“娱乐城”,这些不同形式的乌托邦都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由不同心理的人物主持建造的。总是有人去追求这样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也许它根本就不存在,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在现实里这样一种模式没办法不走形变味。

第二个联系是血缘,秀米是谭功达的母亲,谭功达是谭端午的父亲,三代人,三个时代,通过这样一种特殊的连结,用他们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去体现不同时代的生活,感受不同的冲突。

最后,结合这本书对当下的揭示:

所有的地方,都在被复制成同一个地方。当然,所有的人也都在变成同一个人。

当家玉走到生命的尽头,留给端午的信件里说道自己曾经可笑地希望孩子出人头地,现在已经不这么想了,平平安安的,就好。你也一样。平平安安。

昨天看完电影走在商场里听见广播里放着过年的喜庆音乐:祝你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健康美丽发大财。而我又想起这本书的结尾,想起庞家玉留给丈夫和儿子最后的话——平平安安,我想这大概是每一个洞悉人生起落和悲喜的人最朴实无华的希求。的确,生而不易,平安就好。

三、印象深刻的字句和细节

。这一部逼格很高,主人公谭端午极端文艺的气质让我想起村上春树笔下的诸多人物,其他次要人物的文化程度也让我惭愧,边读边百度百科。书中提到了很多文学和艺术作品,总结如下:

可惜秀蓉既不知道莫奈,也从未听过德彪西的《贝加莫斯卡》。白天,他在炎炎夏日的蝉鸣和暴雨中酣睡。晚上的时间,则用来阅读他心爱的聂鲁达和里尔克。 “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出自先前诗歌《苕之华》里的句子“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意思是:早知道我这样,还不如不出生。)

“无用者无忧,泛若不系之舟。你只有先成为一个无用的人,才能最终成为你自己。”

(“无用者无忧,泛若不系之舟。”出自《庄子·列御寇》中的“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意思是:有能力的人劳累,聪明的人忧虑,没本事的人没追求,所以吃饱了四处闲逛,就像没拴住的小船一样晃来荡去。)

“你也真是的,跟她吹什么牛不好,偏偏要谈艾略特!我提醒你,你这可是班门弄斧啊!这屁丫头,能把《荒原》从头背到尾,不论是查良铮版、赵萝蕤版,还是裘小龙版,都能一字不落,你信不信?”如果说二十年前,与一个诗人结婚还能多少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那么到了今天,诗歌和玩弄它们的人,一起变成了多余的东西。多余的洛尔加。多余的荷尔德林。多余的忧世伤生。多余的房事。多余的肌体分泌物。端午有时候会给她推荐音乐疗法,劝说她从音乐中寻找慰藉。贝多芬或者勃拉姆斯。端午耐心地对她解释说,鲍罗丁只有这首《第二弦乐四重奏》比较入耳。中午,家玉从美发店回来了。他(端午)正在听勋伯格的《升华之夜》。端午)他从包里随手取出一本书来,是《史蒂文斯诗集》。封面是绿色的。翟永明的《潜水艇的悲伤》(守仁)他提到了《资本论》,提到了《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甚至还提到了黄炎培和毛泽东在延安的那次多少有点诡异的谈话,让端午颇感意外。他(端午)没有直接回答绿珠的问题,只是淡淡地说,福楼拜在晚年,曾写过一部奇怪的小说,书名叫《布法与白居谢》。(端午)“老兄,你把‘鸲鹆’两个字读错了。不读句谷。也难怪,鸲鹆两个字,倒是不常用。不过,你没读过《聊斋志异》吗?”(吉士)“他妈的!原来是这么回事。那这个鸲鹆,到底是种什么鸟?”(端午)“嗨!就是八哥。”“正好,我带你去破了这个戒。你不要有什么顾虑。就当我是靡菲斯特好了。”随后,他(吉士)引用了歌德在《浮士德》中的那一句名言,怂恿他“对人类社会的一切,都要细加参详”。

