媲美《明朝那些事儿》,有口碑的白话宋朝大历史,写尽宋朝三百年的兴衰变革与历史谜团。史书上都说宋朝是个羸弱的王朝,有着苍白的面孔,不足的元气。事实上,真相是:宋朝是中华民族史上战争胜率最高的朝代。宋朝明君、名相辈出,文学、美术、书法都攀升到了巅峰,甚至比万国来朝的大唐还更加璀璨。然而,民族的劣根性在宋朝时也完全反映出来,国人的内斗,做事的韬略,对历史的篡改……唯有了解了宋朝史,你才会恍然大悟今日的官场,乃至于中国数千年来的政局。
如果这是宋史(全10册)读书笔记首先得扣帽子啊,这是普及读物不是专业读物。有些人总喜欢拿专业读物的标准去要求普及读物,我只能说你这么厉害为什么不去点评专业著作,非要纠结这么浅显的读物呢?
先评书:
优点:
1、关于严谨。但怎么去看待呢,严谨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而不是高水平。宋史的史料中,没有一部可以作为基础。史学界常用的无非是《宋史》(元脱脱)《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汇编》以及部分实录。我也没能力每一部都展开分析优缺点,但作者起码在遇到史实不一致时能把相关史料原文摆出来,告诉读者自己是怎么分析的,不论其分析的水平如何,起码态度是严谨的。
2、关于情感。这本书读起来,几乎每一章节都能看到作者的喜恶,很多人不喜欢历史带有个人色彩,我不这样看,首先,历史本身都是被人装饰过的,你能给我找到一本能完全真实的历史书吗,没有。既然我们借以认识历史的史料都不完全真实,那你又何苦苛责作者无比公平?钱宾四先生在《中国历史精神》和《中国历史研究法》都阐述了一个观点,我们读历史,一方面要保证史实基本准确,另一方面,是要体会、思考、高扬我们几千年以来的历史精神。所以说,从这个角度讲,我并不排斥历史书中带有个人色彩,如果你单凭一本书就被作者洗脑,那你不读也罢。
3、关于文笔。距离最后一次读《明朝那些事》已经五六年了,《明》的文笔当时给我留下很深印象,比如写王阳明的几章,感觉很过瘾,抛去媒体对《明》的吹捧,我依然觉得它很棒。但前提是什么,是《明》作为幽默白话写史的执牛耳者,在读者心中的位置很高,即使后来有好作品,也很难冲破《明》爱好者的思维定势。这部书,包括前段时间读的《血腥的盛唐》真的可以算是良心之作,文笔绝不在《明》之下。
缺点
1、 虎头蛇尾。我对历史普及读物的作者都很尊重,历史研究有两个维度,一个深度,一个广度。专业学者主要做的就是深度研究,而普及读物的作者做的就是广度,两者相辅相成。但虎头蛇尾却普遍存在于普及读物中,尤其是过百万字的大部头,本书也不例外。
2、 详略失当。经常谈着甲,聊到乙,扯到丙,顺便提提丁。读的时候思路被一次次扯远,回过头似乎什么也记不起来。以黄天荡之战为例,韩世忠围堵宗弼,直至逼进黄天荡,而后宗弼得汉人消息挖出老鹳口逃脱。这里多讲点总没坏处,但作者讲的并不仔细,随后就讲到援兵岳飞,又开始讲马渡口之战。猜测作者本意,是想同时兼顾,但这样却让人感觉不知所云。
宋朝常被人成为知识分子最幸福的时代,的确,不论是太祖立下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的祖训还是不断强化的重文轻武之国策,政治环境和生活条件都对知识分子非常友好,可以说比现在幸福的多。但请大家看看这句话,知识分子最幸福的时代,那除了知识分子的其他阶层呢?为了保证士大夫的生活条件,其对农民和商人的压榨程度也是最狠的。为了保证士大夫的政治权益,其对武将的打压更是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从最初杯酒释兵权的和风细雨到后来为了苟求一隅不惜主动向敌国送去自己大将的头颅。作者有段话说得好,在中国的官场,一直有个很好玩的现象,不管是哪个朝代,如果某位大将出兵立下不世战功之后,回国时耀武扬威万人空巷,那么基本上可以为他默哀了。这人的政治生涯、军事生涯、人类生涯都已经结束。 相反,如果皇帝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一顿臭骂,战绩了、功劳了什么也不提,相反全是错误,之后全体朝臣一拥而上,发挥集体力量骂他个半死,那么此人可以放心了。这是组织上对他严加要求,希望并培养他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但这样,我们的国家还是我们的吗?
