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博弈心理学: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博弈 读书笔记5000字

博弈心理学: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博弈

作者:陈玮

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是完全独立的,他时时刻刻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操纵,比如,孩子会受到家长的操纵,夫妻之间也会相互制约,员工在职场中也会被他人利用,这些操纵,我们通常并不能直观地觉察到,但却会让我们进退两难。更严重的是,有些人通过一系列的终极控制(诱导、威胁、混淆视听、灌输信息等)手段,可能会让我们的大脑在不知不觉中听命于他,从而彻底丧失对自我的掌控。洗脑与反洗脑,操纵与反操纵,影响与反影响,人际关系中永恒的主题,被洗脑和被操纵总是让人不悦,即使你的头脑没有意识到被人左右的局面,你的心灵也会发出种种信号,让你因陷入纠结、两难、犹豫的境地而困苦。

博弈心理学: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博弈 读书笔记

博弈双方,是依存还是制约?

谁都不是傻瓜,谁都是傻瓜!

看完这本书,我不得不说:“终于看完了。”当然,我不是敷衍地看完,而是主动又痛苦地看这本书。这本书的哲理是我个人所要追求的博弈,由于内容过于真实、深奥,我需要思考,然后有点痛苦了,因为看太久了,我有点晕

博弈时,我们都是局里人

博弈的存在必然有两人(或两人以上)存在,而博弈的存在是因为人际交往的必要。

在人类群体生活里,我们每个人都是需要人际交往,而在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必然有博弈的存在,即使那博弈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不要急着否认,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自己做的任何事所带来的意义,当然,这意义有强烈的也亦有隐藏的

当然,博弈双方(或多方)不可否认自己就是局里人,再怎么高超,也还是人而不是仙。

一个人的自我是受他人影响的,是由社会决定的做事时,要认清自己的地位究竟是博弈双方中的操纵者还是被操纵者

是生存还是死亡,我们都要好好的思考

尤其是在职场中,我们做事都要清楚自己的位置,最记得李尚龙老师说的“同事毕竟是同事”,我们应对每个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当然我不是说同事之间就不能好好相处,而是说我们做事要有个度,心知肚明。一定的距离是说每一个人对待任何人都应有的。

当我们答应一个人的请求之后,即使最后给出的信息与之前的完全相反,我们还是很难全身而退。心理学家们提出,人的自我伸缩性是极大的,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的影响,甚至是压迫。生活情境中他人的操控往往会使人去主动表现自我的某些方面,而忽略甚至压抑另一些方面。久而久之,表现出来的那些方面就成为自我的外显成分固定下来,使人的认知发生了改变,并从而塑造出一个人的“自我”。博弈时,无法成为局外人,那就做个中立的博弈一方

当然博弈双方肯定是双方,不可能说双方变一方,而博弈实则是一种你我竞争,竞争中存在一定合作,合作目的是双赢,为了维护双方各组利益,站在中立去思考会有更好的收获。

站在中立的立场上,才能站在善意的位置上,让对方认为他和自己没有利害冲突,不会左右自己的意志。重复的暗示是个危险信号,我们应警觉起来

暗示在生活中是时刻发生的,也许一次两次的暗示会让我们忽略,可如果察觉到重复的味道,我们得认真思考这暗示。

暗示一般是在一定场景一定时间一定双方出现的,其意义本来就是要让被暗示人理会并做出一定的行为。而重复的,则是带有强烈的存在,被暗示人如果忽略了则会引起暗示人的不满甚至是仇恨。如果被暗示人直接顺了暗示人的意,被暗示人就是被操纵者,失去自身的优势。最好的办法是保持主动位置,认真思考暗示以及回复暗示人一个不损己甚至利己利他的答复。

暗示的内在核心是潜意识,而潜意识的形成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同时还带有重复性。因此,当有人经常有意或者无意地提到同一个问题时,你就要警觉了。

还有,认真做出选择。

当一个人主观意识认为一旦错失某个机会就会造成遗憾时,那么即使是非常优柔寡断的人,也会果断做出决断,这就是人类的共性,在心理学研究领域被称为倾向性效应。

博弈时,冷静是最重要的,如果不冷静,那么我们只能沦为阶下囚,任人宰割

孤立无助,伤心难过等消极情景的我们极为容易被利用,成为被操纵者。我没办法摆脱这些消极,但我们可以记住深呼吸和思考他人跟我们说话的目的。

为了打破迷局,你首先要做的是保持冷静,不要显得惊慌失措;然后尽可能地接收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过滤掉无关紧要或者带有明显倾向性的信息,让自己尽量处于客观、公正的立场来看待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的认知一直是被打破,一直在重塑

“你不是不喜欢那个人的吗?”

