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神韵》是《中国摄影报》曾发表过的经典人像照片解读作品,分为“那是你的眼神”“光与影的塑造”“生活的表情”三部分,选用100位摄影师的100幅佳作,由理论学者、批评家、图片编辑等对其兴趣点进行点评,辅以富有深意的文字,将人像照片的神韵挖掘出来。
人像·凝视:100幅精彩人像作品解读读书笔记接上篇:
[插图][插图]天堂女儿国(组照之一) 张涛/摄
12岁的泰瑞卓玛披着卓宝的大衣在青海果洛草原上开心地笑着。在海拔4000多米的果洛藏族自治州南部的达日县,有一座由当地藏族人卓宝创建的孤儿院。这座孤儿院里收养了50多名藏区的女孩,这些纯真、可爱的藏族女孩子在这海拔4000多米的草原上,组成了一个小小的女儿国。
——————(๑><๑)分割线——————
第八期 藏地女儿国(上)
(转载来源:2014-06-05腾讯公益)
青海果洛草原,一个藏族小伙创办了一个专门收留藏族女孩的孤儿院,这些藏族女孩子极其纯真,可爱,善良。蓝天做背景,她们的笑容就是前景,在这海拔4000多米的天堂,有一个小小的女儿国。
1/16
达娃拉姆(右),12岁 ,家里有7口人,其中4个孩子。父亲去世了之后,家里依靠一群牲口度日,但是当一次病害夺去了大部分牲口的生命之后,她家就陷入了极度贫困 ,只好将她送到了孤儿院 ,而她母亲辛苦的工作勉强能支撑目前家里的生活。依西拉姆(左),12岁,家里5口人。母亲患病卧床不起,父亲靠放牧挣来的钱却只能供养母亲的医药费,因此她被送来孤儿院。
2/16
春增,7岁,探曾,10岁;父母离婚后,母亲嫁给别人了,父亲远走外地,姐妹俩被送到80岁的爷爷家,老人无力照顾姐妹俩,因此被送到了孤儿院。
3/16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 ,是国家级贫困县 ,人口2.3万,以藏族为主 ,70%以上的牧业人口生活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寒草原区。
4/16
在藏区,有许多流离失所的孩子。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女孩。这里重男轻女的思想还很严重,女孩通常在家中做着最苦最累的活,上学的机会却让给了兄弟们。
5/16
2007年,摄影师张涛来到桑坚珠姆女子学校,用影像留下了天堂女儿国孩子们的笑脸。出生在果洛州的29岁藏族小伙卓保,是这个藏女之家的创办人。
6/16
在创办孤儿院之前,卓保曾经是个街头流浪的少年,日喀则一所英文学校的学生,美国波士顿国际机场的打工仔,往返于波士顿唐人街和达日县的商贩。2004年,卓保决定,在藏区建一所专门收留女孩的孤儿院。
7/16
这个孤儿院里 ,收留了50名 3—16岁的藏族女孩 ,这些女孩有些曾在街头流浪 ,还有的因为父母离异或家境贫寒被送到此处。她们中的许多还保留着流浪生活时留下的生活习惯。周末女孩们在河边玩耍,顺便洗头发,平时她们平时很少洗头。
8/16
女孩们在孤儿院的生活似乎无忧无虑,而卓保担负起了父亲的责任,开始为这些孤女的未来感到忧心,为了创建和维持孤儿院,他几乎倾家荡产。
9/16
卓保把自家的两层楼作为孤儿院 ,拿出了几年来在波士顿做生意赚的钱作为资金 ,母亲和祖母卖了首饰,附近寺庙的几个香港弟子资助了十几万。刚开始的时候,卓宝和朋友经常开着车在果洛州附近寻找孤儿 。后来 ,一些父母离异或家境贫寒无人抚养的女孩也被送到这里 。到2006年8月孤儿院成立,这里已经有了50个藏族女孩。
10/16
有些孩子最初来到这里的时候,每天都要向他这个陌生的“家长”示威,光家里的桌子被砸烂了十几张,二楼的窗户竟然没一个好的,每天晚上,都有孩子因为想家而默默哭泣。后来,孩子们两两结合,由一个岁数大的照顾一个岁数小的孩子。
11/16
孤儿院正式运转后 ,大部分孩子都到了上小学和初中的年龄 ,由于是孤儿 ,她们的户口大部分都不在当地,只能以暂住人口的身份上学 。每个孩子每月差不多要花300元,50个孩子,再加上水电药费等,一个月开销要2万元,卓保只有拼命挣钱才行。
12/16
学校的娱乐有限,十几个孩子挤在一个滑梯上游戏。
13/16
房间设备简陋,尚未通电,孩子们不得不点蜡烛做作业。说起孩子的将来,卓保也充满了忧虑,虽然孩子们都还小,但是他每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14/16
卓保希望几年后,开始对即将初中毕业的孩子进行职业培训,教她们一技之长,让她们走出这里后,能够自谋生路。将来,如果有孩子学习非常好,考上大学,他也会尽全力资助。
15/16
卓保正努力将学校规模开得更大一些。院子里正在施工,卓保说左边要建教室和图书馆,右边要建宿舍,这些建好后,能容纳100个孩子居住,孩子们在这里就可以上学了。如今7年过去了,卓保和女孩们生活状态如何?女子学校发展成了什么样子?敬请关注本周五推出《存在》第9期《藏地女儿国》(下)
