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湖畔 读书笔记5000字

湖畔

作者:东野圭吾

《白夜行》后东野圭吾对当代社会与家庭严厉的拷问,挑战人伦道德底线的突破之作! 从小说到同名电影,均在日本引起轰动。就算尸体不见了,我们的灵魂也无法离开这湖畔!为了孩子的入学考试,四个家庭来到湖边别墅进行考前集训。丈夫的情人尾随而至,却在深夜遇害。妻子坦白:“是我杀的。”丈夫打算报警处理,但邻居们竭力帮助妻子隐瞒罪行,在众人的劝说下丈夫终于加入了毁尸灭迹的行列,然而冷静下来他才意识到这一切非常不合情理。当真相被揭开之时,他却已无法挣脱……

湖畔 读书笔记

东野圭吾的《湖畔》继承了以往的风格,抽丝剥茧般对剧情深入解读,与此同时,他还不忘对人性的深入剖析。东野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会给一些线索让你顺着自己的惯性思维去推测案件的真相,当你以为自己已经得知案件真相的时候,他又笔锋一转,给你一个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答案。初读完湖畔的时候,觉得很平淡,剧情也简单,远不及白夜行和恶意的引人入深思。然后我尝试着去回忆整个故事的脉络,与人分享故事的情节。最后我发现在讲述的过程中自己开始有点毛骨悚然。

起初我以为东野要讲的是成人世界的复杂,后来知道杀人的是章太,联想到无法分辨凶手是哪个小孩的鞋印,以及最后章太通过一件细微的小事让不是亲生父亲的俊介放弃了报案选择了保护他等情节,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难道令人惊叹的除了精英阶层大人的虚伪荒唐,就没有人觉得章太的可怕?他才是多大的一个孩子啊!

虽然文章里面说章太的动机很简单,但是手段之残忍,人心揣摩的之准,难道回想起来不觉得可怕?看似天真无邪的优秀少年居然是杀人凶手,恐怕是家长怎么都想不到的吧?就算想到了又能怎么样?毕竟是自己的孩子啊。做父母的会想,如果不是因为自己没有教育好他,他怎么会做出这种事情?如此思来,东野写的岂是成年人的复杂,完全就是人性的恶啊。o(︶︿︶)o

我喜欢东野圭吾,不仅仅是因为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可以把一个案件写的那么出人意料,却又觉得在情理之中,更多的是因为他对人性的解读。通过一个案件,他不仅在经营着一个毫无漏洞的大网,更是借此描述作案动机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扭曲的心理,以及影响着人心理走向的社会大背景。

正如《湖畔》中的父母及孩子,一场看似寻常的家庭之间的聚会,背后却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原因。本来很是平常的升学考试,却因为家长的过度重视,引发了后面的悲剧。

高阶英里子的死亡看似是被俊介的妻子美菜子所杀,杀人动机亦是十分充分,可是其他几对夫妻的反应却令人不由怀疑,为什么他们宁愿抱着连带的风险也要帮助美菜子,看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会如俊介一样猜想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交易?这就是成人世界的惯性思维。尤其是经历过职场,社会,生活洗礼通过无数尸骨走向精英阶层的人。别否认你木有这么想。(((o(*゚▽゚*)o)

当剧情慢慢发展,俊介发现他以为的高阶英里子的死亡地点,并非第一案发现场,疑问既出,眼见事实真相再也无法掩盖,藤间等人也不再隐瞒俊介,告诉了他事情真相。

原来,美菜子真的没有杀高阶英里子,杀人者竟然是那些看似童真的孩子。我想俊介当时的内心一定是崩塌的,亦如我们这群看客一般。当说凶手是孩子的时候,我们脑海里的第一想法是不是认为是误杀?然后苦思杀人动机。难道那些所谓的精英没有想过可能凶手是谁的孩子?除了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之外,难道没有人想到去找真相?尤其是美英子,她的章太优秀到令人羡慕,难道她不会觉得自己的儿子是最不可能是凶手的吗?作为母亲,自己优秀的孩子可能背上杀人凶手的罪名,按照常理推断,她第一反应应该是主动或者暗地寻找真相为自己儿子撇清,那她为什么没有,还反而主动像大家建议,让她说是自己杀人了。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她知道了凶手很可能或者就是自己的儿子,这一点从最后俊介回来看到美英子早就等在门外可以推断。

因为无人知晓( 我认为美英子知道 )究竟是谁动的手,所以为了保护孩子,他们前所未有地团结在一起,所有人都参与了处理尸体的过程,以免之后警方问起有人临阵脱逃。这里面有没有人怀疑过美英子的孩子,应该有的,至少藤间这样聪明的人应该有。所以美英子才会主动站出来表态承担杀人凶手的罪名,这样子就可以堵了其他人的猜想。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有可能,再加上本身的污点以及其他利益的共同体,导致他们最后都如一个疯子一般,疯狂地保护着他们最爱的人,为此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断绝所有人退缩的可能性。

