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杨振宁、柳传志、俞敏洪、茅于轼、张鸣、张颐武、何亮亮等人力荐!荣获《亚洲周刊》2011年度华文十大好书之冠,以及诸多大奖,好评如潮。这是一部全景展现20世纪中国学术大师命运变迁的史诗巨著,记叙抗战年代学人的艰苦卓绝,再现国难当头大师的风骨典范。所谓“南渡北归”,即上个世纪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而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大师级人物,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钱锺书等。作品对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书中引用了台湾中研院大量珍贵史料、照片,以及大量亲历者采访资料,如曾氏家族后人、刘文典等大师后人亲述。
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读书笔记年少时善于发现,然后于周边灌输及自身局限之中逐步习惯默认一切现状存在的合理性,至中年,方想到追问来处,回望历史。
自《无问西东》始知对于这段既近又远的历史的印象是:仿佛熟悉,其实陌生。还记得曾经的历史课上,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条约内容和历史意义被作为重点背诵内容,老师讲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中华民族如何灾难深重时,当真毫无体会,只觉难背。
从龚自珍、曾国藩两代人意识到中华“颓世”难挽和“洋患”逼人,到历史进入急剧变革又动荡不安的民国时代,再到国民党积重难返,从政治、经济、民心各方面,将局势又搞成了清朝末年的样子,改革无望,败态尽显,到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国共力量此消彼长的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反五反、反右、四清、文革,这是梗概。当看到《走向共和》里中日皇室和民众的生活状态及对战争、民族主义的态度对比、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和伊藤博文讨价还价后无奈签字的画面,再结合南渡里多方整合的细节,方知史书上的字字句句所为何意,何为灾难深重,何为大历史观,何为历史的内在逻辑和未来走向,何为人物和时势的交互。
历史有无真相,史剧史书是否全面客观暂且不谈,私以为,《走向共和》(很强的论道感)+《南渡北归》(庞杂史料梳理齐整),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史的细节和脉络确是个很好的搭配。
南渡、北归、别离,三部终于看完,花了126小时+,微读上显示实时在线读者6.3万人,和这么多人同读一本书,且书中多次出现北极阁、五台山、栖霞山、灵谷寺、燕子矶、祖堂山、下关码头等熟悉的地名,至少三次出现江海学刊,惊喜!但作者穿针引线般的写法,旁逸斜出枝枝蔓蔓的铺排,导致文字量很大;且,修饰语和主观判断过多,不时出现下笔任性几近刻薄之处。因此,从5月至今的半年间,要克服啃完这60万字过程中的此二种不适感,除了求知欲之外,尚需毅力!写史应尽量立场中立、笔触冷静,相较而言,还是更喜欢黄仁宇的文风。好在史料足够翔实,整体脉络也够清晰,非常适合学习者阅读。读此书的过程就是知之愈多愈觉自身匮乏的过程,第一次知道致力于文化拯救的被称为“东方的敦刻尔克”的宜昌大撤退。第一次知道清华50毫克放射性镭的故事。第一次知道《芳华》中出现的云南蒙自颇具法国风情的碧色寨火车站的由来。第一次知道除了西南联大还有个西北联大,除了花园口决堤、重庆防空洞惨案,还有个文夕大火与之并称中国抗战时期的三大惨案。第一次知道可歌可泣热血悲壮的衡阳攻守战,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极为罕见的经典战役,却不会出现在我们的教科书上。第一次知道抗战胜利前后,苏联红军对中国东北的疯狂掠夺和趁火打劫是多么的寡廉鲜耻。第一次知道中国远征军入缅参战的总兵力约有10万人,伤亡的6.1万人中约5万人死在了撤退中。第一次知道原来河南的小浪底工程是三门峡水库的补丁。第一次知道社会学家陶孟和与同事含辛茹苦耗时八年撰成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损失的调查报告,却因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与日本政府的复杂关系,分别代表自己的党派主动放弃了对日本政府的战争索赔,中国在战争中折合当时计算数额高达1000亿美元以上的经济损失未得到一分一厘的赔偿,这批研究成果成了废纸一堆。第一次知道陈寅恪、傅斯年、俞大维、胡适、曾国藩后人等的家族姻亲关系,进一步了解了家学渊源、代际传承的重要性。第一次知道胡适的学生有饶毓泰、吴健雄(袁世凯的孙媳妇,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而吴大猷却是饶毓泰的学生,杨振宁、李政道又是吴大猷的学生。第一次知道吴宓与《那年花开月正圆》里吴聘和周莹的关系,以及此人用尽半生却一地鸡毛的情史。第一次知道曾参加远征军九死一生的诗人穆旦与金庸为叔伯兄弟,查良铮拆“查”字为木旦—穆旦,查良镛拆“镛”字为金庸。第一次知道初中文凭的数学天才华罗庚28岁已是西南联大的教授。第一次知道周作人沦为汉奸的思想成因,还有关于台独更多更深层的历史原因。第一次知道一代才子叶公超曾超然于联大外文系、陷于日军牢房,最后被软禁于台湾20年。第一次知道曾精英云集的李庄只是川南长江边的一个小小古镇,在烽火岁月,竟奇迹般的拥有从幼儿园到研究生最完备的教育系统。第一知道人大的前身叫华北大学,此大学只存活了一年多就为中共培养了近两万名作为建国后镇压工具的中青年干部。第一次知道1952年的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北大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清华则被打散打乱受伤很大,而属于帝国主义出资创办的燕京、辅仁从此消失。。。。。。我想,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第一次,除了本人孤陋寡闻之外,应归功于我们的教科书:语文课本是政治书,历史课本也是政治书,政治课本还是政治书!
