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本质》一书,即是伯南克以其擅长的通俗、直接的方式,汇集了伯南克关于美联储在应对金融危机时采取的诸多政策背后的金融思想,以及他的金融理念。《金融的本质》主要分为四部分,内容贯穿了美联储从1914年成立至此次金融危机期间90余年的历史,既是一本简短的关于美联储的中央银行金融史,也可以说是应对危机的金融政策演变史。
金融的本质:伯南克四讲美联储(中英双语版)读书笔记摘要:本书共分四讲,在阅读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理解,每一讲我都做了简单总结,在这里做一个汇总,当做书评一篇。
第一讲总结:1.央行的职能包括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央行的工具有货币政策、流动性供给(最后贷款人)、金融监管。
2.金本位是一种货币体系,货币的价值以黄金的重量来衡量。利:长期来看,可以维持币值的稳定。弊:极大的资源浪费;货币政策空间受限;经济产出和通胀水平波动较大;导致固定汇率体系,使各国的货币政策相互牵连;容易造成通缩;投机冲击。
3.美联储的职能:一是行使最后贷款人职能,努力缓解银行体系每隔几年就要经历的恐慌;二是管理金本位制,取消金本位制对币值的严格限定,避免利率和其他宏观经济指标的大幅波动。
4.大萧条发生的原因:一是国际金本位制度,二是股市泡沫危机,三是金融恐慌,四是清算主义理论。
5.大萧条期间,美联储错误地实行货币紧缩政策和放任银行倒闭,加重了金融危机。
6.罗斯福新政:一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二是废除金本位制。
第二讲总结:1.1951年,美联储获得了自行设定利率的权力,真正实现了央行的独立。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过度的乐观,想利用较高的通货膨胀降低失业率,从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石油和食品价格的冲击,战争导致的财政政策宽松,错误的实行工资-物价管制措施等原因,导致通胀不断攀升。直到美联储主席沃尔克上台,以铁腕手段执行高利率,大度降低通胀,但是却带来了严重的衰退和高失业率。这一阶段被称为美国经济的“大滞胀”时期。
2.从沃尔克到格林斯潘任美联储主席期间,由于实行了稳定的货币政策,加上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外部环境的稳定,美国经济保持了稳定的增长,通胀波动性变小,金融体系趋于稳定,被称为“大缓和”时期。
3.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房价的暴涨和暴跌,造成房价暴涨暴跌的主要原因有错误的政策导向、新增住房抵押贷款标准的破坏、非优质抵押贷款带来的大量违约等。
4.金融危机的催化剂是经济和金融系统的漏洞,包括:在私人部门方面,一是借债过多,杠杆过度,容易导致资不抵债;二是风险意识薄弱;三是金融机构持有大量的流动负债,容易遭受到挤兑;四是金融衍生品的滥用,如信用违约掉期。在公共部门方面,主要是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而美联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对风险预估不到位和对消费者的保护不到位。
5.关于货币政策是不是导致房地产泡沫的主要原因的争论,作者从国际比较、泡沫大小、泡沫时机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货币政策不是导致房地产泡沫的主要原因。
第三讲总结:1.金融体系的漏洞:私人部门方面,主要有经济“大缓和”造成的过渡负债;银行对自身风险监管的缺失;银行对短期流动性供给的过渡依赖;大量奇异金融工具的使用,如信用违约掉期。公共部门方面,主要有监管的不充分、落实不到位、视野的局限性等。房地美和房利美方面,主要有过低的资本充足率和自身持有风险资产。
2.金融衍生品的泛滥: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奇异(或者说是劣质)住房抵押贷款,主要特点是低首付(或无首付)、浮动利率、超长期限、负摊销、无信用证明等,这些贷款大部分被与其他资产进行组合打包成证券化产品,经获评级机构AAA级评价后,流向大型机构投资者或富裕个人投资者,少部分由发起人(即贷款银行)自持,同时,由美国国际集团等大型资产保险公司为证券化产品提供担保。(关于金融衍生品的生成和流动过程比较复杂,建议参考阅读《货币战争升级版》后记部分,有较为详尽的解读)
3.金融危机发生的逻辑:房地产价格下跌带来的贷款违约损失,其实不足于造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此次危机的关键是金融衍生品的大量使用,带来金融恐慌的不断传染,从银行、其他金融机构、货币市场基金、商业票据市场等都出现了流动性短缺,导致大量金融机构的倒闭或资产状况恶化。
4.美联储的应对举措:一是通过贴现窗口向银行机构注入流动性;二是通过抵押贷款向其他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依据《联邦储备法案》第13条第3款);三是向货币市场基金提供临时担保和定向银行贷款;四是为企业贷款提供直接担保;五是直接出手救助个别重要的金融机构,如贝尔斯登、美国国际集团(即所谓的“大而不倒”)。
第四讲总结:1.危机期间,美联储作为最后贷款人向金融机构提供短期贷款,约21000笔,没有出现违约,且还获得一定的赢利。
2.危机期间实施的货币政策包括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其中联邦基金利率从2007年危机初期开始下调,到2008年底降低到0~25个基点;量化宽松(或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即美联储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或政府担保证券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目的是降低证券收益率,也就是降低企业长期融资成本,支出方式是通过增加银行在美联储的准备金余额,共实施了四轮(本书中只讲了两轮,后续还有两轮),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从约8000亿美元暴涨到4.5万亿美元。
3.这里顺便理清楚两个机制性的问题,关于美联储的性质问题,一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制定由12名委员投票决定,包括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的7名理事会成员,纽约联邦储备行行长,以及4名轮值联邦储备行行长;二是美联储每年利润的94%须上缴给美国财政部(从本书中关于危机期间美联储利润的相关表述可得到印证)。从以上两点看,之前关于美联储是属于私人性质的想法(此想法主要是由《货币战争》中来)有待商榷。
4.除了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之外,美联储还通过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加强与市场的沟通,让市场充分了解美联储的政策意图,从而达到指引市场的作用,这一点对政策作用的有效发挥非常重要。
5.金融危机的衰退期大约是在2007年12月至2009年的6月。后金融危机时间,美国经济复苏缓慢,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信贷市场的收紧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但是,基于对美国经济历史的深入研究,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认为美国经济终将回到3%的理性增长轨道上来。
6.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监管的变化包括: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系统性监管和进行定期压力测试;由联邦保险公司实行有序清偿制度,逐步破解“大而不倒”;加强对金融衍生交易的透明度管理;实行更有效的消费者保护政策。
7.最后一点,保持金融稳定与保持货币政策和经济稳定同等重要,这又回到了建立美联储的初衷。(当然,我们当前提出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金融的本质:伯南克四讲美联储(中英双语版)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