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终身成长》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得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
终身成长(全新修订版) 读书笔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曾经在一篇散文中讲过一个天才的陨落,大家可能都听过: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男童,出生于一个世代以耕种为业的家庭中。他在没有受到任何教育熏陶的情况下,五岁就能写出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之处的诗,可以说当时人们都叹为观止,人们高价求诗。仲永的天赋和才能,让他的父亲受到了礼遇,也让父亲收获了之前想都不敢想的财富。仲永的父亲嗅到了商机,带他到处去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在仲永十二三岁时,王安石让他做了两首诗,诗作已经名不副实了。而七年之后,王安石再到扬州的时候,得知仲永已经“泯然众人矣”。在这篇散文的结尾,王安石指出了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也指出了后天学习和努力的重要性:“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不可否认,仲永是个天才儿童,然而再好的天赋,不输入新的养分,怎么能源源不断地输出呢?仲永像一棵根系发达的小树,而他的父亲切断了养分的输送,把这棵小树放在了真空罩里,没有了养分的小树慢慢地停止了生长,最后逐渐枯萎。他的父亲可能把他当成了人形印刷机,可以不用进行任何学习,不用进行任何努力,就能不断地写诗,最终造就了仲永的悲剧。这个极具寓言性的故事,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大多数人都相信努力的意义,然而我们要抱着怎样的心态,如何去努力呢?我们要怎么克服路上的风霜雨雪呢?我最近看了《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推荐给大家,它会给你一些思路。
《终身成长》的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是现任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曾经也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过心理学教授。德韦克教授在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对成功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后,发现了在成功过程中思维模式起到的作用,揭示了成功的法则,并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和验证。
古雅典著名政治家梭伦早年就被冠以“雅典第一诗人”的称号,他常以“活到老,学到老”自勉。《终身成长》贯穿全书就是“终身学习”的精神,是眼界心智不断成长的指导。德韦克教授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两种思维模式下成功和失败的意义,否定了天赋论,从自我认知开始,调整并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养成成长型思维,并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心理机制。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思维模式的养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现在不能一下就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但是你可以做一些简单易行的事来规避固定型思维模式。
①从今天开始,相信努力的意义吧德韦克教授在书中写道:
“在固定型思维模式者的眼中,努力是有缺陷和不足的人需要做的。当一个人已经知道自己有缺陷,那么努力不会给他带来什么损失;但如果完美无缺正是你的与众不同之处一如果你被外界认为是天才、人才或者具有某些才能,那么你会损失很多东西。努力会贬低你的价值。”人们对天赋论的盲目追捧,否定了努力的意义。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害怕努力,究其根本,是对努力后依然失败的恐惧。努力会让他们在失败后失去“我本可以……”的借口,然而事实上“我本可以……”才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情。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虽然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不可否认,努力可能会煎熬痛苦,努力后的失败更让人痛苦,但是生而为人我们求的不就是更多的希望和可能性吗?
在某种意义上来看,努力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不会获得你想要的成功,但是你会获得别的东西。首先,你会获得一次难忘的经历,这是不努力的人品尝不到的滋味,痛苦也好,煎熬也罢,起码不会遗憾。再者,你会获得一次反馈,一次知道如何优化的机会,下次可以避免在同一个位置跌倒,离成功更进一步?