“以前是,现在不是了。”

“为什么?”

“在一起,经历了一些事,就喜欢了。”

当人遭遇到与生存相关的经历时,其以往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均会变得不适用于当时的情况,所以这时候就会诱发人的逆转反应。人原本相信的东西被彻底粉碎时,行为也会彻底改变得像另一个人。

操纵者的面具——他在控制你吗?(纯摘抄)

1.欺骗——操纵的本质是欺骗,这是所有操纵者的共性。2.夸张——操纵者很善于夸大其词,混淆信息,以扰乱别人的思维。3.自我——操纵者往往无视他人的需求,只把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4.殷勤——操纵者很会投人所好,目的却是为了索取。5.承诺——操纵者总是会轻易许诺,尤其是在求人办事以前。6.挑拨——挑拨离间、散布谣言是操纵者惯用的手法。7.威胁——操纵者会采取变相威胁、勒索的方法来达到目的。8.贬低——操纵者为了突出自己的地位,常常会贬低他人。9.消耗——与操纵者在一起,总会使我们感觉不自由,感觉很累。10.强迫——总是勉强别人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情。11.暧昧——从不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感受和观点。12.怀疑——常常表现出不信任身边的人,甚至是亲人。13.虚伪——会根据不同的人或情境任意改变自己的观点、行为,让人感觉毫无原则。14.含糊——善于提要求,但回答问题时总是言语模糊。15.曲解——喜欢扭曲事实,通过提供虚假信息以套取他人口中的信息。16.推卸——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说话总是留有余地,让别人承担风险。17.转移——喜欢掌控谈话的主动权,经常擅自转变话题。18.间接——不喜欢面对面地交流,而是喜欢通过间接的手段,比如电话或者字条来传达自己的意思。19.情感挟持——操纵者常常会以感情或道德的名义,胁迫他人听从自己。20.伪装——很会包装自己,在别人眼里很有吸引力和魅力,很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所想的和真实的从不不会是一个样,甚至是正反面

很多人都在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包括我在内,在咨询成功人士,看提升交际能力的书籍资料等。但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交际能力的提升是要去现实生活中的,而非纯理论瞎搞。

如果你想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学会区分真实的他人和你“想象中的”他人,是十分重要的。

走自己的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来自他人的评价永远只是评价,它是无法代替你作为一个真实的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看法、计划、原则,每个人的人生目标和社会经历都各有不同,为什么非要为了迎合他人,强迫自己走一条别人认为正确的道路呢?事实上,在人际交往中,背后鞠躬即创造某些条件,通过第三者传达,让对方间接地听到你对他的关注、肯定,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任何事都是有义务和权利,爱也是如果爱和心甘情愿被代之以义务和强迫的责任感,那么爱是难以持久的。

爱情里,从来不是一直含情脉脉不说话。

在爱情里,一句经典话——“你不说,我哪知道啊?”

在爱情里,一个人对安全感的需求会限制另外一个人的自由,或者一个人想要自由而威胁到另一个人的安全感。如此看来,一个人对安全感的需求是有价值的、光荣的,但是并不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你越追求安全感,你的另一半就更少感受到自由。那样又会变成对你的威胁。有时候,你的另一半会觉得他为你所做的牺牲并不值得,因为你的要求太具有压迫性,这样他就会选择离开。担心对方离开而被恐惧牵着走,到最后只会应验了自己最初的担心。因此,两个人对自由和安全感的需求亲密地谈谈。

当然,记住了,“枕边风”的力量很厉害的,包括毒害。

密关系建立起来,感情操纵者者就会通过最佳方式——通常是爱和关注作为筹码来索取回报。感情操纵者能够以情感为条件,试图让被操纵者按他们的意图行事;被操纵者因为害怕失去操纵者的感情,就会长期乖乖就范,甚至会和操纵者共谋。

还有

当我们需要说服一个人接受我们的观点或需要其认同时,千万不要夸夸其谈地列一大堆理由。抓住一点,集中强调,这样会起到更好的说服效果。

一味地对他人好,是盲目,不是聪明,因为这一开始就是一个不对等的交易付出越多,就越得不到——氧气效应如果你总是怀抱着“利他主义”,以为只要取悦别人,就能得到全世界的认可,那你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中——你越是表现得“好”,别人就越看不起你。事实上,利他主义者是在对自己进行操纵!他们的“老好人行为”,才是使自己陷入绝境的最主要的原因。“喜欢博弈吗?”“喜欢啊!”“看了后,有啥感想?”“感觉脑子得到的远比写的读书笔记多!”所以如果有需要的可以去翻翻书的序言、目录,我写不完,累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博弈心理学: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博弈 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