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以“听话”的方式被教育,却又以“说话”的方式被考核,这很尴尬。我们所学的东西无不以“表达”为指向,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也几乎都以“表达”为依据,可是作为最直接表达方式的“说话”,却始终处于极其边缘的地位,这也很尴尬。 尴尬之所在,正是机会所在。况且,在成功所需要的一切因素里,相较于出身、机遇、精力、智力、意志品质,我们能控制的,其实就是“说话”这件小事。现代社会高度竞争的复杂人际关系,快节奏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要求我们有更加智慧、更有锐气、更强调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好好说话”之道。 所以,《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精进技巧》抛开常见的教授套路,通过新鲜、有趣的说话技巧,达到修正读者三观、激发读者思维、传输使用技巧的目的,从而综合提升说话之道。
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精进技巧读书笔记非常棒的一本书。满满的干货。相比其它讲沟通技巧的书,没有华而不实空洞的理论,把说话分为演讲、沟通、说服、辩论、谈判五种类型。每种类型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不同场景语境中细致的心理分析,告诉你平时说话我们有哪些误区,如何才能把话说好。
说话,人人都会,但真的说的好是头脑、思维、心理学、情商各方面综合能力的体现。看完本书对奇葩说各位大神更加敬佩。好好说话也非一日之功,需要反复的练习,已购纸版书,从这本书开始练习好好说话。
以下干货笔记:
好好说话如此重要,可以让我们躲过很多不必要的暗箭,也可以让我们在这个时代的人际交往中更加游刃有余,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会让自己更受欢迎更有魅力。
好好说话:
兼具“耐思”(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的智慧)、“耐撕”(处理观点交锋和利益冲突的能力)、“nice”(与人为善追求达成共识),才是这个时代所要求的“好好说话”。
说话:权力的游戏
掌握语境,说话才有效果。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关键是顺应当时、当地语境的需求。
演讲——权力的形成(吸引、聚焦与引导)
沟通——权力的流动(避免冲撞与协调转向)
说服——权力在对方(无权的一方要改变有权的一方)
谈判——权力在双方(双方要合作,才能解决问题)
辩论——权力在他方(双方无权决定胜负,通常由中立第三方裁决)
沟通:将双方置于同一平面如何传递负面消息:
时刻牢记,作为“报丧者”这样一个天然就不讨好的角色,分寸重于一切,任何越界的行为都有可能节外生枝,给双方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要专业而不要同情,要善意而不要愧疚,要陪伴而不要主动安慰。
初次见面如何化解尴尬:
1、聊名字。(名字背后的典故、寓意)
2、不聊隐私,不给对方施加压力,可以聊八卦
3、注意事项
● 不要索取信息而要分享态度
● 抛砖引玉,以自我揭短的方式向对方抛出话题
● 把问题抛给在场的所有人,而不是特意面向某个人
如何委婉礼貌的拒绝对方借钱:
