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火车》是民谣诗人周云蓬的第一本随笔集,写他天南海北的游唱、到过的城市和遇到的人。新版精选周云蓬的最新文章和相关照片加以增补,内容更加丰富、立体。火车轮子转动的声音,就像雷鬼乐,让人身心放松,所以火车有可能治愈人的失眠症和抑郁症。我们敬畏这么个大铁盒子,能够如此凶猛、如此持久地奔跑下去。
绿皮火车(精装增补图文版) 读书笔记一.绿皮火车
时代的巨轮滚滚前进,随着火车的速度越提越快,动车、高铁以其飞一般的速度和舒适的环境广受欢迎,逐渐成了我们出行的标配。然后绿皮火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2014年7月1日,中国最后一辆原始的绿皮火车——2191/2192次列车,从温州开出,哐当哐当,宣告绿皮火车时代的终结,记忆中的绿皮火车也离我们越来越远。
可是,偏偏还有一些人对绿皮火车恋恋不舍。
有人专门收集绿皮火车的模型。
有人不断寻找、体验着全国各地的绿皮火车,拍下沿途的风景、和火车上的人交流,感受着绿皮车厢内外世界的差异。
还有周云蓬这位诗人专门写一本叫《绿皮火车》的书。
那么,他们为什么对绿皮火车如此迷恋呢?
因为,相比高铁、动车牵引出的快节奏生活,绿皮火车演绎的是一种慢生活。当所有人都在追求快的时候,绿皮火车代表的是一种逆行的姿态。
因为,有些风景,只有乘坐慢吞吞的绿皮火车才能充分领略。火车的停靠点,铁道上常常会有提着篮子的小商贩,从窗户上把水果、小吃递进来,他们给漫长的旅途带来浓郁的生活气息。
车上,相邻的乘客要面对面共用一个小桌,于是天南地北的人们,聊起各自的故事,唾沫横飞,相见恨晚。而桌上随处可见的牌局,也是绿皮车永恒的风景。
如果不赶时间,就这样坐在慢吞吞的火车上,晃到终点。不着急,不紧迫,慢慢的态度也显得特别迷人。
很多美好,失去了才会知道。很多美好,仅仅是因为它们“失去”。
就像,绿皮火车。
话说,相对现在大多数高级的动车、高铁等新式的火车而言,绿皮火车的速度很慢,环境也很差,安全性能也没那么好。
但就是这么一个过时的铁疙瘩,当它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的时候,我们却开始想念它了。而且,想着想着,这个铁疙瘩也逐渐美好起来。
想念绿皮火车的文艺作品很多,而且基本都是暖色系的。
这些作品中,我最喜欢周云蓬的这篇《绿皮火车》,其中有段写他遇到一个姑娘:
“坐火车来到西宁半夜了,西宁火车站候车室空空荡荡,我正盘算着下一步去哪里,一个姑娘在我旁边坐下,很有方向性地叹着气,我心中窃喜,莫非传说已久的艳遇来了。火车上总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在长途列车上,某姑娘坐在你旁边,她困极了,就下意识地靠在你肩膀上睡着了,你虽然也困,但为了陌生的姑娘能睡好,一天一夜保持坐姿纹丝不动,等姑娘醒了,马上决定嫁给你。”
姑娘最后没有嫁给周老师,人家是有男朋友的。
对了,还有一首流行歌曲也叫《绿皮火车》,里面有一句这样的歌词:
“我把纯真的昨天,都留在那列火车,记忆中那道熟悉的绿色,后来再未能回来。”一个并不美好的事物,只要人们想念它,它就会美好起来;一个技术上落后的东西,只要人们想念它,便可以再次“先进”起来。这事太神奇了。
之前在网上看到有个叫钱海峰的人,近十年里,几乎乘坐了中国所有绿皮火车的线路,拍下了20万张照片。对于绿皮火车,他可谓爱的深沉。钱海峰并不是专业的摄影师,他是无锡一家酒店的电工。他说拍绿皮火车不是为了怀旧,而是生活。
他拍的绿皮火车一点也不美,有的只是头靠窗口、张着嘴巴酣睡、赤裸着蜡黄干瘦上身的农民工,还有闭着眼睛、微胖、黝黑、嗅着白花的中年女人,以及坐在吸烟区吃方便面带着孩子的妇女,旁边是肮脏的垃圾堆。
可以想象,当钱海峰说他拍绿皮火车是为了“生活”而不是为了“怀旧”的时候,那就是在展现真实的有点不忍目睹的绿皮火车。
我记得他在自述里讲到:“都说现在是高铁时代,坐火车图个啥?就是快。但对有些人来说,时间从来不是问题,钱才是。”
在高铁飞驰的今天,之所以还有人选择乘坐绿皮火车,基本就是为了图个便宜吧。对于这些“图个便宜”的底层劳动者而言,绿皮火车并不浪漫,也无关怀旧,更无关未来,就是赤裸裸的现在。
生活有时候并没有什么美可言,对于那些选择便宜的绿皮火车的人而言,生活更多的是艰辛和汗水。
但对于那些怀念和美化绿皮火车的人而言,生活就美了吗?我看也未必。
就像周云蓬,坐绿皮火车,不是看病就是流浪,要么是为逃离北京这个“大锅”。
在历史学里有句话,叫“谁掌握了过去,谁就掌握了未来”。改变过去,美化过去,从来就不仅仅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未来。
