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书笔记5000字

中国哲学史大纲

作者:胡适

在《中国哲学史大纲》这本著作中,胡适对我国古代哲学做了系统的梳理,重点论述了老子、孔子、庄子、墨子等人或流派的哲学思想,阐释了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和流变。它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具有科学精神的中国哲学史。一出版,即引起轰动,多次重印,至今仍然有很重要的影响、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经典著作。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书笔记

浅读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三)完结

因此,墨家思想,主张一个利字,这个利,并没有贬义,而是功用的意思。他主张所有种种,后面一定需要实践来检验,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儒家,是偏向目的论,是我的脑中已经构建了一个好的社会,我的目的已经非常明确了,那么所有的思想与制度落到实处,如果现实不符合,不是我的理论问题,是人心不古,要调整人心和现实。从这一点来看,儒家偏向于理想主义,把实然与应然混淆了。

但反过来讲,世界实然如此,并不代表我们不可以有一个“应然”的理想,这一点来看,儒家的理想主义又是令人憧憬的,而墨家却过度注重实际,缺乏理想,况且,所谓之实际,很可能也是此一时彼一时,受制于时代局限性,当时当下的你,看不到一个事物的好处,但如果拉到一个大的时光图景上,又会呈现出另外一个状态,因此过度实际化就会陷入目光短浅的小格局之中。

3.墨家的宗教思想

胡适归纳,一共是9个概念,分别是天志、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明鬼、节用节葬,其实是一整套逻辑,就不一一论述,主要体现的还是墨家的功用主义,他的人生哲学就是没有一个“施诸四海而皆准,行诸百世而不悖”的绝对真理,而是一切都要以实践作为根本的准绳,经过实践锤炼的,才是真理,这个实践所产生出来的效果,就是利弊。

简单说一下“兼爱”,为什么要兼爱?因为要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只有兼爱了,所有人才平等,大家的利益才得到了保障。这和孔子的仁是有区别的,孔子讲仁爱,是要父慈子孝、君仁臣忠的,而不是一概而论,是等级阶次分明的,对不同身份的人要有不同的态度,要有不同对待方法,只有这样,社会才井然有序。但是,兼爱非攻,注定只能是理想主义,对于统治者而言,一定要求的是等级制度分明,人人都一样了,他怎么办?非攻就更不靠谱了,战争的本质是当双方博弈平衡被打破后,也就是政治失效以后,唯有通过暴力来获取别人的利益和扩大自己的利益,这是人性使然,反人性的思想,无论你多么理想和高尚,都无法落地,但吊诡的是,墨家的初衷却是实用主义的。

4.别墨的思想

本来由于篇幅所限,关于各家之思想,就打算论述主要人物的思想即可,但出于本人的原因,对于认识论方面较感兴趣,因此单独拎出别墨的思想出来论述一番。

别墨的知识论,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材”,指的是我们的感觉官能,用康德的话说,就是我们的先天认识形式;第二层是“接”,也就是感觉官能从外物所获的感觉;第三层是“恕”,光有感觉还不够成知识,还需要把杂多的感觉材料进行整理,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印象,并对印象进行抽象,形成概念,而概念再形成判断,是为知识。

那么问题在于,我们其实是有五感的,看见一个事物,比如一批白而坚的石头,如何组成一个整体?这就是再需要两个范畴,一个是“久”,也叫“宙”,即时间,一个是“宇”,即空间。事物通过我们的感官,形成感觉材料,这些材料是杂多的,这就需要通过时间与空间进行整合,比如白是视觉印象,坚硬是触觉印象,如何汇总在一个事物之上?因为空间上,这个事物是统一的,摸到的和看见的是一个事物,而在时间上,它也是连续的,刚才是这个事物,现在也还是它,因此,时间和空间,把杂多材料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印象,进而才能够形成概念和知识。看到这里,如果熟悉西方哲学的同学,一定有感觉,这不就是康德和叔本华的认识论吗?没错,基本相同,但有一点小区别,别墨的宇和宙,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外在客观,而康德与叔本华,则认为宇和宙是人的主观先天认识形式。

别墨的知识,还分三个类别,闻、说、亲。闻,是被传授的意思,泛指通过别人告知我的知识;说,倒不是是自己说出来的意思,而是一个推字,什么意思?比如你听到别人说一个人和宋小宝一样黑,那么你不需要看见这个人,只要见过宋小宝,你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的肤色;亲,亲身经历,也就是通过自己的五官感受直接从事物身上获取材料。

5.墨家名学的影响

其实,名学各家都有,只不过墨家和别墨的名学几近成熟,老子主张无名,孔子主张正名,都有点走偏了,尤其是儒家,仅仅关注于名,却忽略了实,而墨家的名学却是辩证的看待名与实的关系,根据同异有无的道理,设为效、辟、侔、援、推各种方法。墨家名学的方法,不但可为论辩之用,实有科学的精神,可算得“科学的方法”。另外,墨家注重经验和实际,以实践作为理论的准绳,这也很接近于西方科学了。

