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再一次为我们提供了未来教育的新理念,教育要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本书中文版的出版,必将引起我国教育界的关注和思考。
三重专注力:如何提升互联网一代最稀缺的能力 读书笔记《三重专注力》的两位作者彼得圣吉和丹尼尔戈尔曼,前者被誉为继德鲁克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学大师,后者是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但本书的主题却是关于教育。
有一则笑话,说一个人在工业初期死了,200多年后醒来,一看世界都变了,但有两个东西没有改变:一个是教堂,一个是学校。我们当今的教育体系仍然承接着是工业化大生产下的教育思路。而工业化时代学校的建立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学习,而是去训练工厂里的工人。在你毕业之后,你是要去工厂工作的,工厂不需要学习者,要的是高服从性的工人。现在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关系,实际上类似于工厂监工和工人的关系,监工的工作就是让流水线运转下去。也就是说老师必须按照时间把教学大纲都教完,今天教什么,明天教什么,这就是一个流水线。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就是个装配车间。然而我们距工业革命已有200年,乃至当今的企业需要的人才已经完全不是简单的会服从的工人,那为什么今天我们还在用这种教育方式呢?当然放在中国并没有那么远,从建国算起到今天不过70年,改革开放恢复高考算起不过40年。我们当年学习的苏联的教育体系,出现了很多专业性大学,比如地质大学、石油大学、化工大学、建筑大学等等,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祖国培养出工业化需要的各类技术人才。到今天,国家取得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40年追赶上西方200年的工业化进程,但是我们的教育体系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过去学生学到的知识还能帮助他们在工厂迅速掌握技术,如今学生在大学学到的内容一进入社会甚至就被告知是过时的,也就是以培养工业化大生产合格生产者为目的的教育如今连本身的目标都难以达成。那么为什么我们的系统如此顽固?
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一些教育理念,看看放在今天是否有借鉴意义。在《论语 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可以看到当时孔子和学生们对“学”的定义与今天大为不同,他们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自身的优秀品质并能处理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这是讲教育的目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启发式教育。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是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事实上《论语 学而》篇里渗透着很多教育理念,在此不一一列举。当时跟着孔子学习的弟子很多都不是为了做官,他们完全是抱着完善自身的目的学习的,也就是孔子讲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教育开始与权利、社会地位挂钩,教育目的慢慢偏移,而教育方法也随选拔标准而改变。最初教育的目的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从个人完善开始,到博施济众,民胞物与。教育的范围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谈到教育的核心内容时,孔子说“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意思是教育的结果不是让人掌握多少技能,成为一位君子也不是看掌握技能的多少。后来因为要考核参加科举,考核总得有内容,那就是词章歌赋,因而学习的重点变成了文章之道。到明清,进一步统一形式,演化为了八股。到了今天便是流水线生产合格应试人才。
教育存在于社会背景下,就教育谈教育是说不清楚的,必须从教育的文化背景以及政治经济背景来理解。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教育目的和方法的转变都是有它历史背景的。要想改变当今的教育体系,不是修修补补就可以的,必须对我们的教育理念进行根本性的反思。首先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是以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依据,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不反对“建设者和接班人”一说,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自然应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但是我们的教育目的最终定位于“建设者和接班人”,确实是值得反思的。仔细分析一下,培养建设者突出教育的经济功能,而培养接班人则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这样教育就停留在工具层面。教育所培养出来的是为政治和经济服务的人才,这从根本上忽视了把“人”作为最高目的的教育的基本特征,忽视甚至无视教育对人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结果,学校培养出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具有自主意识、独立人格的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育看做是政治、经济的附庸,教育只是被动地反映政治、经济的要求,从而从根本上忽视了教育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对人的本体价值的开发。
