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经历过不同的B选择。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种种挫折:失业、失恋、失去生活的目标。问题不在于这些挫折是否会发生,因为它们必然会发生,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他们。生活不仅包括我们拥有的,还包括去学习如何从困境中挣扎起身,继续往下走。
另一种选择 读书笔记《选项b》,人生可以有第一选择那是最好不过的,但多数人没有那么幸运,当第一选项(A选择)不复存在的时候,就只能做另一种选择(B选择)了。选择B依然为我们提供了选择——我们仍可以爱……仍可以发现快乐。那些杀不死我们的,必将使我们更坚强!
找到万维钢老师的笔记,对于这本书有很好的解读。
桑德伯格这本《B 选项》说,在经历诸如失去亲人、失去工作、得了疾病这样的重大打击后,人的思想、认知和情绪,也可能会有反脆弱的表现。
有的人会被击垮。研究表明,15%的人在创伤后会得一种叫做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病,这是一个严重的伤害,很难复原。
有的人会表现出坚强和抗打击能力,还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但是还有一些人,不但能恢复,而且还会在创伤中成长,最后超出了原来的水平。研究表明有超过50%的人,经历创伤之后至少有一个积极反应。
这样的成长是如此普遍,心理学家甚至专门有个名词,叫“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具体来说,创伤后的成长,一共有五种状况。
1.发现自己的力量
人在创伤之后可能会发现自己身上有一股此前不知道的力量。桑德伯格引用了一句名言,说“我们比我们知道的自己更脆弱,但同时我们也比我们想象中的自己更强大。”
桑德伯格有两个特别好的女性朋友,这两个人的关系非常亲密。有一年,其中一个人被查出来乳腺癌四期,这是非常严重的情况了。然后另一个朋友也马上去查,居然发现自己是乳腺癌四期。因为癌症已经扩散,第一个朋友就死了。但是另一个朋友的癌症没有扩散,经过化疗,存活下来了。
现在这位从乳腺癌四期中幸存、而且失去了自己最好朋友的女性,发现自己看事情的眼光变了。她说现在任何小事对她来说都不能构成压力。而且她能更客观中立地看事情,她变成了一个更理性的人。
这种强大是真正的强大。她说不管再发生什么事,我就在这里。
2.知道感激
很多人在经历巨大创伤后,会更加珍视身边已有的东西。
桑德伯格说了一个特别悲惨的例子。有一对夫妇,本来有三个孩子,有一天他们带其中一个孩子去游泳。回到家的时候发现,保姆把家里另外两个孩子都给杀死了。这样的不幸有谁能受得了?但是这对夫妇挺过来了。
桑德伯格家里出了事之后,这对夫妇还打电话来安慰桑德伯格。桑德伯格问他们,“你们当年是怎么挺过来的?”这个丈夫说,“失去两个孩子,我才更加意识到自己还有的东西多么可贵。我还有一个孩子,我和我妻子关系还很好,而且我们夫妻还有生育能力!”他们就这么挺过来了,还又生了孩子。
有时候甚至你会觉得自己还活着,就已经非常庆幸了。桑德伯格的一个朋友的女儿,十五岁的时候在阿富汗被塔利班用枪击中过。从那时候开始,这个女孩的妈妈就每年在她中枪的这个纪念日,给她过生日。女孩19岁时候收到的生日卡片上写着“祝你四岁生日快乐”。桑德伯格自己本来只在逢五逢十的时候才过生日,因为她觉得总过生日老得快。但是丈夫去世以后,她就改成年年过生日了 —— 因为她担心也许活不到下一个生日。
这种对周围一切的感恩之情,会让我们身心更健康。
咱们在《成功与运气》这本书里也讲过这个道理,有人做过实验,如果一个人经常写一些表示感谢的便条,列举一些值得感恩的事儿,他的身心健康水平会更高。
还有一种感恩,是《魔鬼经济学》的第一作者史蒂芬·列维特说的。列维特也是桑德伯格的朋友。列维特在1999年的时候,失去了一个1岁的儿子,当时非常难过。这么多年过去之后,列维特对桑德伯格说,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觉得我们的悲痛之情减轻了一点,而我们的感恩之情增强了一点 —— 我们现在不是为了失去这个孩子感到悲痛,而是对曾经拥有这个孩子而充满感激。
桑德伯格后来想想也是这样,虽然现在她失去了丈夫很难受,但她至少曾经和一个如此精彩的人一起生活过,这本身就是非常值得感激的事情。
3.获得更深入的关系
桑德伯格提到了一句谚语,“顺境能让朋友更加了解我们,逆境能让我们更加了解朋友。”
我们看到这句话可能首先想到“世态炎凉”,是不是你一到逆境,朋友就会疏远你。其实不一定。很多人会因为你身处逆境而跟你建立更深入的关系,这是因为人在逆境中更容易互相依赖。
一个单亲家庭的小孩,母亲在的时候生活漂泊不定,有时候就住在汽车里,吃了上顿没下顿。后来母亲死了,他被安置在州政府办的福利院里生活。他的生活反而稳定了,至少每天都能去上学。他发现有很多好心人在帮助他,他的同班同学逢年过节经常邀请他去家里吃饭。
