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主持人李小萌如是推荐:“一本教妈妈的书,胜过十本教孩子的书!”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章蓉娅推荐如下:“育儿书常有,育家长的书不多见!”《妈妈强大了,孩子才优秀》是儿童教育专家罗玲经多年研究,并结合自身育儿经验的心血之作,书中育儿方法大多经过网友实践,不但解决了育儿中的难题,甚至改变了家长在生活中的态度。书中强调了家长要接纳孩子,要了解孩子不同年龄的心理特色,不要进行错位教育,否则大人孩子都累!书中除了给出具体解决诸如孩子胆小、好动、打人、骂人、磨蹭、逆反、不认错、爱抱怨、爱哭闹等生活中常常让大人焦头烂额的育儿问题的方法外,还从根本上告诉家长要如何才能帮助孩子长成好的自己,如何引导孩子合理发挥自己的智能。让家长真正成为陪伴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那个人。
妈妈强大了,孩子才优秀 读书笔记力荐这本书,非常赞️
以下内容来自我个人公众号 怕吵的水滴鱼
请给孩子好一点的父母
“越长大越发现,我不单是我。我是我吃过的饭,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说过的话,见过的人,看过的风景,吹过的风,淋过的雨,做过的梦;我是一段回忆,一种味道,一种声音,一种感觉......天哪,我还发现我是我的爸爸,也是我的妈妈,我......我是说,在很多方面,我跟他们像极了!”
——父母是孩子的来处,如果可以,请给孩子好一点的父母。
<1> 不为别人生孩子,为自己
随着科技发展,虽然人们获取信息极为便捷,思想进步也很显著,晚婚晚育也逐渐成为趋势,但仍有不少看似前卫的年轻人,关于生孩子的一些思想却仍停留在封建社会。
生孩子对女性的影响特别大,所以女性最应该保持理性,但遗憾的是不少恋爱中的女孩都沉溺于感情世界难以自拔,轻而易举就能被打动,稀里糊涂便已以身相许。任何女性想要被尊重,都首先得学会自重,不能一边叉腰嚷着“老娘为他们家传宗接代了”去物化自己,一边振臂高呼“女权主义万岁”……
作为新时代女性,如果不想在生娃后落差极大的情况下怨天尤人,请务必趁早想明白自己为什么生孩子,请务必有预见性地搞清楚有了孩子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爸妈说该要孩子了”、“婆家催得紧”、“老公一把年纪了”、“我也老大不小了”、“差不多了”等等,这些非内驱性因素都不该成为女性决定生娃的主要动机。如果可以达到的话,最好的状态应该是“我”卡里有钱,能力足够,心智成熟,内心笃定:我和他都想要一个属于我们的孩子,我很喜欢孩子,同时我们也十分相爱。
女性具备生育能力,不代表女性就是生育工具。我们应该就自己的身体和人格树立主人翁意识:“我的身体我做主,我的决定我负责”。我们可以选择不生孩子,也可以选择生孩子,还可以选择什么时候生孩子。切记不要轻易被他人左右,也不要把有娃后生活的不容易归咎于他人。
对于生育,男性同样应该量力而行,不应该为了“尽孝”或者“追赶同龄人”,把要孩子过早提上日程,像打卡完成任务一样去对待,而罔顾各种现实和心理条件。有了孩子以后,男性也应以成为好爸爸为追求,不应当“甩手掌柜”,别成为“丧偶式育儿”中“丧掉”的那个无用之人。孩子来源于妈妈,也来源于爸爸,养孩子决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
结婚生子看似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但真正落到自己头上才会由衷感叹:这事儿可真不简单,当初草率了啊!生孩子是件严肃的大事,我们应该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去看待,这不单关乎自己和家人对新生活的期待,更关乎新生命的人生走向。
所以,不管孩子是计划下的产物,还是意外的惊喜或惊吓,父母都应该尽己所能,对其负责!大多数孩子的悲剧都是不负责任的父母造成的,他们只顾行当下之苟且,不顾后辈之人生。
我曾听过一个“恋爱脑”的女性非婚生子的事: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农村女孩,因为父母婚姻不和,便早早外出打工,而后和另一个打工的男孩生了一个孩子,最后女孩发现,这男孩不仅家里一贫如洗,而且家人个个儿都是奇葩……女孩把女儿留给了男方,男方把女儿丢给了持“读书无用论”老父母……
故事中的这对主人公就这样轻而易举地生了一个孩子,然后又亲手毁了这个孩子。这对孩子来说真的公平吗?她还这么小,人生基调就被父母定得如此灰暗!为人父母是对责任心要求很高的一个职业,如果发现自己不够格,要么好好修炼,赶紧达标;要么请绕道行驶,千万别祸害自己的孩子。
当妈后,每当看到跟孩子相关的一些不幸消息,我会感到揪心,感到愤怒,同时也很无奈。只盼所有想做父母,做了父母的人都对自己的角色要求严格一些,让自己成为靠谱的、更好的父母。请时刻做好准备,用温暖和爱去拥抱新生命。
<2> 虚心学习,做好父母
“养不教,双亲之过”。孩子像一株苗,需要来自父母的阳光照耀,雨露滋养。量少了不行,量多了也不行,“光多则枯,水多则溺”——所以教育孩子是一门很大的学问,父母既要从科学理论知识中学习,又要结合孩子自身的特点,从做中学,唯此才能做得恰到好处。成为好父母绝非易事,也不是件自然而然的事,而是人为的、积极努力后才能达到的状态。
<2.1> 顺应孩子的生长变化规律
教育孩子要根据孩子的发育规律踩准节点,不要总是去做“错位教育”。换言之就是,既不超前,也不滞后,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比如,不要在孩子一岁左右探索欲爆棚的时期,就去过多地立规矩,导致孩子后期活力不足,行为刻板;也不要在孩子渴望独立自主的青春期,企图让他乖乖“听话”,导致亲子矛盾迅速激化;不要在孩子应该尝试与异性接触的时候反应过激,导致孩子成年后不知道如何与异性相处;也不要在孩子成年后本该放手时,却对孩子的婚事横加干涉。
