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融汇了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华。佛之慈悲,道之空灵,儒之入世,结合起来,成为最为完美的中国智慧,被誉为400年来深刻影响中国人的“传家之宝”。曾国藩、胡适、弘一法师、净空法师、印光法师、稻盛和夫等古今名人对其推崇备至。清朝曾国藩读完《了凡四训》,取袁了凡之言,改号“涤生”,并将此书列为子侄必读的人生智慧之书。日本著名汉学家、阳明学大师安冈正笃对《了凡四训》推崇备至,建议日本天皇及历任首相视之为“治国宝典”。“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说:我是严格按照《了凡四训》《菜根谭》从事商业管理的。
了凡四训(典藏本) 读书笔记一、人物介绍
袁黄(1533年-1606年),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年轻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万历十四年中(1586)进士,十六年授宝坻知县,颇有政绩,被誉为“宝坻自金代建县800多年来最受人称道的好县令”。万历二十年(1592),倭寇进犯朝鲜,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不久调任援朝军营赞划,谋划平壤大捷,一举扭转战局。后罢归乡里,著书立说,担任《嘉善县志》主笔,1606年夏去世,享年74岁。
了凡共计有著述22部,198卷,主要有《祈嗣真诠》、《皇都水利》、《评注八代文宗》、《宝坻政书》、《两行斋集》、《劝农书》、《史汉定本》、《群书备考》、《历法新书》等。(3)袁了凡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一部大藏经《嘉兴藏》的最早倡刻者。
二、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的传世名作,共11600多字,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文章组成。其中“立命之学”是他69岁晚年之作,“改过之法”和“积善之方”是他早年《祈嗣真诠》中的两篇,“谦德之效”是以前的《谦虚利中》篇。
在《了凡四训》裏,袁了凡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告诫世人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了凡四训》蕴涵著中国文化的深邃和智慧,被誉为“东方第一励志奇书”,问世以来深受推崇,被佛教界称赞为积德行善、改造命运的典范而广为印行,流传足有几千万册。袁了凡及其《了凡四训》对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改造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曾国藩对《了凡四训》最为推崇,读后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将其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
三、江南善举运动的宣导者
明朝末年,江南社会变动剧烈,道德体系紊乱。作为社会精英的士绅阶层,为了教化民众,将劝善惩恶的诸多事例刊刻成“善书”,通过小说、说唱而流行於民间,宣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通俗的形式将“民众的道德”具体化。
在善书的形成、发展和流传过程中,袁了凡的言行经历对善书思想的兴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袁了凡的《了凡四训》是善书中的经典之作,劝善是全书的重点和宗旨,“积善篇”占了全书一半的篇幅。它阐明了善的含义、明辨善恶的标准、行善的道理和方法。
四、功过格的积极实践者
袁了凡提倡以记“功过格”的方法,“隐恶扬善”、“迁善改过”,进行道德自律,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自我修养、完善人生的目的。袁了凡作为功过格的提倡者和身体力行者,强调个人改变命运的力量,用善书来鼓动社会流动和提升社会地位,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他的言行经历对后世道德伦理思想的变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宗教界,在日、韩、美、澳以及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袁了凡享有极高的声誉,目前有几十个专门的研究机构。但是,国内对他的认识还很不够。对此,有研究者指出:“以前我们不注重到那些对社会对民间有影响的思想。袁了凡在当时社会裏巷皆知,在今天还在发扬光大,所以我们要转变模式,去研究那些真正影响老百姓的思想!袁了凡应当是浙江思想文化史上重要的一笔,用专门的著作来写!”
