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正红旗下读书笔记5000字

正红旗下

作者:老舍

老舍为旗人,隶属“满洲八旗”的“正红旗”,这也是书名的由来。老舍从出生写起,当时正是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眼看着大清王朝走向没落,养尊处优的八旗子弟们也在末路挣扎……随着义和团兴起,洋人到来,北京老百姓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一个个人物在老舍笔下栩栩如生:老实巴交的父亲、善良正直的王掌柜、尖酸刻薄的姑母、聪明能干的福海二哥、妄自尊大的牛牧师……这些身处在动荡历史洪流中的大清子民,都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正红旗下读书笔记

残缺的完美!

有一种说法是“老舍先生的文学成就已经达到诺贝尔奖的高度,如果不是因为含冤自沉太平湖,他便能够获得诺奖,但是因为诺奖只颁发给在世的人,所以……”无从考证这种说法是否立得住脚,但是观此文,老舍先生作为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的确当之无愧。

《正红旗下》是我阅读老舍先生的第一篇小说,正在兴头却戛然而止,对我来说真是一大遗憾,遥想当年,老舍先生对这篇未完成的遗作应该有很高的期许吧。不甚唏嘘。

沈从文先生的细腻,巴金先生的写实,汪曾祺先生的质朴,茅盾先生的严谨,我觉得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上都有所体现,这几位先生的作品各有特色,之所以这样说并非一味抬高老舍先生,只是读完此书的确有这样的感受,有幸前几位的先生的小说和散文,不得不说民国时期的确涌现出了一大批大师,他们提供的养分让我的确让后人受益无穷。

这篇小说单是从已经完成的部分看就能窥探到老舍先生的宏大抱负,虽然是自传体小说,但是从中通过对各个人物的刻画,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在历史的沉浮下小人物的命运变迁,历史的洪流之下,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同时也可以看到个人在历史浪潮下又是多么的渺小而不堪一击。

一百多页的小说,里面的人物在老舍先生笔下活灵活现,每每读到都让人啧啧称奇。尖酸刻薄姑母,作者对姑母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我觉得是又恨又敬吧,毕竟作为一个穷旗兵家庭来说,生存是第一位的,这位姑母靠着份子钱和自己的辈分,非但没有寄人篱下的窘迫,反而以一种舍我其谁的主人翁姿态吆五喝六,文中通过姑母与其他人言语中可以看到姑母的为人处世,这里只觉得老舍先生真可谓是“笔下无情”,但是姑母也有可爱的一面,虽然嘴上不留情,虽然很在乎钱,但是她也会偶尔拿出一点表示一下,二姐忙前忙后干完活“经受住考验”以后还是得到了一张红票,知道大姐受委屈还是要去打抱不平,虽然这种打抱不平和她的爱好(娱乐)比起来不值一提,个人觉得老舍先生还是对这位姑母怀有感情,否则她岂不是和大姐婆婆没什么区别了;大姐婆婆是一个让人厌恶咬牙切齿的角色,每每读到的时候我都不由得皱眉,过分处还要与老舍先生一起对她口诛笔伐一番,她虚荣、自以为是、好吃懒做、和老舍先生一样,我也找不出她身上有哪怕一丝一毫的有点,当然如果能吃算有点的话除外,老舍先生的文字功底在对人物的刻画上真是入木三分,这里撷取一部分聊做纪念

——“我说她“爱”吃,而没说她“讲究”吃。她只爱吃鸡鸭鱼肉,而不会欣赏什么山珍海味。不过,她可也有讲究的一面:到十冬腊月,她要买两条丰台暖洞子生产的碧绿的、尖上还带着一点黄花的王瓜,摆在关公面前;到春夏之交,她要买些用小蒲包装着的,头一批成熟的十三陵大樱桃,陈列在供桌上。这些,可只是为显示她的气派与排场。当她真想吃的时候,她会买些冒充樱桃的“山豆子”,大把大把地往嘴里塞,既便宜又过瘾。不管怎么说吧,她经常拉下亏空,而且是债多了不愁,满不在乎。