南渡时的西南联大,可谓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回光返照,星光璀璨。从人品、学养、君子风范等方面最令人敬佩的人物有: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胡适、梅贻琦、傅斯年、李济、梁思成、金岳霖、曾昭抡、曾昭燏、林徽因、陈梦家、穆旦……尤其是当看到致力于田野考古的女性第一人、文博界杰出女性的曾昭燏和投身于古建筑又兼女诗人的林徽因,那是首次听If I Fail时,从重金属和沉重低沉的男声里突然听到天使女声的感觉,宏大粗粝里的柔情。
南京博物院去过不下三次了,却不知南博的由来及其与曾昭燏的历史渊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留在大陆的曾氏又是博物院院长,又是带领到处考古发掘,应该是人生最得意的时期了吧,也为南博创造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但正应了茨威格那句“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当中共胜利后开始歌颂农民造反,随后对太平天国及领袖洪秀全的定性,曾国藩的历史被扒出来之时,曾氏后人的命运就注定了。1964年,曾昭燏在灵谷塔纵身一跃,1967年,曾昭抡,1969年,曾昭懿(曾在南京鼓楼医院工作),分别因疾病+批斗被折磨致死。曾昭燏和她家族的其他成员,如曾昭懿、曾宝荪、曾宝菡、曾宪楷等一样,都终身未婚。
关于林徽因的资料,已看的太多,听的太多,在此引用何三坡的一段话敬上:“造物主赋予林徽因惊艳的美貌,就不必再赐给她绝世才情;而赐予她绝世才情,就无须再给她光辉灿烂的凄艳之美。既然两者兼而有之,则必假上帝之手设法令其不寿。”但林徽因的早逝,却貌似是来自上帝的关照。自1955年她去世之年始,在全国范围内便陆续展开了对“以梁思成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唯美主义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想”的批判。文革开始后,梁被造反派打成反党分子、大右派、反动学术权威而受到批斗。“抗战八年,我跋山涉水,先长沙,后昆明,再李庄。面对饥饿与疾病,我是过关斩将,终于迎来了胜利之日。现在看来,我是过不了‘文革’这一关了!”这是他最后的叹息,1972年,一代建筑学宗师去了。
建国后,土改、镇反、三反五反、批胡、整风、反右、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四清、文革等经过毛本人批示过的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多达52次,可见,当年党领导全国的基本方法就是搞运动。对知识分子来说,最经典的莫过于57年整风,大鸣大放十几天后开始收网,反右,出洞的“牛鬼蛇神”基本尽数装网,好一个诱敌深入,聚而歼之!吴宓说,全国之士,稍有才气与节概者,或疯或死,一网打尽矣!吴晗袁震夫妇、曾昭抡俞大絪夫妇、陈梦家赵萝蕤夫妇、穆旦周与良夫妇、陈寅恪唐筼夫妇、孤独悲苦的吴宓、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和老祖、中国现代物理奠基人之一叶企孙等,怎一个惨字了得!不知吴晗临死前是否还得当年,抢救学人计划时,号称平津教育界“定海神针”的胡适曾对代表共党拉拢、劝留的他说的三句话:“在苏俄,有面包没有自由;在美国,又有面包又有自由;他们来了,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有如此远见也兼有政治包袱的还有梅贻琦、傅斯年、李济、蒋梦麟等人,最喜傅斯年,人称民国御史,一生对于保存民族文化火种、弘扬自由精神、为史语所和台湾大学鞠躬尽瘁。有机会要去看看台大的傅园和傅钟。除了留守大陆被迫害的、赴台的,还有那些在政治高压下没有骨头甚至自我矮化的众位学者,如郭沫若、陈垣、吴晗、冯友兰、费孝通、郑振铎等,犹记得当年读中国哲学简史和乡土中国时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再次体会人的复杂(斗士闻一多在我心里的形象也已垮了)。不知如若他们再忆起当年令人热血沸腾的西南联大校歌,会作何感想: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陈寅恪说,凡一种文化,值此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所以,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无论结局如何,应该都是有伤疤的吧。
节选穆旦的《冥想》作为结语:
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
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
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
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
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