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巨婴国读书笔记5000字

巨婴国

作者:武志红

1995年,作者在北大读心理学大二时立下心愿:我一定要搞明白,人到底是怎么回事!自此,踏上了探索之路。21年过去了,学生时代发出的大哉问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作者发现,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而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以“巨婴”和“巨婴国”的概念再来解读当下的人心、国民性及社会,问题变得清晰可见。

巨婴国读书笔记

“巨婴国”是武志红老师提出关于中国特色巨婴的概念。巨婴,通俗点理解就是身体已长大成人,但是心理水平还停留在婴儿时期的人。

养育孩子的三个阶段:

刚出生到6个月:这个时期叫共生期,婴儿觉得跟妈妈是一体的,因他所有的感觉意志都能够被妈妈感受,妈妈成了他意志的延伸。1岁前的孩子是怎么宠爱都不为过的,这是有助于孩子自恋心理的形成,自恋是自我的基础。

6个月到3岁,是分离与个性化期,渐渐地,婴儿发现自己是自己,妈妈是妈妈,彼此存在不同,但是在一起。这个时期妈妈不能跟孩子过久的分离,这会让孩子的共生依赖关系直接被撕裂。

3岁以后,俄狄浦斯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会出现恋母恋父(恋异性父母排斥同性父母),这个时期夫妻之间保持和谐,则让孩子明白:我是我,你是你,我们中间还有我们共同拥有的另一个人 。

这颇有点道家思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意思。

【巨婴】书中讲到中国社会主要停留在共生期,这个时期的特征是全能自恋,觉得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如果能很好地过渡到下一时期,那么就能很好接受你是你,我是我,但是我们依旧可以很好相处的阶段。但一些成年人处在这样的一个阶段,你必须听我的,如果不听我的,我就感觉自己要死了。这就是一种共生关系,这样的人心理上寻求共生,但是在共生关系里看不到对方,只能看到自己。如果自己的意志受到挫折,内心会非常愤怒,想要毁灭对方或者毁灭自己。

【孝道】中国自古崇尚孔孟之道,这些圣人生在寡母家庭,即寡母独子。现在网上很多提到这样的家庭组合。母亲和儿子或者女儿是共生关系,孩子对于母亲的意志绝对服从。三纲五常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核心的即为君仁臣忠,父慈子孝。

古往今来,对于君王不仁义,有很多造反的案例,对于权力的崇拜让我们崇拜强者。但是对于父母不慈爱,如果反抗即为非常严重的大逆不道。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思想里,特别是对母亲的孝顺是大于一切的。

古籍中有很多教君王为政之道的,却鲜有教导如何为人父母的。父母意志在家庭中,大有君主意志的意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对于父母,孩子只有完全服从顺从才能为社会所容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虐待孩子(比较极端),更多是粗暴干涉孩子成长的父母。

这些父母总是借着一句话:我都是为你好。

如果是配偶,兄弟姐妹,好朋友这样过度干涉自己的选择,还以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来作为理由的话,估计我们早就爆发了。只因为是父母,父母不会害自己的孩子,压得很多孩子喘不过气。

其实这句话特别经不起推敲,因为父母与孩子是很亲密的关系,所以父母不会害孩子。但同样如夫妻,兄弟姐妹,挚友对自己做出干涉,自己就特别受不了,要做出反抗。

只要是人,就一定会有局限性。爱,这个名义够大了,为什么一个人爱得死去活来肯牺牲一切,却会把另一个人逼走。爱没有错,但借着爱的名义把自己的意愿不管对方高不高兴都强加在他身上,就是关系恶化的开始。

父母同样有局限性,对于事物的理解跟孩子一代已经不同,但如果仗着自己是家庭中权力与道德的至高者,以自己经历很多事为依据来指责孩子不够成熟,过度干预孩子自身的意愿与感受,这显然是不可取的。那只会让孩子想要逃离,所谓变得乖巧也不过是压抑自己的内心。

