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终身教授、“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塞得希尔·穆来纳森和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强强联合之作,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之后的又一部行为经济学重磅新作,《金融时报》2013年必读十佳商业图书。在长期研究穷人和扶贫的过程中,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竟然类似:穷人缺钱,他缺时间。在这一现象基础上,他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实调查,却发现了一个存在于世人中间的惊人真相: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因为即便是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变得富足和高效。实际上,在长期性的资源(钱、时间)稀缺中,人们已经形成了“管窥”之见,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虽然这有可能为我们带来“专注红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专心致志”反而会让我们产生“权衡式思维”,不断增加我们的带宽负担——当1元钱的价值在穷人与富人之间产生了巨大差异时,当印度金奈的街头小贩们陷入了无止境的借贷压力时,当每个人都处在多任务处理的“杂耍”状态中时……最理性的经济模型和行为方式都会变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内在逻辑。最终,稀缺会俘获我们的大脑,渐渐让我们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变得更加愚笨和冲动。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读书笔记这本书可以说包罗万象,我在书里能看到时间管理,精力管理,如何战胜拖延症,穷人思维,风险管理,如何做计划等关键词句,这些关键词句又可以分别展开,链接到不同的书中去。正因为包罗万象,还导致了一种这本书读起来全是例子很难有一个清晰的脉络的感觉。但是总得来说,这本书里有五个关键词:稀缺、带宽、管窥、专注和余闲。
本书第一部分阐述稀缺心态。说明:
1. 稀缺是一种“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这种感觉取决于可用的资源和自身的体验,俘获我们的大脑进而导致“稀缺心态”然后影响我们的行为。
(这说明存天理灭人欲,莫得感情就不会陷入困境。大误Σ(|||▽||| ))
2. 稀缺心态会导致管窥。管窥就是狭隘(中性词)地关注眼前的事物,会导致忽略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也就是有短视行为;也会导致专注于眼前而提高了解决眼前问题的效率,得到专注红利。也就是说管窥有利有弊。
3. 管窥和专注都会导致对其他事项的忽略,并且我们不可能通过来假装稀缺获得专注红利。也就是说欺骗自己设置deadline的做法不一定会让你的效率爆棚......
第二部分主要在于描述稀缺和带宽,阐述了为什么穷人会一直穷,忙人一直忙:
1. 带宽是心智的容量。大略表现为认知能力与执行能力的和。带宽的大小是会受到各种因素暂时性的干扰。一些关于时间管理的书之所以治标不治本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没有教会人们考虑自己的带宽,即时间上是安排的很完美,却并没有考虑自己在这个时间是否有精力来做这件事,或者说做这件事的时候能否全神贯注不被打扰。这些内容,一些有关能量管理的书会提到。有些心灵鸡汤可能会号召你克服一下不想做的心态,坚持完成任务。然而意志力也是一种资源,当意志力被持续消耗(带宽降低),就会陷入更严重的稀缺中。也就是说,耗尽最后一些意志力来完成任务,这并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而是应该在一开始就预估好时间和带宽来进行任务规划。
2. 管窥负担是没有进行管窥心态成本和收益的评估造成的心智负担,它会降低带宽,导致不合理的决策。(病急乱投医。。?)由稀缺导致的内部干扰(噪声)会让你走神,不专注。比如说着急赶进度的你被拉去参加活动,活动上你不仅会走神考虑自己未完成的进度还会导致心态爆炸,对周围的事物不耐烦等。
(这一点似乎是和之前的专注红利有悖。但是这两个专注实际上是对于两个食物而言的。对于眼下最重要最紧急的事物,我们行动会产生专注红利,但是在做完这件事之前,我们对于其他不得不参与的事都会处在一个走神的状态,进一步来看,对于既不是最紧急也不是不得不参与的事,我们就会忽略它们。)
3. 贫穷和忙碌会导致我们的金钱和时间资源稀缺。处在稀缺状态的人不得不时刻进行权衡。一方面人们会通过坚持初心来避免进行选择,一方面人们会对未来盲目乐观。
贫穷和忙碌是稀缺状态,这会降低带宽;带宽降低会导致忘事,决策失误,工作成效变低,接受新的信息能力变弱等。这会进一步导致稀缺,产生管窥。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还会导致借用,即以未来利益为代价(贷款也好,拖延也罢),过高估计即刻的利益,导致后来的我们会继续陷入这种状态(文中称为杂耍,就是我们不停地解决手上眼前的要紧事)。
第三部分是关于如何从稀缺走向富足。这一部分和前面一部分结合来看主要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引入余闲。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管窥导致的短视:
1. 顾名思义,余闲就是做事留缓冲、后手。我们往往会错估自己的时间和带宽,会做出错误的时间规划,没有留下一些用来缓冲或者说留给“突发事件”的时间或资源。而在勉强解决了突发事件导致了任务被推迟之后,我们会因为一直想要补回来而不停地陷入稀缺状态:每天都在补偿昨天,而不合理的规划或者突然事件会不停占用今天的资源,导致这些欠下的任务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我们自己苦不堪言还丧失成效。
2. 除了余闲,我们还需要认识到,做一次正确的事和做多次正确的事的区别。正如之前所说,做一次正确的事可能不算什么,但是保持警惕,保持持续永恒的警醒并不容易。这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外部干预,比如他人干设来强制执行。正如之前所说,意志力的资源过度消耗会导致人们陷入稀缺心态,这个就是为什么很多习惯管理的书会告诫你不要同时做很多改变而是慢慢养成习惯的原因。而我认为很多番茄钟也会有部分这方面的考虑:通过强制你注意力集中(外部干预),并且时长不长(不会一次性消耗太多意志力),让你专注于眼前的事情(专注红利)来提高效率。
3. 有的时间管理的书会教你在被突如其来的任务或想法打扰时,把这个想法或者事件记在一张纸上,等你完成手头工作或者完成一个番茄钟之后再来考虑这件事。这无疑是为了减轻人的带宽负担,不必时刻牢记这件事,从而在之后进行决策时能考虑更加充分。
那么当下陷入稀缺的人要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呢?根据我对本书的理解,我觉得最好首先寻求利益无关的人的建议,听听没有陷入管窥的人的想法,及时做出有利于未来的调整(创造余闲),忍耐现在的稀缺,及时找到会让自己陷入稀缺的错误做法,尽量控制和改善。书中举了个例子,比如说节食的人,与其一开始要和试图吃零食的自己思想斗争,就应该不买零食放在家里,避免处在能看到,容易得到零食的环境里,就能节约带宽,提高效率。
书中的观点和概念我结合自己的想法列在了上面,欢迎批评指正。并且书中有些内容我没有提到,这本书还是建议大家一看的。不过,感想和看出了什么真的就见仁见智了。
*********************
写在后面:虽然这本书读完让我收获很多,但根据我的个人经验来看,理智行动并不是一件易事。就比如,这篇(夹带了不少私货的)读后小节我就活活拖了几天才写。这是因为我陷入了充裕陷阱,以及“试图给自己设立deadline然而知道没有人催我就完全不放在心上”。再比如,最近决心戒糖养生的我虽然不买零食放家里,但是因为不想做饭差点饿晕自己。
啊,人生啊~知易行难~
读书的过程和刚读完书的时候我都会觉得“啊,这下自己有救了”。然而看了看自己的情况还是决定送自己一句话。
幻觉是所有乐趣之首”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