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民主新论:当代论争 读书笔记5000字

民主新论:当代论争

作者:乔万尼·萨托利

《民主新论》是美国当代著名政治思想家萨托利耗费十年心血撰写而成的经典之作,一经问世便得到了广泛赞誉。学术界盛赞萨托利在民主学说上“堪称我们时代最为强大的头脑”,“他的论证没有真正的对手”。该书至今仍是民主理论研究的权威著作。萨托利希望以西方传统政治理论为基础,恢复其所谓的“主流民主学说”。

民主新论:当代论争 读书笔记

自川普当选的那一刻起,民主体制饱受世界媒体戏谑. 尤其是站在意识形态对立面的媒体,似乎要借着这次机会冷嘲热讽极力“妖魔化”民主政治. “有选票,没选择”、“金钱选举”、“推特治国”一系列段子,还有英国的脱欧闹剧和法国的黄背心运动,更是让不少吃瓜人觉得民主政治本身要不就是个笑话,要不就是帝国主义使用暴力的机器. 如今“民主”已经在中国大部分人心中“遗臭万年”,“妖魔言论”横行肆虐的时候,为不失理想,对“民主”做一番简单的阐释,若能使部分国人对“民主”的认识能更进一步,便是不幸中的万幸.

I. 历史轨迹

“民主”一词经过了二战洗礼后,成为各国争抢的褒义词. 不论政体如何,也要给自己贴上“民主”的标签. 在经过一段张冠李戴、混淆视听的历史之后,“民主”一词的含义,不是某个政府或者强权就能定义的. 为分辨是否“民主”,只能追溯其原旨. 在历史发展中承接其精义的,虽不同其形却不可否认为“民主”. 而假借人民名义的“民主”,则相形见绌.

民主源于古希腊,它表现为与君主政体或寡头政体相对应的民治或多数统治的政体。这意味着每个公民都要参与统治. 民主城邦的行政长官也在街上漫步,也与公民毗邻而居,这种景象也称之为“公民政权”. 它并没有政治的纵向结构,人人直接参与会议并拥有同样的权力. 这就是“直接民主”. 这种民主如今已经不可能实现. 它只局限于城邦这类小范围,需要一个横向平等的环境,公民需有能力参与政治活动、公共事务,限制了个人自由,导致政治活动繁荣其他板块萎缩的零和现象,因此决策成本太高. 直接民主也是昙花一现. 在经历了主张“哲王统治”的苏格拉底时代,亚里士多德更是把民主贬为“穷人的统治”. 最后在罗马帝国的登场,民主制也随元老院的覆灭淹没在尘土里. 在漫长的中世纪,民主一词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君主制、君权神授则占据了历史主舞台.

当人类文明进入启蒙时代,分别以英国为首的经验主义和以法国为首的理性主义对人类社会的自由与平等重新做了架构. 两者都是认为权力的来源不是世袭,也不是神授. 而是自下而上授予的权力,是由人民意志授予的权力,只有以某种得以表达的基本共识为基础的权力,才是正当的权力. 然而起初两者都不青眯于民主. 他们均认为民主是多数人以多数原则为统治,是邪恶的“多数暴政”. 而”共和”处于“民主”的对立面,“代议制共和”才是他们理想的体制.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法式民主诞生于一次激亢的革命,是蓄意同过去决裂并否定过去. 英美式民主是渐进、连续地释放、恢复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法国大革命是一次文化爆炸,卢梭及其狂热的追随者不仅撼动了法兰西,也成为日后撼动世界的垫脚石. 法式民主更像历史舞台上成功博得了世界观众眼球的一个抢戏角色,它的舞台效果闻名海外. 相比之下英美式民主就略显寂寞. 经过千年之久,“主权在民”的大旗重新在欧洲大陆被举起,人类对追求自由和平等进入了另一章.

随着西方进入工业时代,资本经济进入了快车道. 而以工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成为了人类进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代表登上舞台. 对私有制深恶痛绝的马克思,为人类乌托邦社会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宏伟的蓝图. 他所说的阶级斗争是用现实主义的话语将理想主义的追求表述出来.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亦是在说“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历史”. 为塑造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理想社会,要以一次轰轰烈烈的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建立的社会及其一切制度,与私有制彻底决裂. 这又是一次远销海外的革命,从二战结束直至今日,共产与资产意识形态的差别对世界格局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两者宗旨可以这样描述:前者从平等出发追求自由,后者从自由出发追求平等. 由于这个差异使得两者的历史发展过程可谓大相径庭. 两者都秉承着“民主”的初心,最后却是分道扬镳.

II. 自由与平等

“自由主义要求自由,民主主义要求平等.” 从自由出发寻求平等与从平等出发寻求自由的差别,是两者分道扬镳的关键. 自由主义民主是前者,人民民主、民主专政是后者. 自由主义是修建政治结构的纵向性,民主主义是修建政治结构的横向性. 因此,在具有复合政治结构的国家,其表现形式都有一定的纵向性和横向性. 然而意识形态的本质区别,导致两者的政治产出有天壤之别.