先别关心金额,先问原因。原则上救急不救穷。知道对方借钱的理由后可以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他,这样对方会感同身受,无法继续纠缠。
如何解决冲突:
冲突原因;
我们在沟通时都会强调“我对事不对人”,但在每个人的心中,对于事实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版本。所以,我们就要了解,所有的沟通事实上都是在“对人不对事”。在沟通中,我们对于事实的每一个陈述,都是在以某种形式攻击那个拥有不同版本的人。
怎样说话不得罪人:
无意间说话伤害到别人的特征:
● 想表示关心,在别人听起来却是指手画脚
● 想表示安慰,在别人听起来反而是漠不关心
● 想表示委婉礼貌,别人听起来却是暗藏心机
方法:
焦点放在“人”身上。
● 评判他人时候。以自己感受出发,尽量避免居高临下评判别人
● 安慰别人的时候以“你”为重,肯定别人的付出。
● 想求他人办事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第一时间把要求说清楚,不要先问“有没有空之类的话”
怎样面对他人的暴怒:
解释,反驳、闭嘴、“你先冷静一下”都是错误的做法。
● 给自己做心理隔离
● 同理心,与对方站同一边
● 拦截人身攻击
道歉技巧:
误区:试图淡化、试图撇清自己。
技巧:“蚂蚁搬大象”。这招的适用范围,主要是日常生活中那些比较模糊的责任地带,而且是为了平息对方的怒火才使用的。
道歉的时候,你所背负的责任就是那头大象,而你自己就是那只搬大象的蚂蚁。此时,你要给人一种印象,就是你这只小蚂蚁,在很努力地想要背负起搬动大象的责任;同时,你本人居然也发自内心地觉得搬不动大象都是自己的错。这样反而会使别人觉得,搬不动真的不是你的错。
用自嘲与自谦进行自我保护
● 通过自嘲的方法说出自己弱点
● 通过自谦取得他人信任。
说服:将观点植入对方心中用提问说服对方:
引导式提问,而不是反问否定说教。
毕竟,谁都不喜欢被否定,而为自己所提出的理由辩护更是人类的天性。
毕竟,还记得吗?谁都不喜欢被否定,而为自己所提出的理由辩护更是人类的天性。
如何说服比自己更专业的人
● 克制直接表达主观感受的冲动
初步接触一个设计方案,就算再不满意也要沉住气,把主观上的不满意细化成客观和具体的问题。
● 提出抽象需求,而不是具体要求
● 不要下命令,要尝试在探讨中达成共识
如何鼓励不求上进的人
● 降低对方对结果的恐惧
人们都喜欢说“别怕失败”,但往往不懂,真正令人害怕的不是失败这个结果,而是“我怎么努力也没有用”这个结论。因为这是对一个人更全面、更彻底的否定。所以,鼓励那些不求上进的人的第一步应该是消除他们对后果的恐惧,只有这样,他们才可能走出安全区。
● 用可能性代替目的性
● 营造愿景而不下指令
愿景应该是感召,而非承诺;激励的本质应该是对个体可能性的探索,而不是鼓吹甚至胁迫人完成任务的工具。
和领导意见不同时如何说服
● 让客观压力来自外部
事实上,管理者最在意的是权力的完整性和安全感。所以,要给他们压力,不是不可以,但是要“诉诸外部压力”。也就是说,把压力的源头转移到外部去,塑造一个共同的外部敌人,让自己和自己要说服的对象永远处于同一阵线。
● 化主观意见为客观压力,让对方更容易接受我们的意见
说服技巧:营造机不可失的时间紧迫感
这种利用时间的紧迫感的方法,用在决策上,往往通过轻轻推对方一把,就可以达到临门一脚的效果。
说服技巧:通过把人“架起来”达到劝说目的
这种说话技巧的核心,就是主动发现并拔高对方的价值,一方面,让对方在恭维中态度有所软化;另一方面,也促使对方在戴上高帽之后采纳我们的观点。
谈判:把冲突变成合作旁敲侧击地打探消息
三种常见问句:
第一类:“您是怎么知道我们的?”
第二类:“在这方面,你们之前做过的最大的案子是多少?
第三类:“按照这样的条件,我给您推荐别人好不好?”