人们之所以想念绿皮火车,就算它并不美好,却也愿意极力美化它,是对现在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愁。所有怀旧,莫不如此。
忧愁和不满什么呢?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不够真诚的人际关系、格子间里单调沉闷的日子……
绿皮火车里其实并没有,但想象的绿皮火车里有。
绿皮火车对于不同的人的意义并不一样,但当下的生活对于所有人的感觉好像都一样,一样苦闷。因此,有人羡慕过去,有人憧憬未来。
绿皮火车说起来像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空隧道。不同人在这里相遇,可相遇的却并不是现在,而是这样两种东西:直面生活的勇气,逃避日常的智慧。
二.明亮的人生在歌声中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知道周云蓬,不知道他是著名的民谣歌手也不知道他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更不知道他是一个双目失明的残疾人。
这本书算是周云蓬的杂文集了,里面记载着各种杂七杂八的事情,有各种演唱会的回想,有和朋友小聚的感慨等各种生活的记录……读来之后并不觉得混乱,反而有一种很舒畅的感觉。
周云蓬双眼看不见,心却明亮得很。
海子卧轨自杀,他评价说:
在喧嚣浮躁的20世纪90年代的门口,海子说,要不我就不进去了,你们自己玩吧。他派自己那本《海子诗全编》——一本大精装,又厚又硬的诗歌集——踽踽独行地走过九十年代,走过千禧年,一个书店一个书店、一个书房一个书房、一个书桌一个书桌地走进新世纪。我从未见过有人如此浪漫地评价一个诗人的自杀。人家都说海子傻,不珍惜生命;有人为他惋惜,年轻便逝去。周云蓬却在这里用如此诗意又轻快的语气表达,仿佛他是那种缺少人间烟火气的天才,是不屑和世俗一起步入新时代的。
在批判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时,他又说:
我们实现了广义相对论,把光甩在身后,满眼黑暗,还看见了后代的悲惨命运,用光了他们的土地,透支了他们的好空气,糟蹋尽他们的纯净水,道德伦理太沉,索性弃之路旁,我们赤身裸体地面对儿孙,向他们祈求一身衣服穿。穿上真正的衣服才发现,身体已经跑成山寨版冒牌货了。非常诙谐的写作手法,一气呵成地怒斥现在人对环境的破坏。夸张地和祖孙后代的交流背后,令人不禁思索,赤身裸体的我们,酮体是否也早已是山寨版了。
评价三体时夸刘慈欣想象力丰富,思维宏大还不忘调侃一句:
有些情节似曾相识,比如地球人和三体人的恩怨纠葛就很像中国和日本的某段历史。不管整个宇宙科技发展到如何神奇的境界,可一撕破脸打起来,还是那个许文强的上海滩。康德说,人有两种敬畏:一个是头顶无限的星空,另一个是内心无限的思想。作者对前者的探索已经神游银河系了;而对于后者,可能还没出中国的国境线
他介绍张佺的《梵高先生》时说:
当下中国,没有陶渊明的乡村供你隐居,没有孟浩然的山水供你笑傲,我们只能苟全性命于城市,偶尔在自己的孤独里小憩,甚至孤独也须向人解说清楚,不然会背上装ABC的恶名。所以,真正的孤独,我们看不到,真正的梵高在中国活不了。
《梵高先生》里面有句歌词是“我们生来就是独孤”。周云蓬说真正的孤独往往会被曲解,很少有人敢去表达自己的真正的孤独。真正的梵高在这里活不了,其他的人何尝不是。甘心坐冷板凳几十年如一日,真正成为百年的树人,太少了。
我还没有看过周云蓬的其他作品,但是从他的这本杂文集里却看得出他的写作风格。轻松又活泼的文笔,有时如沐春风,有时入木三分。偶尔感到一部泼辣直冲而来,但大部分时候还是丝滑地默默浸入脑海中。
他在文中有一句:
“我的一生就是一个黑暗体验馆。大家出去了,会如获至宝地用起自己的双眼,而本人的体验还将继续下去,而且免费,赚了。” 通过这些文集,发现他是一个乐观的、智慧的人,如果不是在开头就指出来,谁也不会相信他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这种乐观,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是最真挚的文艺青年向世界直敞心扉。
谁不想活成那样——在大城市艰苦地工作,突然有一天,累了、麻木了、疲惫了,立刻抛下一切跑到云南、大理坐一坐。在太阳底下,抱着吉他唱唱歌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绿皮火车(精装增补图文版) 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