过度压抑自己内心的人,会变得越来越空洞,越来越麻木。

分享两个我在公交车上遇到的故事:

①一次在公交上遇到一对母女,女儿跟我一般大。母亲应该是个宗教主义者,她在车上遇到了另一个教友,然后大声攀谈宣扬教义(我感觉更像是神神叨叨)。这让车上很多人都感到不适,不停有人叫她轻点。她以自己的教义被排斥反倒更加大声念叨。这时她的女儿终于爆发了,她接近哭诉让母亲不要再说了,这让她实在太难受了。这时那个教友则严厉斥责她:你怎么能这么跟自己的妈妈说话?!天下无不是之父母!

当时我的心里感受到的,是僵硬,压制,停滞和一种崩溃感。

②今天我跟朋友坐公车,后排的一对母女的对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小女孩估计才四五岁,一直在跟妈妈说话。她妈妈也一直很耐心在积极回应她。小女孩突然急了:是我先拿到的呀!(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妈妈笑着对她说:我又没有怪你呀~小女孩就很开心,继续很兴奋地在说话。

“妈妈,大人和小孩都能看到吗?”“当然啦!”

“大人能看到吗?”“能呀!”

“小孩呢?”“能呀!”

“那我呢?”“你也肯定可以呀!”

小女孩听后一边思考一边念叨:“我也能看到...”

中途这个妈妈又接了一个电话,从谈话的口气能够听出,她是一位很有条理,温文尔雅又不失热情的人。

我对这段对话印象很深刻,心里感受到的是温暖,互动,流通的爱。

【集体主义与人本主义】

我们的社会有这样的特点,为集体,为国家,为劳苦大众,舍生忘死,肝脑涂地都是理所应当的。对于自己人性欲望的施展,则被认为是有罪,自私,不可取的。久而久之,很多人在表达自己方面都出现了问题,他们愿意为你舍生忘死的付出,但绝不接受你的回报。这看似是为了捍卫自己的道德高点,其实内心依旧有这样的期望,我对你这么好,你却如何如何,实在是不应该。有时候,这样压抑自己,无私付出只是为了让对方掉进自己的逻辑里,好让自己能够打击对方,让对方产生愧疚。

中国社会还有一个特点是勤劳,这几乎也是中国人给全世界的印象。古往今来的权力体系构建,让我们在家庭外部追求权力,当进入不了权力体系,财富成了另一种能够扩大自己全能自恋感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总说赚钱是为了家庭,为了更好的生活。但我们不愿意休假,不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家人的做法又让人惊奇。特别在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很多的假期,但在中国人看来这是对资源极大的浪费,宁愿花更多时间加班,更努力地工作赚取更多的钱。

家庭之外是对权力财富体系的崇拜和服从,家庭之内追求权力高点和道德高点。权力高点即我是丈夫,我是父母,是一家之主,你必须听我的。道德高点是我为家庭牺牲和付出了这么多,你必须听我的。

这些特征对于巨婴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很多孩子在婴幼儿时期特别是6个月之前,并不能得到很好地照顾,不是疏于照顾,就是过于执着于跟孩子的共生关系。特别是一些母亲,婚姻的不幸让其对于孩子这一可掌握的关系有着强烈的控制欲。这也是现在很多妈宝男妈宝女产生的原因。妈宝男更多,因为在一些家庭关系里,母亲对儿子有更深的控制欲望,对于女儿的漠视情况会多一些。所以中国很多女孩子其实是很悲惨的,得不到父母的爱,让她们在日后的关系中更加渴望依赖,渴望表达,渴望共生。而中国很多男孩子因在母亲强烈的控制下长大,对于自我是很压抑的,对于爱情不敢表达,浅尝辄止。

人本主义是提倡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在集体主义和家庭权力道德体系之下,国人更多是在压抑感受,压抑追求。

