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浮生六记(典藏本) 读书笔记5000字

浮生六记(典藏本)

作者:沈复 李妍评注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原书六卷,今唯有残稿四卷。“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典藏本) 读书笔记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若人生如梦,定要做一场如诗般的美梦,多欢笑,多赏乐事,多珍惜好时光。

看了序言,大致介绍了本书内容,就感觉无比畅快。书中多记平日生活小事,简单朴素,有趣味也有坎坷,着实体现了“真”字,还有列举了他和妻子陈芸的生活一二,便迫不及待想要看第一卷内容《闺房记乐》。

陈芸是沈复舅舅的女儿,还得叫她声表姐。两人十三岁见面,沈复便决定非她不娶,定下终生,好一个一见钟情,海誓山盟。两人坦诚相待,没有秘密,感情甚好。结婚后,沈复不得已去他乡拜师读书,两人依依不舍。陈芸曰,“无人调护,自去经心。”沈复求学时,居三月则如十年之隔,日日想念着陈芸。他老师知道他的心思,放他回家。在路上他都觉得一刻如年,可见两人感情真的是至深。两人在一起时,并无惊天动地,多是生活中的小情趣,一起赏花赏诗,谈古论今,芸伴复读书,复教芸酒令。如此,变觉得美好。有彼此相惜相伴,无论做什么,便胜却人间无数,正如你我的相逢相遇与相知。书中字里行间依然透露出两人的伉俪情深,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因为相处时间越长有所腻味,而是越来越亲密,越爱越深。两个人一个豪爽正直,一个温柔纯情,举案齐眉有礼有貌,也经常调情作乐。即便有客人在时,芸坐在椅子上见沈复来了,也要让一让两人同坐一张椅子,手紧握在一起。二人闲情逸致颇丰,轻罗小扇,赏月纳凉是常有的事,或是一同对酒当歌,谈谈人生几何。有一段是写芸喜欢吃豆腐乳和卤瓜,而复不喜欢,戏谑狗没有胃口才吃粪便,一次芸让他尝一尝卤瓜,复一边笑着说,“你非要我跟你一样当小狗吗?”一边吃着便觉得好吃起来,以后便也爱上。复说:“一开始讨厌,最终爱上,真是莫名其妙。”芸说:“钟情的东西,就算是丑也不会嫌弃。”就像是恋爱的两个人,如果钟情彼此,即使是对方的缺点也定是包容,并不会为此离开的。喜欢上一个人,他是完整的一个人,好的不好的,优点缺点,就是这么个人,你爱的就是他和他的全部啊。还有一段,很浪漫很感动。芸说等老了走不动路的时候,虽不能陪复去五岳爬山,但可以欣赏周边风景。复说来世他做女子,芸做男子跟随着她。他们说,这一生的事情不能稀里糊涂忘了,来世结婚的那个晚上谈今生回忆,一定无法入眠。如果可以,那让我来生也记得爱人的模样,这样当我们擦肩而过,或者某一刻碰面时能及时叫出你的名字,不必等到太迟才遇见。沈氏夫妇的小日子,游园、赏花,喝酒、谈笑构成了他们的日常点滴,芸真正是个率意真性情的姑娘,竟因为自己喜欢一个伶人,认为她很美很有内涵,便想要沈复娶她为妻,她的这份对美的追求也让沈复哭笑不得,不过最终伶人被有权势之人娶走。芸还想象着要与复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在屋子周边的土地上种满菜,你画画来我刺绣,穿着布衣,吃着粗茶淡饭,不需要远游也可快快乐乐地相伴一生。这种种花种草山田隐居的生活大抵是很多热爱自然、内心静谧纯粹的人的愿望吧,就跟朗读者那对夫妇一样。还看到过订阅号文章里一些夫妻改造乡村小屋过着坐拥山水般的生活,想想自己曾经想要拥有的以后的生活,倒是没有想过像他们一样闲云野鹤或者是那种周游世界的浪漫生活,我们这些社会人啊也难以摆脱嘈杂的世俗社会了吧。从来没有奢求过多么富裕,更不奢望多么有权势,但却奢望有一个相爱的人,互相懂得对方的好,彼此依偎陪伴,一起柴米油盐酱醋反反复复,一起探索生活的小乐趣,一起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无需轰轰烈烈刻骨铭心,一个相视一笑,一句赞美,或是你在背后抱紧我,都会觉得如此甜蜜。这般细水长流的日子,就是我想要的平凡的简单的小幸福。