一如之前所述,古希腊的直接民主在现实世界中已是梦里的神话. “公民”要无私地将自己的精力和热忱奉献到公共事务,不断的直接参与行使权力. 这需要公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也需要公民奉献大量的私有空间和时间. 直接民主的横向结构覆盖所有“公民”,“公民”即是议员,“公民”即是“官员”. 每个“公民”皆不论高低贵贱一人一票,每个“公民”都有同等分量的发言权. 卢梭高声疾呼这就是他要的“公意”的模版. 直接民主的确保障了基本的权力来源和公民的基本权利. 但单一横向结构的缺点非常明显,公民的自由受到挤压、政治板块所占比重过大导致经济等其他板块萎缩、“恶劣的多数”难以防范、表决艰难且结果表现为零和. 也正如亚里士多德看到的一样,劣质的多数统治最后在富人与穷人的斗争中分崩离析. 如此令人平等的政体并没有在历史中交出满意的答卷.

“人人生而平等.....这不言自明的真理....它的事实陈述是:你应当把所有的人看作仿佛他们是生而平等的”. 独立宣言作为饱含美国国父革命理想的宣言,或许由于我们长期用洛克的眼光去解读,导致对其自由主义民主精神亦或称之为美国精神的肤浅解读. 亦或许在我们的模糊观念里,美国国父只是理想主义者而已. “威胁民主的不是现实主义,而是劣等的现实主义....威胁民主的亦不是理想主义,而是劣等的理想主义” . 如果没有理解错误,知乎各路大神定义的“白左”是指美国左派的劣质理想主义者. “人人生而平等”就算是今天也未能实现,因此早在两个世纪以前美国国父提出的理想是劣质理想吗?“平等首先是一个价值原则,它支配着行为准则.....我们有义务对待他人如同与我们平等一样,而不是比我们低下.” 这才是有现实意义感的理想主义者应有的理解. 罔顾现实是劣质理想与理想最主要的区别. 另外,用劣质的眼光或行动也会使理想变为劣质. “融合自由与平等是自由主义民主制度的任务.” 也是美国国父的意向所在. 但自由与平等却是难以调和. 自由主义首先表现为精英政治:自由的发展会走向分化和不平等,在不平等当中社会便会寻求出类拔萃,出类拔萃者和平庸者之间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会进一步导致利益分化,人们便自发的想要成为精英或者“上流人士”,因此精英掌握的话语权分量自然很重. 这是自由带来的一种纵向的动力,当然这种纵向的发展是“不民主的”. 针对纵向结构精英政治的一系列阴谋论在坊间流传,摩根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作为巨贾轮流控制美国,总统也只是其代言人. 这类阴谋论往往攻击纵向结构的特点,试图让人忘记这样一个简单事实:即便是在纵向权力的顶端也存在横向结构,三权分立就是为制衡权力所设计的,此外美国的政治横向结构的发展也并没有止步不前. 反观某些没有横向结构也同样走着精英政治的政府就真的就和民主挂不上钩了.

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代议的初期,横向的结构展开并没有这么迅速,民众并没有那么多权力和社会保障,解决平等问题刻不容缓. 无产阶级为追求“真民主”举起了革命的大旗. 资产阶级剥削、压迫、有组织有系统的使用暴力、列宁三段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些久唱不衰的哏今天还有很多知乎大神在用. 无产阶级也有崇高的理想,消灭私有制就如同水泊梁山大旗上写的四个字“替天行道”. 这个万恶之源唯有除之方能后快. 要重新建立社会秩序,无产阶级专政比资产阶级民主更“民主”,最终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并一切人的自由. 无产阶级的理想是优质的理想吗? 财产平等被无产阶级发言人推到了争取平等的第一战线,但是接踵而至的还有法律平等、社会平等和机会平等. 这种至善论乌托邦如何实现呢? 就连“祖师爷”卢梭也曾经感叹,自然就是不平等. 人类没有能力拥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能力拥有绝对的平等. 这句话虽颇有虚无主义的味道,但是却是现实的写照. 吹嘘通过消灭私有制实现平等,取得民主胜利,恐怕是只有其一,未有其二,口若悬河. 马列用一种不可能实现的“民主”否定了现实的民主. 需要指出的是平等包含“相同”与“公正”两个含义. 相同意味着一元,一元不可能自由. 这意味着无产阶级为维持平等不可避免的陷入极权主义的泥潭. 历史上无产阶级专政从未实现,实现的是国家对无产阶级的专政. 另外还有一些知乎大神喜欢引用的“议会制国家其实是掩盖着一个阶级的专政”、“有系统的使用暴力”. 这些马列主义的传人把对资产阶级的痛恨一股脑地浇在了政治结构上. 资本主义的民主不论其政治结构如何皆一棒子打死. 然而事实证明要比较政治结构,两者高下立判. 或许把马克思称为劣质理想主义者实在是太得罪人,他应该是超级理想主义者.