【父亲的缺失】男孩的压抑与对被控制的恐惧,女孩的依赖和渴望共生,使得下一代家庭依旧不幸福。男人结婚后被强烈控制,他们的自我得不到舒展,在心理上跟妻子疏远,并对外面的女人有着难以抵抗的渴望。一些男人,夫妻关系看着不错,实则女孩子特别喜欢控制,他们不愿意离婚,但又不能抵制想要去叫小姐的欲望。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为了性欲的释放,更多是对控制的报复。

当有了孩子,妻子对于丈夫难以掌握的绝望转为对孩子的控制。健康的家庭应该是有和谐的夫妻关系,父亲也是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然而很多国人的家庭里,父亲在看到母亲把精力都放在孩子上之后,满足了自己不被控制的渴望。社会体系里男权的竞争,到了家庭里,父亲的角色却成了缺失的一环。

【自恋】自恋分为虚体自恋和实体自恋,简单点理解就是虚体自恋,就是把自恋的感受建立在外界事物上,比如名利,成绩,面子。如果这些外在事物受到挫折,那么执着于虚体自恋的人会非常痛苦,对他们来说,这些东西=自己。受到挫折,这类人会很容易全盘否定自己,觉得自己特别没用,又或者会找一个能够归罪的客体,把不满通通释放出去,表现为特别爱抱怨别人。

实体自恋更加尊重自身感受的施展,自己与事物的链接。因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因心中有对自我的清晰认识,所以即便外在事物的变化会引起情绪波动,但是对自我的影响不大。他们会明白一些挫折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失败只是一时的没摸到门道,并不会让他们对自身价值产生质疑。相反,他们会通过不断尝试和努力来继续实现自己的追求。

自恋并不是不健康的表现,从婴儿时期,人看到这个世界,就是以自我为世界中心的全能自恋开始的,是对自我感受最大的施展。等到慢慢发现这个世界不随着自己意志在转的时候,但自己仍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与这个世界链接,使不处于失控。这是比较好的表现。

如果在全能自恋时期不能很好被照顾,孩子心中会觉得自己的世界失控,会产生恶,想要毁灭世界,甚至毁灭自己。只不过当时孩子还小,没有实际的实行能力,等到长大以后,他们只能接受共生关系顺从自己的意志,如果别人不合自己的意愿,观点与自己不同,他们则觉得这就是失控,非常痛苦,想要攻击别人或者攻击自己。

【孤独】真正的孤独是一种不能流通,隔绝的状态。即无人理解,无人陪伴,无人回应。一个人不一定就是孤独,也许天天跟朋友混在一起的人,心中依旧孤独。

爱是什么,爱就是感受的流通。我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我也能感受到你的感受,我们还能感受到世间万物。感受之间彼此流通,就产生真正的爱。

而那些暗恋苦恋痴恋,更多是单方面的投射,正因为无法得到流通,所以爱得越深越痛苦。

心理问题,基本上都是感受的无法和谐地流通,使之变成恐惧,逃避,压抑,脆弱,绝望,暴怒。

没有诱惑的深情:即不设条件的爱。

没有敌意的拒绝:即不对抗的表达。

尊重自己的感受,尊重彼此的感受,用流通的爱来链接彼此,这也就是大道在人身上的具体化。

【最后】这本书我看得前所未有的累,但确实也收获很多,对于很多曾经只能看到表层意义的现象有了深一层的了解。但我想说,读武老师的书其实会发现,他的观念体系也在不断塑造完善中,这本身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他是心理学教授,写了书,说的就是真理。当然也不能因为有些观念接受不了就全盘否定一切,而是应该流通地去感受。

这本书的瑕疵,应该在于各篇章之间的连贯性,很多案例语句被反复使用多次。我还是那个观点,武老师接触的本身就有局限,这非常正常,不要执着于像找到了真理,要求处处适用。那只会让自己陷于无法流通的狭隘之中。

本书看了23小时30分钟,算是我目前看过最久的一本书,中间多次因思考中断,所以想要精读这本书的人不必急于一时读完,很多观点都可以慢慢品,细细琢磨。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巨婴国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