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推理小说一定要有死亡,这本书所触及的或许就是最残忍最令人绝望的一种情境。一起事件,一个人的一生因此改变。仿佛跌入蛛网般绝望的挣扎,可这黑暗的尽头在哪里?世界还会有光亮吗?薰子放弃所有,坚持守护的这一切真的像想象的那样吗?我心里的可爱宝贝,却成了別人眼中骇人的怪物。他们说我把瑞穗当成玩具,說我在玩弄一个死去的人。我不懂,瑞穗明明还活着,他们为什么说她死了呢?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死亡是一个瞬间,其实死亡是一个过程。绝望的守护,遥远的念想,无尽的挣扎。当希望变成一种绝望,痛苦有如无边的黑暗吞噬人生。挑战人性与道德的界限,对人类心中之爱的终极考验。
沉睡的人鱼之家 读书笔记沉睡的人鱼公主 / 你何时醒来
是在被众人遗忘之时
还是在迎来新的希望之时
——记《沉睡的人鱼之家》
被考试期隔开,历时漫长,终于读完了东野先生的《人鱼之家》。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本真的能界定为推理吗?
恐怕不能。
除了借新章房子的身份进行募捐那一小节需要些许留意才能勘破之外(这一节同样也是评论撕得最严重的一节,对房子老师这一人设的强烈不满溢于纸间 “圣女婊”“双标狗”这些词都被搬出来,后面看完会觉得细思恐极。我们总以为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其实就连处在读者这样一个上帝视角,也忍不住会用恶意来揣度书里的平面人物啊。)
这本书更多采用的是顺水推舟、首尾呼应的形式 。 “奇迹究竟会不会降临” ? 从一开始就是非是即否的选择 。所以无论哪种结局都不会走出这个框子,在框子里左右我们的,无非是一种人内心深处对奇迹的渴望罢了。
…………………………这里是剧透的分界线……………………
那么在这样一种框架里,东野先生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序幕由一个小男孩的视角拉开。男孩路过一个豪华的屋子,因一时好奇走进后院看到窗户里有个如同睡美人般的女孩 。
隔日再来 ,在门口又一次看到她坐在轮椅上 ,娴静地闭着眼睛。
“这个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人,也有的小孩虽然脚没有问题,却无法自由地散步。有一天,你也会了解这件事。”
当男孩问及“她的腿脚不方便吗”时 ,推着轮椅的女人如是说。
然后正文开始 ,东野圭吾式转视角(起初看白夜行的时候因为频繁的视角转换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好在现在已经习惯。),开始讲述与修养良好的医生约会的母亲、从事人脑前沿技术研发的父亲、女儿瑞穗的意外落水、以及因这场意外带来的轩然大波 。
落水之后医生判定已无恢复可能 ,有很高概率已经脑死亡……
总觉着状态不太好,这本书看完以及将近十天了,书评也写了约莫一个星期 。每次一看到内容简介这一部分 ,两只手耷拉在键盘上就不知道往哪儿放, 可能我真的不太擅长文章简述吧。
这样也好,这两天终于买下了快速阅读术的全本,里面提及读书最重要的 不是字字揣摩句句推敲,而是为了那写意的一行邂逅。
就好比说我们来到一座富丽堂皇的图书馆 ,实在不可能把所有的书都通读记住,只能把里面发着光的一小部分珍藏下来。比起拥有更加可行的是使用。
现在写这篇书评,也只是想要传达书中某一个场景带来的感动。
所以,不强迫自己写简介也行吧!!(写这么一通,其实只是为了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啊喂!没错因为看太久了实在记不大清全部脉络了hhh)
“所以我才要这么做啊。”熏子露出悲伤的眼神瞪着他,“如今,大家都把瑞穗当成是活着的尸体,我不能让她的处境这么可怜,要让法律、让国家来决定她到底是死是活。如果瑞穗早就死了,那我就没有犯下杀人罪;如果她还活着,那我就犯了杀人罪,但我会欣然去服刑。因为这证明了从意外发生至今,我持续照护的瑞穗的确还活着。”
她的诉说就像是灵魂的呐喊,深深震撼了和昌的心,甚至有那么一刹那,他想要成全她。
在女孩弟弟的生日聚会上,整个故事达到一种扣人心弦的高潮。
儿子因为姐姐受到同学的欺凌 在学校宣称姐姐已经死了,不在这个家了。播磨先生终于发觉妻子这种对女儿身体的随意操纵让人毛骨悚然。一直以来都对女儿友好的妹妹一家 ,实际上是在顾及熏子的心情,在心底已经认为这种坚持是一种无意义,甚至是对已经死去的瑞穗的亵渎。
明明瑞穗气色一日好过一日,看上去就像是睡着了的正常女孩,存活这么长时间已经是个奇迹。明明自己为了照料女儿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放弃了太多本可以拥有的美好,为什么没有人看得到!为什么没有人承认!难道这样鲜活成长的瑞穗在他们眼中等同于尸体吗!!
熏子究竟是在怎样的哀痛下将刀子对准日夜守着照料的女儿,实在无法揣测。
人只要活着 ,多少都会想过生命的意义 ,排演个人要用怎样的姿态去活着。
但是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思考过生命的边界问题 。
人死去是理所当然的事。
被刀子刺进心脏会死 ,飞来横祸会死 ,走在马路边上被车撞到会死。
生命实在是太脆薄的东西。
人死去,心脏停止跳动,重症监护室的仪表上所有线都变直,滴滴滴滴的警示声不再有节奏地奏响。甚至在理想主义下,会觉得那一刻人的灵魂也离开了躯体,变得半透明透明。
这些就是我迄今为止对死亡的全部认识,电视里也都是这么演。
这个人死了,不再存活在这个世上了。
人死不能复生,就连钢炼里面爱德华和弟弟那么努力,也不可能复活母亲。 这个世界是存在等价交换的,生命是不可亵渎的。
然而这一切认知的前提,是死亡的边界问题。
究竟怎么去界定一个人的死亡?
