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5000字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作者:朱光潜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教育部新编初中语文教材指定阅读。本书是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的成名作。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朱光潜先生求学于欧洲,从海外寄回了这十二封写给青年朋友的信,最初登载在《一般》杂志上,后集结成册出版,多次重印。信中所谈皆是青少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话题,如读书、作文、爱恋、情理、修身、做人,凡此种种。作者劝年轻的朋友们,眼光要深沉,戒骄戒躁,不贪容易,更不能随了世俗、急于近利。这些信件正是朱光潜先生提供给现代青少年的成长指南,是充满了人生智慧的必读经典。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本是中学生必读书目,但我以前读书的时候未曾读过,我觉得即使读过也不会有如此深刻的感受,就像是《围城》《我们仨》这样的经典书目一样,或许是没到某个时候,你就是读不懂这些书,但真的在某一个时刻你就豁然开朗了。

本书我最喜欢的章节就是《谈读书》。朱先生是这么说的: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当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其实以前上学的时候我也很喜欢阅读,比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还有很多别的杂志。大概是初中的时候,特别迷科幻类还有地理类的杂志,很多人会来问我借,但每次都把我的杂志弄得破破烂烂,高中时候也有别的同学问我借过一本《追风筝的人》,结果也是把书弄得很破旧,我就非常不高兴。因为我自己的书我都是保存得好好的,基本上连折角都没有,像是上学的那些课本,我都用书皮包好,即使上了大学也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习惯。

前段时间读《围城》的时候看到赵辛楣对方鸿渐说过“女人不肯花钱买书,大家都知道的。男人肯买糖、衣料、化妆品,送给女人,而对于书只肯借给她,不买了送她,女人也不要他送。这是什么道理?借了要还的,一借一还,一本书可以做两次接触的借口,而且不着痕迹。这是男女恋爱必然的初步,一借书,问题就大了。”想来也确实是这个道理。毕竟现代人都不怎么爱阅读,靠着借书的借口,一借一还,来来回回,可真能多点机会接触。

好的话题扯远了,我记得阅读的时候我也有写过一条书评,真的感触很深,还是再在此将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以前读书时候最讨厌的就是学校里面安排的所谓“必读书目”的阅读任务。诚然,有些经典之作不可不读,但并非每个人在那一个年龄段都能够读得懂这些经典作品,读不懂也罢,更难受的事要学生挤出几百几千字的读书笔记,最后学生都会上网找别人写过的读书笔记来加以拼凑,根本不会去认真阅读那些经典著作。这样的强制阅读于学生而言不过是完成任务,而没有真正培养出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学时候更是好笑,法学专业的我们有一门课叫作“经典阅读”,我理解的这门课是老师给我们书目,我们去阅读,读不懂可以,老师可以引导我们一起读,尔后大家一起讨论。而现实却是,老师直接给你某本书的某些片段,然后提出一两个问题要你去思考,思考完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写下来,说得好听一点是读书笔记,实际上就是强制回答问题。这还不算什么,这门课上课的时候老师啥也不说,就坐在讲台上点人回答这些问题,也不让同学自己交流感想,同学答不上来老师也不谈自己的感想以及对此的理解,光知道点下一个人回答问题。本科生虽然已经有很强的阅读能力,但法学的很多经典之作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没有解析生硬的去读也根本读不懂,再加上某些东西并非大家感兴趣的,所以大家读了等于没读,甚至很多同学互相抄感想,最后拼凑出一份“作业”上交便完成任务。“读好书、好读书,书好读”这句话从小听到大,学校老师总在宣传这句话,但他们却没有真的做到引导学生去做到。真的希望以后的教育里面更注重于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尽力去引导大家,而不是尽说空话、喊口号。可以推荐好书,但同时也要选出适合该年龄段学生阅读的书,适当地给予一些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毕竟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把这些东西教条化了反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谈动》《谈静》中我的感触就是,一个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动静结合。我所理解的“动”就是要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运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去年开始的健身,一直持续到今年五月,结束后一直借口忙于工作,就没有再去。当健身成为了一种习惯之后,一不去,就会觉得浑身难受。如今还是很怀念健身的那段日子,虽然很难受,时间也很长,每次都要练至少三小时,一整个上午中午或者一整个下午甚至一整天都耗在工作室里面,心态也会崩,不过幸好,我坚持下来了。明年,一定重拾健身的好习惯!所谓“静”,我认为是一种独处的能力。在现代,独处的机会很难得,或许有些人很害怕寂寞,怕没人陪,但我认为,恰恰是独自一人的时光最值得回忆,因为别人不会知道你一个人的时候默默充实了自己,变成了一个怎样的自己,独处的时候可以什么都不考虑,阅读、听音乐、冥想等等,丝毫不受任何人打扰,真的非常舒服。就像《没那么简单》那首歌的歌词一样,“一杯红酒配电影 在周末晚上 关上了手机 舒服窝在沙发里”。我们已经很难离开电子产品,很多人时时刻刻都盯着手机,我本人吃饭还有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一般是不看手机的,也因此被表姐们称为“老年人”,但我觉得无所谓,有些时候还是不能太依赖手机,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还是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因为你不会看到手机屏幕后面的人的表情,无法感受到他的情绪。