人虽然也是一种动物,但人的本质不在于人的动物性,人不同于动物;人虽然是社会中的人,但人的本质不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超越于动物的精神自由和超越性追求,人之为人在于人超越于社会性的个体自主性和创造性。人是自由的存在。子曰:“君子不器”。人一开始就没有特定化的本能――人的自然结构的最大特点在于非特定化和非专门化。这意味着人的“未完成性”和可能性,教育的目的不是实现人的某种用途,而是要尊重人的这种身心发展尤其是心灵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人也是教育的归宿。社会与人虽然是共生的,但是社会运行的目的是为了人,而不是为了社会本身,否则,我们的努力将偏离最本真的方向。
在《三重专注力》里,作者希望在教育中培养孩子三项决定性的技能,来帮助他们穿行于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纷扰频至,人与人互动濒危的世界。它们是:专注于内在、专注于他人,以及专注于外在系统(inner,other,and outer)。
第一重专注力是自我觉察(self-awareness),就是专注于自身的内在世界,内观我们的念头、情绪、感受组成的心流,让我们专注于当下。这种向内的关注会让我们理解和把握内心世界,即使当下被恼人的情绪所干扰。我们要做的仅仅是把握内心的虚空,那些念头情绪不过像浮云来来去去,不能常驻。其实当你意识到你被内在的搅动带走的那一刻,也就产生了元觉察(meta-awareness),便又会把自己拉回来,仅仅单纯的觉知当下这一刻自己的念头和感受,而不被它们带走,只是冷眼看它去来生灭。
第二重专注力是专注于他人,与他人同频,这是一种能够理解他人所处的现实,从他人视角与其连接的能力。这样的同理心使我们发展出关爱他人及与他人共事的能力。同理心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认知同理(cognitive empathy),理解其他人怎么样看待这个世界,了解他人的想法、视角、观点和心智模式。这让我们能够用他人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自己和进行沟通。第二种是情绪同理(emotional empathy),让我们得以在当下有一个内在意识,知道他人的感觉,感知他人的情绪。以上两种同理心都非常重要,是与人融洽相处的关键要素,但是只有这两类还不足以保证我们会去关爱他人。第三类同理,从概念上将,叫同理关怀(empathetic concern),就是能够自然引发同理行为的一种关怀,或是能够付诸助人为乐的行动。
第三重专注力是系统觉察(systems awareness)。无论我们身在何方,系统无处不在,家庭是一个系统,学校是一个系统,公司也是一个系统,每一个组织都是作为一个系统在运转的,尽管我们有时浑然不觉。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察觉到自然长期循环反复中那些微妙的互动关系,我们能感知到自然的四季更替,冷暖干湿,甚至更细微的方面,我们也能透过一个人的神态语气动作感知到他的情绪,进入一个房间能瞬间把握到氛围,我们不是孤立的隔绝的,不是与外界对立的,我们身处在系统中,接受也释放着信息,既被系统影响也影响着系统。当然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在当今社会中往往被忽略了,系统觉察正如我们与生俱来的自我觉察和理解他人的能力一样,也需要被培养。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只关注自己,而且被痛苦、焦虑、迷茫牵着走无法自主。当我们沮丧时,则容易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把周围的人拒之门外,也忽略了周遭更大的系统。其实对他人对系统的感知一直都在,但他们的音量相比自己念头和情绪来讲太细微了。康德说:“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通过真正的自我觉察(self-awareness),学习进入当下的、全息的觉察,体验更为宽广的内在心灵世界,能让人真正的主宰自己,而不随欲望或是情绪迁流无法自主。有能力管理自己内在世界的人,也更有能力对他人怀有真挚的关心和源于心底的理解,这会让我们保持最好的状态,这种快乐也难以言说。
这三种专注力应该是我们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能力,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不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应该保有并不断增长这种能力,它们是觉知自己、管理自己、关怀他人、合作共事以及理解我们身处的更大系统——明己、明他、明道,见我,见众生、见天地。
有的书友可能觉得三重专注力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高度重合,比如儒家的“和”、“天人合一”、“民胞物与”;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佛家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都强调了作为个体的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关系。事实上,本书的作者彼得圣吉曾追随南怀瑾先生十余年,刻苦学习儒释道经典,在序言中他自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虔诚学习者,我相信一个融合了东西方智慧的未来教育体系将给人类带来新的希望。事实上,我们提炼的三重专注力与中华文明下的儒释道传统有深刻的关联。