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1984读书笔记5000字

1984

作者:乔治·奥威尔

乔治·奥威尔的经典小说《1984》,讲述了一个令人窒息的故事。在战火连绵不绝的1984年,控制人们的思想与情感、修订语言和篡改历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手段。在大洋国真理部从事篡改历史工作的温斯顿·史密斯,在工作中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和领袖“老大哥”产生了质疑,并与一名女子产生了爱情,于是被列为思想犯——也就是老大哥的敌人,因而遭到追捕……自1948年成书至今,奥威尔这个关于顺从、压制与身份认同,预言了未来的难忘故事,一直让人读了坐立难安。随着温斯顿·史密斯经历他的叛变、囚禁、折磨与再教育,我们亲身经历了自由与真理遭到毁坏的过程,还有黑即是白、二加二等于五、恶即是善的世界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1984读书笔记

本书验证了一点:豆瓣评分越高(9.3)的书读起来越是枯燥。一遍下来,有些晦涩难懂的地方就直接跳过去了,也没有经过什么思考和消化。但是很多地方看起来会让人热血沸腾,并且感到细思极恐。

①简介

《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长篇政治小说。这部小说与英国作家赫胥黎著作的《美丽新世界》,以及俄国作家扎米亚京著作的《我们》并称反乌托邦的三部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奥威尔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的恐怖世界,在假想的未来社会中,独裁者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人性被强权彻底扼杀,自由被彻底剥夺,思想受到严酷钳制,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极度贫困,下层人民的人生变成了单调乏味的循环。

②内容

1984是作者构想的一个反乌托邦社会,这个社会的统治者是一个叫老大哥的人物,没有人知道他是否真的存在,但这个社会的人都得俯首系颈地对他顶礼膜拜。不管这个社会的人民是否处于饥饿或贫困,他们每天都热情高涨地歌颂生活是多美好。自由意识和人性全被愚民政策抹杀。甚至老大哥说二加二等于五,人民也毋庸置疑地相信二加二等于五。而就在每个人坚定地信仰老大哥时,主人公温斯顿在日记里写下“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此理既定,余者亦然。”

全书三部分,第一部分借主人公--真理部小公务员--温斯顿之眼勾勒了《1984》年的世界。 巨大的横幅横幅,巨大的招贴画;招贴画上是老大哥,老大哥在看着你,老大哥是人民的救星,老大哥是英社党的领袖; 党控制思想,它永远正确,它解放了无产者,它创造历史, 它书写历史,它改变历史。当然,还有反革命,党的叛徒,老大哥的敌人,阴谋推翻国家政权者:勾斯坦(在逃)。 温斯顿不喜欢老大哥,他是负责窜改历史记录的外围党员,是极少数仍能独立思考的人。毋庸置疑的,他犯了思想罪,他等待死亡。 “思想罪不会带来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

第二部分, 温斯顿遭遇了爱情,以及真正美好的性生活(在那个世界极为罕见)。但这些不重要,他加入了反动组织,读到了其领袖的《寡头政治集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借温斯顿之眼,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他对集权主义的思考。 这本反动书籍也分三章,男主角阅读习惯很遭,他先看了部分第三章(战争即和平),然后过了性生活。之后读了部分第一章(无知即力量),在读到关键处被警察抓捕归案。

第三部分,拷打和改造,出狱和死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拷打者补充了我们未读的第二章:自由即奴役。

总结一下。全书两条线,温斯顿的生活、爱情的悲剧是明线,它展示了《1984》世界的外貌,也给本书引入了戏剧冲突。 勾斯坦的反动纲领是暗线,它详述了《1984》世界的法则。彼时,无数先烈为我们描绘过某种集权制度发展的最终结果:乌托邦,黄金乡。 而作者同样从集权制度基本特性入手,最终引领我们进入这个反乌托邦的世界。悲剧突如其来,毁灭扑面而至。作为读者虽想阻止或否定它的必然来临,然而一切严密而精准,让人难以辩驳。 扔下书本,从那深深的绝望中自拔而出,环顾这个虽不完美,但美好的多的世界,长出一口气。“感谢这一天没有到来,感谢预言者,感谢或自觉或不自觉地阻止过其到来的人们”。

③我觉得写的很好的一篇书评

《自由即奴役》

乔治奥威尔的《1984》是一本已经被研究得透烂的书,但不管政治学家将其剖析得如何不留余地,我依然想写写合上书那一刻自己心中难以言喻的复杂感受,自己的体会哪怕再重复毕竟也是自己经历过的。这是一种奇妙又难得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被一股巨大又庞杂的情绪充斥,一时间想到书里那些新词,想到书中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联系,想到那些没有发生却有可能发生的未来,想到作者的一语成谶,想到自己的定位,想到微博时代的1984。它们真实的可怕。

这本书自出版至今被放在专家学者的显微镜下无数次的解剖放大,由其派生出的一系列新词和概念甚至被收录大英词典,但作为模板并不是它的全部意义。它是著作但同时也是一部小说,小说具有情节,情节中带有戏剧,戏剧引人遐想。另一方面,它更应该被脱离出“学术”的帽子,以一种纯体悟的方式被反省、被观照,或者说,这也是因为我的水平目前只能达到这样。

其实自从微博开始实行实名制起,我就知道这个世界再也不存在什么匿名,或者本来就不存在,只是我们懒于承认。你的所有言论都被曝光于监察者的监督下,不再存在网络隐私。常有新闻报道某某人因在网上发布不实信息而被拘留逮捕,这种消息常让我不安——个人的言论因造成扰乱治安而被捕是法制需要,那会不会有一天,仅仅因为言论的政治原因而被惩罚。会不会有一天,突然发生有人撞开了我家的门将在电脑前刷微博的我带走仅仅因为我曾发过的一条自己也记不得了的微薄,而其被指政治意向不正确?别说不可能,《1984》中的世界就是这么被操作的,而我们又都无法预见历史的走向是不是倒退。