开卷二《闲情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是否觉得熟悉感来了,一下拉回了中学课本里。复的闲情野趣主要是观察小动物,神明遐想,养殖插花,还有与志同道合的好友对诗作画、行酒令。他们也挺会玩的,选取园子,跟卖馄饨的租灶台搬过去煮菜,一边赏花喝酒吃菜,一边唱歌吹箫,读到这里,不免觉得真是好情趣。从书中来看,复自称家中清贫,日子简朴,但与芸相伴,与好友同乐,有些许爱好,这日子过得倒也畅快。所以这也印证了,像他们这样精神世界丰富的人,物质的匮乏远不比精神的枯萎来得更加贫瘠痛苦。卷中常常感叹物是人非,这篇又说如今朋友天各一方,往日烟消云散,芸已香消玉损,往事不堪回首。再看卷三题为《坎坷记愁》,虽还未读,不免更加觉得前两卷的欢愉如此珍贵。

看卷三《坎坷记愁》,最浅一层的感触就是,果真幸福的家庭总是一样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前两卷我就一直很好奇,像沈复这样也算是出自书香世家,不算大富大贵但也不至于贫困潦倒,但沈复夫妇却似乎一直过着变卖家物才能维持生活的日子,举步维艰。看到这卷才知道他们生活的窘迫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两个字“误解”,以及他们对于误解所采取的“不解释”的态度。沈复的父母因为一些小事都对陈芸有了偏见,之后还因为芸和一个妓女交好,认为她不守妇道,同时复出于情面无法推脱当了别人的担保人,后来别人携款潜逃又欠了一屁股债,他父亲以为是他自己欠下这么多债,所以把他们赶出家门,街坊邻居也对他们有极大的偏见,复作为老师却招收不到学生,所以也断了生计。很多人是那种不听你解释完全出自于自己的理解看待事情的人,沈复的父母可能就是这种急躁的性子,对于这种人我觉得沟通真的很重要,可能我们会以为懂我们的人根本不需要沟通,或者像芸会觉得受到公公的指责受一点委屈没关系,但是矛盾其实就开始渐渐积累了。越是亲的人我们越会在乎彼此,所以其实遇到问题会越敏感,如果选择不解释,恰恰是给伤害彼此的感情给了有机可乘的时机。你不解释,我不知道,如此让爱走错了方向。想到自己大学时因为一个舍友挑拨离间受到其他舍友排挤的事情,当时本来我是不想解释的,但是怎么都觉得都不是事儿,一定要把误会解开恢复到从前的关系,所以我逐一和其他室友进行了沟通,她们也发现这事有些蹊跷,最后真相大白。因此,所以对于受到误解这事儿,我的态度是一定要努力去化解误会的,可能当时会觉得要硬着脸皮面对其他人的白眼有些伤自尊,但是这远比失去了亲近的人来的痛苦要小得多。至于那些街坊领居的误解,我倒是不太在乎的,只要自己行得正,别人的看法无法影响事实和真相。那对于处理与别人的关系来讲,我们可能不能时时刻刻擦亮眼睛,况且自己所见的还未必都是真相,这时候就得时刻提醒自己,多分析问题,凡事不要太早下结论,多换位思考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要因为一时的情绪激动对别人产生偏见,给他们造成不好的影响。看到这卷第二个感触是在交朋友方面,还是那个妓女,芸本来想撮合她和复,但后来她也没跟芸打声招呼就嫁给了有权有势之人,导致芸伤心到了极致并且病情愈加严重。这里想强调的观点就是,对待朋友要以真心,但是我们不是别人,永远不知道他到底付出了多少真心,所以要做好即便他日别人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也能在一番感伤之后笑之坦然的准备。还有第三点感悟,就是关于“拒绝”。复因为无法拒绝别人才当了担保人,最后给自己惹上了大麻烦。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出于友谊深厚或者是碍于面子答应别人的请求,的确有很多无法拒绝的时候。所以我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遇到别人托付的事情,我们必须先考虑后果,如果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接受倒也无妨,否则真没必要自添拥堵。我们都是讲理之人,遇到我们实在无法帮忙的事情相信我们的朋友也都是讲理的能理解我们的人。对于我们自己而言,如果我们自己能解决的事情为什么要给别人添麻烦呢,因为你以为别人做起来很简单的事情说不定会造成别人一点甚至很大的麻烦,只是他说不出口而已。