今天教育的重点,在于突破把人的发展狭隘定义为智力开发这样一个占据西方百余年的文化传统,也正是这样的狭隘性导致我们面临的教育体系擅长头脑的教育,而忽视了心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智慧和三重专注力的源头,都有这样一个根本的理念:深刻的互联(interconnectedness)。对今天功能性教育的一个重大批判是我们培养出了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道德缺位则源于对自身之外的系统和自心存在的盲点。当三重专注力整合为一体的觉察时(awareness),对万事万物互联的体认也就照亮了伦理道德的根源。这一点,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张载(1020-1077)优美地在《西铭》中写道: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在与译者倪韵岚女士的一次对话中,彼得圣吉谈到他为什么想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因为兴趣,而且是因为我看到以美国主导的西方世界,在对自由,特别是个人自由追求的路上,已经越走越远,而没有考虑无止境的个人自由和由其产生的负面效应(比如消费主义),已然成为我们这个星球无法承担的痛,我们是在透支孩子们的未来,来支持当下的生活方式。根植于中国传统智慧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些更有系统观的生命方式,对于我们整个人类和地球的未来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能看到中国对于整个世界所能起到的领导作用——不在于追赶、超越美国,而是为世界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这条“不一样的路”的愿景背后是一种对每个人、对人类、对世界的爱,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而没有什么比教育更能帮助我们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新世界。
我所期待的教育是去教授你是谁,你想成为什么人,该如何去做,如何处理与自己、他人和社会自然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在教授具体的知识。现在的教育没有很好的解答这些问题,中国的教育不仅是工业化的教育,也残存着封建的教育理念。比如“学而优则仕”,虽然今天“仕”的概念扩大了,不仅仅指做官,但教育中“什么是成功”这样的假设仍与社会上功利思想的泛滥息息相关。孩子们并不傻,他们很快就会觉得受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挣很多钱、买房、买车。孩子们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是非常敏感的。因而他们在步入社会的时候往往会感到迷茫和痛苦,因为他们的头脑里存在着两套相悖的价值观:一者是中华传统美德、和思修课政治课上宣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等,另一者则是社会上对于金钱权利的崇尚,对于成功的片面定义,这些渗透到教育、就业、择偶等各个方面。这两套价值观相悖却并行,也同时被社会接受,因而在需要做出选择时令人不知所措。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查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也许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但不断地追问不断地探寻可能比单纯活着更有意思。雅典德尔菲神庙的石碑上刻着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根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载,有人问泰勒斯“何事最难为?”他应道:“认识你自己。心这个东西无形无相,很难把捉,但同时每个人真正意义上的活着又是从认识自己的内心开始的。当人生不断展开,遵循自身价值观来经营人生的感觉,会不断内化为我们内在的方向舵,帮助我们把自身感兴趣的,内心看重的,也有能力取得成就的事情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在更广阔的的生活里创造人生成就,享受人生境界。
如今西方已有一些心理、管理、教育方面的专家反思原有的教育理念,呼吁结合东西方的智慧,并在部分学校展开了新型教育实验,以自我觉知、社交与情绪学习和系统觉知为内容对孩子们进行教育,以使孩子们以幸福、平静和成熟的态度在他们自己的人生中走向成功,并服务和贡献于社会。虽然这项教育改革覆盖的范围还很小,但是变革研究表明,当有10%-20%的人群开始认真实践新的方法且变革初现成效时,就会形成临界规模。可能绝大部分书友都没有机会接受到这种教育,这种教育变革可能短时间内也很难在中国推广,但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自我教育”,我们看了这本书,要想真正有所收获,必须秉持“知行合一”的态度,在生活中真正践行这三重专注力。同时教育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单纯学校或是政府的事,我们既然有了系统的观念,便应该了解到我们自身也是教育改革的当事人之一,这项改革的推进涉及到思想、观念的转变、经济政治的约束限制,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的共同参与。《中庸》里有一句话“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个人的影响力看似很小,但若能不断自诚其意,以臻至诚,则能有春风化雨、移风易俗之效。也即是我们在践行三重专注力的同时,同时也在对整个系统施加影响,当越来越多的力量加入进来,雪球越滚越大,则这变革的拐点决定可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三重专注力:如何提升互联网一代最稀缺的能力 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