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美丽新世界读书笔记5000字

美丽新世界

作者:阿道司·赫胥黎

公元26世纪,在一个“新世界”里,近乎所有人都住在城市,并说着同一种语言。这些人在出生之前,就被预设成为贵、低、贱几种种姓,于工业化的育婴房里成批生产。在乌托邦集权主义者的统治下,新社会“安定、本分、稳定”,偶有对现状产生怀疑或叛逆心态者,均被视为不安定因素放逐到边远地区。在那里,人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但家庭,个性,甚至喜怒哀乐却消失殆尽……

美丽新世界读书笔记

前天读完,书评写了一半,然后有点事,后台被杀死,如今又要重新来过。如下。

在我看来,《美丽新世界》这本书需要在很安静(不论是环境还是内心)的时候阅读,里面哲理性的叙述于讨论有很多,浮躁的时候就一带而过了,这样就错过了很多东西,所以,这本书需要重读。再读一遍写的书评肯定要好很多,可是最近并不想把这本书再读一遍(真的,趣味性不是很强,而我最近真的无法去细细体味哲理思辨o(´^`)o),于是,就写一下第一次草草读完这本书的感慨吧!

首先,这本书以人类的程序化繁衍开头,其间穿插着人物解读,以学生的参观游览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新世界里的规矩:人的命运被安排,思想被正统,所有的事物都井然有序。如文中所言:

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标准化的男人、女人,统一批量生产。一个小型工厂的工人全由同一个卵子经由波坎诺夫斯基程序产生。

但是,在参观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于是他被斥责。这一方面说明了在思想方面,这个世界也是在严格控制着你的,而另一方面,说明在一切被安排妥善的情况下,也无法完全地控制人类的思考。一次不一样的念头,可能就会有风暴式的后果。这样看来,人还是难以避免会有自己的思想,只是无意或者有意的压制了。随后出场的伯纳德就一点都不突兀了。

伯纳德站在那儿,望着渐渐离去的白袜子一闪一闪,一闪一闪,太阳晒黑的膝盖一曲一直,一曲一直,深绿色上衣下面合体的灯芯绒短裤轻柔地一摇一摆,一摇一摆。他一脸痛苦的表情。有了局外人的感觉,他的举止也变得像个局外人,这又加深了大家对他的偏见,更加因为他的身体缺陷而轻视他,对他充满了敌意。反过来,这又加剧了他的局外感和孤独感。

新世界的人的特点是“幸福”,准确的说是“被幸福”。但是不论怎样,但凡被幸福了,就不会感到孤独,因为稍微一点点的不如意他们就会服用“嗦麻”,它使得他们忘却烦恼。不烦恼的人怎么会孤独呢?然而伯纳德因为自己的不同而感到孤独。作为阿尔法加却比同类矮了几公分,容貌也不如意,这让他感觉格格不入。他因为自己的等级而骄傲,也因为自己不符合自己的等级而自卑。局外感和孤独感让他学会了思考。于是有:

“个人有情感,社会要动摇。”列宁娜不由地宣称道。

可是,尽管他有思想,却缺少实践。他为自己的思想,为自己的反抗洋洋自得,却在真正面临惩罚时吓得不轻。这一点其实不仅仅是发生在伯纳德身上,也发生在我们许多人身上——骄傲的英雄主义,却是盲目的孤勇。在反抗时,文中这样描写:

但是他错了,伯纳德昂首阔步走出房间,得意扬扬地甩上身后的门,心里想的是自己单枪匹马与现存秩序作斗争。因为意识到自己作为个体的意义和重要性,他欣喜若狂,激动不已。即使想到要因此遭受迫害也没有感到忧虑沮丧,反而精神抖擞。

在面临惩罚时,却是如下:

过去他常常想,没有嗦麻,只依靠自己内在的力量来面对某些考验、某些痛苦、某些迫害会是什么样子,他甚至渴望苦难。就像一个星期前在主任的办公室里,他还想象自己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坚忍地接受痛苦。主任的威胁事实上让他感到得意,觉得自己比实际生活中的自己要高大。但是现在他明白了,那是因为自己没有认真考虑这些威胁,他不相信主任会在这个问题上做什么手脚。如今看来威胁变成了现实,伯纳德感到惊恐万分,想象中的坚忍和勇气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这个世界里,不存在混乱,不存在未知,人们各司其职,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工作。他们的热爱源于自己的本能,可是他们的本能都源于设定。

如果一个人与众不同,他注定要孤独。他们对与众不同的人非常残忍。

野蛮人在听说了新世界后非常向往,可是人总会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与思想,到了真正见识到自己所向往的一切后,才真正愿意接受梦的破碎。

啊,美丽的新世界,”他再次念道,“啊,美丽的新世界,有这么出色的人物!让我们立即启程吧。” “有的时候,你说话的方式真是独特。”伯纳德惊奇地盯着年轻人,“不管怎么说,你不应该等亲自看到新世界再说吗?”