第四卷《浪游记快》,这卷主要记录了沈复四处奔走做幕僚时期所游历的秀丽景色,他说自己普天之下没去过的地方就只剩下四川、贵州和云南了。卷中大多记录的是他与友人登山、观亭、赏湖、游园之事。有一段就描述了在扬州城游历所感,沈复参观了绿杨城郭里的虹桥、长堤春柳、小金山、五亭桥、蜀岗西峰、平山堂等景点,称赞扬州是园林般交融的城市,构造精致美丽和巧妙。有一个小片段我觉得很有趣,写了他曾在海宁县一个园林里叫桂花楼的地方摆宴待客,桂花芬芳,食物的味道都被桂花的香气所掩盖,只有腌制的酱姜的味道没有改变。沈复由此感慨,姜还是老的辣,越辣的越不会被一些香气所盖过,就如同忠臣的气节操守,不会被外在改变。我认为这里有趣,一是觉得在园林阁楼里吃饭本就是无比富有情趣的一件事;二是吃饭的时候不光能享用菜色,还能呼吸到芬芳,实在美妙;三是菜的味道被桂花的香气掩盖,是不是这些菜吃到嘴里也如同咀嚼桂花呢;四是这姜越老越辣的特性在这里呈现出来,觉得很有意思。想想生活中如果把姜比做我们内心的信仰希望,只要我们足够坚定,也定不会被其他事物所干扰,感情也亦如此。《浪游记快》里还记载了沈复和朋友在外地游山玩水时与妓女相欢为乐,果然沈复作为文人也很浪。与之前所写的《坎坷记愁》也就是沈复今后将要发生的遭遇形成鲜明对比,人生便是如此,起起伏伏。同事感叹她的一个同学顺风顺水一路平坦,家世好长相好嫁得好,说好生羡慕,我劝她,这毕竟是别人家的生活,事事顺利的一生实在太少太难得了,有可能作为外人的我们根本看不到别人不愿意我们看到的事。因为世事难料,我们也不能奢求一路就没有风风雨雨,我们不能决定客观外在因素,所以只能为人处世尽量周全,与人为善减少纠纷,时时刻刻保持平稳的心态看待万事万物了,至少在出现问题时还能淡定自若,不卑不亢,从容对待。

第五卷《中山记历》,这里的中山即指琉球,即当今台湾,当时是中国的臣国。沈复作为幕僚随同前往中山国,文中记载了中山国海鲜丰富,果实繁多,很多植物的名称和中国不同,比如说铁树称为“凤尾蕉”,兰花称为“孔子花”。想到当时去厦门游玩,看到厦门马路边种植着大量的整齐的铁树,那会儿也不知道叫什么,只觉得这树长得像“菠萝”,满座城市到处都种着菠萝树,很好玩。该卷还讲了中山国的一些风俗,比如嫁娶的礼节简陋,女方父母把女儿送到婆家就回来了,不宴请宾客,不过后来这习俗也渐渐改变了,更注重婚假礼俗了。还有哪家有丧事,街坊邻居观礼者都会帮忙护送灵柩,可见这里的人情味还是十足的。还有一点倒是惊讶,中山国都是女子干活,搬运扛重物砍柴挑水,女子从童年就开始学习头顶上百斤的东西,各个都是女汉子。总体来看中山国是个重礼仪民风淳朴的地方。看到这卷,我倒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民俗和经济有没有什么联系,就是说当今民俗的逐渐减少和淡化是不是因为经济水平提升的原因,就像现在年味变淡了,是现代人追求的是物质甚过于过节团聚了吗。仔细想想,民俗其实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想起政治里说的经济决定文化,可能是我们国家不断发展的经济决定了文化也越来越删繁就简了吧。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冲击大,比如年轻人越来越自由独立,关注自己的事业和自身世界甚过传统风俗,还有中国的大家意识不断淡化而小家意识的逐渐形成。然后我又在想,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但首先肯定的是,这一定是社会的进步,但社会的进步就必然会导致传统文化的缺失吗。优秀的民俗,经典的艺术,优良的礼仪,好像已离一般人渐行渐远了,这是个浮躁的中国,是个急功近利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风生水起就可以看出,房子已不在代表着家和温馨,而是交易和财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就像人少了灵魂如同行尸走肉一样,一个国家也不能没有灵魂,否则其他国家耍耍经济手段就可以把中国打垮。文化的缺失,道德的下滑也许是正在转型的中国必须付出的代价吧。

