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百万经典版)读书笔记5000字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百万经典版)

作者:古典

新一代人生设计大师古典倾情打造“人生开窍手册”:心理学职业规划人生哲学。启发1000000位读者更新心智模式,帮助10000000人成长为自己的样子!新增两万字《管理者以为你知道的职场常识》,升级你的“人生操作系统”!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百万经典版)读书笔记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以往的一些认知有了新的认识。

这本书通过例举生活中的示例, 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和学习背后的运行模式。在文章的开头,就讲了我们普遍比较关注的问题 -- 买房。以现在的房价, 普通人想要买房的话无非通过以下两种方式:

1、父母资助购买

2、贷款购买

先看一下第一种情况。父母有能力资助购买总比没有的要好。但我始终坚信经济独立才能更自由,尽可能的不依赖父母。

再来看一下贷款购买,这无疑是当下最流行的消费方式。各种三方平台或机构,让你先消费后还款。这种方式确实让我们提前享受了一些东西, 获得了短暂的快乐, 但接踵而来的是每个月要还的贷款、焦虑。

我有一个同事, 贷款买了一辆车, 每个月工资一发,还没热乎,就拿出去还贷款了, 除去还贷款部分,剩下的只够生活费,不敢轻易跳槽。 如果中途需要一笔钱应急或者提升自己的能力, 没有钱就只能借或者再贷款。一不小心就陷入了拆东墙补西墙的陷阱中,想想就觉得可怕。

如果要买尽量晚点买,不要贷款消费。早期把时间和金钱投资在自己未来增值的能力上。

我们时常在听和在说的 “爱”,是真的爱,还是只是我们自己理解的爱?下面是关于 “爱” 的三个误解:

1、把依赖当成爱

2、把爱自己当成了爱别人

3、把喜欢与爱搞混

关于“恐惧”的三个层次,以及两个触底反弹问题

恐惧的三个层次:

1、恐惧事情本身

2、害怕失去背后的价值

3、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 这也是真正的恐惧

两个触底反弹的问题:

1、如果我失败了,新来代替我的那个家伙, 他会怎么办 ?

2、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不这样去做呢 ?

英格兰一所大学的, 一个研究

首先我们先来看下面这句话:

Aoccdrnig to rscheearch at an Elingsh uinervtisy, it deosnt mttaer in what oredr the ltteers in a word are, olny that the frist and lsat ltteres are at the rghit pcleas. The rset can be a toatl mses and you can still raed it wouthit a porbelm. This is bcuseae we do notraed ervey lteter by ilstef. But thf word as a whohe.

英格兰一所大学的研究表明,重要的并不在于一个词中字母的顺序,而在于第一个字母和最后一个字母要在正确的位置。剩下的字母完全可以处于混乱的排列状态,但你依然可以容易地读出每个词。这是由于我们不会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读,而是把每个词作为一个整体来读。

有没有发现,你只需要看到字母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字母,你就会自动地通过记忆补上剩下的部分。

虽然我们的眼睛持续地在阅读,但是我们的大脑并没有加工所有的字母。我们只提取了前后两个字母,然后自己填补了其余部分,这就足以让我们顺利地阅读。这也是为什么你背单词的时候,很容易就可以认出一个单词,但是却不一定能够写下来。

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沃尔特·弗里曼(Walter Freeman)发现,由感觉刺激引起的神经活动在大脑皮层中消失了。这意味着我们的大脑从外界接受信息,然后又抛弃它们中的大部分,只使用其中一小部分来建立一个内心世界,以此代表外部的世界。

这样,我们好像戴着一副看不见的镜片在看世界,镜片过滤掉大部分的东西和信息,我们通过自己的内心来填充这个世界,就好像你填充字母一样。

如果你的妻子怀孕,你会突然发现满街都是大肚婆;如果你买了一辆大众汽车,你也许会惊奇地发现满街都是大众汽车!

并不是孕妇和大众汽车多了,多的其实是你想看到的那一部分。

我们看到的是我们自己构建的世界。

成功学,不要学

成功的原因千千万万, 失败的原因却相似。少听成功专家讲的话。多花点时间学习别人是怎么失败的,吸取其中教训。

生活中常见的几个成本:

1、沉默成本

或称沉淀成本或既定成本,是经济学和商业抉择制定过程中,会用到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回收的成本。 —— 维基百科

假设你今天晚上经过电影院。你决定花 50 元随便看一场电影。刚坐下 15 分钟,你就发现这部电影无聊透顶,周围得人不是在打瞌睡,就是二人世界。你是会继续看下去,还是起身离开?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如果你确定这场电影是毫无意义的,最明智的选择就是马上离开。因为当你走进电影院的时候,这 50 元已经损失了。这就叫沉默成本。

2、追加成本

追加成本是指在原有的成本上继续加大投资,加大了原有的投入成本。

当你发现电影无聊透顶的时候,你仍然选择继续观看,直到放映结束的这段时间里都会成为追加成本。

3、等待成本

等到好时机,这一过程就是等待成本。

等待最好的道歉时机,是不是让你曾经失去过朋友?

等待最好的表白机会,是不是让你曾经失去过爱情?

等待自己准备到最好的状态,是不是让你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

4、穿越成本

花时间来尝试,是穿越成本。

两种心智模式

1、受害者模式

始终把自己当成受害者。受害者模式有哪些 “好处” 呢 ?

