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情感暴力:你会和亲近的人相互伤害吗? 读书笔记5000字

情感暴力:你会和亲近的人相互伤害吗?

作者:加藤谛三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有意无意的对亲密的人恶语相向,其实,比暴力更可怕的,是这些无形的伤害。为什么人会不自觉地“杀亲”?为什么原本的爱和友好却以伤害的面目呈现?本书就是对这种看不见的暴力的深度揭示。哈佛大学资深心理导师加藤谛三用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问题咨询经验,结合具体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情感暴力的特征和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进而提出了实际的解决办法,告诉我们:停止心理“杀亲”,才能爱和被爱。

情感暴力:你会和亲近的人相互伤害吗? 读书笔记

可怕的不是直接的伤害和攻击,而是伪装成善意的伤害和攻击。没有自我的人容易被他人和环境操纵,被人情感暴力,道德绑架。

情感冲突的剧中人

善意的操控、防御性攻击

这里说的“善意的操控”就是这么一回事。以善意为名,控制对方的内心。被控制的一方明明是受到了对方的“攻击”,却往往难以抗议。

本书所说的情感暴力是指拥有迎合型人格障碍的情感暴力,亦即隐藏自己的敌意和攻击性,用爱的语言去束缚、虐待、折磨对方,包括善意的操控、情感威胁、虐爱、神经性的爱情渴望等。

本书的主题是“看不见的束缚”、看不见的“心锁”

自我牺牲型的献身来源于强烈的依赖心理

受害者明明是讨厌,却因为被“善意”地操控,而不自知。长此以往,就会变成无法理解自己真实感受的人。用强调爱的方式来束缚对方的时候,人际关系就会变得极为复杂。这其实是一种感情上的威胁手段,只是用强调自身遭遇的方式攻击对方,把威胁隐藏起来了。

长期接受情感暴力的人,并不觉得自己受到了欺凌。但是,长期接受情感暴力的人会一直处于焦虑之中,没有办法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没有爱的家庭长大,谁都会变得异常自卑。自卑的原因多来自家庭。虽然同是没有爱的家庭,但是表面上却截然不同。实际上,应该是将憎恨伪装成爱的家庭。

束缚他人有几种形式,除了在身体、行动上束缚他人,还可以用美德、道德、理想去束缚他人,或者用不愉快的感情束缚他人。

卖惨

在两种情况下,人会夸大悲伤,一种是间接地表现敌意的时候,另一种是要从别人那里夺取什么的时候,其目的无外是博取同情和注意。

情感威胁是一种让对方产生负罪感的方式。受害者会觉得“我对别人的不幸负有责任”。于是,施加情感威胁的一方会利用他人的负罪感让自己获利。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最需要的东西:“一直以来坚持反抗的自己真的很了不起!”

2、虚有其表的爱最可怕

有些父母会在心理上束缚自己的孩子,阻止他们独立。他们往往会让孩子觉得,离开父母是一种不孝,让他们因此怀有负罪感。

为什么要这样束缚自己的孩子呢?大概是出于父母对孩子强烈的依赖心理。

会用道德绑架别人的人其实是在追求权力。一面说着充满爱的话语,一面掌控对方。这种行为用卡伦·霍妮的话讲就是:“爱,是施虐者的伪装。

“对生活的不满以道德的假面登场,这正是神经症性质的非利己主义。”一个人说“我怎样都可以”的时候,一定是不想放任对方的自由。“我怎样都可以”之下隐藏的信息是“按照我的期待去做”。说出的话虽然是非利己主义的,隐藏的信息却绝对是冷酷的利己主义。

因为情感暴力丧失享受生活的能力[撇嘴]

像这样遭受父母的情感暴力的孩子,会渐渐丧失社交能力,就算长大成人也没办法从这种阴影中逃离出来。为了不被人责怪、责难,他总是处在紧张状态。

失去了爱人的能力、失去了享受生活的能力,对所有的事情都会感到厌倦。害怕与人相处,心中的不安和紧张感总是如影随形。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会感到愤怒。即便和恋人在一起,也无法感到快乐。弗洛姆说,失去了爱人的能力、失去了享受生活的能力是施虐者成长的条件。

憎恨最善于伪装。

3、容易变成情感暴力的受害者的人,应该注意什么?

