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乡下人的悲歌」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文学回忆录(全集)

作者:木心讲述 陈丹青笔录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多少民国书籍与读者,湮灭了。他的一生,密集伴随愈演愈烈的文化断层。他不肯断,而居然不曾断,这就是纽约世界文学史讲座潜藏的背景:在累累断层之间、之外、之后,木心始终将自己尽可能置于世界性的文学景观,倘若不是出走,这顽强而持久的挣扎,几乎濒于徒劳。如今,听课学生陈丹青整理那五年那五册听课笔记,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结集这本大书时,已不再将之仅仅看做“世界文学史讲座”。诚如木心所最早时设想的那样,这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荒诞小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这也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

文学回忆录(全集) 读书笔记

小孩是善恶不分的,野蛮的,胡来的,安徒生有这个东西。木心先生是用心肠写作,有金光,有美彩。一个饱经风霜、老谋深算的人,也爱安徒生——这个人全了。

李银河评价:“在别处看到的文学史是晦暗的、呆滞的、冷冰冰的,而经过木心咀嚼过的文学史却是鲜亮的,活跃的,有温度的。这是经过一个纯粹的灵魂带着孩子一样的好奇心咀嚼吞咽消化之后吐出来的文学史,全都加进了他自己的唾液,他自己的体温,他自己的味道,那感觉很不一样的。”

《文学回忆录》木心 / 陈丹青 :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一部宏大的文学史。

纸薄情厚~

推荐给你~

80年代末,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齐聚纽约,窝在一个小客厅,只为了听木心先生讲授文学史。

这位木心先生究竟是何许人也?

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走出的文化精英,也是一个出走半生的文艺浪子。

而这本《文学回忆录》就是他的学生,著名画家陈丹青当年的笔记汇总。

在这部私人的文学史中,木心先生平视中西文学史上每一位巨擘大师。

最后,这些讲稿经过整理,便形成了这本《文学回忆录》。

全书分为85讲,所讲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文学家以及各种文学主义。

然而在这些讲述里,真正特殊的是木心的即兴评注——

他将西西弗说成是“滚石乐派”,认为莎士比亚是比上帝还可爱的人,还把诗人麦阿里看作是从悲哀中走出来的大艺术家……

读起来甚是有趣,同时,也让我到了一个别样的文学世界。

在那个世界里,文学是可爱的,而生活是好玩的。

今天这篇书评,压力山大。文学评论毕竟是个太专业的事。

木心的好,好在哪里呢?

好在他用观点架构了文学史,但是又一直抽离在文学史外。

一句话就能把看起来很难说清楚的东西点透了,说到你“噢”的一声恍然大悟。

这是读明白也活明白了的人。

在未读木心之前,我心中常存两个妄念,佛讲“贪、痴、嗔”,痴念总是有的。一个是,我总以为过去五千年,中国文化占据了世界文化的绝大部分,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超过了其他文明精神财富的综合。李白是中国文化艺术成就、文人风骨的最高代表。另一个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革命,人类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进行数据演算和模拟,即人类引以为傲的大脑可以被完全替代,哲学等其他不同于自然的人文科学将最终被自然科学所替代。

可以说,读完《文学回忆录》,这两个妄念被完全打消了,如何完成这一点转变的,我先按下不表。我想先谈一下,《文》到底讲了些什么?木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文》开篇讲希腊罗马神话、希腊史诗,种种人物、典故、传统以及自己体悟的精神要义,信手拈来,着实让我这个“中国的沙文主义者”看得目瞪口呆。提到中国古代文学,诗词歌赋、平仄比兴、佶屈聱牙张口即来,可以想像他的文学童子功。他像一个世界文学宝库的管理员(好像老子的角色),提出一个问题,他便随手从书架上抽出相关的人物、书籍、典故精神总结(据陈丹青讲述,木心书房内并无很多书籍),通过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用他自己的话说,真正做到了通达,这种通达,来源于他的生活经历,来源于他把文学、艺术当做信仰的态度。

这种感觉的产生,还来自于他的“任性”。木心最认可的三个人,老大老子、乔达摩老二、耶稣老三。他们是普度众生,讲的是众生平等,你我普罗大众,虽不能至、心已往之。木心则不然,他说:“你要永垂不朽,必须得讲究姿态”;“大多数人是群氓,少数人是精英”;“艺术家要留一份神秘感”,要不是读完了整本书,你真以为他是狂妄自大,一个妄人而已。可他自己说,真正的艺术家“自我牺牲、清静寂寞、思辨深刻、灵感丰富”,那就是在说他自己呢。你看他的经历、他的生活、他的磨难,他对文学和艺术的追求,那是他对自己的自信。那些略显自大的语言,用在他身上是如此的恰如其份。正因为“通达”,才能“任性”,只有第一流的艺术家才可以做到任性。他自比司马迁,“不死而殉道,比死而殉道难的多”。他一句话,将我们这些俗人推得远远的。“如果你以艺术决定一生,你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了”,你要“分得清雅俗,要嫉俗如仇、爱雅如命”。