书中所描绘的那个世界,是一个我宁愿被打死也不愿去生活的时代,可书中的那些人还是实实在在地在作者笔下活着。他们不会为现实痛苦么?他们不会怨念生在这个时代是怎样虚掷了唯一的一辈子么?他们不会渴望摆脱受制而获得自由么?他们不会为因为自己的一句梦话就被捕的现状担心么?而作者笔下的残酷就在于,他在抛给你这些问题后又简明扼要地回答了你,“不会”。

温水里的青蛙往往无意于自救,因为它们一点一点地习以为常。水深火热。1984年的英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却无自救之意,是因为在他们的印象里水一直是那么深,火一直是那么热。“有人似乎隐隐记得,以前的食物比现在丰厚,上一次大洋国的敌人好像是东亚国````”但也仅仅是记得,真理部出色的工作成果绝对可以抹杀任何蛛丝马迹。世间最可怕的事是什么,就是人不能相信自己的判断和思考。“自由即奴役”,你渴望冠冕堂皇的自由么?那就请心甘情愿地接受奴役吧。

但奥威尔要写的不是浪潮,而是浪潮裹挟中那个跃起的叛逆,那个希望的载体。但既然你决定要当主人公了,你就得承受异于旁人的艰辛。温斯特活得比所有人都痛苦,因为他独立的思考方式始终突兀地立在那里,不肯随波逐流,拒绝接受洗脑,不愿被奴役即不能在此世界自由的生活。此处的自由就是放开手任由自己被外力推动控制的自由,就是不再执念而接受最终灌输的开放式自由,就是放纵自己盲目而麻木的跟着“上面”走的自由,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活着,因为你脑袋里思考的,你可能在夜班梦话里无意识反映出的真实所想,都是顺从于操作规律的,真心的将虚伪当作了真实,而在你的逻辑体系中2+2=5是驳无可驳的真理,自然不必揣着秘密终日伪装着生活,大可随时随地说出自己真实感受。这是自由么。当然是自由——“奴役式”的自由。

都说《1984》一语成谶的预言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相信每一个国人阅读此书时都会感同身受般的共鸣。文革里人人都要背毛泽东语录,但那个时代活得最自由的就是真正将其视为圭玺的人。知识分子或收敛锋芒苟且于世,或不堪折辱悬梁自尽。他们格格不入于世的思想体系如针毡,他们独具的风骨于那个时代脱了节。而文革十年中最自由的群体则非红卫兵莫属。他们将领袖希望民众根植的思想体系变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们可以堂而皇之地闯到别人家里抄家放火,可以轻易把看不顺眼的人扣上反革命的帽子置于公众视野下游街批斗。当时代在逆流的时候,你是选择继续顺流还是顺着时代一起逆流?无疑后者才能得到自由。倒行逆施的自由,为虎作伥的自由,放弃良知的自由,文革式的自由,老大哥口中的自由,看似自由的自由。

在所有的伪自由之外必定存在真自由。即便后者来之不易甚至饱含艰涩,也有人愿意放弃蒙蔽的愉悦而换取真实的痛苦。温斯特被自己对现世的质疑折磨得日益消瘦,甚至在电刑架上死去活来,也不愿放弃自己的质疑。“谁掌控过去,谁就掌控未来。”他做着掌控过去的工作,却看不到未来。一旦放弃己见投身浪潮便意味着自我放逐,于是只能偷着写日记,偷着收藏无伤大雅却被核心党禁止的东西,偷着和朱莉娅在却其顿小屋中拥抱做爱等待天暗天明,偷着思考,偷着绝望,一日日等着终结时刻的到来,在诚惶诚恐中体会生命的真实与纠结的痛苦。可惜的是,他拒绝被自由的奴役,也没能换来最后的觉醒。

这才发现,有时候“自由”二字远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温情。换而言之,“自由”被粉饰成很多种,关键看你愿意花多大的力气去追寻哪一种。微博时代,人人忙着给自己贴标签。“公知”“五毛”不可开交,而有趣的是,一开始倾向模糊的人,一旦走向某个立场,就会不断强化这个立场,越走越远。其实道理很简单,游移在边缘地带的人总是痛苦的,他对多种思想都持有不同程度的认可,他不愿轻易走上其中任何一条道路。而结果是,这样的人往往最易遭到攻击。持相同立场的每一个人彼此抱团,自我保护,并攻击其他立场团体的人。而只有当你选择了其中的一种,你才可以在此之中畅所欲言,固执己见,并最终自圆其说。你终于做出了选择,你不再纠结,你由此自由。

回到文首提出的担忧,其实已经不需要担心发个微博因为政治言论不当而被惩,今时今日,只要你的言论略有欠缺,各位博友的骂词就能把你家电脑刷到死机。

我们每个人都不愿被思想奴役,我们每个人都在思想奴役他人。

我们都在充当思想极权的支撑者。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阅读时我一直在想,第二句话为什么不是“奴役即自由”,这样编排岂非前后逻辑更合理。后来终于明白,在那个时代,廉价的自由已然泛滥,奴役才是被摆上台面的民众所需,也是最终目的。

这样一想,因为什么原因“被消失”变得不再可怕,至少我还自由的保留了被捕被审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来源于思想的不屈服不盲从,这让我异于旁人,让我比他们自由。

这是庶民的胜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1984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