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不仅收录了《罗生门》《竹林中》《地狱变》《河童》等最广为人知的经典名篇,同时精选了《英雄之器》《南京的基督》《丝女手记》《枯野抄》等国内罕见译作,共28篇。由黑泽明执导的《罗生门》,现已成日本经典电影之一,其原著正是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和《罗生门》。故事之所以可以流传百年,往往因为它超越了时间。芥川龙之介就像你身边那位高冷的同学、孤傲的同事,看似不合群,却唯有他最懂人心。每个短篇,读完最多不过十几分钟,却如走马灯一样,呈现了从大人物到小市民的良心、感觉、神经、趣味……
罗生门(精选芥川28篇代表作) 读书笔记读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原创: 三个石头 三个石头
他走在雨中,又一次抬头看看身后的电线。电线依然放出锐利的火花。他综观人生,并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东西。可是,只有这紫色的火花——只有这空中激烈的火花,哪怕要用生命去换,他也想握在手中。——芥川龙之介《一个傻子的一生》
1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
一开篇读了赵玉皎的译者序,立刻成为了赵迷。
初略对比了林少华的译本片段,我觉得赵玉皎比林少华译得好(林翻译了很多村上春树的作品)。赵版略有一些小清新,用词有一种含蓄的美,林版中规中矩,风格和其译的村上春树的小说类似。
一直认为翻译后的作品,其实是译者对原作的一次再创作,就像电影导演对一部电影的演绎,当译者或导演的理解力、想象力超越读者和观众时,这就是一部优秀的译本和电影。这个译本的《罗生门》超出了我对日本文学作品的期望。
这本小说集精选了芥川龙之介28部作品,绝大多数为短篇,最长的小说《河童》也不过几十页而已。这些作品诞生已经有100多年了,现在读它讲述的故事却就像发生在不远的身边。
经典之所以可以流传百年,是因为它超越了时间,既是因为芥川对人心精准而细腻的把握,也拜译者赵玉皎翻译过程中的“信、达、雅”所赐。
“芥川龙之介就像你身边那位高冷的同学、孤傲的同事,看似不合群,却唯有他最懂人心。每个短篇,读完最多不过十几分钟,却如走马灯一样,呈现了从大人物到小市民的良心、感觉、神经、趣味……芥川的小说没有难懂的情结和架构,也不渲染社会环境,而是专注展现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谋篇布局,极尽巧思。人生中每一个隐秘不足外道的心思,或蠢蠢欲动,或幻灭怀疑,一百多年前的芥川龙之介,早就看破。““他的小说里,尽是悲剧——被抛弃的没落贵族小姐,完成复仇大业后陷入空虚幻灭的武士,为了艺术看到亲生女儿被活活烧死却浮现笑容的画师……他擅长抓住人性冷漠尴尬局促不堪的一面,却并不戳破,唯美精致的文字反而唤醒了读者对芸芸众生的悲悯,对人与人之间的羁绊也有了更多体察与宽容。“
——《罗生门》编辑推荐语
芥川说“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好像这些悲喜剧都盈溢了人间无尽的恶、痛苦和悲伤,似乎过于阴暗。其实就像《地狱变》里那句“平庸的画师不会懂得丑恶之物中的美”所隐含的隐喻一样,人世间自然充满了善恶,但我们来到世间,终归还是要去品尝生活的美。
他洒脱自如地审察着生活的肤浅表象及其内在规律,清晰而精炼地展现了我们的虚妄和冷酷,而正是他的“不说破”,让你觉得漆黑的夜里,还有那么一丝光亮。
就像巴金在《灯》中所写:人的一生总有痛苦的时候,总有找不到路的时候,这时候有一丝光亮,你就觉得那是方向,就可以往那儿走。
我觉得本书中芥川龙之介的佳作有《罗生门》、《地狱变》、《蜘蛛之丝》、《蜜橘》、《疑惑》、《尾生之信》、《秋》和《竹林中》。
2《罗生门》
非常短,只有9页纸。
罗生门在日语中,指的是人间与地狱之间的门。仆人在城楼上持刀逼向老妇人的那一刻,貌似化身为罗生门下的判官,定人生死,殊不知挥刀者自己,也由此踏入地狱之门。
挥刀向恶者之人,也未必是善者。
3《地狱变》
我认为这篇最精彩,比《罗生门》更有味道,“平庸的画师不会懂得丑恶之物中的美。”
小说构筑了多个激烈的情节冲突,包括良秀对艺术的疯狂追求和对爱女葬身火海的艰难抉择、大人引而不发的恶和慷慨陪死的小猴子。
折射人性的极致的“恶“,竟然成就了艺术上极致的“美“,是多么的讽刺和残酷!