这是一个多么有别于我们认知的人哪!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承告诉我们要“德艺双馨”“德才兼备”。一个智慧几近“圣人”(木心说智极成圣、情极成佛)的人,如此蔑视所谓的道德。“道德是智慧的一部分,智慧的一部分用在人际关系上,叫道德,不是智慧”。在中国,儒家意识形态深深的控制着中国人的灵魂、奴化着中国人的思想。“最大的问题是宣扬忠孝节义,把标准提高到人性的可能之外”,做不到,怎么办,无非“道貌岸然”和“破罐破摔”。“智慧是思维,道德只是行为的一部分,如果道德高于智慧就蠢,就不得了”。

所以,不像那三个兄弟,他只愿跟过“窄门”的人交流。他不相信群众,他告诫他的学生,“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我们总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说“群众是没有眼睛的、还没有记忆”。他不愿贴近任何的主义,“凡主义、流派,都总是一种偏见,甚至是强词夺理,终归是自我扩张、排斥异己”,而一种主义和一个人一样,靠排他,总是寿命不长,所谓创作,是自我的完美升华。要完美升华,总要吸收,哪里还能靠排斥别人。他不愿堕入这个时代,又完全超越这个时代。“艺术家、思想家,在任何时代、社会,一定是异端。什么道理,因为任何时代、社会,艺术家、思想家,总会批判这时代、这社会”。看看我们这个时代,多少人“既虚荣入骨,又食利成癖,算盘打的太精”。他明白,“所谓时髦,就是上当的意思。” 他看得更远,“时代超强的作家,他赢只赢了一个时代,对千秋万代来说,他输了”。他以“宇宙观”超越了“世界观”,“人在空间里的位置是有限的,但在时间中的位置却是无限的”,“永恒是长长的一连串现实,现实是短短的一小段永恒”。他丝毫不掩饰他心中的那个企图心,“如果有一生贯彻自己思想的人,请排出名单,我一定出来占一席之地”,木心先生以他自己的人生书写了为“文学和艺术”殉道的墓志铭。

木心先生,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木心起源于佛语说法“木铎含心”。生于1927年2月14日,西方情人节。按现在的说法,孙氏一族应属“名门望族”,其母与鲁迅相识。从小锦衣玉食、诗书传家。家中仆佣成群,七岁时就听男佣人口述“七侠五义”。对他孩童时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母亲,夏夜乘凉时,教他背诵易经,逃难途中讲杜甫的诗,是他的母亲完成了对木心文学和艺术的启蒙。三十年代末,十三、四岁的木心读遍了当时翻译家翻译的大量东西方经典文学甚至还包括新旧约。他的阅读记忆不啻是一部民国的出版史。1946年,19岁的木心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开始他作为美术家的生涯。20岁出头,参与学生运动,还是领导者,被国民党通缉,避走台湾。49年返回大陆。50年代,任上海工艺美术制品厂设计师,因言获罪,劳动改造12年。1971年被捕入狱,囚禁18个月,三根手指惨遭折断。文革结束后平反,1977-1979年遭遇软禁。1982年开始长居纽约,2006年返回乌镇。

木心,14岁开始作白话诗,曾发表上海等地报刊,并开始创作,有100多个短篇小说和8个中篇小说。19岁开始举办个人画展,解放后,参与北京十大建筑的室内设计。曾设计中华烟的烟盒。1965年,上海展览馆内展览会,木心为总体设计。坐牢期间,画33副水墨画,用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65万字的《The Prison Notes》。旅居美国后,迎来文学与美术创造的高峰。出版16本小说、散文、诗集。画作被收藏于大英博物馆,散文收入《美国文学史课程》。陈丹青言“木心先生自身的气质、禀赋,落在任何时代都会出类拔萃”。

2011年12月21日凌晨3时,木心离世,享年84岁。死前两个月,贝聿铭的弟子去看他,木心笑说“贝先生一生的各个阶段,都是对的;我一生的各个阶段,全是错的”,这不是反讽,而是实话。因为实话,有甚于反讽。这一天,陈丹青在木心的手稿中翻到一副对联,“此心有一泛泛浮名所喜私愿已了,彼岸无双草草逸笔尤叹壮志未酬”。

