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锁》是毛姆具有自传性质的经典作品,也被认为是首屈一指、流传甚广的重要代表作。和《月亮和六便士》《面纱》《刀锋》一道,奠定毛姆“故事圣手”基础和文学史独特地位。故事以毛姆亲身经历为蓝本,描述了身有残疾的主人公菲利普从孤儿到长大的完整过程,亲情、爱情、友情,校园、艺术、理想,在重重枷锁中,苦寻自由而难得,最终发现这都是人性的本来面目。是否能摆脱这人性的枷锁?什么是长大,什么是成熟?答案在风中飘,带着笑和泪。
人性的枷锁 读书笔记小说整体描述的是主人公菲利普不断意识到枷锁、摆脱枷锁、再发现新的枷锁然后再摆脱它的成长过程。在我看来,父母陪伴的缺失、生理上的残疾、宗教的信仰、读书与事业的选择、深陷爱情的迷惘等等只是表面上的枷锁,而这些总结起来都源于一道最根本的枷锁——对人性(人生)认知的局限。整本书看下来,感觉自己像是菲利普的一位至亲密友一样,陪他一路成长,看着他一步步褪去蒙昧,逐渐觉醒。作者用上帝视角来看菲利普,书中经常出现“当时他还不知道……”“他没有发现这是因为自己的天性发挥了微妙作用……”这类句子来表现他所受的枷锁的束缚,人的成长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挣脱枷锁的过程,是挣扎的、纠结的、痛苦的,而每一次摆脱枷锁都意味着是一次觉醒和对先前认知局限的小突破。无论是书中的人物还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枷锁之中,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直面枷锁的存在并挣脱他。会思考的人都会意识到“枷锁”,人生的快乐来自于挣脱枷锁后的豁达,而非没有意识到枷锁时的无知。正如叔本华所言,“痛苦、不幸恰恰就是肯定的东西,是引起我们感觉之物。”
拿爱情的枷锁来举例。因为菲利普对爱情的经历和认识很明显地吻合了意识到枷锁、直面枷锁到挣脱枷锁的过程,具有典型性。首先,菲利普爱情经历中出现的第一个女人是威尔金森小姐。他对威尔金森小姐并没有至深的感情,更多的只是一位没有感情经历的少年对爱情的好奇投射在一个中年女人的身上。此时的菲利普对爱情只有很浅的感知。
接下来无论是对查理斯小姐还是酒吧服务生米尔德里德小姐,都是在别人(劳森、德国佬邓福斯) 喜欢之后他才喜欢的,在他们喜欢之前,他丝毫不会觉得这两位女人有魅力。这时他感受到的爱情是源于对同性的嫉妒或是赌气,是畸形的自尊心在作祟。他大费周章地试图引起米尔德里德对他的注意,却发现即使折腾到天荒地老,她也不为所动。他在对米尔小姐死缠烂打的过程中就应该意识到爱情的本质是相互吸引,但是无论是过去对威尔金森小姐还是现在对米尔德里德,他感受到的爱情都只有占有欲、征服欲和捆绑压迫,要么把对方视为玩物,要么自己卑微到尘埃里。有多卑微呢,当米尔想要和其他男人约会时,他说的话是“只要你还要点脸,对我有点感激之情,你就不会想着要去的。”他用的词是“感激”,一段亲密关系里如果只剩下一方单方面要求对方有感激之情,我以为这已经够卑怯了,却没料想到当米尔德里德决意和他的分手时,他还利用一直羞于被人触碰的残疾来博得她的同情和怜悯,展现的是他内心的极度卑怯与无能。对初恋威尔金森小姐是好奇心,对查理斯小姐的爱慕是对劳森的妒嫉,对米尔德里德小姐是征服欲和赌气,而当范宁普里斯难得对他表现出爱慕时,他的态度却是鄙夷和不屑的。“他曾经期盼爱情能够带来如痴如醉的幸福,可现在当爱降临,品尝到的却只有灵魂的渴求和痛苦的欲望,这般苦涩是他从不曾想过的。”包括后来与诺拉之间,他感受到的爱情也是病态的,因为在诺拉眼里,他就像个需要关心和照顾的孩子,两人的恋爱状态是失衡的。我认为这些阶段的菲利普都是深陷于爱情的枷锁之中。
作者用很多的笔墨来描写菲利普在米尔德里德和自己的好友格里菲斯好上之后的病态心理和自虐行为,作为旁观者我们或许会鄙视菲利普的懦弱、卑微和犯贱心理,但同时菲利普的思想正是揭示了很多被我们自己都忽视的内心情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只求情欲的满足”。确实如此,当自己的理性与感性发生“争执”时,理性总是压倒性胜利的,因为理性告诉我们这些不能做,那些也不能做,不能堕落,以至于我们时常忽略内心的真实想法和诉求,而此时的菲利普向我们展现的就是当感性高于理性时,人的本能。菲利普后来也意识到了一点,他说:“真等到需要行动了,反而在本能和情感的支配下败下阵来,活像一架由内外两股力量共同作用的机器。理智充其量只是个旁观者,事实鲜血淋漓地暴露在眼皮底下,他却无力干预。像伊壁鸠鲁所描述的诸神,踞于九天之上看着人们的所作所为,可对既成之事无分毫改变之力。” 正视自己的本能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我认为当菲利普意识到这个的时候,已经意味着他对爱情开始逐步褪去蒙昧,处在试图挣脱枷锁的过程中。