“从时间上和事实上来讲,自由应当先于平等而实现. 自由首先到来,是根据这样一个简单的认识:如果没有自由,人们甚至无法提出平等的要求. 固然,也有一种先于自由而存在并且与自由毫无关系的平等,但那是奴隶之间的平等,存在于同样一无所有或同样卑微的个人之间的平等,或者存在于同样绝对臣服的人之间的平等.”

III. 民主与民粹

民主是选举式多头统治并权力的制衡. “民主应该是基于功绩的多头统治. 把不平等的天赋拉平,不是公正的平等,而是不公正的平等.” 这是人类目前最具现实意义的奋斗目标. 欧美民主是一种择优的多头,融合了中世纪的精英制度和古典民主制度;它既具备纵向民主的中心价值(自由),也具备横向民主的中心价值(平等). 它的领袖也应兼具理想以捍卫民主价值和现实眼光以不至于罔顾现实. 不仅劣质理想主义者会破坏民主,劣质现实主义者也是如此. 川普就是一个劣质的现实主义者. 民主制太需要一个优秀的领袖了!这一问题是欧美面临的普遍问题. 精英制度就应该贯彻始终如一的向上看齐,保持精英应具有的优越性,“专家团队”就应该解决民众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它的主旨只能在于“福利在民”. 二战让世界遭受的创伤,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不应该忘记的. 防止精英制度脱轨是横向结构和制度中安全阀的任务. “择优”并没有与“主权在民”相冲突. “有选择,没选项”也是坊间吐槽民主的段子. 然而要和民主制度比起来,极权国家就是“两无产品”. 从这个方面比较只怕极权国家也说不上有什么优越感. 回过头来说选举,正规意义的选举同时具有竞争性和开放性,否则选举毫无意义. 竞争出民主,也就是说竞争是民主的最低门槛. 不存在竞争的单一政党,想通过“爱民”这一说辞来充当遮羞布,其本质最多是开明专制,与民主相去甚远. 另一方面,开放性意味着舆论的自由形成和透明的操作系统. 大众传媒是民众发声和反馈的渠道,精英阶层是因“同意而统治”,民众的声音是“主权在民”的声张. 但是民粹主义的兴起就是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而迅速拥有“市场”,现代谋体和网络平台使舆论在民众之间更容易传播、沸腾,煽动舆论和制造舆论当然比自发的舆论要事半功倍. 在舆论被制造的情况下,难免会形成“劣质的多数”,不要忘了亚里士多德的提醒. 民粹从本质上是反精英的,它要求“参与式民主”. 这点很难实现. 比如一个对经济学一无所知的百姓要参经济学家的讨论,还要经济学家改变不合其心意的政策. 就如同一个撒泼打滚的小学生只会要求父母实现自己的偏好. 有另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就是英国脱欧. 英国国会相信民众的智慧,但是他们也应该相信精英智库比民众更智慧. 民众的声音是反馈和机制,不是驾驶的机制. 将决策诉诸于公投有一个副产品:结果零和,而民粹主义的形式下往往会带来另一个副产品:劣质多数. “虽然多数的意志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占上风,这意志要想正确,仍必须依靠理性. ”杰斐逊采取了给予多数原则优先地位的做法. 但他十分明确地声明,“正确”不能只依靠人数. 一千万人的无知加起来也不等于一点知识,但一千万人的邪念加起来可能等于一场灾难. 最初,选举是作为一种为了进行质的选择而得到提倡和安排的数量手段. 随着时间的消失,对量的强调渐渐侵夺了质的位置,在数量规律下,值得当选者常被不值得当选者排挤掉. 就是说选举不是择优而变成了择劣. “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其数量上占多数就崇拜多数. 我们必须找出某种把价值与数量联系起来的方法,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不可分的.” 民粹的实质是披着民主的狼,从长远来看它不具备任何理想价值,反而会从现实中破坏民主. 将全权授予多数,则多数将压迫少数;将全权授予少数,则少数将压迫多数. 无论是哪一种集权,都将导致专制. “有限的多数原则”是保障民主制不掉入专制深渊的重要保险,这就是权力的更迭和权力制衡所做的事. 如果没有这个保险栓,民主可能变为民粹一去不返. 因此,在选择“理想”或者选择“现实”的欧美民众,使得国家在民主和民粹之间相互切换. “白左”亦不是一无是处,他们是天平一端的砝码,他们的存在才有可能使民众成为“有理想的现实主义”或者“有现实感的理想主义”.

过年期间,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民主新论:当代论争 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