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环境,只有思维转变得过来,才算真正适应。别用学生思维拼职场,来看看知乎上过来人分享的真实经验吧!为什么你常常加班到深夜,还是得不到老板的赏识?和同事、上司、合作方打交道,有什么沟通礼仪要注意?如何避免每天看起来忙忙碌碌,汇报工作时却发现没什么内容?入职前野心勃勃,入职后备受打击,职场新人到底该如何展露锋芒?或许你没有行业高起点/晋升好机遇/自带好爹妈,你也很可能遇不到职场上倾囊相授的好大哥/好大姐,但是我们可以把知乎上真诚又专业的职场心得汇总给你。
入职第一年:进阶职场达人的18种思维转变(知乎「一小时」系列 HOUR:123) 读书笔记摘抄1:职场中的「努力」是什么?
从字面上很好理解:
1.主动而有目的的活动,用尽力气去做事情。
2.指一种做事情的积极态度。
就个人来说,努力是事业心、责任心的体现。
在工作中尽最大可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是每个职场人都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
Hewitt的敬业度调研将敬业度分成了3个子维度:乐于留任、乐于宣传、乐于奉献。
每个人的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时间,对谁来说都是一样的。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时间花在最有用的地方,关注产出的绩效结果,才能得到最有价值的东西。
work smart比work hard更重要。
很多人在工作中喜欢埋头苦干,好像在憋大招,一次性把东西做好丢给老板交工,其实这犯了一个大忌。
工作本身就是个沟通的过程,这跟谈恋爱一样。
我想要一个苹果,你给了我一车的梨,你说全世界都被你感动了,可我,只是想要一个苹果而已。
如果一开始就一厢情愿地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给对方,而不知道对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无论用了怎样的方式去努力,到头来还是错的。
如果你的领导是事无巨细,喜欢干预细节的,那么你最好将工作的具体进展第一时间以邮件或者微信等方式向他进行汇报,并把遇到的问题一并反馈给他。
这样一来,他既能了解到你做了哪些努力,心里有个底已经完成了哪些任务,可以向更高层的领导进行报告,又能帮你一同解决困难的地方。
如果你的领导是结果导向型,那么他可能就不太在意你具体做了啥。在汇报的时候,列出现阶段做出的成果,和之后任务的时间节点,以此来进行沟通会更容易获得支持。
——我这忙不过来,缺个人手……
——这块工作需要技术哥哥配合……
——经费审批可能要加紧一点,要不然赶不上日程……
就算最后任务没有完成,但是功劳和苦劳都摆在那里,他还能说「都不知道你在瞎忙啥」吗?
如果一个人得到加薪或是提拔,这不仅仅是对他完成某件事做出的评价:「这件事你做得非常好!」而且是对于这个人的整体评价:「我认为他做事很靠谱,相信他之后也能很好地处理其他的工作。」
同时,在「付出-绩效」和「付出-回报」的两个反馈周期上,也有着相当大的时差存在。
首先努力获得N多成就,才可能被老板看到→老板看到并考虑给你加薪又是一个漫长过程→考虑完了之后还要赶上加薪的节点→到节点上还要看这趟旅程中,是不是有人排在你前面更需要上车。
[插图]
所以,虽然个人很需要及时的反馈与激励,但无论是加薪还是提拔,对于组织冗长的反射弧而言,都是一个需要均衡很多因素的长期决策过程。
某件事情完成得出色,往往会通过奖金鼓励。如果获得了升职加薪的机会,那说明企业在长期的规划里对这个人还是很认可的。
所以,如果你只专注在做事情上,而忽略了同事、老板的感受,整天做一些不重要、不紧急但是自己很嗨的工作,到头来总有一些重要紧急的事需要老板救火,或者跟同事出现冲突产生矛盾,这反而会让领导觉得是你的能力有限。
所以,想要在工作中得到加薪和晋升的机会,最重要的不是你把工作都完成了,而是在做的过程中如何与老板和其他同事进行互动。学会调用身边的资源和其他人的积极性,一同完成这项工作,做事圆滑游刃有余,才能更加符合公司的文化和流程。
尤其是当你跟周围同事互动越来越多时,你的个人价值就逐渐体现出来了:你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所有事情都能够高效地完成,自然职场竞争力也跟着提高了,升职加薪也就不远了。
为什么不「尽全力」地工作?