木心七岁丧父,三次入狱,三根手指被打断,一次跳海自杀。一个美男子,却未有婚姻,也未留下子嗣。木心先生传奇的一生、独特的性格,让我对他的家庭产生了兴趣。从现存的照片看,父亲一袭长衫,一副那个时代常见的眼镜,很儒雅的样子。他的母亲身材健硕、目光坚定,个子还要高于他的父亲,两个姐姐。从资料来看,孙家在当时是有名的大地主,有七千多亩土地。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幼年丧父对家中唯一的男嗣的心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应该极大地刺激了他的文学和艺术天赋,也是埋在他心里一根永远的刺。看一看,木心最喜欢的天才的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和圣人(参见附录)的名单:耶稣、叔本华、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纪德、达芬奇、拉斐尔、嵇康、陶渊明、曹雪芹、鲁迅……,无一不是幼年丧父。所以木心说“我像寻索仇人一样寻找我的友人”,看看他找的可与他比肩的友人。他可能永远不会意识到,也不会发现这个秘密。也许,每个男性心中都藏着“俄狄浦斯”情结,失去了象征严厉和控制的父亲,木心内心原始的天性被无端的激发出来,再也没有人加以约束;另一方面,也无可避免地将高大而智慧的母亲作为他想象中妻子的样子。而随着木心渐渐长大,在母亲心中也无可避免地承担了丈夫的角色。所以,在木心的潜意识中,理想的爱人应该是从身体和智慧都要强于他的,而以木心的才华,当世之中,又有谁能在智慧上超过木心呢?木心研究尼采、佛洛依德、荣格,我不知道他是否将自己催眠,观察到他内心令人不安的潜意识。

木心终于还是回国了,最终与深深伤害过他的世界达成了妥协。他说,“不失其所者久矣”,这个所,指的是本性。他原本是凤凰,既然找不到属于他的知己,又何必委屈自己的本性呢。凤凰在百鸟中是一声不吭的,一出声就俗。可他还是说出了那句话,“我一生的各个阶段全是错的”,我想,知己如其学生的陈丹青也误解了他的意思。作为一个天才,他说“尼采疯了、耶稣成了、众人完了”,他何尝后悔过生命前八十年与这个俗不可耐的世界的抗争,那才是他生命的华彩。可是,正如他所说,再强大的精神也要依附于一个肉身。最终,他没能像米兰.昆德拉一样终老于异国他乡,既没有像尼采一样疯了,也没有像耶稣一样成了,在快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想说的是“我差一点点就成了”。

《文》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它是一本《世界文学史》吗?是一本读书清单吗?陈丹青说“木心所标举的伟大作品:古希腊、圣经、先秦诸子、莎士比亚、尼采、拜伦、纪德….,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一行也不曾拜读”。这让我心里释然了不少。木心固然像老师一样,引领着他的学生,游历于浩瀚的世界文学宝库,但那最闪亮的并非是每一个文学家、艺术家留下的遗产,而是木心带给我们他对这个世界的感悟。如果非要做一个比喻的话,我想唯一可以比较的,是孔子和他的学生。孔子的最高成就,并非他所著文章,而是记录他和弟子言行的《论语》,包括了孔子对世界和人性看法,强调的是知识分子在现实世界的行为规范。而木心,假借“世界文学史”,谈的是对“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个人体悟。如果可以对比的话,它是一本“文学和艺术”的《论语》。

说到木心的思想系统、人生观,就不能不提到尼采。毫无疑问,这是影响木心一生,对他而言最重要的人。“我与尼采的关系,像庄周与蝴蝶的关系,他是我精神上的情人”。他爱尼采爱到骨子里,“经过尼采,是智者。掠过尼采,是蠢货”。他十五岁结识尼采,悲剧起源、酒神精神、上帝死了、“太人样的”,曾经是他信念的支撑,命里的福荫,也是靠这些,一步步自成一派。他爱尼采的诚恳,诚恳到抢了耶稣的话说,“凡应由别人说的,自己来说,是疯子”。尼采是衷心敬爱耶稣的,他反上帝而奉耶稣为兄长。

木心幼时,上面有五个兄弟已死,防再夭折,送其出家,法号“常捷”,“袈裟、芒鞋”皆备齐,但逃出来,耳朵上穿了个洞。后来又在修道院研究“经院哲学”。读佛经、圣经、禅宗六祖,前后约计四十年。宗教是什么?木心说,宇宙是无目的的,宗教是想在无目的的宇宙中,虚构一目的,此即宗教。宗教做什么?宗教要对自然现象正名,可指为神。上帝、佛,有了正名,可以呼叫;还要有形,可以膜拜;还要以自身形象来塑造神。木心,有神?无神?自称为“想信仰又信仰不了的异端,呼叫“宗教事小,信仰事大”的假先知”。上帝无是无非,无黑无白,超越善恶。宗教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低层次的、平民的、乡愿的。在智慧层次上,宗教低于哲学。

