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表明,我国有2600万抑郁症患者,在自杀的人群中,有80%的人患有抑郁症或是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中。本书作者为资深心理咨询专家,书中所选案例是作者对近十年来治疗感悟的梳理、提炼。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该书结合实例,通俗易懂,可以唤起读者对抑郁的重视,帮助读者正确面对抑郁情绪。对于专业人员来说,本书详细记录了作者在个案咨询中所使用的方法、技巧以及分析思路,具有借鉴意义。这是本有关抑郁症及抑郁情绪障碍的案例集。书中讲述了十个故事,同时,也比较详细地记录和陈述了作者在个案咨询中所使用的方法、技巧以及分析思路。书本内容通俗易懂,可以唤起读者对抑郁的重视,有助于读者正确面对抑郁情绪。
抑郁: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手记 读书笔记范柳原在细雨迷蒙的码头上迎接她。他说她的绿色玻璃雨衣像一只瓶,又注了一句:“药瓶。”她认为他在那里讽嘲她的孱弱,然而他又附耳加了一句:“你就是医我的药。”她红了脸,白了他一眼。
《倾城之恋》里的这个段落,不论何时翻出来看都觉得很动人。情人的耳语,有如一剂奇药,可令天多云转晴,可令脸由白转红,可令人起死回生。白流苏是医范柳原的药,那么你呢?谁又是医你的药。
前段时间心思不振,睡眠质量尤其堪忧,一日比一日提不起精神,心里暗暗着急与担忧,抑郁二字蓦地涌上心头。我有可能得抑郁么?有的吧。带着几分犹豫挣扎,想起书架里好像收藏过一本抑郁有关的书籍。那就先点开看看自我诊断一下吧。这便是我阅读这本书的初衷。
起初以为是教人如何鉴别抑郁以及如何诊断与预防的一本书,但细看下去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只是内容却出乎意料地令人欢喜,引人入胜。所谓医者仁心,看着一个个心里生了病的人满怀希望地走出诊所大门,向新的生活狂奔去,心里不禁也为他们欢喜。真好,他们找到了医自己的那味药。
俗语说,心病还需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在这本书里,作者并没有妄自尊大,反而满是谦卑与自省,还多有人文关怀。医者仁德,乃是患者之幸。此书看完,才发现自己对心理医师这个职业其实有很多偏见。曾以为心理医师就是无所不能,任何心里有病的人都能被治愈。认为比起治愈身体的病,治愈心里的病要高级得多。
但这实在是太美好的一厢情愿。心理医生,更准确的来说,他们的身份更像是一位摆渡人,而且他们能渡的,更多的还是那些愿意找船过河的人,那些自己想上岸的人。他们并不是神,也会有自己的盲区,有时也会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占上风左右了咨询过程,也无法全然逃脱人类的弱点。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他们与我们一样都是人生路上的修行者,只不过他们所选的这条路,比我们更为不易,且更需要耐心,斗争起来会更艰苦卓绝。因为这是要通往人心里的路,这是带人脱离深渊与苦海的路。
安东尼奥教授曾经就心理治疗过程中对心理病因的分析做了一个阐述:心理病因的50%~60%来源于外界条件和遗传的因素,有40%是由个人因素决定的,是病人自身的问题。
我所理解的安东尼奥教授这段论述,是在说明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即使我们在咨询或治疗中可以做到没有任何失误,也已经掌握并较好运用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技术,所能收到治愈效果的来访者,也只占所有来访者的40%。因为我们知道,就来访者本人而言,能够在助人自助原则下改变的只是自身的因素或问题,一般而言,客观外界条件和遗传因素我们是无法改变的,特别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和经历,更是无法改变。所以,按照安东尼奥教授的理论,至少有50%~60%的来访者的症状不是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所能解决的。