。其他印象深刻的字句

用端午略显夸张的诗歌语言来表述,等待死去,正在成为活下去的基本理由。(绿珠)她喜欢戈壁滩中悲凉的落日。她唯一的伴侣就是随身携带的悲哀。她说,自从她记事的时候起,悲哀就像一条小蛇,盘踞在她的身体里,温柔地贴着她的心,伴随着她一起长大。她觉得这个世界没意思透了。俩姐妹都已过了三十,传说形质清研,一时钗黛。因始终没有嫁人,引来了许多食客的好奇与猜测。当然,对同性恋的好奇,也是时下流行的小资情调的一部分。(端午的精神病哥哥抄下的小楷)“我们不过是纸剪的人偶。虽生之日,犹死之时。”“如果一个人无法改变自己受到奴役这一事实,就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去美化它。”他们喝掉了那瓶葡萄酒,河豚还没吃完。绿珠就感慨说,这个世界的贫瘠,正是通过过剩表现的,所以说丰盛就是贫瘠。(端午)“这个世界太复杂了。每天都在变,有无数的可能性,无数的事情纠缠在一起。而问题就在这儿。你还不知道它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铺陈很容易,但结尾有点难。”绿珠将那些她所鄙视的芸芸众生,一律称为“非人”。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在端午看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依照自己的尺度,将人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种属和类别。对人进行分类,实际上是试图对这个复杂世界加以抽象的把握或控制,既简单,又具有象征性。这不仅涉及到我们队世界的认识,涉及到我们内心所渴望的认同,同时也暗示了各自的道德立场和价值准则,隐含着工于心计的政治权谋、本能的排他性和种种生存智慧。当然,如何对人分类,也清晰地反映了社会的性质和一般状况。王夫之晚年一直由孀居的儿媳照料,两人日久生情,渐渐发展到公然同居,在历史典籍中是有案可查的。而且两人死后,村中的乡邻,还将翁媳两人合墓而葬。至少在当时的乡亲看来,这段不伦之情,根本算不得什么人生污点,反而是一段佳话。与妻子带给他的猜忌、冷漠、痛苦、横暴和日常伤害相比,政治、国家和社会暴力其实根本算不了什么!更何况,家庭的纷争和暴戾,作为社会压力的替罪羊,发生于生活的核心地带,让人无可遁逃。它像粉末和迷雾一样弥漫于所有的空间,令人窒息,可又无法视而不见。(在花家舍)当然,端午也问了她一些纯属“技术性”的问题。比如——“什么叫冰火两重天?”端午有的是好奇心。“你是从电影里看来的吧?”女孩道,“火指的是酒精。冰呢,当然就是冰块了。都是舌头上的功夫。唉,老掉牙的玩意,现在早就不时兴了!也很少用冰块。” “那你们现在用什么?” “跳跳糖。”女孩道,“你吃过跳跳糖吗?”如今,诗人们在不大的地球上飞来飞去,似乎热衷于通过谈论一些犄角旮旯里的事来耸人听闻。这是一种新的时尚。也许只有人迹罕至的异域风情,才能激发他们高贵的想象力吧。那些刚刚迈出国门的人,傻乎乎地动辄谈论美国和欧洲,差不多已经成了一件丢脸的事。秀蓉:我曾经想把自己变成另一个人。陌生人。把隐身衣,换成刀枪不入的盔甲。一心要走到自己的对立面,去追赶别人的步调。除了生孩子之外,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自己厌恶的。好像只要闭上眼睛,就可以什么都不想。渐渐地就上了瘾。自以为融入了这个社会。每天提醒自己不要掉队,一步都不落下。直到有一天,医院的化验单温柔地通知你出局。所有的人都会掉队。不是吗?不过是时间早晚而已。这个世界上,已无任何真理可言。所谓的真理,不过就是一种依时而变的说法而已。(绿珠)她已经联系了沈家巷一家街道办的幼儿园。他们欢迎她去那儿当一名老师。绿珠告诉他,几年来的漂泊和寄居生活,让她感到羞愧和疲惫。她希望在鹤浦定居下来,过一种踏实而朴素的生活。她还强调说,在当今时代,只有简单、朴素的心灵才是符合道德的。

附录里的诗,很喜欢其中的两段:

。我希望在一面镜子里

看着自己一天天衰老

烟霞褪尽的岁月,亮出时间的底牌

白蚁蛀空了莲心

喧嚣和厌倦,一浪高过一浪

我注视着镜中的自己

就像败局已定的将军检阅他溃败的部队

幸好,除了空旷的荒原

你也总是在场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春尽江南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