1.因为我们对不确定性保持谦卑,再完美的计划也会有黑天鹅;
2.因为我们要留时间和精力给总结和创新,这既是古语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也是今天所说「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花时间做规划
·形成日常惯例,减少意志力的损耗
·有效地休闲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包括工作目标(比如赚多少钱)和生活目标(比如有时间陪家人、做一个身体健康的人等等)。
随后,给这些目标排列优先级:哪些目标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哪些目标是可以延后满足的?如果发现自己的目标太多,那就要学会做减法。要明白,我们不可能完成所有事。「即便在你死了以后,你的邮箱依然会塞满邮件。」如果想要高质量地完成重要的目标,我们只能有所取舍。
等确定哪些目标较为重要后,接下来需要细化你的目标,把原本笼统的目标细分成具体的任务。比如:如果要实现目标,要经过哪些步骤?什么时候截止?怎么样评估任务完成得是好是坏?把目标分解得越细致,越是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预测所需时间、更准确地进行规划。最后,注意在规划时减少碎片化的时间,尽量保留大段的时间用于工作或生活,避免任务的切换导致时间的浪费。
在不同时间选择做什么事也会损耗意志力,选择本身就会让我们觉得更加疲劳。因此,可以把一些定期的活动固定下来,成为自己生活的惯例,例如,每周四的晚上去健身、每周六的下午和家人在一起。等形成日常惯例以后,就可以自动化地完成活动,而避免将宝贵的意志力损耗在选择上。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来源于我们对时间的良好规划、来源于我们日常的高度自律、来源于养成良好的生活惯例。它一点都不意味着更懒散、没有节制和纪律的状态。
随着目标市场的变化,掌握了对获取目标市场最有效的技能的新人替代了以前地位比他高的老人。
结合多年经验你终于发现,原来一个团队里最重要的人是什么样的?是在当下环境里最能够给团队弄到最多肉的,而在不同的时候,弄到最多肉的方法都是不同的。
你回忆起当年在枪校时的经历,那时候所有的考核都围绕着一点,就是枪法好不好。在日复一日的考核中,你不知不觉地成了一个认为全天下都应该以枪法来排列权力和等级的人。
终于,在丛林里多年的经历让你认识到,光打枪好有个鸟用。
跨部门协作的三个关键
一、正确表达需求
1.了解对方需求。将欲取之,必思与之,任何能够成功争取资源工作方式的逻辑起点都是对方的需求,对方的职位KPI是什么,对方的个人偏好是什么,对方的工作状态如何,你的需求需要对方的工作时间如何,你能给对方提供什么。这些都搞清楚了,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2.理解对方难处。协作部门积极推进,很可能因为需要支持的工作很多,或者从他的角度来看这项工作不重要。不要急于打官腔,讲道理,先试着站在对方立场,理解对方的难处。首先理解对方的难处,才可能让对方倾听你的需求。
3.需求区分优先级。如果所有事情都重要,就说明所有事情都不重要,如果所有事情都是紧急,就说明没有事情紧急。我们了解对方的处境、理解对方的难处,就是为了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优先级,哪些是需要今天做的,哪些是本周,哪些事根本不急,如果空了顺手做就行,只有尊重对方的工作和时间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这一点是跨部门协作中最重要的一点,也完全体现了管理者的责任感和领导力。
4.心怀感恩,给予承诺。怀有感恩之心,无论这是否是分内的工作,也无论对方的动机是什么,只要对我提供了帮助,这人情我认,也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回馈。
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点。问题中,「需要其他部门提供的支持常常被拖延」,这就是典型的错误表达,如果常常被拖延还没什么大影响,或者说明这项工作不重要,或者说明提出的需求就有问题。
二、过程跟踪推进
1.异常处理,协同推进。约定好定期沟通进展,当出现异常,应该主动站出来协调资源,给予支持。
2.及时沟通,调整进度。当自己的工作进度或优先级有调整时,应及时沟通协同部门,进行相应调整,保持同步。
3.分配工作,不分配责任。对方答应配合工作,不代表我们就可以当作把球扔出去,完全不需要管。要记住,锅还在我们身上。
我们定期跟踪进度,协助调动资源,同步调整进度,最重要的是如果因为各种各样的意外原因最终仍然没有完成任务,我们要站出来承担责任。肩膀硬一点,没有人会愿意和随时扔锅的人共事,别断了自己后路。
三、给予正向反馈
1.过程中给予肯定。无论过程中我们付出多少努力,无论对方付出几分的努力,必须给予完全的认可。
2.在公开场合给予肯定。没和我一起共事的人无法评价,但是某某在我的这个项目确实展现了扎实的基本功和对工作的责任感。
3.在对方上司和公司高管面前给予肯定。这个项目能做好,某某同事的支持非常重要,其他人我不知道,但是某某确实沟通清晰,效率极高。
无论如何不要在工作场合吵架
这不是「武死战,文死谏」的年代了,没有人会欣赏你为了工作吵架的正直,包括老板。
大家看到的只是一个,沟通能力差、情绪控制能力差、善于制造麻烦的员工。
绝大多数人没理性到对事不对人的程度,绝大多数工作也不值得你搭上个人声誉。
其次避讳:会议中有些话是不能说的
1.不要轻易否定,除非带着建议。没有任何人喜欢纯拆台的意见,企业从来不是靠正确而存在,如果找不出完美无缺的方案,难道把公司解散了吗?评估你的能力是看你能够提出多少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多会鸡蛋里挑骨头。
2.不要质疑能力。质疑态度还可能出于情绪或激励的原因,还有很小的和解的可能,质疑能力则严重得多。毕竟态度可以即时调整,能力无法迅速提升,对方肯定会反击到底,基本上没有共事的可能了。
3.不要质疑动机。绝对动机没法证实,质疑动机和构陷没有任何区别。大多数人没有动机去坑公司,没有证据的质疑动机是在浪费所有人的时间。
电话礼仪
工作中占用较长时间的电话沟通,可以在对方接起电话的开始先问是否方便讲话,大概需要多少时间沟通什么主题。尤其是对上级或者跨部门沟通,可以先通过方便的形式(如微信或企业内部协作软件)告知其去电时间沟通主题和大致需要的时长,询问其是否方便,给对方留出时间(腾出手头的工作)和空间(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当然遇到紧急的时候直接打电话会更高效,这时候被动等待可能会影响处理问题的关键时间节点。
沟通结束后,记录交流关键点如时间、地点、事件、准备资料,安排日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入职第一年:进阶职场达人的18种思维转变(知乎「一小时」系列 HOUR:123) 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