社交能力需要能够正确识别对方没有在语言上表达出来的东西。

最重要的就是在交谈过程中,不要只专注于对方的语言,还要关注对方的表情,换句话说,要训练自己学会注意别人传达出的非语言性信息。

想要逃离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就一定要学会用心去看,并养成习惯。

母亲的这种行为十分狡猾,尽管这样孩子会认为母亲很可怜。其实,是因为孩子没有用心去看。用心去看的意思是,透过表面的语言、行动,来观察那个人的内心。像这样总是间接让孩子做事的父母,表面上常常是友善的样子,内在隐藏的是自私的个性。

易被感情恐吓、容易遭受情感暴力的人,不会用心去看事物的本质,只是肤浅地理解语言表面的意思。

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就要求他只接收表层的意思,禁止他去理解对方言语中的本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人,会完全丧失与人沟通的能力。

所以,为了避免变成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就要养成用心去看周围事物的习惯。

4、情感暴力对受害者的副作用

没有爱的能力的人在接触后:“我们在她强烈的无趣感之下看到的是深刻的绝望。”

“绝望的痛苦会把这个人变成有毒的人。”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最容易感染这种绝望。一旦感染上这种绝望,所有快乐的事都无法再唤起他的快乐,他会渐渐失去感知快乐的能力。他会因为一些极小的事情而感到不愉快,并且很难从那种不愉快的感情中脱离出来。

生活的乐趣需要由自己创造,这也是人们生存的原点。

大概,人活着的最大义务就是让自己幸福。

奥地利精神科医师沃尔夫有一句名言:“人会因对方的潜意识而行动。”所以,在这句“只要你幸福,做母亲的我怎样都可以”下长大的孩子,迟早会在心理上摔跤,无法正常地长大成人。

5、无法意识到伪装的爱必定会陷入圈套

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控制别人、拒人于千里之外,意识不到自己正在用“爱”去束缚对方、去伤害对方。自以为维持着一张善人的脸却一直让对方怀有负罪感。

这样的人最初会用善意的热情束缚对方。实际上,这种善意的热情是一种贿赂,是要掌控对方、引诱对方跳进地狱的手段。然而,他本人会认为自己是好人。

如果受害者想要逃离这种束缚,最重要的就是意识到自己以为是“爱”的部分,其实并不是“爱”,只是伪装成爱的圈套。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把这种圈套当作是爱,所以才会有负罪感。

很多人都不会直面自己内心的纠葛,而是试图将别人一起卷进来。卡伦·霍妮曾在“爱的关系中常见的虐待倾向”中这样说过。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正是不小心让虐待卷入了爱里,把自身的问题带入到和别人的关系中,才毁掉了两人的关系。

施虐者一般会怎么做?

“把对方的其他关系都斩断,让其孤立,逐渐养成对自己完全的依赖状态。”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依赖心理会比别人更强,且自我轻视。“加害者会攻击受害者的自我认同,抢夺对方的个性。这正是所谓的精神破坏行为。结果,将对方逼至精神失常或自杀。”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会把自己身边的人都变为依赖症患者。这就是弗洛姆所说的“善意的支配”“善意的施虐”。

“披着爱的外衣的善意的支配,常常是虐待狂的表现。善意的虐待狂会希望自己的所有物变得富有、强大、成功,但是他绝不会允许自己的所有物有独立、离开他的想法。”

弗洛姆指出,这里揭示的并不是一种爱的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关系:互相牺牲了自主性。

乍看之下,善意的施虐者,都是非常心善的人。除了亲近的人,很难有人会发现、理解他心中隐藏的憎恨。

但是,善意的施虐者的特征是憎恨和不成熟,而且他本人还没有意识到这种憎恨和不成熟,不承认自己的憎恨和不成熟,始终认为自己是好人,所以最后会酿成悲剧。

他们内心无法安宁。不会听取别人的话,因为他们执着于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

从“只要你幸福就好”开始,到“行了,只要妈妈忍着点就好了吧”,都是因为这位母亲内心深处的空虚感、不安、恐惧、依赖心、自我价值感缺失等问题滋生的虐待倾向所致。

“没有界限感地向周围的人提出要求。”

“他们正在将他人变为自己的奴隶。”

狡猾的母亲一般会用这种说法:“那个时候你要是和我说了,我就会帮你做了呀。”

因为爱着孩子而想看孩子的笑脸,和看到孩子的笑脸自己才能感受到存在感,这两种人在心理上完全不一样。

前者是心理上成熟的父母,后者是心理上未成熟的父母。

识别、拒绝并尽量远离使用情感暴力榨取、逼迫你的人,努力抗争

被情感威胁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警惕的是,会使用情感威胁的人本质上都是坏人。绝对不能信任会对你进行情感威胁的人。如果不小心相信了他们的话,便会被他们拖着坠入地狱。

说好听的话的时候,背后其实藏着丑陋的欲望。习惯性骗人的人嘴上总是说着漂亮的话。为了满足自己肮脏的欲望,说漂亮的话是最有用的办法。

和喜欢进行情感威胁的人相比,会直接施暴的人反而更好一些。实施情感威胁的人并不会对你动手动脚,但是却会束缚住你的自由。

“只要借用一下就好”,说这种话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在算计着骗人。会说“只是借用一下”这种话的人,其实是要拿走你的全部。

被情感威胁,进而连房子都失去的人,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的时候,情况已经无法挽回了。因为对方是有计划地在欺骗你,所以你可能找不到证据去揭发他。于是,只能沉溺于愤怒,诉诸暴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情感暴力:你会和亲近的人相互伤害吗? 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