我还有另一层理解,就某一个个体来访者而言,他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患是由诸多因素导致形成的,其中当然也包括无法改变的客观外界条件和遗传因素,例如所处客观、自然环境或幼年经历的创伤性事件,或者是遗传的人格因素。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形成了神经症或是心理障碍。心理咨询者所能做到的是,协助来访者改变那些能改变的因素,例如认知角度、思维和行为方式、社会适应不良行为方式等。所以就其自身而言,可能最终只能解决其所有问题的40%。因此就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具有局限性的现实而言,人们应该接受,在咨询中可能有多数人我们虽尽了力却无法帮助他们的现实;也应该接受来访者在我们的帮助下,只有一部分问题得到了解决或改变的现实。
没有什么事物能一蹴而就,也没有哪一味药能包治百病。那些看似美满的婚姻背后,也许早已千疮百孔。那些看似文静的面孔之外,也许早已风起云涌。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太多的好物禁不住细看,禁不住细品,人的内心如是。若要真追究起来,那也是没完没了。所以人还是应当保持一定的乐观,积极地去寻求生活的有利面。
每一件事情都有积极的一面,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意识地发现,去寻找那些对我们有利的因素。即使我们暂时不能做到,也要学会训练自己逐渐做到。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活法,一千种活法就会滋生出一千种不同的病因。而大多的心理病因,在极小的时候就已经埋下种子,人自己却浑然不觉。等待某一天种子生根发芽,长出邪恶的花开,人们才惊觉。有的已经成为了人身体里的一部分,是为习惯,是为顽疾。有的羽翼还并未丰满,尚可除去。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在幼年时期的经历和创伤,一定会影响到成年后的人格特征。
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要让窗扉紧闭,偶尔也要让它透透气。如我爱的一位作家所说,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这本书里最触动我的一句话是:如果你的眼泪能够出声,它们在说什么呢?你为什么要哭呢?你的眼泪于你而言,意味着什么?是控诉?是安慰?是解脱?亦或是救赎?就让我们跟随着这些眼泪的指引,一起来解读案例中主人公们难言的心事。
• 面对挚爱之人的背叛,我们该何去何从,是纠缠还是放过?
人最难看清的,永远是自己的内心。感受到背叛的那一刻,以为自己这辈子都不会原谅他了。但把心里的原因一层一层剖析下来,发现心底的声音其实在说:我想要原谅他。想要好好地和他过下去。
一分多钟后,陈磊然的哭泣停了下来,抬起头看着我说:“我很想原谅他,因为我离不开他。这些天一想到离婚,我的心就像被一只手紧紧攥住一样,没有人会像他那样爱我;也没有人会让我那样去爱他。即使离婚了,我永远也找不到他这样的男人了。”
• 你说你爱他,只是,你以为的爱,就一定是他想要的爱吗?
林夕的歌词里写道:天快亮了,你的心呢?他曾经属于我的。我该走了,你的手呢?倒不如这样,我们回到拥抱的现场,证明感情总是善良,残忍的是人会成长。也许不该怪每一个人没能完整爱一遍,是岁月善意,落下残缺的悬念。
她又想了想说:“按照您刚才讲的,我一直用亲昵的方式来对他。可是这有什么不对的吗?我爱他,就要表现出来,亲热表示我们好。”
我说:“你说的没有错,这是你的感觉和想法。在你们同居和结婚初期时候你丈夫可能确实也这样想。但是,你没有想到,人的想法会随着时间或环境可以改变啊。这几年你是否了解你丈夫还是这样的感觉和想法吗?你们交流过吗?”
多想我爱你能永恒,我的一辈子能终成你我的一辈子,可谁曾想有些爱意并不随时间而增多,我的我爱你并不能等同于你的你爱我。你曾爱过我,你爱过了,也爱够了,所以转身了,再也没有给我机会。而我,也不能总待在原地,也总要习惯,你不再属于我的生活。
当我问及肖兰离婚后的感觉时,她并没有表现出过强的情绪激动,只是降低了声音对我说,没有自己事先以为的那样痛苦,而且有一种解脱感。
• 为了一个离开自己的人,即使是我们很爱的人,就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做的意义在哪里?
有时候,我们以为我们恨的是那个人,不肯原谅的也是那个人,到头来发现,我们最不肯放过的其实是我们自己。我们就这样,陪着心里的那个人,也许只是一道影子,把光阴挥耗成了纠缠,把过往消磨成歹意。我们用了那么那么多的时光,不过是在证明:这个坎,我一直没走过去,你给的伤害一直在。只是这样,真的值得么?意义何在呢?
那时她认为自己的一生有了着落,可以享受婚姻的幸福了。
我问她:“你用什么理由来证明这是应该的呢?”