最后一章《养生记道》,这卷标题看着就好生欢喜,读完果然神清气爽,所提及的每一条其实都是老生常谈,你我心知肚明之事,虽然我们都知道,但真正能做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卷中例举了N多名家之言,阐释以及强调了养生最重要的一条没有之一,就是保持心情舒畅,内心平和。沈复自从芸娘去世之后郁郁寡欢,心中无限悲凉,本来即要出家,被好友劝阻,后读了关于养生的一些文章,便深刻体会到养生之道,从而心情旷达,不再用痛苦折磨自己。由此也可见读书的重要性,这点后面也有讲到。养生第一要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心情好。沈复说自己才四十岁就显露出衰颓的迹象,是因为受到各种忧愁摧残,是多年抑郁烦闷积累所致。这一点其实我深有体会,以前就是忧思过重,对自我太过指责和苛求,郁郁寡欢不开心,所以才脾虚。所以这卷沈复花了很多的笔墨,可以说是三分之二的笔墨都在说要调整好心态。说想要延年益寿,就是要让自己身心愉悦,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不如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即使身体有病,内心安定后也容易治愈。还有人要懂得知足。人多为名利所困扰,富贵贫贱其实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浓”一字是个毒药,重于名利,重于功业,重于声色,都是危害无穷,只有一字可以化解,就是“淡”,风轻云淡,内心看淡才是更加的闲适自然。还有一句叫“乐即是苦,苦即是乐,带些不足,安知非福?举家事事如意,一身件件自在,热光景即是冷消息。”的确生活中虽然有一些不完美,可是你怎么知道焉知非福呢?事事称心如意,便也不是什么值得庆幸的好事,反而可能成为无趣的人生。正是厄运铸就了圣贤,劫难锻炼了仙佛。养生第二要点,就是饮食要适量。文中说吃饭时不能吃得太粗太快,宁可少食多餐,如果一顿吃得太饱,会损伤脾胃,口渴时也不能过量饮水,就跟饥饿时不能过量饮食一样。同时强调,不要酒后饮水或者喝茶,会引起腰脚重坠。养生第三要点,四肢多运动。卷说四肢经常转动才会像门轴经常转动不会腐朽一样。这点要夸夸我的父母,他们几乎每日吃完饭都会出门散步溜达一圈,是好习惯。文中提到太极拳,一举手一投足都是画圈圈,以后年纪大了可以比划比划。养生第四要点,即坚持读书。读书可以滋养心灵,如果耳朵和眼睛没有地方可以安顿,必定会心猿意马胡思乱想,不论是在逆境还是顺境,都不会感到快乐。不过这点应该针对有意愿读书之人来说,有些人有很多读书之外可以快活的事,他们把读书当成一种痛苦。书中说之所以读书,是因为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看到书中古人遇到过比他痛苦百倍的事情,便能够以平常心对待了。同时书中还讲了王阳明的言论,说读书的时候不要强迫自己去记忆,不追求速度,不炫耀华丽的词藻,把读书当成是内心的调剂,说得很在理。养生第五要点,当然少不了睡眠。说睡眠也有诀窍,就是要心平静下来,还有如果中午小睡再做起事来变会精神焕发。只要睡觉之时,一定不能多思多想,要让脑袋和心放空,安心睡觉。还有不能太过刻苦与劳累,每日中午可以休息半小时,能够闭目养神片刻也好,也是提高下午和晚上的效率。文中提到程颢总结的十条可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写来分享。第一,静坐默想,四大皆空。第二,有烦恼时拿它与死亡相比便不再重要。第三,常和不如自己的人相比来宽慰自己。第四,生病时劝慰自己,人生下来就要劳动,生病时可以休息。第五,遇到宿孽不要逃避,要欢喜接受。第六,家庭和睦,不互相责难。第七,每人身上都有患病的根由,要经常自我观察和反省。第八,预防风寒,控制欲望。第九,饮食克制,不可过多,日常活动适量,不能过度劳累。第十,常和亲朋好友聚会,放松心情。

最后用文中一段不知名词人的话来结束这本书:“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竟短论长,却不知荣枯有数,得失难量……一任他人情反复,世态炎凉,优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

PS:最后两卷是伪作,原本至今未发现完全,不过伪作的内容读来也觉得写得很高超,欣赏起来妙句颇多。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浮生六记(典藏本) 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