伯纳德在这里的一句话,也暗示了野蛮人其悲剧性的结尾。

大家彬彬有礼地听着,背后却不停地摇头。“这个年轻人不会有好下场。”他们自信地预言,因为在某个恰当的时候,这些人自己就能让他倒霉。

野蛮人来到新世界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有了喜欢的人而那个人来自于新世界。开头很美好,过程很扎心。如下:

他迅速移开目光,挣脱被抓住的胳膊。模糊之中,他有点害怕,害怕她不再是他觉得自己配不上的那个她。

“害怕她不再是他觉得自己配不上的那个她”,这样的一句话就点明了列宁娜思想的顽固不化,她完完全全是一个新世界的人,不懂得野蛮人的生活,更不懂他的追求。野蛮人最终明白了这一点,他很难过,因为列宁娜除了一副姣好的容颜,诱人的身材,整个人其实空无一物——她没有思想。这就是被自己所爱之人打破期待后的反应吧。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如何能在一起呢?

于是故事情节开始有了更加剧烈的波折:

她的叫喊似乎唤醒了野蛮人,他抓住列宁娜的肩膀使劲摇晃。“婊子!”他大叫,“婊子!不要脸的娼妇!”

这就是被自己所爱之人打破期待后的反应吧。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如何能在一起呢?野蛮人说:

但是我不喜欢舒服。我要上帝,我要诗歌,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善良,我要罪恶。

他把哲学定义为:为人们天生就相信的东西找一个糟糕的解释。好像人相信什么东西都是出于本能!

前文如是说。的确,人们喜欢为所有的事情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找不到,那也要编造一个使之合理。这里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看做是上帝在控制一切。

“你还记得《李尔王》里面的那一小段吗?”野蛮人最后说,“‘公正的天神使我们的风流罪过成为惩罚我们的工具;他在黑暗淫邪的地方生下了你,结果是他丧失了他的眼睛。’埃德蒙回答——你记得的,他受伤了,就要死了——‘你说得不错,天道的车轮已经循环过来了。’现在怎么样呢?难道不像是上帝在控制一切,奖惩分明?”

尽管野蛮人博览群书讲起道理时也都有理有据,可是在文章后半段,我总觉得他会屈从于这个美丽新世界。总觉得文章中有许多暗示,暗示野蛮人不会经受住这里的糖衣炮弹,因为大多舒适会磨灭你的意志,况且这是个不用奋斗即可生存的美丽新世界。譬如他后来隐居的灯塔,文中这样描写:

灯塔矗立在普坦汉姆和埃尔斯特德之间的一座小山顶上,用钢筋水泥建成,条件非常好——野蛮人第一次踏进这个地方的时候,甚至认为过于舒适奢侈,文明化程度太高。他向自己保证,要更加严格律己,彻底完全地净化自己,以便进行弥补,让自己的良心平静下来。

初期:

刚开始的几天里,野蛮人一个人住在这里,丝毫不受打扰。

几天后:

但是看到泛腺状饼干和维他命人造牛肉时,他没能抵抗住售货员的劝说。

中期:

他好像从外面进来绊了一下,突然发现自己在做坏事一样,羞愧得满脸通红。毕竟,他来到这里不是来唱歌和享受,而是逃避文明生活对自己的污染,是为了净化自身,行善行,积极弥补自己的过失。

后期:

灯塔的门虚掩着。他们推开门,走进房间。因为百叶窗关着,房间里面一片昏暗。通过房间对面的一道拱门可以走到通往楼上的台阶底部。然而拱顶下有一双腿在晃动。

要么被同化,要么死亡。他选择了后者。这个结局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我没有想到自杀这个选项。可能是《1984》中温斯顿在受过种种折磨不成人样后终于屈服了那个世界,认同了极权统治,热爱了老大哥,这样的结局使得我以为野蛮人也会屈从。由此可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句话,不论是环境,亦或是心理,都是有个体差异。而且你不真的理解,真的不应该妄下结论。全书over。书评写的也不是很好,思路有点混乱。起初打算把它与《1984》做比较,后来发现自己这两本书都没有读透,于是作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能自己是速食主义,缺少了细嚼慢咽的乐趣。以后阅读,逐渐改正。以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美丽新世界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