五、人物相关
人们称袁了凡是江苏吴江人,是与他晚年隐居吴江赵田村有关。
袁了凡为何晚年隐居赵田?有分析,一是由於兄弟众多,居所狭隘。他有兄弟六人,袁家子孙繁衍,在魏塘镇的旧宅日显狭窄。二是他精通星象地理之术,避开兵燹战火之地。在古代,地处水路要津的嘉善首当其冲,如明朝时倭寇骚扰嘉善达19次之多,但始终未染指赵田村所在的芦墟镇。
袁了凡的父亲袁仁(1479-1546),字良贵,号参坡,“博极群书”,号称文献世家,以贤能闻名地方。万历《嘉善县志》收录了袁仁的《家居八景赋》,对魏塘上的袁家庄园有详细记述。
袁了凡的科举考试,是以浙江省嘉善县籍应试的。对此,万历《嘉善县志》选举志科贡栏裏,详细记述了袁了凡选贡、中举、中进士的情况。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一书称:袁黄,浙江嘉善,明万历14/3/193。 代表民籍。袁黄是万历十四年丙戌科(1586)第三甲进士。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七月,袁了凡去世,享年74岁。他魂还故里,安葬在自己选定的墓地,嘉善县胥五区大西收字圩,今惠民镇王家村独社浜。袁了凡墓地及其九世孙袁召龄所立的墓碑,已在2004年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墓碑为花岗石,正面刻文:“崇祀乡贤明进士了凡袁公墓”。清嘉庆《嘉善县志》记载有袁了凡晚年相坟逸事。
袁了凡为何选墓地於嘉善东南部? 有分析,一在於“风水”。其墓地坐北朝南背靠高地,河水两面环绕,流向东南而去。二在於地势。嘉善县地势东南部高爽,是官宦大户选墓的风水福地。仅明朝末年的嘉善名人,如云谷禅师、魏大中、魏学洢、陈龙正、钱士升、袁仁,以及《了凡四训》中的费锦坡、支立、支大纶等,都安魂於此。
袁了凡主编的明万历《嘉善县志》,是一部解读其身世的重要文献。在此书中,袁了凡不仅以嘉善“邑人”自称,还有其家庭位置及迁居情况,甚至有袁了凡的出生年月日期。《了凡四训》所提到的嘉善人物,几乎都能在此找到答案。
统计,万历《嘉善县志》共提及袁了凡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及其本人45处,收录袁了凡父子等诗文15篇(首),介绍袁了凡父亲、祖父等书籍18本。
《了凡四训》共提到的52个当时有名姓的人物,其中有袁了凡的“嘉善同袍”18人。
如《了凡四训》记述了他在“辛未”年,与丁宾等10名嘉善老乡科举考试的情景:“辛未计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宾,年最少,极其谦虚。……及开榜,丁果中式。”
丁宾是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后累加至太子少保、太保(正一品)等头衔,《明史》有《丁宾本传》。他是阳明学发展的核心人物王畿(龙溪)晚年的得意弟子,为人“至柔”、“无为”、“谦虚”,袁了凡对此极为推崇,极言其贤。
六、家族训导
日本学者酒井忠夫指出:“袁了凡的学问和思想,创造的原因是他的家庭传统对他的影响。”袁了凡在家学传统的培养中成长,其曾祖父袁颢在《袁氏家训》中,提倡救世助人、积善行善、谦虚修德等训诫。
袁了凡的父亲袁仁对儒学具有很高的造诣,与大学者王阳明、王艮(心斋)、王畿等在学问上有交往,跟唐伯虎是知己。袁仁博学又善於教育,对袁了凡早年的影响极大。他教导的重心在修身:“士之品有三,志于道德者为上,志於功名者次之,志于富贵者为下。”家庭的教育为袁了凡思想的形成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袁了凡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是其父袁仁,另是南京栖霞寺的云谷禅师。
七、云谷点化
隆庆三年(1569年),袁了凡落第南回,在南京“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
云谷禅师是当时佛门的高僧大德,韬光养晦,专做苦行。云谷对袁了凡的宿命观不以为然,用佛教善自获福、恶自受殃的因果报应思想及儒家的修善立命观念以及禅宗的善恶福报义理,开导他掌握自身的命运,放弃传统的宿命观。云谷告诫说:要以积极的道德行为求得立命之道,先天的命运可由后天的修善加以改变,并出示功过格给袁了凡。
云谷相会是袁了凡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对他“心性”修养影响最深最大,彻底改变其宇宙观。此后,袁了凡认识到自己宿命论的错误,从追求不堕落是凡夫的理想出发,改号为“了凡”,在於由此“悟立命之说”。
袁了凡把从云谷那裏学得的功过格,作为自己积善立命,开拓命运的工具。随后,通过善书信仰和实践,袁了凡得子、及第、长寿,完成了福禄寿的民间最高愿望。他因此盛赞这一将佛门义理与儒家伦理於一体的“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
八、乡亲示范
《了凡四训》作为一部家训,袁了凡的告诫多以他儿子熟悉的亲人、亲戚和乡亲作为例子,即所谓“用身边事来教育身边人”。
对《了凡四训》中所提到的52个当时有名姓的人物,进行一番考证探究,初步搞清了他们的经历和籍贯。在这52个人中,嘉善县18人,当时在嘉善的4人,嘉兴府秀水、平湖县等10人,浙江余姚、鄞县、仙居等县和时在杭州为官的10人,福建省7人,江苏省常熟、江阴各1人,山东省1人。因此,浙江人在道德教育的示范作用上,功德卓著!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一种历史积淀,是一个地方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浙江作为劝善思想家的故乡,袁了凡思想的形成,既是他家学传统培养教育的产物,也是底蕴深厚的浙江地方文化和人文精神涵养滋润的结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了凡四训(典藏本) 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