————————————————————————
接上:
第九期 藏地女儿国(下)
(转载来源:2014-06-09腾讯公益)
七年后的卓保依然坚持用自己的力量,让学校逐步发展壮大。但女孩们的生活条件依然艰苦。为了让女孩们受到更好的教育,卓保尝试了许多办法。图为2014年5月23日,桑坚珠姆女子学校学生在演出前进行化妆准备工作。
1/14
七年的时间过去了,曾经那个创办学校的小伙子卓保,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坚守在这里。从50人到152人,他是校长,更是这152个女孩的“父亲”。(图片提供:桑坚珠姆女子学校)
2/14
随着孩子越来越多,最大的问题就变成钱的问题。每个孩子每月差不多要花360元生活费,152个孩子,再加上水电药费等各项闲杂费,一个月开销要5、6万元,卓保的负担越来越重。(图片提供:桑坚珠姆女子学校)
3/14
学校里已经建成了宿舍,60个床位依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每个床位要挤2—3个学生。果洛地区,年平均气温零下四度,宿舍中无取暖设施,冬天时,早上洗脸的水都被冻成了冰,孩子们的生活条件依然艰苦。(图片提供:桑坚珠姆女子学校)
4/14
新建成的教学楼共有6个教室 ,根据学生自身的水平 ,分成六个年级 ,八个班。 按照卓保的规划,女孩们能在这里学习藏语、汉语、数学、英语和藏戏、裁缝、唐卡以及电器维修。毕业以后,学生们会继续她们的学业。目前,已经有20个女孩从桑坚珠姆女子学校毕业 ,并进入北京 、 广州 、 深圳的公立或私立学校学习初中文化,有的被卓保推荐就业。 (图片提供:桑坚珠姆女子学校)
5/14
为了让女孩们受到更好的教育,卓保尝试了许多办法。学校于2010年创建了“森姜珠牡俊女藏戏团”,藏戏团在各大节庆期间为广大民众演出以“格萨尔”为题材的文艺表演。除此之外,在国内各地进行了八场演出,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并通过演出创收暂时解决了学校一百多名学生的温饱问题。(图片提供:桑坚珠姆女子学校)
6/14
在练习藏戏的过程中,女孩们要克服许多困难。由于藏戏中人物以男性为主,她们要更多掌握男性的动作力度,不断的去练习。许多没有舞蹈基础的女孩,经常练习到深夜,天气寒冷,手脚生了冻疮。但就是这样坚持下来,克服了困难。(图片提供:桑坚珠姆女子学校)
7/14
如今她们的舞台从果洛大草原,到国内各地,舞台越来越大,她们也越来越自信。2014年5月23日,她们来到北京恭王府,参加中国唐卡文化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作为演出嘉宾,为现场观众表演她们精心准备的藏戏。
8/14
久美措姆 ,05年 ,由于家里有十几个孩子,无法承担养育她的费用,9岁的她来到学校。多才多艺的的她,一直努力学习各种生活技能。目前她在广州,可以依靠自己做裁缝、画画赚来的钱,支付学费。假期时回到学校,会买些小礼物,送给学校里的妹妹们。
9/14
久美曲珍,现就读于沈阳某艺术学校,学习舞蹈专业。为了此次演出,她专程来到北京,自己绘制演出头饰。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女孩们会学习、制作一些民族手工艺品能,可以为学校补充一些开支。
10/14
演出当早晨,女孩们互相帮助完成服装道具的整理。这是藏戏团第二批服装,之前的已经用了三年,每次穿上演出服,女孩们都兴奋不已。此次演出服装,是用之前各地演出收入,一点点积攒下来,重新制作的,因此女孩们十分珍惜。
11/14
演出前半小时 ,卓保校长细心的为每一个女孩整理服装道具 ,并叮嘱女孩们不要紧张。(图片提供:桑坚珠姆女子学校)
12/14
演出开始了,女孩们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格萨尔》,尽管女孩们阅历有限,还不能完全领会藏戏中的文化渊源,但他们希望用这种方式让更多人看到她们的努力。一位叫格桑梅朵的姑娘说:“我好难过,难过自己没有能力帮他(卓保)分担一些忧愁,我希望自己快快长大,能够早日回报社会,让校长能够不再那么忙碌,可以吃上一口热饭。”
13/14
卓保从27岁创建桑坚珠姆女子学校开始,到现在一直坚持这样一个信念:我们不愿把我们的压力转移到社会,我们依靠好心人帮助走到了现在,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有一天可以反馈社会。让这152个“女儿”受到更好的教育,过上更好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人像·凝视:100幅精彩人像作品解读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