想办法搞清楚孩子在不同阶段需要什么,而不是你认为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什么。例如,有些父母很浮躁,不能在点滴生活中有效陪伴孩子,也不愿花更多精力营造温馨愉悦的家庭氛围,反而热衷于送孩子去参加早教、培训班。其实,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才是最重要的,父母不该舍本逐末。
还有些父母不顾自身条件,扬言要给孩子最好的,爱用买东西来表达自己的爱,原因是“自己小时候就没吃好穿好,现在可不能苦了孩子”。所以孩子的吃穿用度都得是名牌,隔壁邻居的小孩有什么也得给自家孩子添一个……家长的这些做法实在可怕,因为他们其实不是在给孩子最好的爱,而是在变相地为那个曾经饱尝匮乏感的自己疗伤。而这样做极可能会误导孩子,影响他们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让他们误以为“贵的就是好的”、“别人有的我也该有”、“父母爱我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家长不要让自己的心里阴影挡住孩子内心的光,先清理好自己,再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帮助孩子从朴实的生活中去理解爱和幸福的意义,去探索自己存在的价值。也许这样,反而能让孩子长得愈发茁壮,愈发强大。
<2.2> 耐心理解,真心尊重孩子
请把孩子当孩子,不要按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去评判其言行和与其相处,因为不同的年龄阶段和发育水平的人本来就会有很不一样的表现和能力。经常摆出“大人的谱”去和孩子相处是一种懒惰且专制的行为,这样容易和孩子产生较大的距离感,以致伤害到孩子还不自知。比如,有些父母总试图劝服孩子把玩具分享给别人,在遭到明确拒绝后,不免会失望地告诫:“不爱分享的孩子不是乖孩子,我们不喜欢。”可是,要分享出去的是孩子最心爱的玩具,而且大人们也没说给别人玩了还拿不拿得回来,毕竟咱啥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呐!
又比如,许多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很容易表现得窝火、不耐烦,有时甚至会流露出嫌弃之意:“怎么搞的啊,你这都看不出来啊,这不明摆着的事儿吗?”三十多岁的人了,能一眼看出一道小学非竞赛题有啥值得说的?做家长的一定要时常提醒自己:不能居高临下地责备孩子,要多一些耐心,多站在孩子的认知水平上去理解并引导他。说实话,耐着性子去和多方面能力都完全弱于自己的孩子相处不是件易事。就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都倾向于结交优于自己或跟自己能力相当的人,而懒得理会那些比自己蠢笨的人群。孩子因为年龄小,阅历少,发展阶段比较落后,所以也显得笨笨的。因此,我们在跟他们相处的时候感觉到不耐烦也可以理解,但他们是我们的孩子,蠢萌蠢萌的小家伙是值得我们花很多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疼爱的呀。
孩子和父母之间都隔着很多年的距离,但请记住我们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而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耐心地去理解他们的处境和想法,否则幼小的他们该是多么孤单和无助呢?父母也只有充分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孩子。只有孩子从小被尊重,他才明白尊重别人的意义,并且懂得如何尊重别人。
<2.3> 再不陪伴孩子,他们就长大啦
农村有大量留守儿童,一年的盼头就是父母回村过年的那几天、最幸福的团圆时光;城里也有许多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是早出晚归的“神秘人”,只有周末才显出“真身”。但即便在短暂的周末时光里,他们也很忙,有时是忙工作,有时也忙着玩手机……每个人的原生家庭条件不一样,有些陪伴的缺失确实是因生活所逼,但这不代表对孩子来说不该有其它更优选项。有时候孩子最需要的可能不是新衣服、新玩具、新手机、新电脑、新房子,他们真正想要的可能只是父母的陪伴。罗玲在《妈妈强大了,孩子才优秀》一书中提到:
一个人越是在年幼时,他发展的越是他生命内核的东西。年龄越大,发展的越是外围、枝节的部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差异,自幼年起开始产生,之后滚雪球般逐渐增大。正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切都是环环相扣,都在持续积累中。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可逆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也是在日趋减弱的,所有宝贵时光错过了也都不能重来,所以父母尽可能不要在孩子需要关爱和教导的时候“缺位”。不要让孩子傻傻等待,不要用手机、ipad和电视来打发孩子,不要光是躯体陪着孩子,请用心陪伴孩子!毕竟,这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之爱是为了分离。
既然归途注定是一场别离,何不好好珍惜这有限的相聚时光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妈妈强大了,孩子才优秀 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