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但我们要知道,历史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历史,也不是一群人的历史,而是亿万个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勤劳奋斗的民众的历史。我们要在为两宋文化唱赞歌的同时,也要看到一千年前我们国家的每一个细胞——普通民众,想到他们为这个世界所留下的印记。
最后呢,从一个小角度谈谈为什么读历史,大一点讲就是为什么读书。前几天看了一本书,有个观点我很赞同,作者将人对事物的认知进行了定量表示。最小的认知单位称为“理式”,一个“理式”中只有是和否。“理式”就像是电脑中的文件夹,只有内和外,比如说朝代,有的人只能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文件夹,有的人厉害些会分成唐宋元明清等十几个文件夹,有的人更厉害些会把一个朝代的不同皇帝分开或许就会有几百个文件夹。文件夹的多少就是每个人对于历史的“理式”存在的差异。这个世界的知识是无穷尽的,对理式的归纳和认知也是无穷尽的。一个人脑中的理式文件夹越多,他心中的世界的分辨率就越高,看到的东西也越丰富,对知识的梳理也越清晰。这将直接促成一个人形成层级清晰的知识结构、快速读取的缓存能力、精准到位的表达水平。
人在不同领域会有不同数量级的理式积累,越是擅长的领域,积累的理式越多。一个人脑中的理式积累越多,眼中的世界便越分明。我喜欢历史但并不会强迫别人也去喜欢(虽然我会抓住任何机会给别人讲),但希望大家喜欢一样事就深入地喜欢研究下去,即使成不了专家,但起码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附:借用虞云国先生的一段归纳帮助大家重温一下宋史。
公元960年,袭用五代武将拥兵问鼎的故技,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开国以后,由他亲手擘划,再经其弟宋太宗完善,形成了一系列制度规范,称为“祖宗家法”,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官僚政体开出了新局面。他与宋太宗推行“先南后北”战略,借助战争或和平的手段,至979年最终结束了南北割据局面,完成了中原王朝的相对统一。
自五代后晋起,作为中原王朝的稳固屏障,长城防线已南北易手转归辽朝掌控,宋太宗两度试图夺回,在雍熙北伐中终遭毁灭性打击,导致宋朝对北邻游牧政权产生了根深蒂固的畏惧心理,转而确立了守内虚外的基本国策。1005年初,宋朝遏制住辽军南下的势头,与辽朝订立了澶渊之盟,以岁币为双方换来了长期和平。在随即与西夏的较量中,宋朝再处下风,仍以“岁赐”换和平收场。这种外交定式,也影响了南宋对金、蒙的折冲。
经过立国前期恢复,自北宋中期起,社会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所谓“煤铁革命”,铁产量与冶炼术均居世界之首,煤的采用促成了工艺技术与城市生活的进步,手工业分工的细密化与专业化程度大为提高。民营手工业比重上升,专业性“机户”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冶铁技术的改进促成了农具革新,梯田、圩田、湖田等大量开垦,全国耕田额大幅度增加。传统农业发生了重大变革,集约化经营模式基本定型,以经济作物为主体的商品性种植业的扩展与区域性专业化经营的形成,构成宋代农业的时代特征之一。
城市也一改前代隔绝的格局,打通了商业区(市)与居住区(坊)的坊墙,取消了城郭区别与宵禁制度,实行开放式管理。这就促进了传统的政治性城市向经济性城市的转化,工商贸易与文化消费的成分大为增强。城镇化速度随之加快:开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大中城市外围,构织了县镇为拱卫的网络,市集则星罗棋布于网络末梢。城镇网络为城市社会的繁荣与市民文化的勃兴提供了平台。农业与手工业的发达,城镇网络的形成,促使商品经济也随之飞跃。不仅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甚至文化消费,也都进入了流通领域,自然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型。11世纪初发行的“交子”,作为最早的纸币,标志着商品经济的总体水平。
