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究竟为何能在文人辈出的宋朝占有一席之地?她的词究竟好在哪里?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爱情故事是否一如世人所称颂的那样完美?她又为何会在三年后另嫁他人,又在短短数月内冒天下之大不韪离婚?借助诗词路过人生,透过人生品读诗词。人物故事与诗词品鉴结合,360度无死角、全解析千古才女、一代词宗李清照的人生!
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 读书笔记第一次听闻“李清照”这个名字,是从写进初中课本的那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从小习惯了诵读“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样的唐诗,那时学到这样并不对仗的词,突然觉得有几分新意,读起来竟也朗朗上口;后来才知道,词写出来正是让人传唱的,自然就比诗多了几分韵律。日暮时分,藕花池里,一叶扁舟流连忘返,沉醉之中忘了归路,怎么出去?怎么出去?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短短三十三个字,浅显易懂,描绘出一幅荷塘郊游图,让读的人也忍不住把自己代入进去,游玩的人儿完美地融进大自然里,心生肆意又明媚的欢喜。出身文化氛围浓郁的官宦之家,李清照的家境自然不差。待字闺中,抚琴、饮酒、赏花,读书、览景、作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这便是李清照早年闲趣时光的真实写照。初读这首词时,十三四岁的我,家庭幸福美满,也和词中的她一样,年少不知愁滋味,活得天真烂漫,享受着简单纯粹的快乐。
歌德曾经说过:“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当花季少女情窦初开,心思也会跟着细腻起来,甚至会多愁善感,伤春悲秋。邻家女孩般活泼率真的李清照也不例外,从这另一首《如梦令》里便可窥一二: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因为寒假热播的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听了胡夏和郁可唯演唱的同名主题曲,我才真正了解到这首词。电视剧剧情与易安居士的这首词没有太大关联,不过主题曲正是根据词来改编的,古风古韵,男女和弦,唱出一番耐人寻味,叫人品出淡淡愁绪,让我单曲循环久久。暮春,雨夜,风吹,酌酒。次日醒来,酒劲还没完全过去,只记得昨夜一场风雨,便问侍女庭院里的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对此并不在意,只轻轻安慰了一句,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啊,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李清照自然是明白,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淋,海棠花怎么会依旧呢?春来又春去,花开又花落,心中徒生几分对时光易逝的淡淡伤感。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的青春期,那是一个“非主流”时代,大家热衷于玩腾讯QQ,个性签名都是以颓废、伤感为主基调,作为一个95后,我自然也是主力军中的一员,生活明明好好的,却要装深沉,要给自己赋予一股子抑郁的气质才更好。虽然根本没有李清照惜春忧思的这般情怀,甚至现在看来有些幼稚和无知,但是我是亲身体会到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就是即便无愁也能徒生愁的。
少女的青春应该是迷人而美丽的,因为有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一首《点绛唇》读来满是悸动: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女在院中荡完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一旁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浸湿了薄薄的罗衣。不想此时看到一位客人恰好进来,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好一个“醉翁之意不在酒”!娇羞矜持的少女,与心上人不期而遇,只能假借“嗅青梅”回首一窥,实在是惹人爱。我想,这时的李清照,应该也在期盼着与命运里的那个他的甜蜜爱情吧!