宗教和哲学的起源问题,都是要求知。但宗教与哲学的分野,一个是信仰,一个是怀疑。哲学家是怀疑者、追求者。哲学的终极问题“什么是人的存在”;“人在世界上占何种地位”;“人应该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木心讲,宇宙观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决定艺术观、政治观、爱情观….。宇宙和生命是两个构成,宇宙是由无机物构成的,无所谓生命冲动,人类、动植物(自然界)是有机物构成的,有所谓生命冲动。康德说“对于宇宙的没有目的,感到恐怖”。生命在宇宙中是偶然的,是反宇宙的,其倾向是毁灭自己。为人之道,第一念就是要明白,人是要死的。

产生宗教,是人认为有进天堂的可能;产生哲学,是人认为有得到真理的可能;产生科学,是人认为有认识世界的可能。尼采一出,十九世纪,“上帝死了”。上帝一死,人的道德依据、心理依据,统统毁灭。木心认为,二十世纪,是“人死了”,人类开始胡作非为。人类掌握的科学知识埋葬了神学,接下来还要结束哲学。科学追求真理、绝对真实。可第一没有真理,第二只有相对真实。科学可以解释的世界,不存在,而新的世界,科学解释不了(科学就是用已知的规律,去研究未知的世界?好比用万有引力,去观察天体运行)。无论如何,事物有其规律,可事物变化,又受命运支配。事物的细节是规律性的,事物的整体是命运性的(我觉得刚好相反,这就是二律背反?)。例证,“巫术、卜卦、看相”,实际是一种统计学。所以,科学知识是理智的概念、人造的符号,不能翻译宇宙的本质。

“艺术、哲学、宗教,都是人的自恋”。文学和艺术,是人的本能冲动的净化和升华。什么是艺术?整个可见世界不过是形象和符号的库藏,这些形象和符号应该由艺术家来给它位置和价值。什么是艺术家?要把天才用到生活上而不配,去用在艺术上者,就是艺术家。尼采说,“艺术高于一切”,把艺术当宗教,才能适当的保持距离,才能有“真善美”的可能。木心以文学和艺术作为他的信仰,人生就是艺术,艺术就是人生。“文学与人生浑然一元”,是最高的殉道。

木心说自己不在任何体系中,但是我还是想尝试总结一下他的精神。

一、个人主义。世界上最大的事,是一个人知道什么才是他自己的。个人主义不介入利己利他的命题,是个自尊自强的修炼。就像纪德所说,有个好公式,要担当人性中最大可能,成为人群中不可更替的一员。

二、悲观主义。无论宇宙还是人,从诞生之日起,都注定了奔向死亡的命运。要以悲伤的眼光,看着不知悲伤的事物。悲观是一种远见,人类只有知与无知的斗争,而一切智慧都是从悲从疑来。越是绝望、悲惨的年代,思想才真的亮,一切伟大的思想,来自悲观主义。看清世界的荒谬,是一个智者的基本水准,看清了,不是感到恶心,而是会心一笑。

三、超人哲学。现代智慧可以超越宗教的偏见、道德的教条、感情的羁绊、知识的局限。大多数人是愚氓,少数人是精英。就像尼采说的,“从山顶到山顶,不是自下而上爬到的,而是此山顶登彼山顶,两点一线”。

我想以木心在最后一课中的问题来结束文章,“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来做什么?”,他回答是“爱最可爱的、最好听的、最好看的、最好吃的”。是不是有些失望?没关系,他像一个艺术推销员,以大家能接受的语言,告诉了大家人生的追求。而他自己,则说“一个人如果在一生中经历了艺术的极峰、思想的极峰、爱情的极峰、性欲的极峰,真是不虚此生”。

附录:(木心最推崇的人物和作品)

最有智慧的智者:老子。

最敬爱的人: 耶稣。

影响最大的人: 尼采。

最伟大的时代: 古希腊。(数学、哲学,人类文化的奠基;文学、雕刻、建筑,最高境界)

最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

最任性的画家: 达芬奇。

最任性的音乐家:贝多芬。

最任性的哲学家:尼采。

最伟大的诗人: 古代,荷马;

近代,拜伦(人类文化最强音)

最伟大音乐作品:《第九交响曲》,贝多芬。

最伟大的画: 《宫娥》 魏拉士开支。

最伟大歌剧: 《帕西法尔》瓦格纳

中国:中国的文学是月亮文学。

最爱的文学家: 嵇康。

文学成就最高: 庄子。

最好的诗人: 陶渊明。

最伟大的小说: 红楼梦。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乡下人的悲歌」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