是心脏停止跳动的瞬间,还是人脑已经完全不可逆地不再发挥任何机能?
究竟是意识消亡,还是身体枯萎,你才真正地算是离开我了?
脑死究竟该怎样被看待?怎样去接受、去认知?
这些都是我,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 至今为止从未想过的事。
为自己的无知而感到无力。
读完查了很多关于脑死亡的信息,现实生活中瑞穗那般的情况是极少数的,不可能每家都有资金给脑死亡患者装最先进的呼吸装置,延续整个不知道何时到头的漫长治疗。更多的情况下,在ICU的高额负担下,家人只能抱憾选择放弃。
甚至有报道说,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抢救一个脑死亡患者是不值得的。脑死亡判定、器官移植可能性、世人对这两者的认知总充斥着某种不协调性抑或不合理因子。书中提到的另一个四岁小女孩,因日本国内对器官移植的政策限制以及多数家长不愿捐赠幼儿脑死亡患者的器官,导致在国内接受器官移植可能性微乎其微,只能转而寄希望于赴美接受移植手术。而这一并不绝对保证能得到合适的器官移植仅是希望更大的途径,其花费庞大到光是保证金就达到让人望洋兴叹的地步。
文中母亲熏子假装女儿老师的身份,去参加了这个四岁小女孩的拯救募捐活动。最终女孩因病情恶化没有赴美便离开人世的时候,熏子的哭嚎让救济会的所有人为之动容。这位母亲出于何种目的来参加需要移植患者的募捐活动,又因何而哭呢?
在漫长的等待和期望当中,即便看着自己女儿在机器的支撑和科学的驱动下,气色越来越好,甚至如同正常孩子一般能看到成长、状态平稳,这位为之自豪的母亲,见谁都忍不住炫耀的母亲,其实自己内心深处,早已破落不堪了吧?其实连自己都在怀疑,这个如同布偶养成一样的洋娃娃般的瑞穗,早已不是所期望的瑞穗了吧?其实连自己都在设想,走到这一步是不是错了,是不是从最开始就应该接受脑死亡判定了吧?这样至少,至少可以多拯救一个,能够被救下来的、还有希望的孩子啊。
很多人对这本书持负面评价,包括对文中塑造的母亲形象熏子非常反感。读到熏子坚持用电流来控制女儿活动手臂甚至做出微笑表情的时候,就频有“提线人偶、“操纵尸体””等词出现,诚然这种自私的作为让熏子的努力即便在母爱这一伟大而无解的光环之下都显得有些“过”,让人毛骨悚然。但这无非是阶段性的一部分。在看到最新型呼吸器卓有成效之后,这位母亲对依靠科学力量给瑞穗延命已经日益沉迷并且到了某种病态的地步,自顾自营造了一场自欺欺人、自我满足的梦境,而丈夫的反思、妹妹一家的“说错话”,以及儿子的爆发,都是给这位母亲幻想的致命一击,让她回到本源,回到初衷上来。
如果没有前文母亲的走偏,爆发式章节里那段撕心裂肺的呐喊:“究竟算不算我杀了她”也就没有我们现在感受到的冲击力,从而丧失那种发人深省的力量。
当然,对文章这种有点故弄玄虚式的首尾呼应老实说有点欣赏不来,曾经偶然撞见沉睡的瑞穗的小男孩,最终获得了瑞穗的器官捐赠,得以健康地活下去。这种情节过度理想化,不过是给大众聊以宽慰。甚至评论里有人提到是瑞穗感知到这个男孩是唯一真正关怀她的人,所以选择在他需要的时候真正死去,为了把器官献给他。这种想当然的推测不免神神叨叨起来。生命的确有许多未知领域,但是在脑死亡状态下的感知不管怎么说都过于想当然了吧。另外,瑞穗真正离去的那个凌晨,和母亲的一场心灵感应,也不足是满足了大众的恻隐之心吧。
总的来说,这本书如同戏剧,有情绪高度膨胀集中的高潮,前面的铺垫和后面的陈情也必不可少,这些因素构成了一场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盛宴”。
所谓活着并不是单纯的呼吸,心脏跳动,也不是脑电波,而是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痕迹。要能看见自己一路走来的脚印,并确信那些都是自己留下的印记,这才叫活着。
读完我想了很久,如果设身处地有朝一日我当了母亲,是否能坦然说出愿意进行脑死亡判定,是否有勇气自己去促进女儿的法定死亡,是否会放弃这微乎其微但尚有一丝生机的希望,是否真的能眼睁睁看着至爱的人鲜活的肉体被埋葬,又或者是否足够崇高来……最终我还是无法判定,自己究竟是否有权利来为他人决定,即使善良如瑞穗,如果有可能,也还是希望不由他人代替,自己来活下去吧?
但毫无疑问的是,将来一有机会,我会毫不犹豫签下属于自己的器官捐赠书。
现实生活中,即便有人愿意捐赠,因为匹配不成功、或者距离捐赠地过远不能及时赶到而错失捐赠机会的例子俯拾皆是。脑死亡者,和等待器官捐赠的患者,都处在这生命的边境上。放弃谁,挽救谁,谁会醒来,谁将活下去,又有谁在痛哭?
我实在找不到不好好活的理由。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沉睡的人鱼之家 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