“纠正式引导”来获取信息
我们与其去问对方,还不如给对方一个貌似肯定的答案,引导对方来纠正我们。而在纠正我们的过程中,对方就不得不透露出更多的细节与更多的信息,以证明自己是对的。
● 注意我们的态度和语调,引诱对方纠正
● 在纠正式引导中还有一个秘诀,那就是适度的反抗
所谓“定锚效应”,就是人们在衡量和判断时,总是倾向于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更多的重视,这些最初的信息就像船锚定住船的位置一样,会全程制约评估的进行。
砍价中要学会“掀桌”
第一步:表达上桌意愿,把对方也拉到谈判桌上来
第二步:等对方上桌,再讲出还有不太友好的其他人也在桌上
第三步:条件成熟,果断掀桌。
掀桌的核心不在于掀桌这个行为,而在于“先把对方请上桌”和“营造一张安全网”。掌握了这两点,再配合最后的掀桌,不仅会让我们掀桌时更有威力,也能让我们失败后全身而退。
跳崖式让步法则
第一,咬定自己原本的底线,累积压力,不轻易退让。
第二,出于某种特殊的原因我们突然松动,愿意一口气做出大幅的让步,但也因如此,这个特殊的让步是仅此一次的。
第三,要表示出决绝的态度,要让对方明白,如果在已经做出大幅的让步后还要再还价,就未免欺人太甚了。假如别人一走了之呢?只有对真正想买的人才有用吧。
把是非题变成选择题
当一个问题以是非题的方式呈现时,我们一遇到挫折,就会喜欢向外找理由。但同样一个情况在它变成选择题之后,人的思维就会被条件化,会从自己这边找原因。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都会把自己的选择合理化,自己会给自己一个理由。
要辞职,怎么说
● 要素1:告知去处
● 要素2:慎选理由
● 要素3:表示感激
演讲:靠语言的力量赢得观众的好感别把出错当回事
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就算你在台上讲话,也没谁会像你自己想象的那么关注你。
内向也能掌控全场
第一步:自嘲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那个让我们紧张的因素摆到台面上来说,通过自嘲,既能获得观众的同情加分,又能缓解自己的紧张。
第二步:建立信任
的人演讲,是先让别人喜欢自己讲的话,再让别人喜欢自己;内向的人演讲,是先让别人信任我们,然后才是顺带着也喜欢我们讲的话。二者的努力方向是完全不同的。
第三步:由小见大
内向的人学演讲,一开始最大的问题都是觉得无话可说。因为他们不明白,只要认真发掘自己真正关注的事情,总能找到一些既让听众觉得有意思,又跟演讲主题相关的内容。而只要是讲起自己真正感兴趣、真正在行的东西,内向的人也能成为聚光灯下的宠儿。所以,你需要的是去发掘自己,而不是去假装别人。
用故事性陈述避免大脑空白
应对公开演说时的大脑空白,有一招最简单的方法:故事性陈述。
第一步:用故事,带大纲
第二步:说故事,加感想
第三步:贴标签,存故事
如何做胜选演讲
忽略胜利,关照众人。
● 赞美对手
● 弥合分歧。把胜利的果实分享成“我们”
● 感谢盟友
当你的胜利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它就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你就算不说,所有人也都知道你是最终的胜利者。这个时候,就应该致力于怎样将除了你之外的其他人照顾好——他们可不是胜利者,但多关照一下他们,却能让你的这次胜利变得更有价值。
如何做败选演讲
优雅地表现不服
● 我不是彻底的输家
● 我输了,但我没错
● 你赢是侥幸,我输是有客观原因
四项原则
● 感谢盟友。
● 威胁对手。
当然,这种威胁是彬彬有礼的,既要让对方有所感知,又不能显得太小气、失风度。
● 澄清误解
失败时必然会面对最直观的印象:你不行。可很多时候,我们失败往往是有客观原因的,既要不显得推卸责任,又得点出真实原因。
● 重建形象
充分利用认输的机会,把输这件事情变得感人,变得与每个人相关,变成一段励志的故事。
听众的信任决定演讲的成败
迅速与听众建立信任关系:
● 第一步:先适当地降低听众的预期
● 第二步:在演讲的过程中不动声色地建立。起他人对自己专业的信任
如何在大家不想听的时候发言
● 点破尴尬
面对仪式性发言,你知道大家不爱听,大家自然也心里有数,这个时候主动点破这个局势,让观众与你站在同一个立场上,反而能赢得更多好感。