她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当初他追求我的时候只有高中毕业的文化,虽然她的父母有一些权利,但是他自己只是一个办事员,我觉得自己的条件比他优越。还有,他的智商没有我高,没有我聪明。我自己虽然不十分漂亮,但是也比他强。当时在追求我的人当中,也有比他条件好的,而我最终答应了他,是看他的心很诚,一定会对我好一辈子的。再说他拼命追我,我更觉得自己比他强了。今后只有我不满意他,而他不会不满意我,所以他就应该把我放在‘女神’的位置上啊!”
我接过来说:“所以你才觉得自己有权力给他设置那么多的‘不能’和‘不许’,对吗?”
她回答说:“是的。”
我又问到:“你觉得这样的婚姻基础公平吗?会牢固吗?”
她回答说:“当时我也有些感觉,但又觉得是他甘心情愿,这样的基础对我们都有利。所以就没有认真想过这些问题。”
我说:“你错误地看待了这个问题。要知道,在一个家庭中,若想避免裂痕的出现,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就是在两人之间具有平等、同步的基础,否则,裂痕和相互的伤害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是社会心理学中关于家庭婚姻理论的定律。
几乎没有人永远能够在不对等中甘心情愿地生活一辈子;也几乎没有丈夫永远被妻子的光环笼罩而不想摆脱。
与夏岚晴的上述对话,我想达到两个目的:第一,让夏岚晴明确,她自杀念头产生的根本原因不是孩子流产,而是婚姻失败;第二,换一个角度理性思考,为了失败的婚姻是否值得自杀?最终消除自杀念头。
这是因为孩子流产意味一个生命的终结,永远无法以任何形式补偿。
而婚姻的失败可以代偿,失去了可以再次寻找,这在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中都是非常明确的,意味着还有希望,可以重来。
• 没有爱情的婚姻,真的能稳定下来么?真的可持续吗?
人都说婚姻爱情的坟墓,相爱的人走进婚姻就是在自掘坟墓。如此说来,不怎么相爱的人走进婚姻,倒是会稳妥些。可事实真的是如此么?没有爱的滋养,如何结出爱的花朵?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该如何选?是嫁给爱情还是嫁给差不多得了?可是如果不将就,万分之一的那个人,你真的等得来么?0.000049%的概率,你遇得到么?
季阑珊锁紧眉头看着我说:“那您的意思是让我把真正的原因告诉给他?”
我笑了,对她说:“至于是否告诉他,那是你自己的决定。我不过是提示你,在现实生活中什么事情都可能会发生。人乃万灵之长,就智慧而言,相互间谁比谁都差不了太多。聪明的人善于面对问题,愚笨的人善于逃避问题。”
脚比鞋重要。大千世界,有无数种可供我们选择的鞋,脚却只有一双。有些时候,放弃不该恪守的婚姻,正是走出不幸的开始。
• 儿时发生的那些不好的事情如今还留存在你的脑海么?是否还在继续影响着你如今的生活?
儿时总盼着长大,总以为长大了就什么都有了,就什么都能做到了,就什么都过得去了。后来才发现,原来没有一种长大叫应有尽有,没有一种长大叫无所不能,没有一种长大叫云淡风轻。那些你以为能过去的,它们偷偷在你心里住下了,跟你玩起了捉迷藏。
一般来说,孩子在3岁左右出现对异性好奇的感觉,以至相互触摸对方性器官、搂抱接吻这样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本能的感觉,不具有意识性。而在发生这些行为时,或者当时没有被大人发现受到指责,或者时间久远已经被遗忘,所以过了那个时期也就不会影响长成大人后的行为。而你的问题在于,当你被动出现这个行为时年龄大了一些,已经是不应该再出现这样行为的时候了,同时也已经到了开始建立道德评判的年龄了。极为巧合的是,当时你们的母亲发现了你们的行为,并且严厉地惩罚了你的哥哥。尽管你不记得当时妈妈说了什么话,但妈妈的话已经印在了你的意识深层,定性为这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至于究竟不好在哪里,你当时还并不清楚,所以也没有引起很大的创伤。反而是哥哥没有遵守承诺,把已经答应的事情又告诉了别人,这件事让你感觉恼怒,对他不信任了,甚至开始恨他了。”
