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读书笔记5000字

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

作者:马修·利伯曼 贾拥民译

为什么有的人天生善于社交,而有的人总是充满障碍?为什么智商越高的人越难相处?心痛对人的伤害甚至超过头痛?慈善组织如何激发人们的捐赠行为?比金钱更有效的激励员工的方式是什么? 针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如何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如何与他人合作,到如何帮助孩子高效学习、如何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社交天性》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和建议。这是一本兼具科学性和通俗性的读物,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研究者们如何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神经基础,还可以借助本书的内容帮助自己更为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从事社交活动,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进而获得更高的幸福感。[编辑推荐]让“影响力教父”西奥迪尼都赞叹不已的新兴学科开拓者马修·利伯曼倾力之作!首次揭露大脑天生爱社交的神经奥秘。从如何激发他人的捐赠行为、如何防止偷窃,到广告怎么打才有效,一本让生活更美好的实用指南,从此改变你看待世界与他人的方式!全书论述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之美堪比丹·布朗的小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汪丁丁、浙江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叶航、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晓林、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孙涤、“影响力教父”罗伯特·西奥迪尼、“邓巴数”提出者罗宾·邓巴、“棉花糖实验”设计者沃尔特·米歇尔、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等 集体盛赞!湛庐文化出品。

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读书笔记

作者祖父母的故事

欧文和格洛丽亚是非常恩爱的一对夫妇,他们的相处与生活堪称所有成年人的典范。然而,在欧文67岁不幸逝世后,格洛丽亚竟无法生活下去,她的心智受到严重打击,记忆力甚至开始恶化……她完全变了一个人,从优雅,变成了刻薄。

她到底怎么了?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除了记忆力下降之外,她没有其它老年痴呆的任何临床症状。有人会猜测,也许是她长期服用来抵抗悲痛的药物损害了她的神经。但她本人知道问题所在:她的心碎了。

欧文的离去让她觉得生不如死。

“在你祖父去世的那一刻,她也死了。在那之后她再也没有快乐过。”

为什么只需要保持稳定的关系,就能够让人感到幸福?为什么当这种关系消逝时,或者深爱的人离开人世后,会让人感到生活毫无意义,甚至于生不如死呢?失去所爱之人时,我们的大脑会让我们感到巨大的痛苦,它为什么要如此建构呢?对痛苦的这种强烈感知会不会是我们神经结构中的一个“设计缺陷”呢?

大脑存在社交需求

大脑的这种反应根本不是一种缺陷,恰恰相反,它对我们的意义重大。

当我们的社会连接受到威胁时,经过进化的大脑马上就能以体验身体疼痛的方式体验这些威胁。通过激活特定的神经回路,大脑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肉体上的疼痛。而社会痛苦激活的也是同样的神经回路。

人类体验和感知痛苦的能力是我们的孩子得以生存下去的保证,它会促使孩子们更接近自己的父母。社会痛苦与物理疼痛之间的神经连接,也让始终与社会维持联系成为人的毕生需求,就像对食物和温暖的需求意义。

经过研究证明,我们实际经历社会痛苦的方式与我们自己的感知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直观地认为社会痛苦与物理疼痛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但我们的大脑处理这两种痛苦的方式却很相似。

我们的社交天性一次又一次地融入了自然女神投下的一系列赌注当中,这个过程贯穿了整个哺乳类动物的进化历史。这些赌注通常都以适应的形式出现,它们之所以能够被自然选中,是因为它们促进了哺乳类动物的生存和繁殖。

就我们人类而言,这些适应加强了我们与周围人的情感连接,增强了我们预知他人心思的能力,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协调合作。我们会被他人影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会说我们的大脑天生就是为了深入他人心灵、与他人进行互动而设计的。

社交天性益于生存

受到情感连接的影响,不是设计缺陷,而是设计特点。

在人类成为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种的过程中,这些社会适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些社会适应也让我们觉得有些神秘。对于每个人自己的社会连接,我们在认识上还有存在着许多盲点。