终于有一天,他同学的一个家长,对他发出正式邀请,说你干脆不要去福利院住了,就在我家跟我们一起生活吧。这孩子从这个经历收获了一个认识 ——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非常深入,是可以互相信任的。
现在这个孩子已经长大了。因为他特别擅长人际关系,他现在在谷歌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招聘新人。
4.发现生命的意义
重大创伤会让人重新思考人生。本来你活得浑浑噩噩,每天无非是工作,挣钱,养家,但是现在你需要发掘人生的意义了。
很多人经历不幸之后会诉诸宗教,有的人则是更重视家庭。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NFL)的一个球星,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吸毒死了,留下他和四个弟弟妹妹。他突然之间感到了自己的责任,必须挣钱,养活好这四个弟弟妹妹。
他的特长是打橄榄球,但是教练说他身高不够高,天赋不行,进不了职业队。如果不是这种家庭情况、不是妈妈死了,他不会把橄榄球当成自己的事业去追求。但是现在他为了养活弟弟妹妹,他必须进入职业队,于是他进行了魔鬼式训练,最后果然成功了。
还有很多的人,是把人生的意义寄托在帮助更多的人,也是我们经常说的“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以前你只是在做一个“工作”,现在变成了“使命的召唤”。
比如911事件之后,很多美国人放弃了平常的工作去参军。一个橄榄球球星,是放弃了每年上千万的收入去阿富汗参战,后来战死了。还有很多人去当消防队员。特别有意思的一点,911后的那一年,申请教育学位、想当老师的人突然之间增加了很多!
灾难,会让人更愿意做那些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别人的工作。
5.找到新机会
当不幸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往往同时会给你打开另外一扇门。如果你陷入悲痛之中,一直在追问,这个门为什么会被关上,那个时候你就会忽略新打开的那扇门。等到特别悲痛的这个时期过去以后,人们就会慢慢开始新的人生。
我看这本书,有个突出的印象 —— 桑德伯格的这些朋友,动不动就成立一个非盈利机构。非盈利机构在美国很常见,就好像一个普通公司一样运营和管理,但是不用交税。你同样可以雇人,也可以获得收入,只不过你不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要以社会福利为目的。有人的孩子去世了,孩子生前非常喜欢艺术,他就成立一个非盈利机构,去帮助同样喜欢艺术但是家庭贫困的孩子。
刚刚遭遇不幸的人意识不到创伤后成长的可能性。如果你的朋友刚刚遭遇不幸,你也不要马上就用这些理论去安慰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慢慢恢复过来,开始成长。
桑德伯格说,还有一种成长是“创伤前成长(pre-traumatic growth)”。你不一定非得经历创伤,也能获得创伤的成长。当你知道世界上有这么多的痛苦和不幸的时候,你对世界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你自己可以从这些外界的不幸中获得成长。
我以前看过一个新闻,讨论暴力游戏对儿童的“残害”。说有个小孩非常喜欢玩暴力电子游戏,一天到晚打打杀杀。他的家长注意到,游戏改变了孩子的性格。有一天他奶奶领着孩子在路边走,突然一面墙塌了,差一点点就砸到这个孩子。奶奶都吓坏了,可是更让这位奶奶害怕的是,孩子面对这样的危险,居然面不改色。奶奶说,这孩子是不是打游戏打得都不正常了?
要我说,孩子不是不正常,而是成熟了。游戏磨练了他的品格,这小孩说不定以后可以干大事。
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好奇 桑德博格 的选项b是不是再建立一段婚姻,前几天看到邓文迪在离婚后的选项b就精彩很多,先和布莱尔谈恋爱,再和小提琴家贝尔谈恋爱,最近刚和普京开始一段恋情。但这本书里桑德博格可能是信基督教,思想和文化和邓文迪差距比较大的,当然最后一章她也提到跟一个男性朋友通过邮件开始暧昧起来了,也算有这个想法,只是需要更长的时间走出悲伤。全年看了她在清华的演讲,看了书里说的原来这是她丧夫后第一次公开演讲。去年读完《向前一步》后追了不少桑德博格的演讲视频,这个女人还是充满幽默感和亲和力的,清华的演讲内容主要还是宣传face book的影响力的,也谈了女性要向前一步追求自我发展,也批评了中国社会对剩女的歧视,估计桑德博格在中国还是有很多女性粉丝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另一种选择 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