《当幸福来敲门》里面的男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纳境况可谓十分糟糕,用毕生积蓄买了一种医疗器械,推销不出去。妻子离开了他,房租也付不起,跟儿子住救济站。有一次错过了公交,只能住公共厕所。他为了改变困境,尝试去做证券经纪人。竞争十分激烈,20个实习生无薪工作六个月,只能留下一个人。期间的种种波澜,个个挫折,他依然在努力,前途再渺茫他都没有放弃。最终,他得到了那个机会。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努力的意义,就像一张网,撒网才能捕到鱼。“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忘记恐惧吧,努力是最好的良药,一次努力你可能不会成功,两次努力你可能还是差一步,坚持下去,成功不会拒绝一直敲门的人。
②一次失败并不会成为你的终身标签《终身成长》中固定型思维模式中失败的定义:“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一个人被失败击垮可能会是永久性的、散不去的创伤……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这是可以想象的。他们降低评分的举动让他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定义:失败者,一个风光不再的人”有一个绰号叫斯帕奇的小男孩,他从小学到中学各门功课常常亮红灯。他中学时物理成绩通常是零分,在代数、拉丁语和英语上成绩也是惨不忍睹。体育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参加学校高尔夫球队,在赛季唯一一次重要比赛中也输得一塌糊涂。
在斯帕奇整个成长过程中,他在社交场合像个透明人一样。他笨嘴拙舌,十分害羞,害怕拒绝。斯帕奇从来不会邀请女孩子出去玩,路上有个人跟他打招呼他都会感动不已。
在所有人看来,斯帕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他自己也不否认。但他对这些好像无所谓,他从小到大只在乎一件事——画画。尽管他在纸上的涂鸦之作无人认可,被频频退稿,但他从未失去信心。斯帕奇深信自己的才能,并决心成为一位漫画家。
中学毕业他给沃尔特•迪斯尼公司写了一封自荐信。迪斯尼定了一个主题,让他寄作品过去。然而他花费大量精力创作的作品石沉大海,并未被迪斯尼录用,他再一次失败。
但斯帕奇并没有放弃,他以自己为原型创作,用漫画讲述了一个童年灰暗、学业糟糕、屡遭退稿的青年艺术家的经历。谁都没有想到,他这本《花生》会风靡全世界,笔下的查理•布朗就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日后的“史努比之父”查尔斯•舒尔兹。
失败只是一时的并不能成为你的终身标签,这次失败只是一个试错的机会,你会获得宝贵的经验,离成功更进一步。刘邦经过无数次的战败才成功入驻关中,成为大汉之王。《老人与海》中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你的伤疤最终会变成你的勋章,失败并不意味着你不行,只能说方法不对,可以换种方法尝试,而不是一蹶不振。海明威说:“你可以把我打倒,但是你永远不会把我打败。把我打倒是我身体跌倒,但你永远打败不了我的心”不要怕失败,失败一次,可能性又多了一分。
③天赋不是所有,不要自我设限,故步自封与传统天赋论不同的是,德韦克教授在《终身成长》中提出了: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由天赋与能力决定的,而是与思维模式息息相关。一棵树能不能成为参天大树,与根系大小无关,而是与其生长能力,吸收养分的能力有关。同理一个人能不能取得成就,与智力高低关系不大,而是与其智力成长,学习能力有关。
我们之前提到的方仲永,很有天赋,但是他变成了一棵停止生长的小树,只能逐渐枯萎成为朽木,再也长不成参天大树。君不见有多少止了生长。
有一个“江郎才尽”的典故,讲的是江淹少时以诗成名,晚年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佳句的故事。“江淹梦笔”影射了“江郎才尽”,江淹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讨要在他这里放了多年的五色笔,江淹还给他之后再也写不出诗了。
其实“江郎才尽”,是江淹的必然结局,他当官后,忙于政务,无暇写诗。再者江淹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再也不自己动笔了。他停止了学习,停止了创作,文思枯竭很正常。
人可发展的潜力是无穷的,经过刺激和发掘才能施展,而成长型思维模式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热爱挑战,愿意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法,不断学习不断吸取养分。而如果一味相信天赋,只能早早给自己贴上标签,不再努力,或者盲目自信,故步自封,不再去尝试新的事物。
《终身成长》中说:“无论是不是天才,每个人都拥有可以发展成为自己才能的兴趣爱好……无论我们是谈论达尔文还是普通的大学生,想达成成就都需要明确的关注点、全身心的努力、无穷无尽的策略,还有学习中的同伴”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全身心投入,不断试错,不断调整方法策略,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不管遇到什么挑战,都努力去用方法取决,好好造船,没有到不了的彼岸。
《终身成长》正如它的书名所言,一方面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养成与引导是它的主题,另一方面终身学习是全书的一大主线。德韦克教授在这里提倡了一种终身不断迎接挑战,不断探索新知,不断进取的行为管理模式,“活到老学到老”的正确姿势。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这个广袤的世界,知识是无涯的。我们不能知道每一个知识,每一条理论,但是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可以不断汲取养分,充实自己。就像胡适所说的“哪怕它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终身成长(全新修订版) 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