比如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忽略团体成员的社会福祉很可能会影响团队的整体绩效,甚至个人健康。至于个中的具体原因,我们往往无法事先料到。

从脊椎动物到哺乳类动物,再到灵长类动物,最后到智人的这段漫长的进化历史上,一系列脑区中的神经网络是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相继出现的。而且,在我们从婴儿成长为少年的过程中,上述各个进化阶段也会按照原来的次序全部重演一遍。

这三个节点分别是:连接、心智解读和协调。

连接:在拥有大脑新皮层的灵长类动物出现之前,哺乳类动物与其它脊椎动物分离开来,并且进化出了感知社会痛苦和社会愉悦的能力。从而使我们的幸福与社会连接永远地联系在了一起;婴儿同样迫切需要保持各种各样的社会连接。

心智解读:灵长类动物已经进化出了一种无与伦比的能力,能够理解他(它)们周围同类的思想和行为,这进一步强化了他们保持社会连接、进行策略性互动的能力;就人类而言,在蹒跚学步的幼儿时期,一个人的社会思考能力就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远远超过了其他物种的成年个体。有了这种能力,人类就能够创建各种各样的群体和组织,它几乎可以让我们的任何一个想法都得以实施,也能够帮助我们预见周围人的需要和愿望,从而保证整个群体顺利地前进。

协调:自我意识是人类最近才收到的进化礼物。虽然从表面上来看,自我似乎是一种把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并且有可能会增强个体自私自利倾向的机制。但实际上,自我却作为一种促进社会凝聚的强大力量而发挥着作用;在进入青春期里,青少年们会非常关注他们的自我,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接受周围事物的影响,逐渐成长为一个高度社会化的人。因此,连接主要与我们渴望成为一名社会人的欲望有关,而协调则指一系列神经层面的适应,它们允许群体的信念和价值观影响其中的个体。

因此,格洛丽亚在欧文去世后受到的打击,是我们在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体验。我们与彼此共情,并相互依赖着共同生活

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

当今社会,各种社会机构注重的通常是人的智商和收入等量化因素,而不太在意驱动我们的社会因素。

先谈谈美国学生。美国的公共教育有几个关键指标,在学生们从四年级到八年级这个时期,出现了急剧的坠落。许多学生都在初中这几年对学习失去兴趣,因而掉队。如果能够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美国社会就能获得无可估量的回报。

10年来,美国政府用来解决公立教育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加强可问责性,这个原则体现在美国国会于2001年通过的《有教无类法案》。其主要措施是:让学生参加每年一一次的年度测试,把成绩记在成绩单上,作为评估学校的主要根据(因此,如果学生不及格,那么学校也就不合格)。

尽管这个法案提高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它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认真学习,也无助于美国教育的国际排名的提高。

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中国。成绩的提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认真的学习了(当然许多优秀的学生不仅成绩优越而且认真地在学习)。

也许在教育的阶段,除了一些指标性的追求,还应该关注我们作为社会人的社交需求,即我们大脑中进化出来的,融入人群、与人交流的需求。

在高等教育之前的教育阶段,一个鲜有人关注的重要原因可能是他们的归属类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归属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动机之一。

美国初中生普遍报告说,他们觉得自己与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社会连接很弱。在给“学校整体气氛”打分时,美国初中生给出的分数是所有接受调查的国家中最低的——他们给出了负分。

这个事例主要是为了说明,学生们其实相当在意在校园中的社会连接。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一些能让初中生觉得与某个特定的社区或组织有更多社会连接的地方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取决于我们为学校设定的目标,也取决于我们的信念——社会连接对于这些目标的实现有什么作用?即便是那些最顽固、最愤世嫉俗的人也可能会同意,如果花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创造一种社区意识或同体归属感,那么在校的初中生们一定会更加快乐。

但是,一些人可能会马上补充道,让学生感到更加快乐并不是学校的主要目标。人们普遍同意,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日后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中国在教育中缺失的环节,从灌输式学习为主的高中阶段直接跨越到自学为主的大学阶段。当然不排除高中时已经自我掌握了自学能力的优秀学生,但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刻意花时间和精力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我们要回答的问题也就变为,难道让学生觉得有归属感本身就是一个终点吗?又或者,学生拥有的强烈归属感能够大幅度地提升学习和教育的效果吗?

