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讲话解读》维度跨越古今中外,深入细致地解读了“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是好老师的崇高追求,有理想信念是好老师的人格基石,有道德情操是好老师的核心品质,有扎实学识是好老师的专业素养,有仁爱之心是好老师的职业底色等深刻内涵。从理论的高度结合案例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座谈时的讲话精神,为教师联系实际进行理论学习提供了蓝本。
中国好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讲话解读 读书笔记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一)
--学习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近年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洞察国际时势,认真分析了当前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及挑战,高瞻远瞩,超前谋划,做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对教育和教育从业者广大教师提出适应新时代和新形势的新要求。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师,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主动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的要求,“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影响学生,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以自己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以自己的大爱之心关心关怀学生的成长成才。做“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党和人民对教师寄予殷切的期望,时代赋予教师以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人民教师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勇于担当,勇挑重担,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到新时代党的教育事业中。
革命理想高于天,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融入国家发展的大的格局,首先要有坚定理想信念,崇高理想作为人生的目标,是毕生的人生追求,是默记心中人生的方向。信念是实现人生追求的动力源泉,人生高远的理想是以坚定的信念为支撑的,只有信念坚定才能向着人生的理想孜孜以求地前行。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把小我融入大我,立志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人民教师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切实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为国家振兴,民族兴旺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以自己优异的成绩报效祖国和人民。
教师的工作就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最终达成向善的教育目标。教师是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用自己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因此,合格的老师首先是道德上的合格,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时代的呼唤,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是好老师践行教育使命的核心品质。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国家、社会和学生家长寄予教师的期望。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性。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活生生的教科书。学生对于教师不仅是听其言,更观其行,教师在学生眼中是为人的模范。作为教师,一定要清楚自己的职责,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外,更要教会学生做人,成为道德高尚,有益社会的人才。打铁必须自身硬,育人先育己,教师必须有崇高的人生理想,积极的人生态度,完善的人格魅力,,学生才能以师为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只有以德立身、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因此,无论是在教学和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始终呈现爱党爱国、爱岗敬业、工作勤勉、任劳任怨、诚实守信、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良好形象。教师是学生行为规范的先导,是学生效仿的楷模,教师的榜样作用,构成了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力”。教师要成为学生真正的楷模。一个道德高尚,具有良好道德情操的教师正是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用自己的高尚道德情操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
高尚的道德情操来自于教师日常的师德修养,师德修养是老师的最核心的素质。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教之德”。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好老师应该是一个严于律己,慎独、慎染、慎微,境界高远的人。好老师应该是与时俱进,注重师德修养和师德的积累,提高师德水平、境界高远的人。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在学校教育中,教书育人是一体的,两者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好老师,不仅给学生传道,还要授业、解惑。如何才能很好地给学生传授知识呢?这就要求老师要具有扎实的学识,教师应该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人。作为一名好教师,其首要一条就是具有深厚而广博的学识。在现在看来,一名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广博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先进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对所教课程有精深的认识,还应有广博的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应包括学科理论知识、驾驭教材的运用功底、驾驭学生的控制功底等。教师应该是站在学科专业知识前沿的人,能熟练掌握学科的知识体系,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同时,还能够不断更新自我,扩大知识面,提高学术水平。将最鲜活的知识大餐提供给学生。这些对一个老师来说只是标准配置,充其量也就是只能是传授知识能讲课的老师。一个能把课讲好讲活的老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是一位见多识广,眼界开阔,博学多才,知识渊博,触类旁通,多才多艺的老师。他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呈现出教学方法灵活、教学形式多样、语言幽默、妙趣横生、频繁互动,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局面。一个真正的好老师除了把课讲好讲活,还应该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品味,真正达到化繁为简、化深奥为浅显,让学生既学得会又记得住,课堂教学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只有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专业知识,才能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记忆力, 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科学地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成长的根本在于深度的内心觉醒。对于一个好老师来说,对自己的每一堂课都不会满足,总觉得有遗憾。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这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唯有不满足,教师才能保持一种高昂的继续学习的激情。当今的社会,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知识的更新呈现爆炸式的速度,因此,知识会老化,知识结构须更新,学生是活泼的生命体,不是简单的“容器”,课堂里没有时代活水流淌,能与学生心灵碰撞、能使学生感奋吗?教师唯有学习,才能保证自己拥有一潭新鲜的流淌的活水。教师拥有鲜活的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求新、求精,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有可能带动教育的进步,让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主动的研究精神,并学会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进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中国好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讲话解读 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