1、推卸了责任、保住了所谓的面子

2、安心做坏事的借口

3、寻找相同模式的人并一起分享凄惨故事

4、用受害来轻松获取同情和帮助

5、自我伤害,绑架他人

看似有这么多的“好处”,实则损失的更多,习惯受害者模式,久而久之,失落、绝望、无奈、无助、无力感就会席卷而来。

2、掌控者模式

作为掌控者,最大的收获是:找到新的可能性,自省,觉得自己可以应付一切,有动力去再尝试。最大的损失是:很有压力,面子问题。

对受害者模式说 No,学会掌控者模式。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之舟的掌控者,我们往往会因为外界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意愿。不管是三小时还是一小时,都不要把你的舵,放到他人手上。

如何有效和父母沟通 ?

1、不要抱怨

不要抱怨你的父母亲暂时不理解你(他们也有受害者情结),他们那个年代没有受过这样的教育,也没有机会给自己的生活作一个选择,他们和你一样第一次面临今天这个变化的世界。他们只是用他们的方式来爱你。如果你一直在抱怨,你就一直在证明,你真的是一个应该被父母掌控的人,因为你无法掌控自己。

2、处理那些 “ 忍忍看,或者他们是对的呢 ” 或者 “ 万一我要是错了怎么办 ” 的想法

父母的确会给你很有效的建议,你也的确会对自己的生命做很不切实际的计划,事实上我们总是高估了自己计划的正确性和他们建议的荒谬性,如果你安静下来好好听,你会发现其实你们讲的是同一个计划。要判断这些建议是否对你真的有好处,最好的方式是低成本地尝试和体验一下。比如去他们建议的单位实习,接触一下海归回来的人,见见那个他们强力推荐的小伙子,然后用你自己的头脑来判断。

万一你要是错了怎么办?那就错了呗,你还收获了经验,以至于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

3、尊重他们,尝试沟通

开诚布公地跟你的父母畅谈一次,像成年人一样拿出彼此的理由和证据,用事实和数据而不是发脾气或者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面来说服对方,把自己的幸福主张告诉彼此。

面对家庭的压力,大多数人用的还是孩子的战术:把自己锁在房间,冷战几天;或者大哭大闹让自己很凄凉;又或者离家出走。这样的行动只会加强这个想法:你看,他(她),还是个孩子。

谁动了我们的幸福 ?

心理学家调查1万人的快乐程度与收入的关系后发现,虽然收入在某种程度上起重要作用,但人们更看重与别人比较的结果。

“ 一些人住着大房子、开着新款汽车,但如果在熟人圈中房子不是最大、汽车不是最新,他就感觉不到这些物质本应带来的那份快乐。”

我们的幸福感,很大部分就在这种 “ 比你更好 ” 的比较中流失。

价格和价值的关系是怎样的 ?

在很多时候,价格和价值不总是对等的。价格会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一件事情有价值,也有价格。价值来自于内在系统,价格来自于社会系统。价格是来自统一规定的,每一个小体系都有自己的规定。价值的世界是多维的,但是价格的世界却只有一维。

怎样看待成功 ?

成功始终是小概率事件。每个人都成功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成长。

生活像什么 ?

生活就像一个三脚架,自我、家庭与团体和职业。这样的支架支撑着我们的灵魂,它在记录我们的生命。

现在很多女孩子不是要找一个 “ 与自己奋斗 ” 的人,就是找一个 “ 让自己不用工作 ” 的人。这两种想法都莫名其妙。如果要找一个与自己奋斗的人,干吗找丈夫?找个合伙人就好了!至于后者,在我看来,让自己不工作是毁掉家庭的最迅速方式之一。

少数人会让自己的自我注入职业与家庭,他知道自己要在职业里面获得什么、不要什么。他也知道自己希望在家庭里面获得什么、不能做什么。慢慢的,他们的生命会变成最稳固的联动三脚架。

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懂这样做。他们一次次地压缩自我的时间,降低家庭的时间,慢慢的,他们变成了一个单脚架!

永远不要变成单脚架。

在这三个时间段里,关注家人多一点

1、结婚前两年

结婚的时候,老人家最爱祝愿新婚夫妻“早生贵子”,可这是一个好规划吗?

很多家庭选择在结婚后马上生孩子,其实他们错过了投资感情的最好时机。两个人需要一段时间,理清楚婚姻和恋爱的区别,明白彼此的关系、家庭脉络。总之,你需要先建立好你的二人系统,而不是着急生个孩子。

那些一上来就结婚、买房子、生孩子的家庭,会陷入到下一段以孩子为目标的冲刺中去。等到孩子慢慢长大,不需要太多家庭支持,他们俩才开始重新回到两人世界,开始补当年欠下来的课。所以为什么那么多家庭会在孩子大一点的时候离婚,就是之前两年没有做好!

2、孩子 0 ~ 3 岁, 14 岁 ~ 18 岁

孩子0~3岁,是基本的性格养成的阶段。而14~18岁,则是世界观养成的时间段。前一个阶段的母亲参与,后一个阶段的父亲参与,都是孩子们性格成长的最关键时刻,需要我们从职业中抽出更多时间来,投资在家庭中。

很多父母,在他们孩子这几个阶段并没有投入,而且他们还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因为这个时候,小孩子的杀伤力有限,不会出太大的乱子。但是,一旦孩子到十八岁,你就等着麻烦吧。

更加好的方式是,在这两个3年内,好好陪陪你的孩子,等到他18岁以后,也许你再也不用烦了。

3、父母 60 岁以后

书中提到的是 80 岁以后,这里我稍微改了一下。父母老了、干不动了,这时就应该更加关注他们,抽出时间陪伴他们。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百万经典版)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