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查令十字街84号 读书笔记5000字

查令十字街84号

作者:海莲·汉芙

1949年的纽约,曼哈顿一间没有暖气的公寓里,三十三岁的穷作家海莲,偶然看到一则伦敦旧书店的广告,凭着一股莽撞劲,她开始给这个伦敦地址写信。这一写,就写了二十年。很多年后,她和这家书店的通信集,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不断演绎。而那家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三十多年来,人们读它、写它、演它,在这段传奇里彼此问候,相互取暖。

查令十字街84号 读书笔记

读书人的圣经,相隔万里,却莫逆于心。

因为一本好书节目(良心节目超喜欢)而看了这本书,美好,找了电影找不到资源,不过电影好像拍的是爱情,会误读海莲与弗兰克之间的情谊,误认为这有关于爱情。其实不然,他俩之间的化学反应,是出于知己的默契,绝非爱情。晚点去看看相关的因为这本书结缘的北京遇上西雅图。

1971年6月,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年美国作家海莲·汉芙在英国出版了一本薄薄的小书,名为《查令十字街84号》。

出人意料的是,此书一经出版竟然十分畅销,后被誉为“爱书人的圣经”。

这本不厚的书本里,非叙事,无小说,有的只是纽约囊中羞涩的作家海莲与伦敦古董书店员工之间的信件集锦。书籍分量不大,深情却丝毫不减。

海莲与马克思科恩书店之间的信件跨越了20年的时光,从英国战后的物资紧缩到动荡的60年代,他们来往的通信里却充满着幽默、温暖与人性的光亮。

马克思科恩书店

这份因阅读而起,素未谋面却惺惺相惜的情谊,是这本书最充盈的内核,是每一个爱书人都心之向往的所在,也是《一本好书》选择《查令十字街84号》的原因。

相隔万里,却莫逆于心。

海莲:忠于文字、一生书痴

生活在纽约的海莲是一位穷作家,写字为生,嗜书如命,终身未嫁。

纽约的书店常无法满足她的阅读需求,要么直接没有,要么品相不佳,要么价格太贵。

一次,海莲无意看见马克思科恩书店刊登的古书广告,鬼使神差地往英国寄出了一封信。

没想到,这封夹带书单的信,一寄,就彻底打开海莲阅读的窗口。在大西洋漂流的信件里,海莲尝到海淘古书的快乐,兴奋不已。

这个没有上过大学,对书爱得执着的姑娘,喜欢穿着破了洞的毛衣和长毛裤,邋里邋遢在出租房里敲着打字机。

不擅长数字,总是算不清楚价格,比起支票,她更喜欢直接把美元夹在信件里。

这些微小的细节,都是海莲率真所在,她是一个毫不隐藏感受的性情中人,没有半点做作虚假。

海莲对每一本书的热爱、愤怒、敬重,全部都在通信里表现得一目了然。会因书店用旧书当包装纸而生气,也会因写满注解的二手书而兴奋;会因版本的粗制滥造而愤怒,也会因拥有一本首版书而激动地给书店寄礼物。

所有的性格与喜好都跃然于纸的海莲,如同不谙世事的小女孩,真实又鲜活。

这样的性格使得当她得知英国紧缩的食物配额之时,非常慷慨地给马克恩科恩书店的所有员工寄去丰富的物资。

对于一个默默无闻的“纽漂”自由撰稿者,还辗转找丹麦代购一箱食材到伦敦,海莲的善良是不言而喻的。

可爱的是,海莲对自己的付出非常不以为然,她认为食物嘛,一夜就能吃个精光,书才是能和她朝夕相处、至死方休的支柱。比起书店的付出,她的给予不值一提。

也正是在这种真心交付于真心的往来里,海莲不仅与弗兰克成为知己,甚至把整个书店的员工、弗兰克的家人都拉拢成为千里之外的好友。

弗兰克:文雅绅士、书痴知己

而弗兰克呢?