● 明确主题
● 找对听众
需要发言者在演讲人与听众两个身份中跳动,既要代表演讲者完成演讲任务,又要代表听众合理化不愿意听下去的情绪。在代表听众时必然会获得更多场下人的认同与好感,但是不能因此忘记自己的讲话任务,
增强演讲时的自信:
● 学会练习失误
练习方式其实是要在“练习正确”的同时,兼顾“练习失误”。练到不怕出错,练到就算临场出了状况,也有信心把演讲继续下去。
● 设定收听率
不要关注那些不听你讲开小差的人,重点关注认真听讲的人。
● 正向解读
演讲现场任何状况都往积极肯定方向解读。
如何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
● 关键信息要多角度重复
● 难懂的内容要主动留空白。
使用一些口头禅之类的赘词,给观众一个理解的缓冲时间。
● 复杂的观念要进行操作性表述
避免说话啰嗦:
● 方法1:先问再答
由于你没明白听众到底想知道什么,所以无法聚焦在真正重要的问题上。这个时候,我们不妨通过反问的方式,帮助提问方聚焦他真正的疑问,挖掘他想听的方向之后再做回答。
● 方法2:看人下菜碟
我们说话的时候,非常需要大家进入听众的角色,去预判他们的年龄、职业、关系,以及对所谈话题的理解程度、熟知程度,从而帮助我们做减法。根据不同的听者,决定省略什么、保留什么,这就是“看人下菜碟”。
● 方法3:先讲中心句
辩论:通过对抗争取第三方支持反应慢怎么办
● 复述问题
有些扯淡的逻辑都是藏在对方话里的。你非要靠反应快,第一时间顶回去,反而容易中埋伏、吃暗亏。如果你不着急,慢慢把它复述出来,让大家清清楚楚地看到对方有多荒谬,其实是一种更好的反驳。
● 慢而不断
可以慢,但是不要偏离自己原有的逻辑,不要被对方带跑了,我们的逻辑线不能断,这就叫“慢而不断”。
● 化繁为简
无数个小问题都可以包含在一个大问题里面。只要掌握了这个大问题,就可以把那些小的东西归纳进来,不用一个一个去回应,自然就不存在反应不过来的问题了。
怎样回应陷阱式提问
● 第一步:增强意识,发现陷阱
● 第二步:斥责刨坑者的动机
反忽悠的心智免疫法
● 第一步:关键词脱敏,做到态度免疫
对某件事越是敏感,反应越是激烈,你反而越容易受影响。反应过激其实反而使自己更脆弱,因为这意味着你很容易被敲开第一条裂缝。
● 第二步:模拟辩论,做到论点免疫
● 第三步:模仿表达,做到影响力免疫
如何反驳“认真你就输了”
1.抛开输赢、体现度量:“我在跟你讲道理,而你却在争输赢。”
2.同理反抽:“我们只是在讨论而已,如此计较输赢,干嘛那么认真呢?”
3.降维打击:“傻孩子,XX(辩论、沟通等)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它本身就是一件很认真的事情。如果我们不认真,何必在这里浪费时间呢?”
如何反驳“你行你上”
方法1:澄清各自的角色
我们可以直接澄清,彼此角色不同,自然责任也不一样,所以我们既不需要“行”,也不需要“上”。
方法2:指出对方在逃避
“你行你上”这种说法,往往只是对方为了逃避责任的托词。这个时候,你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就是不行,把对方架在制高点上,使其下不来台。
方法3:锁定对方的责任
既然要回应,就要锁定对方的真正责任,那就是占据了机会、浪费了可能性。
如何反驳“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思路1:在偏好问题上,指出它与经验无关
思路2:在成长问题上,点明经验的真实价值
思路3:在责任问题上,要明确权利关系
如何拒绝上级的不合理安排
第一步:战略上高度肯定
表明我们是能理解他的出发点的。
第二步:成本上精密核算
所以一件事情想不想做只是一方面,做了划不划算才是关键。让他清清楚楚地知道这件事划不来,而且我们已经在尽力执行了,不是在跟他对着干。
第三步:决策权完全上交
我们就算第二步的成本核算做得再棒,也千万别露出一张“我早就知道”的得意嘴脸,而是要完全不动声色,客观中立地把执行计划和相关成本报给他看,让他自己去裁决。
如何避免被别人“架起来”
当遇到别人给你戴高帽的时候,比较聪明的方法不是拒绝那顶高帽,而是把高帽戴上去,借着高帽的威严,提出不一样的要求。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精进技巧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