菲利普摆脱爱情的枷锁的高潮在于他后来即使在明确自己对米尔德里德完全没有了感情(爱情)的情况下,仍然能以朋友的身份拯救她于水火之中,真心待她,并且面对她肉体上的诱惑能做到丝毫不为所动,甚至拒绝她。在被她侮辱谩骂之后第二天醒来仍然当没事发生一样敲门叫她醒来。米尔德里德感受不到枷锁的存在,因为她没有思想。她依附男人并且不相信这世上有同情、慷慨和善良的存在。在她眼里,菲利普就是个怪人。无论是年少轻狂时他跪舔米尔德里德,还是现在他不再为她动心,米尔德里德对他还是一如既往的践踏,果然越是卑微的人越是会践踏人,高尚的人从来都是善良温暖、宽容的。此时爱情的枷锁已经在菲利普身上逐渐掉落了,他逐渐在爱情面前蜕变成一个理性洒脱、宽容大方的男人。这次的蜕变使在他能在后来面对与萨莉的爱情时表现得十分成熟、理性。日益健康完整、真诚有趣的他遇到了灵魂同样完整而有趣的萨莉,菲利普终于获得了美好的爱情。
小说的前大半部分章节读起来会让人不适,一方面是因为毛姆太擅长写人性的阴暗面了,很多句子读起来会有阵阵寒意从背后袭来;另一方面是因为前大半部分重在写菲利普意识到枷锁并极力摆脱它的过程,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甚至绝望的,但随着枷锁不断的摆脱,菲利普渐渐变得宽容了。这种“宽容”最先是体现在他对米尔德里德态度的转变上,前文已述。除此之外,他还欣然接受自己的跛足、在炒股倾家荡产的时候屈身去商场当底层员工而能劳森面前大方承认、性格的古怪索斯医生在他眼里居然变得有趣、得到了先前心心念念的伯父的遗产时心情却是平静的、先前苦苦追求的虚无缥缈的艺术无意间已经融进生活中,成为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些挣脱枷锁之后的宽容心态使作品的最后一小部分让人感觉越读越温暖,充满希望。菲利普童年家庭温暖的缺失却偶然在于阿西尔尼一家的相处中得到了补偿,这种首尾呼应的微妙处理给人带来了极大的心灵慰藉。当得知萨莉没有怀孕仍然发自内心毅然选择娶她,菲利普为她放弃计划已久的航海游历东方的梦想,便是整部作品的最后一个高潮,虽然也是作品的尾声,但预示着菲利普在以后的人生中即使还会不断发现新的枷锁,但他已经有了能坦然面对的心境。正如他自己所言“当一个人的思想强大到足以凌驾空间与时间,那么这一世过得清明与否似乎就并不重要了。”
当读到“他欢喜若狂,就像小时候刚刚摆脱对上帝的信仰时的感觉一样:似乎人生中最后一重枷锁已经从他身上卸掉,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彻底的自由。”我有点激动,因为这和我感兴趣的存在主义的一些观点暗合了,当我确信了我们人的存在只是一些偶然因素交叉组合的结果,放在浩瀚宇宙里也不过是一颗尘埃,哪怕是人类灭绝了,对宇宙都没有丝毫影响,那么个人的生与死,成或败又算得了什么呢?那些原本觉得无法理解的人与事也突然觉得自有其道理,对无能为力的失去也能抱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心态。明白了人生本无意义,一切所谓的意义都由个人意志赋予,这些想法使我渐渐更能接受生活的真相、更加珍视每一天的生命体验。我很开心我和菲利普寻找到了相同的出路——用包容的心态来待人接物、接受自己与他人的不完美、接受这个世界的多元。“接受人心之善,宽容人性之恶。”这让我想起了书中对菲利普的内心成长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克朗肖,他虽然生活穷困潦倒,内心却生机盎然,我觉得这是因为他有一套独立的、完整的价值观和处世哲学。他和一般萎靡潦倒的人区别在于,他对人生与这个世界多了几分思考,这些思考使他洞悉世间丑恶的根源——人的自私。人为自己而活,于是就不会对自己的同伴有过多要求,自然也不会失望,这个世界便宽容多了。他对人生、人性的思考使他坚强地直面生活的困顿,同时包容这个社会的多元。他赠给菲利普的那张色彩斑斓,经纬交错的毯子,就是生活的隐喻。
看到菲利普终于挣脱枷锁、顿悟后的欣喜与满足,我想起了一句一直以来对我影响颇深的话:“人生有三重境界: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很多事情都是这个道理。我开头说人生的快乐来自于挣脱枷锁后的豁达,而非没有意识到枷锁时的无知,也是源于此。一辈子都不思考的人,习惯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自然无法体会到陷入苦闷、彷徨和焦虑的痛苦;而思考会让我们意识到枷锁的存在,必然会带来纠结和痛苦,处于第二重境界;从试图挣脱枷锁到枷锁的消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释然和豁达伴随着痛苦的减轻而到来,便是第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和第三重境界本质是一样的,因为我们所处客观世界从来没有变好、也没有变坏,日夜皆然,宇宙的变化也是以亿年为单位的,但对于人内心的宇宙而言,从第一重境界到第三重境界的过程,历经的却是翻天覆地的改变。毛姆的“人生无意义”观点看上去像是虚无主义的论调,但我认为他在书中对菲利普的塑造所传达的思想和这个是一致的。世界上不可知的事物太多,我们的人生轨迹也都是由无数个微小的选择和组成的,关于生活的问题永远都不会有答案,因而生命体验本身显得尤为珍贵。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人性的枷锁 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