当阎王奶奶打扮起来的时候,就和盛装的大姐婆婆相差无几。

婆婆的手,除了往口中送饮食,不轻易动一动。手越不动,眼与嘴就越活跃。”大姐婆婆在书中是满清一类人的代表,带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越是没能耐的人,叫唤的越凶;母亲是一位勤家持家的人,在那个年代,虽然家里没有多少余钱,但是母亲通过精打细算能够维持一家人的日常生活而不至于窘迫,生活的重担没有完全压垮母亲,但是母亲也是极不容易,靠着父亲微博的收入也只是勉强支撑,小说中虽然对母亲着墨不多,但是母亲的形象依然很鲜活,老舍先生的母亲和千千万万个母亲一样,都很伟大;父亲在作者的印象中是模糊的,不过父亲在那个年代还是有旗人的“风骨”,不欠债,不攀比,做事老实本分;多甫大姐夫和佐领老丈代表了一类人,这些人依靠着所谓的祖宗基业和种族优势,只知道吃喝玩乐,似乎生来就是为享乐的,作者通过对这一类人的描写,从侧面给我们展现了满清覆灭的原因,对我来说也有了一种新的视角认识清末那段历史,小人物虽然在历史车轮之下不值得一提,但是历史不就是众多小人物的集合吗;老实巴交的王掌柜代表了另一类人,作为汉人,在满清天下地位肯定不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靠着自己的勤恳踏实,王掌柜还是获得了一定地位,但是他胆小怕事,当然这离不开那个年代的作用,对他我个人同情与叹息多一些;旗人“耻辱”多老大(眼睛多)又代表了领一类人,他和好吃懒惰的那部分旗人还有所不同,不过我个人觉得这两种人同样让人不耻,虽然这么说有点今人今话的意思,但是我觉得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这两类人决不能太多,甚至有都不应该有,前一类人躺在功劳簿上啃食祖宗基业,后一类人甘做洋人的“代理人”,以为靠着洋人的势力就能作威作福,眼睛多就是这一类人的代表,我觉得这两种人的存在对社会都是一种损害,而且不分大小,我们不能总是强调过去,无论曾经多么辉煌,那也是祖宗开创的成就,曾经的辉煌是我们继续向前开拓进取的资本,而不是我们沾沾自喜的本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取得更高更大的进步,一定是站在历史的车轮之上不断向前,;同样,我们更不应该像后一类人那样过分崇洋媚外,这是我们从鸦片战争以来留下的“软骨病”的后遗症,觉得西方什么都好,这也是中国人一种尊崇强者的心态在作祟,的确,一百多年来,我们从所谓的天朝上国沦落到三流国家,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但是知耻而后勇是让我们以史为鉴,而不是知耻而后怕,提到西方总是畏手畏脚,好像西方的什么都比我们好一样,一味崇洋媚外的同时还应该考虑适不适合,我们有我们的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是西方比不了的,这也是我们发展中无法割断的,否认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个人认为,当今我们虽然仍旧处于一种赶超的位置,但是切不可过分崇洋媚外,只有认清现实,认清自己,认清对手,方能行稳致远。

定大爷是满清老爷们的代表,看到他的左派,清朝为什么灭亡其实也不难猜;牛牧师的出场真是让人出了一口“恶气”,其实从老舍先生笔下我们便可得知,西方的确不是什么都比我们强,也不是什么都好,当年他们只不过是看着武力使我们屈服,便给我们带来了无数个牛牧师,这样的人不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么,一个假牧师,却在中国人面前很牛气,也是让人唏嘘啊。

书中相比而言,比较认可的角色便是福海二哥,如果满清多一些他这样的人,或许历史真会改一下也说不定,不过他也有他的不足,他虽然做事“左右逢源”,但是他还是目光短浅,认为十成对,但是又不敢全力支持,觉得洋人没理,却又不敢直接反抗,总之,他也是那个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的代表,他们本身是一个矛盾体,觉得似对非对,但是又找不到药方治病,最后只能听之任之。

老舍先生这篇小说,通过通过对小人物的描写,不仅为我们呈现出老北京的一副“风月”图,让我们得以“亲身”体验那个年代的老北京,而且字里行间也能看到他对当时社会弊病的思考,就我个人而言,的确是打开了新的一扇门,为探寻那个年代提供了一把新钥匙。

就文笔而言我觉得老舍先生真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前段时间阅读西方作家的小说,陀瓮的写实,他对个人心理活动的描写让我叹为观止,福楼拜对文字的掌控也让我佩服之至,看到老舍先生的文章,我觉得并不亚于西方的作品,而且或许是翻译的原因,我觉得老舍先生的文字更有嚼劲,更符合中国人的语境,无论是对风景的描写,还是对人物的刻画,都让人回味无穷。且摘取几段,供以后品读。

是呀,已到初秋,天高,小风儿凉爽,若是放起全白的或白尾的鸽儿,岂不显着轻飘,压不住秋景与凉风儿么?

二百多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生命就这么沉浮在有讲究的一汪死水里。

给洋人当跟随,满足了他的崇高愿望。

车上了甬路。牧师的腿没法儿安置:开始,他拳着双腿,一手用力拄着车垫子,一手捂着头上;这样支持了一会儿,他试探着伸开一条腿。正在此时,瘸骡子也不怎么忽然往路边上一扭,牧师的腿不由地伸直。眼睛多正得意地用手往上推一推官帽,以便叫路上行人赏识他的面貌,忽然觉得腰眼上挨了一炮弹,或一铁锤。说时迟,那时快,他还没来得及“哎呀”一声,身子已飘然而起,直奔甬路下的泥塘。他想一拧腰,改变飞行的方向,可是恰好落在泥塘的最深处。别无办法,他只好极诚恳地高喊:救命啊!

这便是读书之趣。

戊戌年冬,阴天,极冷,于武汉南湖。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正红旗下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