但为何墨家后来没落了呢?一方面,由于它与儒家相对立,而儒家的思想,由于为统治者建立了一套长幼尊卑的伦理秩序,颇得统治者口味,那你又要问了,为什么统治者就可以独大呢?说来话长,个人看来,取决于中国这片土地的特殊性,我在另一篇文章里专门论述过,因为中国地理(母亲河黄河的泛滥成灾)以及周边环境的特殊性(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军事压力),迫使以小农经济的以中原地区为主体的历史中国,各个分散的地区必须要组成一个大的统一体,而一个大的统一体,若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得建立砖制政体,那么儒家思想是一套不错的方案,而儒家兴起,自然墨家也就没落了;另一方面,墨家的苦行思想,确实有点反人性,你墨子自己这么干可以,后世门徒可不堪重负,自然也就逐渐没落;再三,墨家的名学,太过于精妙,这在古代中国,很不吃香,别人觉得你在胡说八道,而且与儒家的正名主义大相径庭,天天神神叨叨,类似于古希腊的诡辩论,又当不得饭吃,在古代中国没有生长的土壤,也甚是可惜。

五、所谓法家

胡适以为,法家其实并不存在,这其实和“名家”一样,各家都有法理的概念,却并没有单出一个法家的流派来。而所谓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管仲、商鞅、韩非子等人。尤其是以商鞅为甚,众所周知,法家之思想,其实是通过一系列严刑峻法,快速提升国家战斗力,是为霸道,秦国因此灭六国统一中国。

六、儒法并用

但我们从如今的角度回过头去看,中国的法家思想,由于是建立在以皇帝为绝对核心的砖制集权体制下的国家之中,它更多体现一种我称之为“君主之法”的法制,一切的所谓法制,只不过为统治者服务的工具而已,这又与西方后世的“民主之法”完全不同,因此,它代表的是统治者的绝对利益,那么我们要知道,一边倒的事物它必然是不能够长久的,马背上得天下,马背上再治天下必然要出问题,因此秦二世而亡。那么中国古人在经历不断试错,一直到刘秀,终于摸索出一套所谓儒法并用,外儒内法的套路来,才最终将中国的基本制度确定下来。那么你就要问了,为何选中外儒内法呢?其实儒家本来就有法理的概念,但相对而言比较松散和温和,因为其实儒家思想大体是周制思想,但因为周朝时期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够,社会规则可以比较松散,不需要太过细致和严苛,比如我们新中国时期,所谓“夜不闭户”,你会觉得人人道德水平极高,实则因为本来就没有什么东西可偷,那么自然不需要太多的“法律”,但随着生产力提高后,隔壁家如果买了个金项链,但还是天天夜不闭户,那就对住在他隔壁的人的道德水平提出了太高的要求,这是反人性的,这种时候,自然就需要更细更严底限更低的法家思想出来维护社会秩序。但法家的施行,前面讲过,一味执行所谓的“君主之法”,老百姓会受不了,那就需要在这层制度的表皮,蒙上一层儒家的外衣,也就是打你一巴掌,再给你一颗糖吃,最大限度拔你的毛,但又要保证你叫最小的声。所以,外儒内法,不能说是最好的制度,但可算是最为不坏的制度。

七、总结

儒道法墨,乃至诸子百家,主要因当时的礼崩乐坏的历史条件所驱使,急需重新建立一整套完善合理的社会秩序,那么道家主张破坏,主张无为,彻底否定原有的周制;而儒家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制;墨家则在儒家的反面,试图建立一套全新的思维逻辑,由于历史的惯性,太过于新奇且过度理想化的思想无法适应渐进的社会形态;法家源起于各家,主要是儒家,其实是儒家在社会制度上的更细化、具体化,甚至更低配的版本,儒家靠德,靠礼仪,是对人格上限的要求,法家靠法,是对人格下限的要求。这有点像我们常说的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中医靠养,西医靠治(尽管我不认可这个说法,但暂且借用这个说法作为比喻)。那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已病入膏肓,法家最终因其药力强见效快而最终胜出,但随着历史变迁,历史的轮回,潮起潮落,兴兴亡亡,儒家这套系统、合理的制度,还是逐渐凸显出了它的历史地位,虽然对于帝王而言,真正的底层思维是法家,但至少面子上还要过得去,因此形式上还是儒家的,一代代的儒生通过儒学进入国家核心,借助法家制度治理国家,进而走向人生巅峰,于是我们的几千年就这样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地走了过来,直到近现代的西方入侵,完全打破这套僵化的格局,遂才步入到现代世界,此为后话。

李俊

2019年3月30日于湛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