这时她打断了我的话,对我说:“后来我长大了,也想不起恨他了,就是不愿意接近他,有一种讨厌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你在不自觉中把当初的恨埋藏在心里了,成为连你自己也不知道的一种复杂情感,表现在行为上就是你说的这样。”我回答她说。
你又没有对象倾诉这些痛苦,只能放在心里,形成了内心的矛盾、冲突,表现在行为上的回避,不敢看别人的眼睛。你知道不应该这样,但又做不到不这样,着急、害怕、羞愧等情绪演变为抑郁情绪。你看医生、用药,确实可以缓解身体上的一些症状,但是根子的问题没有解决,情况时好时坏,最后你鼓起勇气来做心理治疗,你的选择是正确的。”
一般说,即使已经是成人了,‘情绪年龄’不成熟在平时也是不明显的,只有在遇到重大挫折或进入挫折情景后才会表现出来。
• 所有执念都是源自未完成。而告别这件事尤甚。告别是困扰我们一生的话题,也是我们需要不断练习且早晚都要学会的事情。
有些人,说了再见,便还会再见。但有些人,还未来得及道别,便再无相见之日。多希望所有的失散都有重逢之日,多希望所有的遗憾都不再为遗憾。告别里最难的课题,不是生离,而是死别。不是想见不敢见,而是再也不能见,再也见不到。你走了,我却来不及跟你说再见,来不及看你最后一眼。多希望你再等一等,再留一留,给我一点时间,来好好跟你告别。然而世事却并不肯全如人意。逝者安息,剩下的人生活还要继续。你在天堂听得到吗?我来跟你告别了。你好好地去,安心地去,我也要好好地过,用力地活着。
他在感觉中认为母亲是在重症监护室突然去世的,自己没有来得及对母亲说些话,仿佛心里缺失了些什么东西,非常遗憾,每每看到母亲的照片时就觉得心里很难受。另外,他也经常希望能够再次梦到母亲,但再也没有梦到过。
从那以后自己的症状就越来越严重,直至发展到自己不能开车外出才到医院看心理医生。同时,在他的心里也产生了一个疑问:人死了真的可以托梦吗?佛法的力量是否可以让母亲不再受痛苦吗?
最后他说,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无神论者,知道不应该有这样的疑惑,但又控制不住自己不去想这些,为此希望我能帮助他解除这个困扰。
你希望母亲能够像别人说得那样死后快乐,为她做了法事,我想这等于是点燃了一盏灯,但不是为你母亲,而是为了在你自己的生命中点燃了一盏灯。灯既然点亮了,你就可以安心地行走了。
你为母亲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与母亲的分别也该逐渐完成了。虽然你还很伤心,但相信你清楚地知道,人死不能复生,伤心无济于事,更重要的是你应该尽快恢复过来,除了保证工作外,还有老父亲需要你呢!
• 你喜欢现在的你自己么?你有因什么而自卑过么?你能列出自己的一百条优点么?
人是群居动物,最难摆脱的,便是群体的目光。或者说,是你以为的群体的目光。而有群体,就难免不发生比较。一旦比较起来,就总有人会略逊一筹,总有人会被比下去。就这样,我们被囚困于群体的牢笼,无法轻易挣脱出来。我们可以说出自己的一百个缺点,而历数自己的优点却寥寥无几。我们不自信,因为别人拥有的,我们没有。我们不自信,因为我们渴望的,我们得不到。我们对自己总是苛刻。为什么不能再优秀一点?为什么不能再富有一点?为什么不能再努力一点?可是你看不到么?我没有生来勇敢天赋过人,却依然有面对你的诚恳与真心。我虽然是个普通的人,却仍然渴望变得温暖与美好。
在他找出的优点中,几乎都是外显的,内在的、深层次的优点几乎没有。这是自卑感比较强的人对自我评价的一个规律。他们思考问题的层面经常停留在表层,容易被外在的东西所吸引,所以也就会易于进入一个非逻辑性思维的怪圈,更多时候用自己的弱项去和别人的强项相比,使自己陷入对抗自己的冲突中。
面对生活也包括面对我们自己,应该采取刚才我们一起寻找你的优点那样的方式,用我们的眼睛最大限度地去发现那些美的、好的、优秀的东西。在心理学上,这叫正性自我暗示。
一个人如果真能在自己身上找出一百条缺点并能把它列在纸上,是需要才智和勇气的,这也是一大优势。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寻找这一百条缺点时,你会对自己的许多方面进行对比,在你衡量、判断究竟是优点还是缺点的过程中,也就进入了重新剖析自我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认识就会进一步深化。
• 你被人拒绝过吗?你拒绝过别人吗?你敢于直面别人的拒绝吗?你敢于拒绝别人的要求吗?你敢于活成你自己吗?