十八岁那年,李清照嫁给了大她三岁的赵明诚,可谓是才子佳人的结合,二人琴瑟和谐,情投意合,此后,是二十八年的相守。便有了这首《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在卖花人的担子上,买得一枝含苞待放的花。晨曦的露珠也在花色中留下痕迹,让花儿显得更楚楚动人。我怕丈夫看了花之后,会认为我的容颜不及花的漂亮。我就将这梅花插在云鬓间,教他看一看,到底哪个更漂亮。新婚燕尔之时,夫妻二人正甜得出蜜,李清照小女孩般的细腻心思展露无遗,表面说郎猜疑,实则是自己揣度郎心,自矜、好胜还带几分嫉妒的心理,看到美丽的花儿也要比一比美,尽显闺房乐趣。如此贴近生活,如此放纵恣肆,以至于后世有些学者不太相信这是出自李清照之手,但我选择相信,因为这是只有沉醉于爱情中的女子才有的独特脾气和情趣啊,才更显得她有血有肉,某些直男不懂也罢。
这世上,有情,也就有了羁绊。在与丈夫幸福安宁地屏居青州十年后,赵明诚重回仕途,两人便聚少离多。相思之苦,只能寄托在词中,如这首《凤凰台上忆吹箫·离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铸有狻猊提钮的铜炉里,熏香已经冷透,红色的锦被乱堆床头,如同波浪一般,我也无心去收。早晨起来,懒洋洋不想梳头。任凭华贵的梳妆匣落满灰尘,任凭朝阳的日光照上帘钩。我生怕想起离别的痛苦,有多少话要向他倾诉,可刚要说又不忍开口。新近渐渐消瘦起来,不是因为喝多了酒,也不是因为秋天的影响。算了罢,算了罢,这次他必须要走,即使唱上一万遍《阳关》离别曲,也无法将他挽留。想到心上人就要远去,剩下我独守空楼了,只有那楼前的流水,应顾念着我,映照着我整天注目凝眸。就在凝眸远眺的时候,从今而后,又平添一段日日盼归的新愁。
即使后来,赵明诚把她接到身边,却沉迷于官场;远在他乡,又逢国家山河动荡,李清照常常孤身一人,枯坐室内,依韵作诗,聊以自慰,如这首《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夜里大醉之后,来不及卸妆就和衣而睡,发髻上还擂着梅花的残枝。浓郁的花香将我从沉醉中熏醒,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惆怅。因为花香惊破了我的好梦,路途遥远我还没有到达故乡。夜悄然无声,伴着我的,只有天上的斜月和眼前的翠书。我能干什么呢?只能无聊地用手搓揉着残损的花瓣,闻闻手中的余香,再发会儿呆来消磨这时光。甜美的梦境与凄苦的现实互为映衬,深刻地表达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全词虽不着一个“愁”字,却处处含愁。
上了高中,李清照在课本里出现得更多了。我了解了她的更多名作,也了解了她作品里的更多愁绪。从老师的口中,我第一次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个说法,原来,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心境,即使是同样的景色,也能生出截然相反的情感,又或者说,心里想的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景色。我想,这一点,在李清照的词上体现得可谓是淋漓尽致。
彼时,她在《双调忆王孙》中是这样写秋的——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别人的秋,常常是悲的伤的,“愁”是主基调;而她呢,哪怕“秋已暮、红稀香少”,也能把秋写得又暖又柔,写成“说不尽、无穷好”这般直白的美好。也难怪,那时候的李清照,还没体味过“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刻骨相思,也未萌生“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的忧国之殇。
此时,秋天还是数年前的那个秋天,可是在她眼里,凋零才是秋的本色——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情此景,这种“愁”又怎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呢?
在盛世末的欢歌里,她遇到赵明诚,邂逅爱情;在乱世初的风声鹤唳中,丈夫暴卒,她也失去了曾经拥有过的一切美好:赌书泼茶把酒言欢的幸福、典衣当物购置古玩的乐趣,锦衣玉食的安乐生活、阳光温淡的青州十年,都随着金兵的到来戛然而止。此后她流离失所,不仅再嫁无果,反而一尝孽缘的鸩毒。
李清照晚年在一首《清平乐》中借赏梅自叹身世,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画面,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对自己一生的哀乐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不过,李清照不是只知道风花雪月的女子,在她骨子里,还有一股须眉气节。她曾写有一首掷地有声的诗篇《夏日绝句》以言志,也被写进了高中教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另一首《咏史》:
两汉本继绍,新室台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尽管留存下来的不多,但就这几首来看,她的诗作全然不同于词作的温婉或凄美,而是气魄宏伟开阔,纵横豪迈。有人说:“她虽是文弱不禁的小女子,但是她又确是真情坦荡的真丈夫;她虽身处闺阁,但是她敢说敢为,敢爱敢恨;她虽命运多舛,但是她坚韧刚烈,争强好胜,自信豁达。她爱则热烈,愁则浓重,思则刻骨,怨则断肠,形诸笔墨,抒情大胆、强烈、真率。”这一股巾帼不让须眉之气概之胆识,让她得以在中国历代以来的才女芳群中更显与众不同。
好一个清婉灵秀、胆魄照人的才女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 读书笔记5000字