但宋初以来崇文抑武、守内虚外的国策,致使“冗兵”、“冗官”与“冗费”积重难返,政府财政陷入困局。“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也使小农经济往往濒临于贫弱无助的破产境地,群体性兵变与民变时有发生。为解决这些问题,范仲淹促成了“庆历新政”,却以夭折而告终。宋神宗重用王安石,把统治阶级自改革推向高潮。以富国强兵为目的,以理财为重心,王安石推出了一系列新法,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在应对改革力度与社会承受力、动机与效果、条文与执行、立法与用人等关系上,变法运动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招致了不同政见官员与既得利益集团的激烈反对。在适当微调、巩固新法后,宋神宗着手中枢决策和职官制度的改革,进而试图解决西北问题,但两攻西夏均告失利,神宗抑郁而死。宋哲宗在位,先是“更化”派全面否定变法,继而“绍述”派继续推进新法,双方党同伐异,朝局反复折腾。
宋徽宗继位,借新法之名,行聚敛之实,变法彻底变质;同时全面放逐异见派官僚,以期与蔡京等代理人独掌中央控制权。到其后期,一方面人口突破一亿大关,社会经济跃上了新高度,城市繁荣尤其令人瞩目,这一切都形象展现在《清明上河图》中。另一方面朝政日趋腐败,经济严重破坏,盘剥变本加厉,深层次社会矛盾逐渐凸显,不同规模的民众武装反抗在各地此起彼伏。
宋朝决策者无视繁荣表象下的内在危机,与勃兴的金朝结盟夹击辽朝,却在军事行动中尽露马脚。金朝随即兵临东京城下,宋徽宗仓皇让位给宋钦宗。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转瞬间崩溃式灭亡。
就在徽、钦父子被掳北上当年,宋高宗以徽宗第九子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成为南宋第一代君主。面对金军的凌厉攻势,他唯求自保,一路南撤。经南渡将领数年安内攘外,南宋方与金朝形成对峙之势,以临安府(今浙江杭州)为行都,确立了偏安之局。但宋高宗一味乞和,在岳飞大军一再获捷的形势下,强令撤兵,向金朝贡币割地称臣,签订了屈辱的“绍优点宋孝宗在位,虽异论相搅以君权独断,但朝政相对宽松,言路相对自由,在北伐无望后致力于内部发展,思想文化与社会经济在北宋轨辙上继续前行,迎来了新的繁荣。各学派知名学者主持书院,传道讲学,切磋论辩,以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与浙东学派为主体,上接北宋五子与荆公新学所代表的宋学高峰,迎来了宋学第二高峰期,由朱熹集大成的理学最终成为宋学的主流。
经济重心自安史之乱起由北向南倾斜,到北宋末年,南方耕地与人口数均占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经济重心南移大局已成。宋室南渡,北方人口再次大规模南徙,经济重心南移格局最终不可逆转。凭借造船技术的进步与航海罗盘的使用,以经济实力为强大后盾,克服了陆上商道受阻于夏、金的负面影响,宋朝大力开拓海上贸易,外贸地区、规模与税收远逾前代,自南宋起迎来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城市经济更加发展,市民文化日臻成熟,南宋临安的繁盛程度超过了北宋开封。
家族制度从唐宋之际开始重新整合,以非身份性士绅为核心力量,以敬宗收族为指导思想,以小宗之法为基本原则,以族产为物质基础,以族谱为维系工具,以祠堂为活动中心,以家法、族规或“义约”为约束手段,新的宗族组织在南宋普遍形成,成为宋元以降社会结构的重要成分。
宋宁宗即位,大臣韩侂胄为排挤政敌,专擅朝政,以“伪学逆党”的污名迫害理学派官僚及其同情者,政治生态再度恶化。其后三朝,君弱臣强,专制模式呈现出权相专政的特殊形态,韩侂胄、史弥远与贾似道等递相专权。宋理宗虽一度更化,但成效有限。统治集团愈加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滥发纸币,财匮民困,强行公田,怨声载道,政局暗乱不可逆转。
蒙古崛起,南宋趁蒙古南侵金朝之机,中止与金的和约,双方重开战端。宋理宗亲政,在联蒙灭金后随即进取河洛,受挫以后即与蒙古进入战争状态,在东中西三路战线上抗衡长达四十余年。宋度宗时,贾似道主政,对决定大局的襄樊之战失于驰援,终致陷落,元朝大军得以沿江东下,1276年进围临安城下,宋恭帝投降。朝臣先后拥立幼君帝昰与帝昺,辗转闽粤沿海,继续抗元活动。1279年,流亡政权连同其舰队在厓山决战中全军覆没,标志着南宋最终灭亡。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如果这是宋史(全10册)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