她的计划实在完美,完美地将所有人联系在一起,断绝了任何一个人想要退缩的可能。我觉得藤间欣赏美英子的原因有一部分源于这场计划,当然也许还有其他他对俊介说的原因。

但也正是这样的完美,才会更让人觉得冷酷无情,难以接受。有其母必有其子。所以现在章太杀人后的无法确认是谁的鞋印和最后给俊介装的按摩东西的心思,你还会觉得他是一个单纯的孩子?请原谅我的错觉,我觉得这场事件里一直在扮无辜扮可怜的美英子才是罪魁祸首。是她导致了章太的心灵扭曲。当然,俊介也不是什么好人。只能说父母的言行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一定或者更大的影响。那么孩子是无辜?不见得。章太很小?没有自我判断意识?又或者是不知道可能会导致的后果?不见得。我到觉得早慧如他,是知道的。请参考书里面对孩子残忍杀人的心里描述。

杀人者是孩子,父母为了保护孩子,掩盖事实真相并将其抛尸,无论是孩子的行为,还是父母的行为,想起来我都觉得全身发冷,胆战心惊。

章太那个年纪的孩子,本该天真无邪,可是却联手杀了一个人,之后毫无罪恶感;那些父母,以爱之名,为了维护自己的孩子,做着丧尽天良的事情。尤其是俊介后来一副要伸张正义主动报警的模样,实在让人恶心。当时为了毁坏尸体,要知道他面对的是自己可能要娶的情人,居然狠心下手把脸砸了个稀巴烂。连陌生人的旁观者打开看的时候都忍不住想吐,可见俊介下手多么的残忍。

母亲美英子虚伪懦弱,父亲俊介外面情人不断,虚伪又残忍,请问这样成长环境下的章太杀人后的种种行为,我还能当作他是冲动下的失手杀人?如果说孩子年纪尚小,三观还没有完整地树立起来,可是这些父母,他们做人的底线呢?

为了让孩子顺利地进入更好的高中大学,他们从小安排孩子接受精英般的培育,努力考入私立中学,为此,他们甘愿违背公平正义,拿出金钱,甚至孩子们的母亲们献出自己的身体,以换取校方人员泄题的机会,丈夫们即使知道却也毫不在意。

这样的冷漠,不禁让我们瞠目结舌,这只是东野的幻想?我想不算是吧。名为夫妻,却各自保持独立,以单身男女的身份与外人在一起。但是,似乎再冷漠的夫妻,一旦遇见了孩子的问题却会前所未有的团结,并携手合作。我们可以想象,若非后来发生的一系列问题,美菜子终究会为了自己的孩子奉献自己。

或许在感性上,我们可以理解同情他们的行为,可是在理性上看来,这一切都太过荒诞,做与不做之间始终会有着一条底线存在着,人伦道德的底线永远都不能越过。

我想,《湖畔》中父母的底线只是他们的孩子,所谓的人伦道德,早已被他们抛掷脑后。

“尸体要在湖底消失需要好几年,不,大概要花几十年吧。这中间我们肯定都会提心吊胆。就算尸体不见了,我们的灵魂也无法离开这湖畔吧。”

书的最后,俊介和美菜子和好如初,俊介真正地开始了身为一个父亲的人生,他放弃了向警察自首及检举此事,看似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但也许还是为了他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为什么这么说呢?还记得俊介最开始为什么愿意帮助隐瞒?为了美英子?不全是。藤间戳到了他在意的点,社会地位和名声。后来为什么又突然坚持要报警呢?良心发现?也许吧。但我更倾向于他因为觉得自己可能被欺骗而愤怒的想要报复。他觉得妻子可能有外遇,而且可能还不止一个。他不甘心。凭什么自己失去了情人,老婆又给自己带了绿帽子,而那些讨厌的可能是给自己带绿帽子的男人呢?他们却什么损失都没有,甚至他们还时不时的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自己。我觉得他是不甘心所以一定要追根究底,但是最后的最后呢?妻子没有外遇,自己知道了很多其他家庭不为人知的秘密和把柄,自己的处境一下子由被别人抓住把柄到抓住了别人的把柄,按照俊介的商人心理,你确定他没有一点点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动摇吗?请想想他残忍的处理情人的尸体的情节再来反驳。

我想,他最后之所以选择不报警,章太放在车上的按摩他背的东西只是一个媒介,一个让他情绪迅速冷静下来的媒介,要知道人的情绪上来的时候就是这样,不管不顾,但是中间只要有事情可以缓冲,情绪就会冷静下来,开始思考自己的行为。权衡利弊,做出最合适的选择。这就是成年人的世界。

以上就是我对湖畔的读书感想,我已经从恶意开始,掉入了东野的坑。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湖畔 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