这篇小说也让我想起了在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看到博斯的名画《人间乐园》第三联《地狱》。
博斯名画《人间乐园-地狱》,现藏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4《蜘蛛之丝》
黑塞说:阿特曼是人的知识的尽头,是无,是空,是不可说,不可想。是上帝的静谧之海。当你安住当下,不再寻求解脱,解脱才会不期而至。
当你勘破那‘自我’的私欲,才能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自在’境界。
5《蜜橘》
这是一篇小品散文,和收录的其他小说风格迥异。是作者在火车途中经历的一件小事,几个橘子象征着粗野小姑娘野性中的纯美,给阴郁的旅途风景带来了一丝暖色。
此时,我才得以暂且忘怀那难以言表的疲劳与倦怠,以及那不可理喻的、低劣而无趣的人生在所谓的丑中,常常也能发现美。这一篇小品,可以做散文写作的范文。
6《疑惑》
这篇也很好,讲述一个在地震中因妻子被压在废墟下,无法被救出而被丈夫砸死,丈夫事后陷入深深的自责从而被人以为他“疯掉了”的故事。
许多人都无法清醒地认识自己,常常眼高手低,天马行空,脚不沾地。“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最后芥川并未对是非作出判断,而只是留给读者深深的思考。
我背靠着杨柳观音,对客人为何缺少一根手指,连询问的勇气都没有,唯有默然而坐。本我是野性,超我是德性,自我是人性。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冲突。在妻子生死那一刻,中村的“自我“跳了出来,做了最终的选择。
从道德角度,没有人有资格对中村做出裁决。
7《尾生之信》
这个故事来自《庄子》的“尾生抱柱”典故,情节很简单,但芥川龙之介写景、状物以及人物描写细腻而不冗长,真是一把好手。
8《秋》
这一篇写得很好。刻画细腻,故事写得就像在看电影,画面感很强。
选题上,有很纠结的冲突交织,读者也难于非黑即白地去判断是非,没有答案,只留给你思考的余韵。
9《竹林中》
这篇就是电影《罗生门》的原著。
讲述的是七个人对一个案件的描述,都不可避免都会带上自己的立场,加上自己的想象。初读觉得不可思议,细想这不就是人的本性吗?学会站在上帝的视角看自己,说起来容易,世上又有几人能做到?
正如尤里乌斯恺撒所说:人,不管是谁都无法看清现实中的一切,大多数人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和想要的现实而已。
在腾讯视频找了黑泽明的电影来看,70年前,能拍成这样的效果,也是难能可贵。
电影是视觉和听觉的艺术(画面感由导演构建,呈现给观众,这个构建是导演对作品理解后的感官还原,要超越普通的观众,难度系数很大),书籍是想象力和共鸣的艺术(画面感由读者个体的想象力构建,这个构建是读者对作者文字的一次还原,也是读者的一次再创造,并在这个再创造过程中触发个体共鸣),不同的故事类型会导致不同的结论,读者和导演的想象力差异水平也会决定对你对电影和书籍孰优孰劣的判断结果。
这也是为什么一部优秀的电影,首先要有一个看透人性的大师,还得配上一个文学功底很好的编剧。
11英才早逝
芥川龙之介的人生也如昙花一现,就像一簇烟火,刚闪出最华丽的光芒,而这光芒“美得几乎令人悲从中来”,就戛然熄灭了。
35岁的时候,芥川留下遗作《一个傻子的一生》对自己的生命进行了总结,就自杀离开了人世。
他在《河童》一篇中写了一首诗,也许就是他离世前的内心告白:
吾将归去,去往远离娑婆尘世的山谷。
山谷中岩石竦峙,
溪水清泠,
药草的花朵散发芬芳。
读到这一段时,正是深圳接连几天的大雨,窗外阴云密布,空气又潮又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雨水打在落到地上的梧桐叶,沙沙作响。
三个石头 2019.5.29
吹灭读书灯 一身都是月
欢迎关注 三个石头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罗生门(精选芥川28篇代表作) 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