在《谈多元宇宙》中,先生对恋爱的理解如下:

“恋爱是人格的交感共鸣,所以恋爱真纯的程度以人格高下为准。一般人误解恋爱,动于一时飘忽的性欲冲动而发生婚姻关系,境过则情迁,色衰则爱弛,这虽是冒名恋爱,实则只是纵欲。我为真正恋爱辩护,我却不愿为纵欲辩护;我愿青年应该懂得恋爱神圣,我却不愿青年在血气未定的时候,去盲目地假恋爱之名寻求泄欲。”

确实呀,始于性且终于欲的恋爱,大概不会有什么真感情。但我也不清楚,因为没有谈过。每当有心动的感觉,都不会盲目地去追逐,而是了解清楚自己是否真的有那样的感觉。其实我算是蛮主动的一个人,可能很少女生像我这样,我喜欢把话说得明明白白,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一直猜测真的很难受。但有时候以为自己可以放下某些人或事,故作大方,其实都是自己骗自己。

不喜欢只是为了泄欲的恋爱,我记得在我踏入社会前,我妈的一个朋友第一次见我,当时也是我健身完过去那边找我妈,刚好她朋友在,就说要不随便给我整一个模拟面试,就是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跟你“聊一聊”,我当时还是全身大汗蓬头垢面的…

我记得那位哥哥问过我一些问题,他问我大学有没有谈过恋爱,我的回答:没有,本科没有,也就是这么二十多年都没有。

哥哥:那是你不喜欢还是没有这方面的想法?

我:当然不是,作为一个正常人我对感情是有需求的,但我不会盲目地去谈。

哥哥:我特别想知道哈,是不是现在的像你这样的年轻人都是追求感情双方要互相欣赏呢?

我:就我而言是的。但我认为我身边的人,最基本的,本科大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不这么想,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为了谈恋爱而谈恋爱,而不是真的说欣赏或者喜欢这个人。我身边很多人都这样,觉得别人有一个男朋友,那我也要有一个。我觉得这种想法是很不实际的,这样的谈恋爱也没有意思。

其实上面的那些对话是我当天记录下来的,一直保存到现在,那大概是今年二月底的一些对话,但很老实说,至今我仍然是一样的想法。可能这些想法与同龄人的想法不太一致,偏于成熟,但我确实这样想。

以前总是想得很美好,觉得谈一个就一定要到底。但现在觉得,如果真的很喜欢,那倒不如不管不顾,及时行乐,毕竟还是很年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对感情很随便,如果确实很喜欢,那真的不妨一试,除非对方没有意思。

《谈摆脱》中我的感受就是我们总想摆脱,但我们没有勇气或是没有资本去摆脱。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洒脱地摆脱所有事情尔后去追寻自己一生所求,放手一搏的结果只有两个——成功或失败,不是每个人都有极好的心态去接受失败的。生活中有太多这样那样的事情了,但我觉得,如果你认为那些事情是累赘的话,那你很难摆脱它们,可如果你认为那只是一些寻常的事,不妨碍你的生活,那便不需要去摆脱这些那些东西了。

在《谈人生与我》中,先生说自己“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其实我觉得这就是旁观者清。一般人陷在一件事里面是很难看清楚自己到底是有多么的不理智的,这种时候就要从那里面跳出来,用旁人的眼光来看看这到底是不是对的。但老实说,一般人难以做到。我自认为自控能力很强,我觉得很多时候我都能看清自己在干些什么,但也有很多时候我看不清,所以我常常跟关系很好的朋友们说很多事情,目的就是想他们提醒我,我也经常跟他们说,如果我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请一定一定要提醒我,或许忠言逆耳,但你说了,我就一定会考虑个中道理,在闹钟混乱挣扎一段时间后就能想明白自己这样子到底是对是错。

写了太多太多,可能很多与主题无关的东西,都是很个人的一些想法,也还有很多东西没有表达出来,可能是暂时想不到。读完好久了,也是断断续续的读,这篇书评也是从下午开始写,一直到现在都还有想法。暂时想不到还有什么要说,那么就享受先生所说的“无言之美”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