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作为般若经的浓缩本,“缘起性空”是其核心思想,但又进一步从“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两个角度去讲“空”。《心经》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身,以“心无挂碍”来破心执。
心经 读书笔记佛经开头加上“如是我闻”,我是亲自听佛这样说的,以表信,佛家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不仅仅是玄师翻译的版本没有“如是我闻”这四个字,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心经》也没有四个字,倒是藏文版的《心经》里面,有“如是我闻”四个字。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灵鹫山中,按照藏文版的《心经》,《心经》是讲,世尊入甚深禅定中,观世音菩萨观察五蕴皆空,舍利子承佛威神,向观世音菩萨菩萨请教,发大心的修行人,如何修习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以达到涅槃的彼岸。这是藏文版的说法,《心经》的缘起,是舍利子问,观世音菩萨答,藏文版的《心经》是说舍利子,就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号称“智慧第一”的舍利佛尊者,在般若心经这个法门,当机者是舍利佛尊者,《心经》由舍利佛尊者发问,佛陀或者观世音菩萨,回答,舍利佛尊者,我们下面来看心经如何回答发心修行的问题。
首先解释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是智慧的意思,佛经大德为了区别于世间的“世智辩聪”,而保留原词不翻,这在翻译佛经五个原则里面叫做“尊重不翻”,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翻译佛经是很严谨的工作,因此我们修学研读《心经》还是以玄奘法师翻译的版本为主,其他的版本为参考,这样不至于走错路。
般若如果翻译成汉语的话是“正智”,般若正智,既然是正智,就是觉悟的智慧,区别于世间迷邪染的智慧,乃是“觉正净”的智慧,称之为般若正智,也就是般若。
波罗蜜是印度语,翻译成汉语是彼岸到的意思,按照汉语的习惯是到彼岸的意思,到达涅槃的彼岸。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多,不是指的是数量多少,指的是广大圆满,这是比喻佛法广大圆满广度众生到达涅槃的彼岸。多,也有解释为达的,波罗蜜多又翻译作达彼岸,用智慧达到涅槃的彼岸。
心,就是佛教常说的,“真如”,“自性”,“佛性”,“如来”。所以我们看佛经,佛对于一个名词术语用了这么多不同的解释,就是要我们不要执着文字语言,名词术语是假的,方便说法,我们只需要体会他的意思就可以了。
经,者,有两个含义,一般含义通用的,就是修行的门径的意思,由般若心经的法门达到涅槃的彼岸,这是一个意思。经的另一个意思,是贯摄常法,贯穿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三世一切诸佛,都是遵守这个修行方法达到涅槃的彼岸。摄,所化之机,般若法门摄持的根机应该是象舍利弗尊者一样有智慧的人,苦海无边,只要愿意发心远离生死苦海,达到涅槃彼岸,都是在这个法门所当机的对象,按照佛教的说法,人人都是可以成佛的,只要愿意回头,发心自渡渡他,都是可以修行成功的。
常,则三世不易,法则九界共遵,也就是说,十方三世诸佛都不能更改的,普度九界众生的无上妙法。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般若心经法门包含无量法门,无量法门,圆满含摄般若心经法门,无有一法不是出生死的妙法,这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题的一个简单的解释。
《心经》上来讲,舍利佛,“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舍利佛尊者虽然智慧第一,但是是小乘智慧第一,舍利佛尊者又是佛弟子中苦行第一的代表,观世音菩萨上来说明小乘不应该执着“顽空”,应该知道,色空不二,虽然他们是一体的,但是四大五蕴是假合而成的,但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紧接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说的空有两边都不要执着,不执著就是不取,不取就自在。
空有是一如的,真空是妙有的本体,妙有是真空的起用,而化用无穷。《金刚经》说,“如来者,诸法如义。”,又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虽然森罗万象,五蕴假合而成的各种假相,但是五蕴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按照佛家的观点,“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佛家认为缘起性空。天台教宗认为佛陀说法依真俗二谛说法,依俗谛言,色空不二,不应该执着,依真谛言,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不应该舍弃。空是色相之本体,色是空性之起用,体相用三而一,一而三,有体无用那叫断灭,一阐提,有用无体那是顽空。最后回归到圆融无碍的中道,就是“空中无色”,这可以理解为从三个角度分别阐述了,色,空,法,相,的生灭起用聚散,因果,这是心经的宗旨。
观音菩萨在汉传佛教被人称为,“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就是观照万法皆空,真实不虚,这个境界就自在了,这就是解脱的境界,所以《心经》上指定观世音菩萨为观音菩萨,是为了说明观心自在这个问题,观照自己此心如如不动,是为如是我闻。
