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 读书笔记5000字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

作者:黄仁宇

热播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多次提到《万历十五年》,为什么这么多人研究这本书呢?此书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融会黄先生数十年人生经验与治学体会与一体,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发人深思。书名虽为万历十五年,然而其内容却俯瞰了整个明朝的兴衰,并且告诉我们与以往历史书中不同的海瑞、张居正……读黄仁宇的书,你会深刻体会“历史给人以智慧”。这是一部打开中国人视野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像一道匕首,撕开了由意识形态统治历史写作的铁幕”。史景迁、牟复礼、杨联陞、刘志琴、陈学霖、赵世瑜、朱学勤、杨念群、江晓原、萧功秦、商传、樊树志、毛佩琦、厄普代克、王小波、王朔、谢冕、易中天、吴思等国内外众多名家一致推荐!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 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一个时代的悲歌

读完《万历十五年》,一边折服于作者洞悉历史的才学,一边感叹大明王朝制度下的悲哀。

从皇帝开始,政治家张居正、申时行,清官海瑞,名将戚继光,名士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

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所有人都成了牺牲品。作者总结:这个时代就是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

而这一切问题的症结,则是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大明王朝把这一点推向了历史的最高峰。

六位主要人物构成了本书,我们先从皇帝开始,一一分析他们在时代下各自的命运。

万历皇帝

有血有肉的个人

在封建社会里,自古以来,都是皇权至上。

所以人们普遍认为,皇帝既然掌握了天下苍生的生杀大权,他应该是自由的,只要他愿意,他可以做任何事情。

可事实绝非如此。

皇位虽然集中了无上的权利,可皇帝却要为天下负责,王朝的制度不仅仅约束了臣子,对天子也是一种捆绑。

大明王朝的创始人朱元璋设立了作为行政工具的文官制度,这种制度发展到万历年间早已成熟,其更是帝国实际统治者。

提到万历,人们普遍认为他是中国最懒的皇帝,因为他在位期间二十几年不上朝。

他三岁读书,各种功课做得非常好,他曾立志成为一代明君,在他统治王朝的前十年堪称完美。

万历前十年政绩的功劳应该归功于张居正,因为张首辅解决了一切问题,皇帝只需要在奏折上签字即可。

张居正负责了皇帝的教育问题,他对万历极为严苛。

后来万历慢慢长大,他发现:自己根本没办法过上想要的生活。

在他幼时,张居正不让他练字,长大了申时行不让他练兵。

他想册封他最宠爱的郑氏为贵妃,百官不许,因为不合伦理纲常;后来他在册立太子的时候,又偏向于郑贵妃的儿子,百官不许,以至于官员和皇帝开启了长年的“战斗”。

这让万历产生了极大的挫败感。

他是一国之君,照顾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也无法按照自己的态度选择皇位的继承人。

就连各种私生活,百官们也要管着。

开国之君创造了绝对的标准,而他在臣下的教育下长大,他的一切都是这群文臣安排的。他不能放纵感情,不能随心所欲。制度的成熟已经不需要一个雄才伟略的皇帝,甚至这个皇帝也不能有太多想法。

文官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个个性平淡的“人”。

没有主见,就是代表了天命,言听计从,就是有道明君。

他在青年时代就在着手自己的身后事。这是他命运的悲哀,但他还想抗争,他选择了罢朝。

既然在这场角逐之中,我无法胜出,我也不让你们称心如意。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这二十几年的不作为对明朝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这就是万历的命运,皇位是一种社会制度,他朱翊钧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人。

张居正

被清算的首辅

张居正无疑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既是皇帝的老师,也是帝国的实际控制人。在万历前十年的统治中,他就如同王朝的CEO。

张居正力图振作,要求过于严厉,以至于抗拒横生。

在他活着的时候,他可以用权势压制他的批评者,可人一旦死了,他的心血事业也随之付诸流水。

张居正要求官员厉行节俭,他自己却生活奢靡。他对于一般文人的态度很是偏激,还常常讽刺他们没有济世之才。

他虽为首辅,却没有认清文官集团的事实——文官是这一大帝国的实际主人,而不是某个人。

张居正按照过去的眼光仍然把文官集团当作行政工具,对其中的名士人物不加尊敬,以至于自己陷于孤立的地位。

他监视百官,并且按照自己个人标准去衡量他们,喜欢就用,讨厌就降职。

可他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些文人,得罪了一个,就等于得罪了一群,得罪了一群,就等于得罪了全部。

