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西行漫记(全集) 读书笔记5000字

西行漫记(全集)

作者:爱特伽·斯诺

本书真实记录了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期间赴陕甘宁边区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是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在书中,作者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描写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为理想而开展的长期的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展现了中共领袖人物伟大而平凡的个人风采和独特魅力以及丰富的精神世界,客观评价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西行漫记(全集) 读书笔记

《西行漫记》爱特伽·斯诺

30个笔记 阅读时间:12小时59分

《西行漫记》书评 竹桂

与《西行漫记》的偶遇,就像一根线让我对知道的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一些片段穿了起来。之前看了清朝的败落及满洲国与国民党的那些历史也甚是已经7.08落,但是正好,孙中山的出现,从欧洲的留学中,徳国偶遇朱徳,建立的革命民主组织,之后回到中国建立黄浦军校,在上海的旅游中偶遇毛泽东。等等这些人物就搭起了整本书的架子。

毛泽东从年少13岁离家到湘潭,长沙求学所吸收的知识及所看到的满洲国最后的败落使得他有对未来的方向更清晰的思绪,又是1910年的那些自由行至全国直至西藏的年青人也影响着他走出湖南最后想去北平看看。因长沙师范学校中杨教授的帮助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一个爱书如命的他又看了无数本书,也正值青春年华,与杨教授爱女杨开慧建立了革命中难得的爱情。后来的事情就是有点像被整个历史推着往前走了,在北京到上海的途中,遇到陈独秀。从而被陈独秀革命思想的解放所感染,从长沙开始创立革命组织。最后到了景岗山的革命根据地把赤匪等改编为红军。然后被国民党的各种围追堵截,造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事件。

毛泽东所应了那句话:“格局决定人生”你所见过的世界,认识到的人,会让你有更大的格局。你所具备的规范认识,你自己的自律是格局的注脚之一。而你找不到的未来及你的迷茫均来自于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人。

“看过的书,决定了思想的深度;走过的路,决定着眼界的高度,认识的人,决定着境界的深度。”

北洋军阀,国民党与红军的十年内乱。都过于血腥。怎么也未曾想到国民党走到了如此狭隘的思维空间中,宣传专政革命,专政倒是领导专政,受日本、美、意、徳、法的专政影响。甚至俄国在中间也曾助力于国民政府,国内有财团大地主们的支持,国外有那些国家军事对国民军的训练。甚至还取得经济上的支持。从经济和武装上都胜于红军几倍的力量,然后专政下对红军的斗争最后却是吃了大败仗。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奴役下的工人及农民阶级的觉醒,人民为吃得饱饭、穿得起衣服,为自由而战。这种使命感促使中国成百上千万的工人及农民拿起镰刀、锄头奋不顾身。所以他们为了国民军队的围追堵截,不畏艰险,度过了无人区,爬过了最寒冷的雪山,渡过湍流汹险的怒江,即使那些革命中孩子的年龄也只有10几岁,却勇猛如一头雄狮,击败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不断的削弱了国民军队的力量。最终靠着惊人的毅力,历时1年多的时间,在最饿没有吃的情况下吃着树皮,淌着沼泽到达了陕甘肃,最大的保全了革命的队伍。

记者问一个农民,“你说日子过得苦,但我们这些青年人,要是学会念书,这日子一点也不苦!当我们少年先锋队学会使来福枪,去跟汉奸和日本人打仗,这日子真一点也不苦!”对于这些加入革命的红军,每天花2小时读书和写字是幸福的事情。对于纯粹意义上的生存革命,学习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反观我们对于目前的工作,每天面对生活琐碎其实也是同理的,和平温饱解决了,思维的独立没有得到解放,我们通过学习去获得思维上的解放,而这一点上,读书和学习让我们去修身,修心。也会让我们产生幸福的感觉。

记者问一个“红小鬼”“另一次,我碰到一个十五岁的瘦削的少年,他是在甘肃河连湾附近一所医院里工作的少年先锋队和共产青年团的领袖。他的家在江西红区的模范县兴国。他说他有一个兄弟还在江西游击队里,他的姊姊做过看护。他不知道他的家族到底怎么样了。是的,他们都喜欢红军。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懂得红军是我们的军队——是为无产阶级作战的”。我疑惑着远征到西北的大军到底在这少年的脑子里留下什么东西,但我不想去查究。在这个用心远大的孩子看来,全部长征是一件小事,不过是走过两倍美国的阔度一样长的旅途而已。”这是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的故事,对于当时只能自己顾全自己情况下的农民阶级来说,红军能给他们饭吃,使他们不至于挨饿,他们愿意去参加红军,另一点,红军的革命胜利更能还他们以自由身,给他们土地,让他们有家庭。生活在自己温暖的家庭里面。所以我们看到了无奈中大家的选择也是一种必然,就像我们如今,社会上面给我们提供的工作机会、职位在每一个城市分布得并不全面,我们为了工作为了自己的一种信念而去追求理想,远离家乡父母去到别的城市去就必须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为了信念,我们别无选择。