在这人世间,能活成自我的,始终是少数。因为做自我是非常奢侈且代价昂贵的。所以大多数的人,做的都是他人眼中希望的自我,而不是自己想要成为的自我。我之所以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事眼中的好面孔,不是因为我真的喜欢这样子,是因为我心中有很多的怕,怕不被你们喜欢,怕不被你们认可,怕不这样就不能融入你们。我怕我一旦拒绝成为你们期望的人,你们就会失望,就会远离我。我怕我一旦拒绝你们的要求,你们就会指责我,看不起我。我多害怕。以致弄丢了我自己都在所不惜。也许从一开始我就忘记了,说“不”也是我的权利啊,我从来都可以有选择。如果我一开始就说的不呢?现在还会难以拒绝别人吗?
是比较典型的由于早期教育、奖励不当形成的认知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导致的行为模式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她获得了收益,在不断强化中逐渐成为了下意识行为,以至在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中不善于说“不”。
不善于拒绝他人的特点是具有深层心理机制的,同时还有长时间的习惯,已经形成了固化的行为模式,导致了这种行为的产生。他们或者由于生长的环境、或者由于接受的教育等各种原因,面对别人的恳求不会拒绝,他们以善良的愿望、助人的心态迎接着每一双求助的手。但是带给他们自己的却是身与心的压力和疲劳,如果不加以调整,最终会以躯体症状反应或神经症性的行为表现出来,不得不让当事人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关键在于拒绝者本人的内心感觉,是我们把存在于自己内心的想法、担心和不愉快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了,认为别人会如何如何。在心理学中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作为外投射精神防御机制。
真正的好是自己心里的好,是自己心情不难受,然后才能被别人所接受。
本书一共九个案例,从婚姻生活到个人发展,不一而足。每个案例都是满满的理论加实践,一点都不觉得乏味,让人既涨了见识又学了知识,也更辩证地认识到了心理咨询这个职业。前面八个案例都有好的结局导向,最后一个案例却并没能成功继续下去。作者敢于客观地剖析自我,把失败经历也一并写进书里,敢于揭短,敢于直面自我,精神可嘉,实在让人佩服。
生活并没有能一帆风顺,心理咨询也并不是万能良药。也许正如作者所说:
心理咨询最大的特点是助人自助,不论是心理咨询师还是心理医生,我们所起的作用只是引导和提示的作用,最终还是要靠你自己发掘内心的能量和深层的优势,还需要靠你自己不懈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唯有当人想自救,方能被拯救。诚如那句,就算我想拉你一把,你也要先把手伸出来让我够得着啊。心理咨询并不单纯只是心理咨询师一个人的事,参与者的配合尤其重要。而过程也许会很痛苦,但这便是成长,这便是重生。那些疼痛是为了让我们记住,这迈向幸福的一步我们走得并不容易,所以更要珍惜,更要好好把握,更要活得美好。
我作为咨询人员能够意识到,经过这次咨询,患者的抑郁情绪很有可能会加重,本人会很痛苦,因为这是本人成长所付出的代价。
我一直赞成这样的说法:人如果没有痛苦就不会长大。我所理解的人的成长,犹如春蚕和蛇的蜕皮,在我们看来是很痛苦的,它们的身躯在痛苦中扭动、挣扎。但每一次的蜕变都会迎来一次成长,春蚕会变得更加白胖,蛇会长大一段儿。人也是如此。当然我并非说人经过了痛苦一定会成长,会有人在痛苦中沉沦、消亡;但不经过痛苦就一定不会成长,我以为这就是大自然的法则。
此处强调的成长区别于上述列举的动物,并非生理上的成长,是指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成长,包括心理成熟、增强自主性和自我完善。
你说你病了,生了一场很严重的病,可是你知道么?有再多的人爱你也好,不爱你也好,真正能医治你的药,在你的心里。魔鬼是你,天使是你。毒药是你,解药是你。悲观是你,乐观是你。执念是你,放手是你。一切的根源,在你自己的内心。你若决心想走出来,外面迎接你的,便是一位翘首以盼的摆渡之人和满世界的鸟语花香。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抑郁: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手记 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