若是缺乏归属感(社交连接),学生们可能会产生前文提到的社会痛苦,前文已经指出,社会痛苦激活的神经回路与物理疼痛一样;同时,众所周知,慢性物理疼痛与许多认知障碍——例如,工作记忆减退有关。事实上,疼痛(痛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醒“主人”注意自己身体或心理的某些方面,以便及时采取纠正或补救措施。因此,一个人陷入物理疼痛(社会痛苦)中的人的大部分注意力会集中到其疼痛(痛苦)上,这样一来,他就没有多少认知资源和注意力资源可以用于学习上了。

心理学家鲍迈斯特也检验了如下假说:社会痛苦会导致智力衰退。

那么,硬币的另一面又是怎样一种情况呢?当学生们确实觉得自己的社会连接更加稳固时,他们的学习成绩会不会有所提高?当学生们认为自己被人关爱,被人喜欢的时候,他们的成绩会不会突飞猛进?

当然,学者们想要证明归属感更强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肯定会更好,这无疑是比较困难的。不过,许多研究已经表明,当学生觉得自己与学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时,他们的平均绩点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排除掉其它相关性,因此学生的平均绩点的上升也可能存在其他解释)。

最有说服力的是两位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格雷格·沃尔顿和杰夫·科恩。他们已经证明,通过对原先没有什么归属感的大学一年级新生进行简单的“操纵”使得他们变得有归属感,就可以使他们在整个大学期间的成绩显著提高。

这实际上是一个令人疯狂的结果。那些大学生只花了一个小时参加了一个心理学实验,这个实验使他们的归属感得到了瞬间强化,但在之后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仍然在因这一个小时的心理学实验而受益!这是一种长期效应,甚至当事人在几年后已经忘记了这个实验的具体情况,但它仍然在发挥作用。

同时,社会奖赏会让人感觉良好,它能够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因此,沃尔顿和科恩的发现与以往关于情绪体验与智力表现的研究结果一致;社会心理学家爱丽丝·伊仙也在实验中多次发现,良好的感觉,即积极影响与更好的思维和决策之间存在着相关性。此外,这种积极影响还使我们能够更有效地找出各种想法之间的相似点及差异之处。另外两独立的研究则表明,积极情绪能够提高工作记忆的能力。

这些的原因在于:(神经学家格雷格·阿什比)认为,原因在于“感觉不错”和“考虑周全”两者都依赖于多巴胺。当你感觉良好时,位于其脑干的腹侧被盖区就会释放出多巴胺,并将其注射到腹侧纹状体中去。然而,腹侧纹状体并不是接受腹侧被盖区释放出来的多巴胺的唯一脑区。外侧前额叶皮层中也含有丰富的多巴胺受体,这也意味着与外侧前额叶皮层相关的许多认知功能也是受多巴胺调节的。研究表明,前额叶皮层区域的多巴胺浓度下降时,工作记忆会受到影响;而多巴胺浓度上升时,工作记忆则能得到改善。将所有的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我们有理由猜测,当学生们感受到社会奖赏时,多巴胺也会随之释放出来,这样一来,这些学生在上课时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就会更加活跃,进而使他们成绩得以提高。

各种社会动机——避免社会痛苦的需求和建立社会连接的需求都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若是它们得不到满足,会影响到学习成绩甚至于个人健康。许多有识之士都看到了满足这些需求的重要性,但根本性的改变似乎依然遥遥无期。

这或许是因为,人们很难在心理上认同社会动机对学习成绩的促进作用。无论如何,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还算不错的起点。

望再接再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