《心经》接下来讲的是,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空相,但是空相不是无相,而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说的“妙明无住真心”,此心不生不灭,不随世出世间的缘而染污或者说明净空无一物,这颗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佛性本无圣凡之分,只是众生,不明自心,背觉合尘,乘此真心生沉坠落,妄造罪业。此乃佛家所说的无明。
接下来讲的是众生为什么乘此真心,造作罪业“的无明因缘,接下来讲到,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讲的“十二因缘”,这也是大小乘佛教共同的理论基础,和修学依据。
十二因缘说”,也叫“缘起说”,是佛教用以解释人生现象及世间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现象,也没有任何永恒不变的现象;一切现象的产生和变化都因一定的条件,叫做“缘起”。据佛教的说法是:“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十二因缘分别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其中无明和行是过去因,感现代果。爱取有,是现代因,感未来果,生和老死是未来结果,十二因缘是环环相扣,互为因果的,贯穿在三世因果之中,生生世世,相续不断,无量苦海,苦不堪言。
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无明,行也是因为无明而导致的痛苦,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断除痛苦,需要“破无明”。
这一切来源于无明就是对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清楚,怎么办,佛家讲要破无明,证法身,这个法身就是佛性,需要般若波罗蜜多这一利器照破无明,恢复本有的清净光明。这是简单的说一下十二因缘。
后面讲的是无“苦集灭道”,这是佛教的最基础的教义,“苦集灭道”,这是佛教的“四圣谛”,“苦”就是世间种种苦的现象,“集”就是产生种种苦的原因,“灭”,就是说苦的消灭,“道”就是灭苦的方法。
然后,归结到最后,“无智亦无得”,这是真实不虚的。
“你要以为真的有一个智慧,真的有所能证得的正果”,那你还是着相,我人众寿,四相具足,又怎么能够达到觉悟的彼岸呢。《心经》上半部讲的就是缘起性空和大三空三昧,这既是佛教的基础理论,也是修行的方法。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以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到这里转入《心经》的下半部,“以无所得故”,无所得才是真的得,自性圆满具足,能生一切法,佛教教我们修行就是要恢复自有的清净光明,自性恢复了,自然能生万法。菩提萨埵,就是菩萨的意思,翻译为“大道心众生”或者“觉有情”,首先菩萨是已经觉悟的众生,但是还没有圆满觉悟,所以不能成佛,什么时候圆满觉悟了,什么时候就成佛了。
菩萨成佛,依据的是般若波罗蜜多而达到觉悟的彼岸,大乘以自度度他为本“六度”为本,“六度”以般若为宗,前五度,离开了般若都不能叫波罗蜜,所以叫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光大圆满的意思,“六度”万行修行圆满,达到涅槃的彼岸,就叫光大圆满,广大圆满用“多”来比喻达到涅槃的彼岸。
开始觉悟以后,心中没有一丝挂碍,所以能够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能够回过头来,背尘合觉,始觉合本觉,照见五蕴皆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达到涅槃的彼岸。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都是依照般若波罗蜜多来修行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成为教化三界九道众生的大导师。所以说,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无上光明的咒语,没有能够超过他上面的咒语了,用咒语来表示达到涅槃的彼岸,成就世出世间的正等觉,没有这个更稀有,精妙的妙法了。
般若波罗蜜多,能够除去一切的苦恼,这是真实不虚的,所以,说,般若波罗蜜多,就是说咒,去吧,去吧,快快到彼岸吧,这是通向涅槃彼岸的无上门径。
基本上,一部《心经》包含了,“四圣谛”,“十二因缘”,“缘起性空”,“三世因果”“般若法门”等等佛教大小乘教理。
这部经虽然只有二百多个字,涉及到的,佛教的义理很深广,最后回归到八万四千法门,哪一个法门都是出苦海的妙法,佛法是圆融无碍的,法法平等,无有高下。
诸法因缘生,我们要知道法是帮助我们过海的,所以佛教比喻为度,度即是渡,渡就是渡船的简称,我们乘着船这个工具,顺利的达到彼岸,但是不要执着于这个船,执着于这个船,又怎么能够达到涅槃的彼岸呢。
《金刚经》里面佛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说中种法,发明种种名相术语是让我们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循着这个门径进入真理的大门,但是不要执着于文字本身,文字本身不是真理,所以六祖在《坛经》里面说,“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
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说到,现代学佛人的通病是“死在文字里面“,太执着于文字相言说相,而忘记了观察五蕴皆空,照见万法皆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此心不在外,而在众生的真心本性中。
学习研读佛经,最好先多读诵佛经,然后研究古大德的注解,最后结合现在人的观点,依据《心经》的义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恢复我们本有自性的光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心经 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