所以在他死后,有冤的报冤,有仇的报仇,还有各种诋毁扑面而来。

一开始万历皇帝不信,因为张居正是他的老师,也是他崇拜的对象。可后来一经查处,发现这个看似完美的君子师长,其品格存在很大缺陷。

皇帝的世界观崩塌。死后的张居正被清算,家属也受到牵连。

申时行

和稀泥的和事佬

怎么形容申时行这个人呢?他八面玲珑,深谙厚黑之学。

申时行担任首辅一职。他也许想有所作为,改善文官制度所引发的价值观偏颇,但由于张居正的前车之鉴,再加上他个人的本性,他选择了充当一个和事佬。

张居正态度强硬,申时行则是折中。

他担任首辅的这些年,一直都在皇帝和百官之间做调节问题。一方面讨好于皇帝,一方面又与百官交好。

关于立储一事,百官要求立长子,万历皇帝则扶持老三。

立储之事水火不容,它不是一个原则问题,而是关系到文官们荣辱生死的现实问题。他们一旦败了,其舍身坚持的价值观就会崩塌。

再者,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老三当了皇帝,那些要求立长的百官又会有什么好结果呢?

首辅作为最有权力说话的人,他自始至终主张忍耐。他在等待万历改变主意,假以时日,皇帝自己必然会把这问题合理地解决。

百官们和皇帝斗争已经足够郁闷了,又冒出来一个左右迂回的首辅大人。他们对申时行两面讨好的态度大为恼怒,终于在舆论之下,申时行解甲归田。

海瑞

一个理想主义的清官

他毕生精神之所寄,在于按照往圣先贤的训示,以全部的精力为国尽忠和为公众服务。

海瑞的名声在历史上着实响亮。他从政二十多年,他的信条和个性使他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

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自我牺牲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很微薄。

海瑞一生刚正不阿,他是一个极端廉洁和极端诚实的代表。不管在当时的王朝还是在现在的社会,这样的人都吃不开。

他骂过皇帝,为了维护道德的神圣,限制富人过多占有土地、他不准民间制造奢侈品,为官所到之处,富豪乡绅都夹起尾巴……

可他忽略一点:剥削是一种社会现象,绵延数千载,代代相传。

海瑞可以说是一个极端的理想主义者,他还是朱元璋的忠实粉丝,他所实施的政策力图恢复偶像曾经拟定的制度。

可他以一之力对抗强大的社会力量,加之又过于自信,用一个道德准则想框住所有人。

他的失败也就成了必然。

他偏执的政策给他树立了太多敌人,皇帝只好给了他一个无关紧要的职位,以至于这位充满热血的理想主义者绝望而终。

戚继光

孤独的将领

戚继光作为一代名将,他所生长的时代是武官社会地位最低的时代。

朱元璋开创明朝以后开始重文轻武,一百年后,这种制度已经固定,将领们即使出生入死打胜仗,其社会影响也未必抵得上一篇精彩的文章。

所以大明王朝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横行,他们甚至几十人就能深入明朝腹地,杀人越货。

戚继光最大的标签是抗倭名将,成就他的,是他一手打造的戚家军。他们在作战中几乎百战百胜,打的倭寇闻风丧胆。

戚家军以军纪严明著称,已经严明到了残酷的地步,士兵离队小便就会被割掉耳朵。

戚继光的成就不仅来自他卓越的将领才能,还来自于他对聪明。他知道这天下是文官的天下,所以他很现实,他找到了文人力量的支持,先是福建巡抚谭纶,后是首辅张居正。

可以说,没有张居正,就没有戚继光。

戚继光精通政治,但最终没能逃避政治的现实。

张居正死后,戚继光成为文臣和皇帝的心腹大患,戚家军色彩太过鲜明,又只听张居正的操纵,他虽没有造反的证据,但却又造反的能力......

最终,他在贫病交迫中死去。

李贽

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李贽是儒家的信徒。

他之所以被排挤,是因为他所坚持的人生信条,挑战了当时的文官制度背后的价值观。

文人们以孔孟之理治国,他虽然是儒家的信徒,但仅仅停留在了大方向上。

他一生学习佛学,感受王阳明的心学,学习朱熹的理论,他是一个极端进步的思想家。

李贽从个人主义和唯物主义出发构成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他有自私自利的一面,又不能放弃孔子所说的仁,所以他很矛盾。

他著书立说,他希望他的书被流传,成为选拔人才的标准,这和大明王朝当时的道德体系很是冲突,所以他的理想是一个遥远的梦。

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

张居正是政治家,李贽是哲学家,他们同样追求自由,有志于改革和创造,又同样为时代所扼止。

张居正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而李贽在哲学上同样找不到出路。

除了这六位主人公,书中提到的各种官员将领,他们都被制度所迫。

这是一个时代的悲歌。

一个时代的制度对国家乃至个人有着毁灭性的杀伤力,封建的王国以道德代替法律,从根本上解决不了实质问题,随着时间流转,价值观会走向畸形,而畸形的价值观又会带领王朝走向灭亡。

不管多么具有英雄主义的人物,都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对抗社会制度。

在那个时代下,失败是所有人最终的宿命。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 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