记者对于朱德篇幅的介绍中,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朱德,母亲死后,父亲与继母并不喜欢他,而把他过继到叔父家,叔父送朱德读了书,去了云南武堂学习一些游击战相关的很多知识。学成后在云南有了官职后,因为一心想要加革命寻不到加入的组织,期间去了欧洲学习。遇到了孙中山,去了徳国,在柏林,终于加入了共产党。在德国,朱德又学习了很多军事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后来朱德领导红军对抗白军并且百战百胜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的。朱德选择加入苏维埃已经36岁,在信念的支撑下,整个人生,都发生了逆转。所谓的信念,这种东西从何而来?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信念的,比如想要思想自由的信念,这种信念的加强不会因为工作的劳苦而让自己失去,在每天重复的工作中,要永远的保持这种信念需要我们不断的读书,学习。自律自己的整个人生。

这本书还提及了我比较感兴趣的宗教这部分。对于中国的边境接壤的这些地方,即使到现在,也会存在着国家及民族的争议,而数几千的国土之争,也都与杀戮,流血联系在一起。每一个宗教都有发展教徒及教义的任务和使命。解放前的中国,欧洲的基督教的传教士到中国来传教,而中国这几百年来,从唐朝李世民开始,回教是如何在中国建立稳定下来的,这里面也有讲述。引述书中的片断:

回教在中国的发展史“ 马姓兄弟,也像其他的中国回教徒一样,他们身体中,有着土耳其人的血液。当六世纪时,有一种族,——这种族,我们现在知道是土耳其族,——在中国西北边境上,寖寖兴盛,因此对于中国平原上的国王,频频有所要索。数世纪中,他们建成了一个帝国,从东部西伯利亚,通过蒙古以进于中央亚细亚。他们又逐渐南下。当七世纪时,他们的大可汗,得在隋炀帝的朝廷中,受同等礼待。就在这个时候,土耳其的大可汗,帮助了半含土耳其血统的李渊,起而推翻隋炀帝,建立唐朝,这唐朝以长安为首都,统治了东部亚细亚凡三世纪之久。

当第七世纪中叶时,由海道遵行而来的阿拉伯商人,早在广东建筑了回教寺。由于唐代对于宗教的宽容,回教又从西北方面,遵陆路深入中国。回教的祭师、商人、外交官、战士等,都从波斯、阿拉伯及土耳其斯坦,携了他们的宗教,来到中国。唐代的帝皇们,都与西方的回教教皇(哈立法),保持其密切的关系。特别在九世纪时,大批的乌哥尔土耳其人〔Ouigour Turks就是塞尔柱土耳其人(Seljuk Turks)的前身,而塞尔柱土耳其人的政治势力消灭后,才有现在阿斯曼即阿托曼土耳其人。〕帮助唐廷削平叛乱,由此回教乃在中国境内正式建立。乌哥尔土耳其人皆从唐室受到爵位,受到地产,在西北、四川、云南等处定住下来。

约数世纪间,回教徒强力抵抗中国汉族对于回教民族的吸收作用。可是他们终于渐渐地丧失了他们的土耳其文化,而采取了汉族文化,服从了汉族的法律。在十九世纪中,他们还有力量发动两次争取政权的变乱,其一在云南有杜文秀其人,建立了回教王国,自称为苏丹苏里曼;另一次,是在一八六四年,回教徒整个夺取了西北政权,侵入了湖北。叛变凡经十一年。在满清的衰亡情景中,总算有左宗棠其人,出而征回,替满清夺取了湖北、陕西、甘肃和东部西藏。他又领兵通过了土耳其斯坦的沙漠,在中亚细亚的边境上,重立了中国汉族的政权。

自从这时以后,回教徒中没有杰出的领袖,能统一中国境内的回教徒,起而作独立的斗争,其间间歇发动的,只有几次暴变,回人反对汉人,两方皆有残暴的屠杀。当一九二八年时,冯玉祥经营西北,乃发生回教徒强烈的叛变,就在这个时候,西北的五马共同结合,取得不少势力,由此发展,而有今日的财富和势力。

虽然中国人认回民族为构成中华民国的五族之一,但多数中国人,则不承认回教徒为独立的一个民族,因为回教徒是早已汉化了的。事实上,南京方面采取了积极吸收回民的政策,这吸收政策的施行,较之它对于蒙古民族吸收政策的施行,更为直捷,虽然比较的不见成功。中国官方,对于回教徒的态度,只认之为宗教的少数者,而不认之为种族的少数者。不过,凡在西北回教区域内见过回教民族的人,总不免觉察到,他们的要求种族混一,和发挥民族整个性格之权,是在事实上和历史上,有其实质的基础的。

中国的回教徒,据说有二千万人。这其中有半数集中在陕西、甘肃地区。” “ 回教法律,凡与回教徒结婚的,不但必须信奉回教,而且必须整个投入回教家族,与他或她的汉族家人,完全断绝关系。这种混合通婚的儿女,长大起来,只认自己是回民,不晓得他们还有汉族的亲属。”

而如今随着法律你建全,通婚中的信仰问题也不再牵涉到与家族断绝关系。对于宗教的信仰,中国法治是允许信仰自由的。我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工人和农民都已经当家作主了,这些信仰也都需要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才能发展了。

最后的最后,教会我珍惜和平,倡导和平。坚持信念,即使偶尔会迷茫,也要用读书学习去强大自己的内心,思想的自由,总有一天通过我的努力一切会到达目的地。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西行漫记(全集) 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