如果说海莲是美国年轻、开放、活力的象征,那弗兰克的性格配置就是大英帝国里那套与生俱来的内敛、低调、绅士。

对于海莲直接了当的性格,弗兰克显得非常温和礼貌。她买书,他为她找书;她爱书,他知道她需要什么样的书。这并不只是出于买家与卖家的礼貌需要,而是出自爱书人之间的相惜。

这位步入中年的英国男人,前妻在战时去世,后与一位爱尔兰女士结婚,有两位可爱的女儿,是典型的英式绅士形象。从1949年通信开始,他一直称呼海莲的姓氏“亲爱的汉芙小姐”,直到1952才改口为“亲爱的海莲”。

在海莲直来直往的性子面前,弗兰克一本正经地温文尔雅,又是另外一种英式风格的可爱了。

为海莲寻书的弗兰克,可能为了搜寻一本好书不留心就花掉了几年,他会因没有帮海莲留住好书而惭愧,也会为了帮海莲找到一本品相佳的好书而四处搜寻。

令人惋惜的是,如此一个贴心的弗兰克,最终在信里以一句“德尔先生于十二月十五日因罹患急性盲肠炎被紧急送医,虽然立即施行手术,但他仍不幸因病情扩撒,导致腹膜炎并发而于七日后不治。”宣告从此离开这个世界,没有征兆,没有余地。

而在此之前,海莲始终未曾来得及踏入英国这片她日思夜想的土地。

莫逆之交:斯人已逝、书信永存

在《查令十字街84号》的扉页写着纪念F.P.D(弗兰克名字的缩写),这里不仅有海莲对弗兰克英式风格的幽默小玩笑,也饱含着弗兰克在海莲心里的重量。

总有读者会误读海莲与弗兰克之间的情谊,误认为这有关于爱情。其实不然,他俩之间的化学反应,是出于知己的默契,绝非爱情。

在他们漫长二十年的书信生涯里,没有任何一封信是无关于书籍或阅读本身的。就像是漂泊在茫茫大海的孤帆,在雨夜里看见了为它而亮的灯塔,我无须泊岸,也无须停留,便足以看到你为我指引的方向。

所以说到此,见面与否,对于他们也并没有那么重要了。情分它就在那里,真真切切,不会因见面而增,也不会因见面而减。

他们在书信里来来回回,交谈自己对于书本的看法与意见,从患难时期的革命友谊,到书籍交流的心心相惜,就是孤独的灵魂与孤独的灵魂相遇。知音难觅,纯一不杂。

有句话不是说得好,比起遇到爱,稀罕的是遇到“了解”。这份“了解”,并不是世间所有人都能够拥有。

海莲说,弗兰克,你是唯一了解我的人。

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那他们已然拥有了那份好运。

也因这份令人动容的情谊,马克思科恩书店如今已成为爱书人心里不可抹去的一隅圣地。(转摘)

好句:

1. 你们若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2. 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耳提面命的感觉。

3. 好书像真爱,可能一见钟情,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杳远理解和同情却总需要悠悠岁月。

4. 我简直不晓得一本书竟也能这么迷人,光抚摸着就教人打心里头舒服。

5. 我把它端端正正地摆在案前,整天陪着我。我不时停下打字,伸手过去,无限爱怜地抚摸它。

6. 我用这双老手做的东西有幸能交到喜欢它的人手上,这真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儿。

7. 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谊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

8. 阅读基本上是一个人的行为,所以重度书痴大都是孤独和寂寞的。

9. 语言创造了“寂寞”这个词来表达一个人而感到的痛苦;“孤独”这个词来表达因一个人而感到的光荣。

10. 我们活在一个诡异的世界——这么漂亮,又能终身厮守的书,只须花相当于看场电影的代价就能拥有。

11. 从阅读的需求面来说,一本书的再阅读不仅仅只是可能,而是必要,你不能希冀自己一眼就洞穿它,而是你十五岁看,二十岁看,四十岁五十岁看,它都会因着你不同的询问、关注和困惑,开放给你不一样的东西。

12. 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极多开创力十足且意义重大的书,我们当下的社会并没有那个能力一眼就认得出来。

13. 我梦到那儿的次数太多了。记得许久以前,有个人对我说,那些去过英国的人,都能在那儿找到他最想要的东西。我告诉他我想去英国,是为了找英国文学。他说:“它们就在那儿。”

14. 每年一到春天,我就会“大清仓”,把一些我再也不会重读的书全丢掉,就像我也会把再也不穿的衣服扔了同样道理。

15. 我个人坚信:一本不好的书——哪怕它只是不够好,弃之毫不足惜!

16. 一个城市不过是几条巷道、几间房子和几个人的组合。没有了这些,一个城市如同陨落,只剩下悲凉的记忆。

17. 我从来不买没读过的书——否则,不就和买了一件没试穿过的衣服同样下场吗?

18. 弗兰基,这个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下你一个了。

19. 我们都健在,可不是吗……

20. 我一直相信:把手写的信件装入信封,填了地址、贴上邮票,旷日费时投递的书信具有无可磨灭的魔力——对寄件人、收信者双方皆然。(摘录)

2018.11.18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查令十字街84号 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